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6100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6100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6100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4*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测评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4*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测评,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字词书写,选择题,作文,填空题,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字词书写
1.给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灼人(_______) 附和(_______) 气喘吁吁(_______)
突兀(_______) 晕眩(_______) 参差不齐(_______)
厌juàn(_______) chá(_______)笑 犹豫不jué(_______)
huǎnɡ(_______)惚 安wèi(_______) hōnɡ(_______)堂大笑
línɡ(_______)乱 畏jù(_______) 惊慌失cuò(_______)
二、选择题
2.下边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啜泣(chuò) 一堵墙(dǔ) 峭壁(qià) 耸立(sǒnɡ)
B.崩土(bēnɡ) 蓬乱(pénɡ) 颤抖(zhàn) 嶙峋(xún)
C.凝视(nínɡ) 嘲笑(chá) 头晕(yūn) 目眩(xuàn)
D.陡峭(dǒu) 动弹(tán) 摔死(shuāi) 翼翼(yì)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我感到惊慌失错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
B.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晃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C.“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道,其他的则哄堂大笑。
D.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吁声,然后继续向上爬。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班的作文水平,历来就是好的好,差的差,参差不齐。
B.戏里要串十几出戏,每换一出时,台下都是一场哄堂大笑。
C.演唱会太精彩了,变化的背景、华美的服饰令人头晕目眩。
D.后来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中作者之所以要写小时候脱险的故事,是因为这件事蕴含了一种生活的哲理。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和意图是以事传理,即借“我”爬悬崖遇险,最后脱险的事,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困难的道理。
C.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却不上去营救,是因为怕惊吓到孩子,由此可见父亲的细心。
D.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一件重要往事的回忆。全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由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过程。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周围一片________,我趴岩石上,神情______,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2)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_____的臂弯里。
A.安静 恍惚 强壮
B.寂静 恍惚 强壮
C.安静 模糊 强大
D.寂静 模糊 强大
三、作文
7.“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几句描写景物的句子,烘托了“我”绝望、恐惧的心情。请你也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烘托人物心情,200字左右。
四、填空题
8.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1)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
(2)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3)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
(4)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
五、名著阅读
9.文学常识填空。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______国的______著名作家、心理学家。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训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0.选文划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1.明知孩子有摔下来的危险,然而父亲却不去救他,你如何理解父亲的做法?
12.从课文内容看,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13.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为什么?
14.写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
15.文中的“我”已经脱险了,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却哭了,这是为什么?
16.“父亲”对“我”脱险起到什么作用?
17.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18.最后一段中,哪句话哲理性较强,能揭示文章主旨,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19.读了本文后,你从中悟出什么哲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就这么高
仲利民
①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②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③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④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⑤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⑥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时,洁白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⑦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有闲心陪他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啊!
⑧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⑨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⑩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弟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里忽然有了几分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⑪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⑫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⑬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⑭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像雨后的竹笋,噌噌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20.文中父亲要儿子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1.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指出其表达效果。
(1)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2)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22.本文与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相似,但又有区别。请你比较两篇文章,分别写出其生活哲理。
2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参考答案
1.zhuó hè xū wù xuàn cēncī 倦 嘲 决 恍 慰 哄 凌 惧 措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注意“和”“差”的注音。注意“决”“恍”“ 哄”“惧”的书写。惊慌失措:是指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2.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判断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B项“颤抖”应读作“chàn”。
3.C
【解析】
【详解】
A.惊慌失错——惊慌失措。
B.神情晃惚——神情恍惚。
D.吁声——嘘声。
故选C。
4.C
【解析】
【详解】
C. 头晕目眩:意思是头晕眼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有时也形容被繁琐的事情弄得不知所措。不合语境。故选C。
5.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应为: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却不上去营救,是因为父亲想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磨炼,以增长勇气和经验。
6.B
【解析】
试题分析: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寂静:没有声音;安静。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模糊:轮廓模煳不清。强壮:指人有强健的体魄,并且有强大的力量。强大:强盛壮大;力量坚强雄厚。
7.又是一天好时光,清早的阳光温暖又明媚,空气清新而舒适,通往学校的林荫小道上充满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引得枝上的鸟儿们也随声附和,唱着悦耳的歌。路边的小草努力地吮吸着晶莹的露珠,向着阳光漫布的地方伸展着。花儿朝我微笑,此刻,就想唱起那首歌:“小呀么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那太阳晒,不怕那风雨狂……”带着满怀的希望,带着这掩饰不住的微笑,大踏步向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能力。首先要确定想要表达的心情,再用不同环境来衬托。恰当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营造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气氛,注意语句要通顺,文字要优美。
点睛:总的来说,写好景物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平时要多观察、多练习,把你所看到的最美的景色写出来,让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
8.(1)心理描写(2)语言描写(3)动作描写(4)景物描写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描写方法的理解。描写方法从内容上来说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两种。第(4)小题便属于景物描写。第(1)(2)(3)小题属于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等。第(1)小题“我的心在┄┄”表达的是内心感受,属于心理描写;第(2)小题“哀求道”,表达的是人物语言,属于语言描写;第(3)小题“探”“踩”是动作行为,属于动作描写。
【点睛】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一般综合使用描写、叙述等方法来塑造形象。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9.美 莫顿·亨特
【解析】
【详解】
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走一步,再走一步》有关的文学常识。
10.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交代了悬崖非常的陡峭,突出了“我”当时恐惧不安的心理。
11.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12.告诫人们要一步一步战胜困难,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畏惧困难。
13.如果想着距离有多远,就会失去战胜困难的勇气的信心,这是父亲在教我如何战胜困难。
14.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15.百感焦急,有历险的余悸,有脱困的欢悦,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16.鼓励、引导“我”,让“我”有自我脱险的勇气和信心。
17.“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18.“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19.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分析】
10.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文中环境描写作用有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衬托人物心理;交代人物活动场所;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等。此题应该从为后边渲染营造某种氛围;衬托人物心理方面思考。这两句话都写了夜色越来越浓,当时“我”却被困于陡峭的悬崖上,所以此时的景物描写正可烘托出当时越来越紧张的气氛和“我”内心越来越恐惧的感受。
1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做法的理解。这要求对原文整体内容要有所把握。“我”是一个十分胆小的孩子,当其他伙伴回去后,悬崖上只留下了一个恐惧无助的“我”,这既是一种冒险,但又何尝不是培养“我”克服胆怯、增强勇气的一次机遇呢?父亲深知,出手相助,孩子将毫无长进,让孩子亲自下来,经历了才会“成长”。这是一位用心良苦的父亲。
1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题好一半文,好的文章标题或能够暗含文章道理、或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或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该文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题,表面上写孩子从悬崖上一步一步走下来,暗含道理是:面对巨大的困难,不要畏惧,要化整为零,化大为小,一步步克服。
13.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父亲实际上在告诉“我”克服困难的方法,那就是不要想着困难有多大,如果只是着眼于“悬崖”,便会被困难所吓倒,失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14.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把握。仔细阅读父亲指导“我”往下爬的语言片段,找出每爬下一步描写“我”心理变化的语句来即可。选文第⑦段第③句话“我顿时有了信心";选文第⑦段倒数第③句话”我的信心大增”;选文第⑧段第③句话“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便是。
1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该题解答时要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前提下进行。“我”经历了一次冒险,冒险时等急救得的焦急,在悬崖上的巨大恐惧,父亲帮我脱险时的依赖,脱险后的巨大成就感等等,在这一刻凝成了泪水肆意流淌。这是冒险经历的多种情绪的自然流露。
16.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作用的理解。仔细阅读选文中父亲帮“我”脱险时的语言描写以及“我”当时的心理描写,从中不难看出,父亲在不停地鼓励、引导“我”克服困难,从而让“我”拥有了依靠自己完成脱险的勇气和信心。
1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不能只是就词论词,更要说出词语在这个语句中的具体含意和表达效果。作者所要表达的并不是说目标明确不明确的问题,而是说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有时会感到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自己要到的地方,所以,感到“前途茫茫”。
1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语句的把握。该题的题目和文章结尾语句“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都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作者借悬崖脱险的故事所要表达的正是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化整为零,一步步解决的道理。
19.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该题的题目和文章结尾语句的作用内涵,都与文章中心联系密切相关。本文叙述了自己悬崖脱险故事,尤其是详细告诉我们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脱险方法,意味着在面对艰难险阻的时候,我们要有善于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的策略,这样才会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取最后的胜利
【点睛】
这篇问题的第1小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6.深化作品主题;象征暗示。
20.儿子的成绩非常不理想,想要放弃读书。
21.(1)“攀”字表现了山的陡峭,突出了爬山的艰难。(2)“屹立”突出了这句话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或对“他”产生的重大影响。
22.《山就这么高》:有信心和勇气才能克服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逐步解决。
23.父亲勤劳,肯吃苦,重视儿子教育,注重教育方法,耐心,言传身教。如儿子因成绩不好想辍学,父亲通过爬山让儿子明白学习需努力的道理。
【分析】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揣摩其中的原因,运用得体的全面的语言作答。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父亲是在“我”因成绩不“我”成绩非常不理想,不想读下去而决定放弃的时候,“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和我一起爬山的,而他在爬山后的话是“其实山就这么高”,由此可知,他是通过爬山让孩子明白其实学习也是如此,困难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那么难。
2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对文章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做到“词不离句”,要透过词语表面揣摩其深层的含义、情感或产生原因,总之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分析准确全面。两个词都是动词,第一个是父子两人爬山的动作,表现了山之陡与爬山之难。第二个本义指高高地站立,放到语境中指父亲的话对我的影响。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分析文章主题,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总结时,既要做到全面,又要突出重点。首先要回想《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走一步再走一步》写我被困后,在父亲的引导下,一步步安全地回到地面的故事。可见,告诉我们困难总是有办法解决的,只要把它一步步化解即可。而《山就这么高》则是通过爬山,知道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有勇气去面对.可以说两篇文章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侧重方法指导,后者侧重心态指导。
2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文中的父亲“在外拼命地打工”可知是个勤劳,肯吃苦的人;“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可知,父亲是个很爱儿子的人;文章主体部分讲述的故事,父亲通过爬山让儿子明白“其实山就这么高”的道理,可知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拟答时,要注意“简要赏析”即要结合文章内容做分析。
点睛: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4* 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测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4* 走一步,再走一步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