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5《诗歌鉴赏》(含答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94301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5《诗歌鉴赏》(含答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94301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5《诗歌鉴赏》(含答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94301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1-05《诗歌鉴赏》(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5《诗歌鉴赏》(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5《诗歌鉴赏》(含答案),共7页。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 “柳”是传统意象之一。两首诗同为咏柳诗,但画面风格迥异,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请分别分析。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注]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澄江静如练”出自其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历来为人传诵。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山居寄友人
周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
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
除忆文流外①,何人更可言。
[注]①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
B.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同时诗人高雅脱俗、飘然世外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C.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地写出了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
D.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感叹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答: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苟安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地描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上阕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寄寓田园之思。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卜算子①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本词作于此时。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以物喻人”,借旅雁来写自己,是这首词的最大特色。
B.次句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借指如风雨骤来的战争。
C.下片第一句,承接上句“寒汀立”,写旅雁下到寒汀后,未获同类的同情,有鸥鹭难亲之苦。
D.失群的孤雁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如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
(2)本词中的“旅雁”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创作背景,试分析词人通过“旅雁”的形象,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小题。
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①
我游东亭不见君,沙上行将白鹭群。
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
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
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
【注】①天宝十四年(755)深春,李白游桃花潭后沿舒溪上行去陵阳山,游龙门路过此处写下了《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
(1)诗歌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苏轼曾言“太白诗飘逸绝尘”,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的“飘逸”表现在哪里?
阅读杜甫《春日忆李白》诗,回答(1)-(2)问题。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①庚开府:即庚信,南北朝著名诗人。②鲍参军:即鲍照,南北朝著名诗人。③渭北,指作者所在的长安一带。④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1)诗的开头两联,对李白的诗进行热烈赞美,李白“诗无敌”的表现,一是其诗 ,二是其诗 。
(2)从题目看,全诗意在忆人,却以赞诗发端,以“论文”作结,不着一字而其意自现,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其巧妙构思。
\s 0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郑诗:描写了一幅江畔桥边柳丝轻拂,依依袅袅、柔美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图;表达了离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曾诗:描绘了一幅杨柳借东风之势,柳条狂舞柳絮纷飞的画面;讽刺了得势猖狂的恶势力。
(2)郑诗:衬托。以春风骀荡,杨柳妖媚之美景,衬托离人眷恋之情。
曾诗:比拟。以借东风之势狂舞之柳比拟得势猖狂的小人。
托物言志(象征)。借对杨柳的贬抑,讽刺(小人)邪恶势力。
【参考答案】
(1)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2)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答案为:
(1)B
解析: B.“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
(2)诗眼分别是“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解析:
“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你的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摇”与“滴”,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情态毕露,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观景物的主要特征。
白话诗歌
在金陵一个静悄悄的夜晚,凉风习习,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眺望吴越。白云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动。白露好像是从秋月上垂滴的水珠。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归;慨叹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皆知音难觅。惟有能写出“澄江静如练”这样清丽之诗的谢玄晖,方令人长忆不已。
答案为:
(1)D
解析: D.颈联写景,只是借以抒发诗人对山居春色的喜爱之情。
(2)第一问: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
第二问:①借景抒情。借春日山居所见之景寄寓自己内心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除忆”两句写面对眼前山居的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外,无人可以分享,抒发了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
解析:
通读全诗,理解诗歌的意思,情感就不难概括。第二问应先指出表现手法,再结合内容指出该手法的艺术效果。
诗歌鉴赏
本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首联,“无俗喧”“时立”写出了诗人远离尘嚣、怡然自得的形象;颔联,以“少来客”与“多过猿”相对比,突出了山居环境的清幽和静谧;颈联,以岩石、松树、杏花等衬托环境的清幽,表达了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尾联,写诗人居于山中,面对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之外,无人可以分享,表现了自己志趣的高雅,抒发了对文友的思念。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借代手法”错,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是夸张;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比喻妥帖、生动。
(2)答案:
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
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由“人倚醉醒中”的惆怅,“谁是中州豪杰”的发问,以及注释中“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可知此词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悲愤。
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以陶渊明和范蠡的典故,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
④漂泊的愁绪。下阕“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漂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
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词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理解诗歌情感,需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还要结合注释知人论世。从注释中词人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爱国”“不得重用”,以此为出发点联系词句,可以得出热爱故国、壮志难酬两方面的情感;根据夕阳这一意象的常见含义,可以得出岁月蹉跎、青春逝去的愁情;结合词句“无处落征鸿”“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可以看出漂泊无定之愁;根据陶渊明、范蠡的人生归宿,结合词人遭际,可以看出词人的退隐之心。
答案为:
(1)D
解析:D.李清照该词句中的“雁”并非“孤雁”。
(2)旅雁的形象:①失群孤独;②饥寒交迫;③心忧迷惘;④凄苦哀鸣。(答出三点即可)
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衣食无着;③前途渺茫,无所寄托;④亲人失散,哭声不断。(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题干中“旅雁”的特点其实就是其形象,可从词中“群相失”“饥渴辛勤”“苦难亲”“忧相逼”“无处归”“谁听哀鸣急”等概括。至于画面,可先在理解本词以物喻人手法的基础上,结合句意进行合理想象,然后组织即可。
白话诗歌
远行的大雁向南飞翔,风雨中与雁群失散。饥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只好独宿于清冷的河中小洲。
沙鸥和白鹭苦于难以亲近,时刻担心被弓箭射杀。茫茫云海中找不到归宿,有谁来听鸿雁的声声哀号!
【参考答案】
(1)热爱自然,喜欢游历;向往隐逸生活;与郑少府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2)从写景看,本诗描述白鹭四散飞去,散落青山,好像下到青山上的几点雪,十分轻盈飘逸;从写人看,“我”不辞路途遥远寻访友人,不想没有见到友人,就又回到陵阳钓鱼,行踪飘逸,性情洒脱;从语言风格看,以“我”入诗,率真自然,毫不隐晦自己的性情,清新飘逸。
【参考答案】
(1)思想卓异不凡,构思脱俗; 风格清新俊逸,非常人可比。
(2)诗的开头两联,表面上是赞诗,但实是赞人、忆人,颈联表面写作者与李白各自所在之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饱含离别思念之情,尾联通过写诗人对“何时”才能再一起“细论文”的热切希望,更加强烈地表达了浓厚的忆念之情。全诗不着一“忆”字,而“忆”字贯穿始终,把思念之情抒写得含蓄深厚,情意绵邈,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练习专题05 诗歌鉴赏(含解析),共13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七律,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共3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