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1 蜡烛的变化教案及反思
展开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通常学生见到的蜡烛都是买来的,对于蜡烛是怎样做出来的没想过,更没有做过。本环节通过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的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块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两类变化的认识,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制作蜡烛和做蜡烛燃烧实验,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2.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
3.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学准备】
蜡块、硬纸板、小刀、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试管夹、模子、棉芯、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白瓷碗
【教学过程】
(一)做一支蜡烛
1.实验步骤
(1)将蜡块切成碎屑。
(2)加热碎屑成蜡油。
(3)在模子里放入一根棉芯,将蜡油导入模子里。
(4)等蜡油凝固,蜡烛就成了。
2.提问: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发生了哪些变化?始终没有发生的变化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快乐,同时发现:虽然蜡块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还是原来的物质。
(二)蜡烛燃烧后的产物验证
1.活动一:点燃蜡烛,观察燃烧后的现象。
(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情况。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3)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观察它的底部有什么。
2.活动二:点燃一小张纸,观察纸的变化。
思考:蜡烛燃烧后产生了什么?纸燃烧后变成了什么?又产生了什么?
3.小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烧时产生水、二氧化碳、炭黑,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从而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三)交流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出示图片:盐溶于水、烟花绽放、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钢铁
提问:下列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理由是什么?
2.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物质变化的特征,解释、加深对这两类物质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对生产生活有利也有弊。
苏教版1.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苏教版1.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3 制作汽水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科学3 制作汽水教案设计,共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4 化学家的研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4 化学家的研究教案设计,共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