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第七章 力7.1 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力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由于生活中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学生通过实验能理解力的概念.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尤其是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步体会.
以简单的实验为基础,展示给学生,并通过实验探究,全方位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本节教材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引领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从宏观入手,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的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和改变物体的形状,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并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学生对力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学生经常说谁的力气大,但物理学中的力概念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的理解还是表面的,对于如何科学认识力的概念,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力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还不适应.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上的概念与条文,而应该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去尝试、去体验、去感受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去发现、归纳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知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
3.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来认识力,体验用转换法感知力的存在.
2.通过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体验用模型法表示抽象的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在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画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难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课时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边活动(举例、讨论、实验、阅读等)、边分析、边归纳,层层深入.故本节课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述法、实验法、归纳法.
磁铁、小铁球、弹簧、小车、旱冰鞋、斜面、气球、铁钉、橡皮泥、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3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P5内容,并用双色笔标出本节课基本的概念、定律和重点知识,物理课代表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准备在课堂上展示.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图片:伦敦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比赛,中国选手林清峰以总成绩344公斤获得冠军;“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升空.
教师提问:林清峰能举起杠铃的原因是什么?“神舟十号”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再创我国的辉煌飞天梦?
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另一个人,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等.请同学们说出在哪些地方还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地由生活走向物理.)
二、进行新课
(一)力
1.力的概念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做一些力的现象:手托课本,手拉弹簧,用落下的书砸气球,磁铁吸引铁钉等.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物体对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
学生回忆生活中与此有关的力的现象,总结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发生了作用.
教师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力的存在至少涉及几个物体呢?
教师列举各种力的现象,学生讨论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设计意图:增加感性认识,有利于力的概念的形成.)
2.力的单位
教师讲述: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
学生体验苹果对手施加的压力大约为2 N.
教师讲述: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 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 N;一个质量是40 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 N.
让学生再亲自感受一下物理教材放在手上时的2.5 N的压力.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力的大小形成感性认识.)
【对点训练】
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就没有力
B.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
C.发生力的作用,物体必须相互接触
D.马拉车前进,同时车也用力拉马
【答案】C
(二)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分组实验一:
1.用力捏橡皮泥;
2.用力压和拉弹簧.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
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弓箭所发生的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
1.橡皮泥形状改变;
2.在力的作用下,弹簧缩短或伸长.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分组实验二:
教师请学生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小铁球、斜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还可产生哪些效果.
学生进行实验:用力推小车,用手挡住小车使小车停下来.
师生共同分析:小车在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变为运动;小车受力后又由运动变为静止.
学生进行实验:
1.一个小铁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一个磁体靠近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2.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的运动方向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
3.再次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的运动路径一侧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运动的变化情况.
甲 乙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对点训练】
下面四个选项中,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答案】D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问题过渡: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猜想,并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探究,交流感受.
(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3)教材P4“想想做做”推门实验:用同样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的远近不同,感受手推门的难易程度有什么不同.
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看来,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学生进行扳手腕游戏,通过游戏,体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2.力的示意图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师生归纳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要注意作图的顺序:首先找到作用点,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标出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并在箭头末端写出力的性质.
教师通过例题规范画力的示意图.
【例】如图甲所示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
甲 乙
【解析】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作用在物体上,方向沿绳子水平向右.从A点开始,沿绳子水平向右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拉力.
【答案】如图乙所示.
(设计意图:从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到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对点训练】
用100 N的力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拉木箱,作出该力的示意图.
【答案】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刚才我们已认识了一些力的现象,同学们已能正确地说出谁对谁施了力,可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这些现象:撑船的船夫离岸时用撑竿给河岸一个力,结果船被撑走;碰碰船去撞别人时,自己却被撞走.究竟是谁对谁施力呢?
学生分组实验三:
1.手拉弹簧,你对弹簧用力了,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手呢?
2.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拍你的手,能感到疼吗?拍你的同学能感到疼吗?
3.演示教材P5“想想做做”中图甲的实验,找一位同学做做图乙的实验.
使学生体会物体在施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力,物体在受力的同时必然也施力.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进一步巩固力的作用效果知识.)
【对点训练】
张斌和李晨两位同学穿着旱冰鞋面对面站在水平光滑的水泥路面上,如果张斌用力推一下李晨,其结果是( )
A.张斌仍然静止在原地,李晨被推开
B.张斌与李晨同时向后退
C.李晨受到张斌的推力,张斌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D.李晨先向后退,之后张斌向后退
【答案】B
三、学以致用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它们一定相互接触
B.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C.手推车时,手推车的力大于车推手的力
D.孤立的一个物体不存在力的作用
2.下面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
A.火箭刚起飞 B.顶足球
C.汽车匀速直线运动 D.小钢球的曲线运动
3.与地面夹角成30°的方向向右斜拉小车的力为80 N,用力的示意图作出这个力.
【答案】1.D 2.C
3.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体会?
1.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直观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力的示意图.
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
一、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用符号F表示
3.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示意图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或《红对勾·练吧》的相关练习.
1.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首先通过观看课件而引入力,然后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分析,总结出力的定义,接下来通过观察、亲身感受等来学习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从而逐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2.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活动、多感受,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为概念的理解打好基础.
3.本节课所用器材较多,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在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器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把教师演示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物理八年级下册7.1 力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下册7.1 力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课堂小结,随堂练习,课外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 功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 功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学以致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九章 压强9.1 压强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九章 压强9.1 压强教案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学以致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