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4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4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进行新课1.教学例 2,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堂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 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
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1.教学例 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 2 情景图)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两种方式。
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 240 和 30 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 24 乘 3,另一部分是两个 0,24×3 和 240
×30 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 24×3 的结果。学生算出 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 72 与 7200 相比,缩小了 100 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 100 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 0 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 0 的乘法,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 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
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 2 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2.教学例 3。多媒体课件出示例 3 题目。
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 0
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 0 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 240m 和列车平均每时行 108km 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 分和 8 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4.课堂活动。
怎样用竖式计算 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 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完成课堂活动第 2 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 3 题,教师巡视指导。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 4~6 题。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分与合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意,自主探索1,动手操作,尝试练习,巩固深化,应用新知,总结评价,揭示课题,板书设计,作业,教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第几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人教版4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