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第一单元 2丁香结 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09050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六年级上册2 丁香结教案
展开1.会写“缀、幽”等11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菊花寓意孤傲,松柏象征坚贞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看一看,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了解这花中的含义。(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长篇小说《南渡记》和散文集《丁香结》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初读要求: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字的读音。
①参差(cēn cī) 芭(bā)蕉 妩(wǔ)媚 花苞(bāo)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ó,有“轻微,少”“不庄重”“看不起”“迫近”等意思,组词是“薄酬”“轻薄”“厚古薄今”“日薄西山”等。一个读bò,组词是“薄荷”,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báo,表示“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较小的,跟‘厚’相对”“(感情)冷淡,(情义)不深”“(味道)淡”“不肥沃”等意思,组词是“薄片”。
(2)指导易错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单薄”,“簿”组词是“练习簿”。
“妩”右部是“无”,不要写成“”。
“糊”是左右结构,与“米”有关,粥类食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其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
“模糊”的反义词有:清楚、清晰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课文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1~3):从开放态势、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花。(主体是写丁香结的外形)
第二部分(4~6):写作者因雨中的丁香花以及古人对丁香结的看法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主体是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学生总结,教师概括:一是赏花;二是悟花。
3.导入新课。
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花”,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花”,感受丁香花的美,体会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二、一起“赏花”,感受花的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汇报:
第1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城外校园里的丁香花;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教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探出”和“窥”本是描写人的动作、神态的词语,作者用来写丁香花,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把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眼的特点。)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两句话中,能了解到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分辨出来。)
(3)每到春来……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室外三棵白丁香开的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2.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教师梳理:
(1)开放态势:格外茂盛、缀满枝头;(2)颜色:白色、紫色;(3)形状:星星般的小花、十字小白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4)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官角度分析,颜色、形状、气味分别是哪种感觉?(颜色、形状是视觉,气味是嗅觉。)
三、一起“悟花”,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找一找解释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原因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丁香花花苞的样子,自然过渡到“丁香结”,使上下文浑然一体。
2.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结合“阅读链接”想一想诗词中的“丁香结”有什么寓意。
(1)学生阅读诗词名句,理解诗词名句的意思。
(2)由诗词名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意思是:芭蕉的蕉心还未展开,丁香花蕾结而不绽,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意思是: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丁香结象征着愁怨。
(3)理解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写丁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作者仅仅是在写丁香花吗?不是,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愁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
3.作者不仅借花抒情,还借花喻理。丁香花引发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感悟呢?请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自由朗读,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1:人生中充满了愁怨,但不要因为愁怨,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愁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生2:人生摆脱不了愁怨,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发愁、埋怨,我们要快乐地生活。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乐趣,就会打开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怎样才能打开心结呢?就是要有豁达的胸怀!
生3:我觉得人生中的愁怨只是生活里的小插曲!只要我们心胸开阔,一切心结终将会被打开,因此不要发愁、埋怨!
丁 香 结
人生之结
豁达看待
1.出示丁香花的图片,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想象中感悟出丁香花的美,感悟出丁香花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要引导学生抓住字词、修辞手法等分析优美的语句。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诗词名句,想象画面与意境,初步理解丁香结的含义,接着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理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这样不但会让学生懂得“借物喻理”的写法,而且会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交流预学,初赏丁香,整体感知,再赏丁香,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案及反思,共11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