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与朱元思书课件(47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4813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2课 与朱元思书课件(47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481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2课 与朱元思书课件(47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481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2课 与朱元思书课件(47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4813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2课 与朱元思书课件(47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4813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2课 与朱元思书课件(47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4813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2课 与朱元思书课件(47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4813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2课 与朱元思书课件(47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4813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11* 与朱元思书教案配套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11* 与朱元思书教案配套ppt课件,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古代的“信,知识链接,富春江,富春山居图,字词梳理,字音字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2.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3.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4.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段?
海风吹白练,百里涌青莲。清·石涛《前海观莲花峰》
白水浩荡群山中,骤止断崖跌九重。宋·辛弃疾《观瀑布有感》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唐·杜荀鹤《送人游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吴 均(469—520) 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的文坛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今存诗歌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也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向往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信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为表示不同的种类,古人使用了不同的称谓。函:如“便函”就是便信,“公函”就是公文。书:如“家书”就是家信,“手书”就是亲笔信。札:原指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书信。
简:原指写字用的竹片,引申为书信。笺:供题诗、写信用的纸张,引申为书信,如“便笺”“锦笺”“华笺”。尺牍:牍,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简,狭长形,长约一尺,故称“尺牍”,后引申为书信。尺素:素,纸未发明前,富贵人家常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后来引申为书信。鸿雁:典出自《汉书》:“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此后文学作品中常用“鸿雁”来代书信,成语有“鸿雁传书”。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这是古人对富春江的赞誉;“不是漓江,胜似漓江”,这是今人对富春江的评价,并把它与长江三峡、桂林漓江并称为我国最著名的三条江河风光游览线。 富春江流经建德、桐庐、富阳、萧山,全长110公里。富春江可分为上下两段:从梅城到桐庐为上段,称桐江;从桐庐经富阳到闻家堰为下段,称富春江。桐江出梅城至桐庐的芦茨埠,峭壁峥嵘,风光幽深秀丽,此为著名的七里泷峡谷,素称“小三峡”,有“双塔凌云”“七里扬帆”“二江成字”“千峰古榭”“双台垂钓”等八景。北岸的富春山上,有举世闻名的严子陵钓台。
课本所选插图为《富春山居图》的局部。《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1269-1354)的作品,创作于1347年至1350年,总长约690厘米,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后世赞誉为“画中之兰亭”“山水画第一神品” ,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画作并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七年(1347)一直画到至正十年(1350) ,他会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反复画了好几年,使富春山居图”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富春山居图》后因事故,剩下的部分分为“剩山图”与“无用师卷”,现分别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互相轩邈 千转不穷 经纶世务 泠泠作响 横柯上蔽 嘤嘤成韵 鸢飞戾天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1.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2.摘录文中重要的实词、成语(词语)和名言警句。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跟、随。任意东西:意思是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许:表示约数。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约一百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缥碧:浅青色。 甚箭:即“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快。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都是浅青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好似奔腾的马群。
寒树: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轩邈: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直指:笔直的向上,直插云天。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让人心生寒意,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激:冲击,撞击。嘤嘤:鸟鸣声。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之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叫,猿长时间的啼个不停。
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 戾:至、到达。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反:同“返”,返回。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名利之心;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横斜的树枝。柯,树木的枝干。交映:互相掩映。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些时候还能见到太阳。
①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②百: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③直:直视无碍(直接)争高直指(笔直)
①任意东西: [古]向东或向西 [今]指物品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 [今]或许,应允等
③鸢飞戾天者: [古]至、到达 [今]罪恶④窥谷忘反: [古]看,观察 [今]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①形容词作动词风烟俱净(消净、消散)互相轩邈(往高处远处伸展)②名词作动词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负势竞上(向上)
③名词作状语横柯上蔽(在上面)④动词作名词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 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2.本文在写景顺序和详略安排上有何特点?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详略安排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1.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第2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3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2.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本文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但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而且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骈文,又称“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作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辞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
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与朱元思书》具有骈文的音韵美,却无骈文的烦琐复杂,全文清新、优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描写山水的经典之作。
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妙处: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1)关注描写顺序。观察有序,写作才有条理,这是状物的基本要求之一。景物描写的层次是按照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进行的,不能杂乱无章。(2)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就是开放五官,打破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界限,不拘泥于客观真实,而注重主观感受的一种描写方法。
本文通过富有诗意的文字,把富春江上的动静景物、多样声响、变幻光影巧妙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富春山水图,堪称写景范文。下面,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学习本文写景的手法。
(3)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其与众不同的韵味之美。(4)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等表现手法。(5)状物的文章在于写形传神,寄托情和意。这样就必须把理融入生动而形象的具体画面中,以景作为载体,做到景中含情,情中寓理,并以情染景,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
同:内容上,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写山都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表达方式上,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情感上,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本文和《三峡》同是写山水的精美文章,试与《三峡》作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异:内容上,《三峡》在写景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体裁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体文。写作目的上,《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触。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这篇课文中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在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句子,课后找来几句读一读,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 ,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 ;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 ,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信足荡累颐物 ,悟衷散赏 。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11* 与朱元思书备课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一读,朗读课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水清---,水急---,水色---,视觉---,听觉---,寒树群峰,爱慕自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1* 与朱元思书课文配套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骈体文,同样的颜色,表示约数,绝好的独一无二的,浅青色,形作名急流的水,动作名飞奔的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1* 与朱元思书教学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骈体文,关于本文,任务一大声朗读文章,任务二梳理文意,任务三赏析文本,千丈见底,游鱼细石,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水清之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