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二章物态变化拓展训练(4)2020-2021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物态变化拓展训练(4)2020-2021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页
    第二章物态变化拓展训练(4)2020-2021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页
    第二章物态变化拓展训练(4)2020-2021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电饭煲煮饭煮熟后,揭开锅盖时往往会有水从锅盖上流下,锅盖上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A.先熔化后凝华B.先凝固后汽化
    C.先汽化后液化D.先熔化后液化
    2.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此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B.汽化C.升华D.凝华
    3.下列物质中,均属于晶体的一组是( )
    A.食盐、沥青、蜂蜡B.冰、玻璃、石蜡
    C.萘、铁、松香D.冰、食盐、海波
    4.把一块 0℃的冰块放入0℃的水中(周围环境温度为 0℃),会看到冰的体积( )
    A.不变B.变小C.变大D.无法确定
    5.铁是一种晶体,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铁水凝固成铁块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A.B.C.D.
    6.缺水地区的冬季,当地有些居民靠取冰雪来获得生活用水.如图,是将一定质量的冰雪,从-20℃加热到沸腾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不考虑水中有杂质产生的影响),下列对图象分析正确的是( )
    A.冰的熔点是0℃,水的沸点是100℃
    B.当地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C.冰熔化和水沸腾过程中都吸热且温度不变
    D.图象中的BC段,物质只是以液态方式存在
    7.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初春,早晨河面结有薄冰B.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8.如图所示是“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波和石蜡熔化时都需要吸热
    B.实验时如果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过长,可能错过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的过程,无法看出海波是晶体
    C.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能延长海波熔化时间(即处于熔点的时间)
    D.实验中不需要控制海波与石蜡的质量相等
    9.下列有关“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寒料峭的早晨,河面结有薄冰是放热现象
    B.夏天的冰冻食品表面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深秋的枯草上结了一层薄薄的白霜是凝固现象
    D.寒冷的冬天,湖水降温后,湖中所有的水分子热运动都变缓慢了
    10.图示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B.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
    C.秋天大雾弥漫D.夏天树叶上的露水
    11.《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独有花枝俏”,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一定大
    B.水沸腾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C.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D.教室内洒水感觉凉爽是利用了水蒸发吸热
    13.如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t时=4min时,水开始沸腾
    B.在t时=4min到t时=6min的过程中,水不吸热
    C.在t时=6min后继续加热,水温仍是100℃
    D.在实验中,水的沸点是100℃
    14.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液化生成的小水珠
    二、填空题
    15.如图所示是钻石尘奇观。钻石尘是低空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低温时直接______成微小冰晶漂浮在空中,该过程需要______热量。
    16.如图所示,市场上出售一种网红食品﹣﹣分子冰激凌,其制作非常简单,在冰激凌上倒入液氨,即可制成,且制成的分子冰淇凌周围“烟雾缭绕”。
    (1)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氨的沸点为﹣196C,液氨倒在冰激凌上会迅速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温度远低于0C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主要是由______组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实质是______。
    17.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
    18.图是用某温度计进行测量时的情景。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该示数应_______烧杯中液体的温度(选填:“是”或“不是”)。
    19.夏天对着开水杯“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________,使水温下降。冬天,有的同学在擦眼镜时先向眼镜“哈气”,使眼镜变得潮湿更容易擦干净。这个过程中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_现象,此现象是一个_________热过程。
    三、简答题
    20.把装满水的玻璃瓶密封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一段时间后,玻璃瓶“容易破裂”;夏天,从冰箱冷冻室取出冰淇淋时,包装纸表面有白色的“粉”,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别解释这两个现象.
    21.《扬子晚报》2004年5月21日A4版报道了一则新闻(标题:氮气泄露,夏现冬景)。本报讯:昨晚,南京市建宁路上一停车场内发生氮气泄露事故,现场周围“寒气”逼人,车厢挂起冰柱,地面结了厚厚一层冰。昨晚10点左右,建宁路上一家名为“的士”的休闲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突然发现停车场里一辆大型槽罐车尾部不断冒出白烟,并且越来越大,当他走过去一看,被现场的情景吓了一跳,只见车尾部开始结冰,车厢下端已经有大约10cm长的冰柱,而液体刚滴到地面上就开始结冰,不久地面上就是一层厚厚的冰。原来,这辆属于南京气体产品公司的槽罐车满载液态氮气,车尾部冒出的白烟就是车罐内液态氮发生泄露的表现。据介绍,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如果有足够多的氮,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周围气温降低到零下50℃,情况比较危险…小盼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阅读了这则新闻后,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你能帮她解答吗?
    (1)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常温常压下是气态,可槽罐车的车罐里怎么会出现液态氮?这样将气体进行液化有何好处?
    (2)车罐内液体氮发生泄露时为何会冒出“白烟”?
    (3)根据所学的物理和自然知识,文中似乎有两处不妥,你能指出来并加以改正吗?
    (4)发生此事时,如果你正好在现场,你打算怎么做?
    22.夏季,从冰箱中拿出的罐装饮料,过一会儿外壁会出现水珠.请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煮饭时,水汽化成高温水蒸气,揭开锅盖时,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在锅盖上,锅盖上的水经历先汽化后液化,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
    樟脑球是固态的,变小实际上是变为了气态,物体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
    海波、冰、铁、食盐、水晶、黄金、石英、明矾、固态酒精等是晶体;沥青、松香、蜂蜡、玻璃都是非晶体。
    故选D。
    4.A
    【详解】
    把一块0℃的冰块放入0℃的水中(周围环境温度为0℃),冰和水之间没有温度差,所以就没有热传递。冰不能继续吸热,所以冰不会熔化,水也不能继续放热,所以水也不会凝固。所以冰的体积不变。
    故选A。
    5.C
    【详解】
    A.在图A中温度先增加,后不变,最后上升,说明是晶体的熔化图像,故A不符合题意;
    B.在图B中温度不断的升高,说明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故B不符合题意;
    C.在图C中温度先降低,后不变,最后再降低,说明是晶体的凝固图像,而铁是金属属于晶体,故C符合题意;
    D.在图D中温度不断的降低,说明是非晶体的凝固图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详解】
    A.由图可知,BC段所对应温度值为0℃,冰的熔点是0℃,DE段所对应温度值为98℃,水的沸点是98℃,故A错误;
    B.DE段所对应的温度值为98℃,因此当地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B错误;
    C.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时都要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故C正确;
    D.BC段所对应的温度是0℃,晶体处于熔点时,可能是固态、液态和固液共存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7.D
    【详解】
    A.河面结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
    B.打开冰棍纸看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瓦,在其表面凝华为小冰晶,需要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是固态冰变为气态水蒸气的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C
    【详解】
    A.海波为晶体,石蜡为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故A不符合题意;
    B.海波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此过程可能持续时间比较短,如果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过长,可能错过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的过程,无法看出海波是晶体,故B不符合题意;
    C.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不会改变熔化时吸收热量的快慢,不会改变熔化时间,故C符合题意;
    D.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需要测量不同物质的温度的特点,不需要控制质量相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A
    【详解】
    A.春寒料峭的早晨,河面结有薄冰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A正确;
    B.夏天的冰冻食品表面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深秋的枯草上结了一层薄薄的白霜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错误;
    D.寒冷的冬天,湖水降温后,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减小,并不是湖中所有的水分子热运动都变缓慢了,故D错误;
    故选A。
    10.B
    【详解】
    A.春天冰雪消融,是固体变为液体,是熔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是水蒸气变为了固体,故是凝华,故B符合题意;
    C.秋天大雾弥漫,大雾是小水珠,故是水蒸气变为了液态的小水珠,故是液化,C不符合题意;
    D.夏天树叶上的露水,露水是小水珠,故是水蒸气变为了液态的小水珠,故是液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C
    【详解】
    解:A.冰是由液体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正确;
    D.霜是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错误。
    故选C。
    12.D
    【详解】
    A.物体的温度和质量两个因素都有关系,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大,故A错误;
    B.水沸腾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增加,温度升高,故C错误;
    D.蒸发会吸收热量,教室内洒水后,水蒸发吸收热量,所以感觉凉爽,故D正确。
    故选D。
    13.B
    【详解】
    AB.如图,水的初温是90℃,水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在第4min和第6min之间,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100℃不变,所以水从第4min开始沸腾,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CD.实验时水的沸点是100℃,在第6min之后继续给水加热,水还是处于沸腾阶段,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100℃不变,故C、D正确,不符合题意。
    14.D
    【详解】
    雪糕周围冒“冷气”是雪糕周围的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雪糕,液化而成的小液滴,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所以,“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但水蒸气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成。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5.凝华 放出
    【详解】
    [1]水蒸气变为小冰晶,是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现象。
    [2]物体在凝华过程中放热,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16.汽化 二氧化碳气体 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详解】
    (1)[1]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氨的沸点为﹣196℃,在常温下达到沸点,液氨会沸腾,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2)[2]干冰在温水中迅速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同时吸收热量,所以水中的气泡中是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气体使水面上方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白雾其实就是小水珠。
    17.36.5
    【详解】
    体温计的分度值为1,体温计的示数,36.5。
    18.-20~100 20 不是
    【详解】
    [1]由图知: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为100℃,最小测量值为-20℃,即量程为-20~100℃。
    [2][3]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最末端在0℃以上,所以显示的温度高于0℃,为20℃。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温度计的示数不是烧杯中液体的温度。
    19.加速了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液化 放
    【详解】
    [1]对着开水杯“吹气”加速了空气的流动,使水的蒸发加速,蒸发吸热,使水温下降。
    [2][3]对眼镜“哈气”时,水蒸气液化成水小珠,附着在镜片上,在这一过程中是放热的。
    20.见解析所示
    【详解】
    把装水的玻璃瓶密封后放入冰箱的冷冻段时间,玻璃容易破裂,是由于水凝固后体积变大,将玻璃涨破.夏天,冰淇淋从冰箱取出来后不久,其包装纸表面会变湿,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包装纸放热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包装纸上,形成白色的“粉”.
    21.见详解
    【详解】
    (1)增大氮气的气压,使其沸点升高,在常温下变成液体。这样将气体进行液化可以使氮气的体积减小,便于携带运输。
    (2)液态氮在漏出后,迅速汽化成氮气而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即是“白烟”。
    (3)“而液体刚滴到地面上就开始结冰”:氮水泄漏后立即汽化,而无液体流到地上。
    “据介绍,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液氮具有快速制冷效果而非氮气。
    (4)找一些厚棉衣穿,防止因为降温过快而使自己身体受到伤害;或者打110报警,让消防员来处理这件事。
    22.见解析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详解】
    夏季,从冰箱中拿出的罐装饮料,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罐表面,使外壁会出现水珠.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物态变化伴随的吸放热情况,是一道基础题.

    相关试卷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苏科版第二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物理苏科版第二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