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内容分析
从历年高考题看,地球上的大气专题考点占的比重较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与应用、大气环流的分布与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特征的描述、天气系统等几个主要的方面。主要考查的方向是结合生活中的区域场景、气压分布图以及观测数据进行考察等,综合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明确地理高考试题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会调用已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高考题的解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试题中所体现出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如何调用材料中的信息与已学知识建立链接,最终获取试题的正确答案。
四、学情分析
在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有很多不足,不管是在调动材料信息,还是优化答题语言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巩固。
五、教学方法
1.教法
观察法、启发讲授法、演绎法、总结教学等。
学法
渗透指导、讲授指导、交流指导、点拨指导
六、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2019年全国卷Ⅱ高考试题为切入点引入教学。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原则,指导学生学会调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优点:以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为背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从所给材料出发,分析高考试题的考向,教会学生学会充分调用、理解材料所给信息,得出正确答案。让他们不会觉得所学的地理知识单调乏味,无可用之处,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对于地理中特殊的地理现象的再现,激发学生探究地理事象的兴趣,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利用微课资源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将较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拆分,时间短,内容少,易于学习。
不足:本节课涉及大气与气候的知识点很多,讲课过程中并未一一例举;对于材料中的信息的解读,如果运用手写板配合,圈出关键词,画出简图,快速调取地图,让学生直接的参与到课程中来,效果会更好。
知识点链接:
一、日变化的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中,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下垫面最高气温出现在13:00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些学生容易误认为一天中最冷是半夜而误选D答案。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的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温度到达最高需要一段时间,约为13时左右,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导给大气吸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的原因是: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不断散失热量,地面温度不断下降,虽然大气能以逆辐射的形式返还部分热量,但总体来说地面和大气的热量以支出为主,因此地面和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才出现并不断增强,地面和大气才由支出热量为主转换为吸收热量为主,温度开始回升。
干热河谷
(一)干热河谷概述
1.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干热河谷的形成是当地的特殊地貌造就了它的荒芜……
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沿江的四川攀枝花、云南和贵州等地区。
3.干热河谷是对具备干、热两个基本属性河谷带状区域的总称,在地理学上是一种小尺度范围的自然景观 。
(二)干热河谷的形成
干热河谷成因——“焚风效应”和“山谷风局地环流效应” 。
横断山区的山脉走向,大体上均垂直于西南季风或东南季风,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发生降水。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增温,湿度也显著减少,导致河谷地区产生干旱现象。
可以说干热河谷主要是山河造就的“温室”和干旱,干和热是干热河谷的两个基本属性。干热河谷的“热”主要由纬度低与河谷地形下沉增温造成;“干”主要是高山深谷地形背风坡的“焚风”效应影响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山谷风的影响。
在横断山区的“焚风效应”是说横断山区的山脉走向大体上垂直于西南季风或者东南季风,山脉迎风坡截留较多的雨水,背风坡少雨,风在背风坡的下沉还具有增温效应,致使河谷干旱。
山谷风理论则针对河谷地形对谷底的干热现象进行了解释:在干热河谷,经常可看到两侧山腰有一条云带,这就是谷风气流上升而形成的。上升的干燥气流造就了河谷中局部干旱的现象。
教学
环节
老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入
同学们,欢迎走进地理微课堂!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复习一下高考中的重难点《大气与气候》。下面,我们通过2019年全国卷二的两组高考题与此部分内容建立一个链接。第一组题目:
吸引学生注意力
课堂
推进
(2019·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6—8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运动。由材料可知,积云主要是一种受下垫面影响,向上发展的云块。(超链接至片6):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由题目可知: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上升气流中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切换到片2)故该题的正确选项是C。
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本题主要考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通过植被的纬度分布来判断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在哪里?由材料可知:积云由气流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D。
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运动。通过考查气温的日变化来考查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出现的时间。由材料可知: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一些学生容易误认为一天中最冷是半夜而误选D答案。
[学法指导]点拨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其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理解题意,引出热力环流及其形成过程(PPT展示)。
[学法指导]渗透指导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植被分布与纬度的关系,再次回归热力环流考点。
[学法指导]交流指导,体验一天中的最高温和最低温,再次回归试题。但有同学因经验主义犯错。
课堂小结
本题以积云的形成为背景,主要考查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
明确高考考点,引导学会调用材料信息。
课堂推进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
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由图和材料可知,宾川县,(点击)该地位于横断山脉边缘,(点击)位于北纬23度~26度之间;地形特点为山高谷深;题目: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更好对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干热河谷及其形成原因,(链接到幻灯片7)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组织答案。【答案】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因山高谷深,且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后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学法指导]讲授指导,通过图片及材料信息,考查区域认知能力。
[学法指导]链接知识点到干热河谷及其形成,点拨学生组织自己的答案并与参考答案对照。
课堂小结
本题以宾川县位置为背景,考查了地形对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透析考向,明确考点,优化答题思维和答题语言。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小组展示,整理并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设计思想,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材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