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展开1.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标分析:本条要求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学习方法主要是通过示意图等进行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原理并且能够对相关现象进行解释和应用。
2.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主要包括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以及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两部分内容。通过基本原理的学习,学生要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在前面两小节学生已经学过的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大气的受热过程,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且大气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学习能够为后面选择性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起到奠基的作用,因此本节课七折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整个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利用动画演示,综合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综合思维)
2.结合不同区域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区域认知)
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地理现象。(地理实践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教学难点:山谷风的形成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大气的受热过程,明确了对流层大气(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如气压的概念、气压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等。
本节课对空间概念有较高的要求,而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五、设计思想
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的方式使得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在此基础上再对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进行分析,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帮助其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六、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动画示意法
2.学法:观察法
七、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1)回顾旧知:教师学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说明上节课的重要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新课讲解:①教师通过动画演示配合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其原理;②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③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想象(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帮助学生各个击破重难点知识。
(3)课堂总结:教师通过知识框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脉络,加深印象。
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 (2019)<a href="/dl/tb_c400439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设计</a>,共6页。
高中地理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启发提问,教师小结,总结讨论,全课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