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设计
展开●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相关知识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大气的运动,这些大气运动比较单一,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大气的运动这一知识也比较抽象,同学们虽然在物理上已经学过了分力和合力的计算,但是很难应用起来。所以这一节课,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习是很关键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
1.运用对比、画图等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名称
●教学方法:
1. 通过视频播放激发学习兴趣。采用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试、展示成果、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体,通过画图对比、小组探讨,展示成果、讲授来突破本课重点。
2.在学生动手画图,自主阅读,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发现学生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析并强化,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得到有效理解和掌握。
●课程类型:
复习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去的是亚马孙平原,首先,我们一同重温2013世锦赛冠军”跳水狂人”
师:播放”跳水狂人”视频,这就是神奇的亚马孙平原,我发现亚马孙平原分布着广大的热带雨林景观,但是盘县为什么没有分布呢?热带雨林景观与亚马孙平原有没有关系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共同探讨的问题: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
师:我们首先从气压带开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50,用3分钟时间阅读教材 并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小组成果展示到黑板上让大家看清。小组代表发言阐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表达阐述能力)
二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
师:提问复习完成低纬度环流的形成过程,
生:学生说出赤道低气压成因,南北纬度30度附近如何形成高气压,近地面风向的形成过程。
师:很好,同学注意到注意了赤道低气压成因是热力因素,南北纬度30度附近如何形成高气压形成是动力原因。近地面风向在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时,仅受到气压梯度力影响总是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师: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导学案完成了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那么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师: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教材并分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看那个小组最快又好完成,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协助各小组顺利完成任务。
师;讨论完成的前2个小组通过小组发言人把本组的结论展示到黑板上,大家评论先完成的小组是否让大家满意,是否有补充。教师展示正确答案,并正确评价小组完成质量。同时检查其他小组的完成情况。对完成好的给以加分鼓励。
师:承接:我们已经知道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那么地表的气温是如何分布的呢?大气运动方向与天气是否存在关系呢?
师:展示幻灯片复习地表气温分布规律与大气运动方向与天气的关系。
师:学生讨论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生: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看那个小组最快又好完成,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协助各小组顺利完成任务。:
师:讨论完成的前3个小组通过小组发言人把本组的结论展示到黑板上,大家评论先完成的小组是否让大家满意,是否有补充。教师展示正确答案,并正确评价小组完成质量。同时检查其他小组的完成情况。对完成好的给以加分鼓励。这次大家的意见都很统一。
师:同学现在知道了不同风带对气候产生不同影响,那么中纬环流,高纬度环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三 :三圈环流
师:展示三圈环流并分析三圈环流形成过程(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师:假设条件: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南风)。受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请同学们边分析边画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请同学们边分析边画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请同学们以30°为中心标注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北风,(请同学们标注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之为东北信风。(请同学们画东北风,标注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在赤道地区辅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度环流圈。(请同学们标注低纬度环流圈)
师: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同样的请同学们在画图纸上标注好。
师:东北信风在赤道地区辅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度环流圈。(请同学们标注低纬度环流圈)
师: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偏转成为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请同学们画南风、西南风,标注盛行西风)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是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请同学们画北风、东北风,标注极地东风)
较冷的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称之为极锋。(请同学们观察图2、10极锋的画法、副极地上升气流,在这里不展开讲解)
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请同学们画气流向南向北)从而形成了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请同学们标注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
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流到高空即向南向北流走,致使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请同学们画并标注副极地低气压带)
师:都画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就半球而言,存在“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一共有三个圈,我们称之为“三圈环流”。请同学们标注好“三圈环流”。
大家数一下,在北半球一共有多少个气压带和风带?
生: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师: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大风带:南北半球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中纬的西风带,南北半球极地东风带。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它们分布的规律。如果以赤道为中心的话,将南北半球对折的话,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是可以重合的。
师:就得出了第一个规律——南北对称。板书:南北对称 得到这个规律,我们只要记住了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按照对称性原则就可以记住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总之可以归纳为: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然后“南左北右”,最后也可以判断出风带的风向。根据这三个规律,你们再试着去记忆一下这“七风六带”。
四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师:现在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加上,只假设地表均一,大气环流受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的影响,到底气压带和风带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师:展示幻灯片压带和风带南北移动
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并阅读教材并阅读教材总结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
生:同学们仔细观察并结合教材小组讨论总结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
生:各个小组先完成的举手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师: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由于南半球的冬夏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就南半球而言,夏季(12/22)南移冬季(6、22)北移。
师:探究地中海气候成因,留给同学们课下讨论完成。
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在一起共同探讨了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你现在还能不能解释亚马孙平原与热带雨林的关系呢?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湿润的热带雨林景观。
六 课堂练习:
学生共同完成三个体现本节内容的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分布
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气压带与风带季节性移动
反思:
1 三圈环流一直都是自然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知识点非常抽象,因此,我采用导学案对此知识详细介绍。同时我还在教学中设计先让同学们先找出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后观察规律后,然后画出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来突破难点。
2 在安排讨论大气运动方向对天气的影响事先没有预想到学生只从降水、湿度方面理解,而未注意温度的描述,因此,下一教学一定先强调温度也是重要的因素。
3 这节课,整堂课学生学习气氛和谐欢快,互动多、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检测课堂效果较好,但情感价值观渗透不够,下次一定要注意。
5 本堂课设计活动,学生完成不错,但时间略显得仓促,超时1分钟。以后注意教学活动时间安排。
地理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一等奖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一等奖第1课时教案,共1页。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口分布精品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口分布精品第1课时教案,共1页。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知识拓展1,归纳总结,知识拓展2,知识拓展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