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4《诗歌鉴赏》(含答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94301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4《诗歌鉴赏》(含答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94301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4《诗歌鉴赏》(含答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94301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1-05《诗歌鉴赏》(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4《诗歌鉴赏》(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04《诗歌鉴赏》(含答案),共7页。
白居易
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
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注]①作此诗时,作者73岁。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
②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锡,手杖。
③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后因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
B.“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苦者今日之喜悦。
C.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石滩疏通后,江上舟筏鱼贯往来、篙楫挥舞如箭的繁忙景象。
D.第五句表明,此次开滩工程的资金的唯一来源,是持杖僧人从各方化缘的所得。
(2)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入清溪①行山中
〔唐〕李白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
无事令人幽,停桡②向余景。
【注】①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②桡(rá):桨。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
(2)诗的颔联在写景上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注]①元好问:金末元初著名诗人,金亡后拒绝仕元。
(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好问“诗似杜甫”,其诗歌风格沉郁苍凉。全诗将批判意识与悲怆情怀相融合,使诗作增加了历史深度。
B.颔联中“衣冠今日是何年”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此句意蕴丰富,与《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相似的意境。
C.颈联中“枯槐聚蚁”使用了典故,借南柯梦中的槐安国蚁民影射现实百姓“无多地”用以安身立命的情况。
D.尾联“何处青山”指的是人向往的生活的地方,其特点是“隔尘土”,即远离尘世纷扰;“华颠”是说头发白了,指年老。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哪些含义?
(2) “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鹊 踏 枝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境呼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
B.“楼上”是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征鸿离散。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足见词人内心的孤寂悲苦。
C.“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写拭泪巾帕之珍美,二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
D.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
(2)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巫山高
皇甫冉
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馆①,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
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②中。
[注]①神女馆:神女庙,据说楚怀王游高唐遇神女,过后怀王思念神女,为之立庙。
②九秋:深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说巫峡位于巴东,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点明巫峡的方位,描绘出了巫山高耸入云的状貌。
B.颔联说云雾遮蔽了神女庙,雨水洒到了楚王的离宫,化用典故,目的是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
C.颈联从时间上来展现巫山的景物,其中“朝暮”指一天,“寒暄”泛指一年四季。
D.全诗辞采清丽,情意委婉,写出了巫山之雄伟,巫峡之神奇,四时之胜景,猿声之凄清。
(2)颈联中的“落”“同”二字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感遇(其三)
陈子昂
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②荒途。
亭堠③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①丁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曾属匈奴。②缅:遥远。③堠:指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写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有的古道也荒废了。
B.三、四句感叹“亭堠”的险峻后,又列举了士兵惨死沙场的景象。
C.七、八两句写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令匈奴人屈服的往事。
D.该五言古诗以沉郁悲壮之气贯穿其中,直抒胸臆,语言质朴劲健。
(2)诗歌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s 0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D
(2)①尾联里,作者希望有一天随僧人一道玄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
②尾联表现出诗人晚年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③表现出诗人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
[解析]
(1)D项,“唯一来源”错,第六句表明,工程资金还有一部分是作者的“家财”。
(2)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对诗句思想内容的概括,通读全篇,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
(1)(1)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
作用:
①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
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
(2)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参考答案】
(1)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2)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②动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答案为:
(1)B
解析: B.“衣冠今日是何年”是言国破家亡,改朝换代,与《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表现人们与世隔绝、不知时间流逝的意思完全不同。
(2)①“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写时事纷然,诗人寒夜不眠,进而想到骨肉分离,追问“衣冠今日是何年”表达了亡国之痛。
②“枯槐聚蚁无多地”写百姓流离失所,无立身之地,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和悲悯。
③“秋水鸣蛙自一天”“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写诗人以“秋水鸣蛙”自比,只愿自守一片天地,想要寻找与世隔绝的青山,度过余生,表达了归隐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全诗,不要有所遗漏。从首联的“事纷然”“夜不眠”想到骨肉分离,又有追问“今日是何年”,抒发了亡国之痛。“无多地”及“枯槐聚蚁”的典故,则写出了百姓的苦难和作者的深度同情。最后几句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及归隐之心。
白话诗歌
眼中看到的都是金、元兴替过程中的纷乱的时事,搂着被子望着窗外寒冷的夜空难以成眠。因战祸一家骨肉分离各在他乡异县,穿衣戴帽混日子也弄不清今天是什么年头?百姓流离失所,无立身之地。《庄子·秋水》里的井底之蛙自得其乐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哪里的青山与世隔绝,远离尘世纷扰?我愿在那里修一个小草棚,度过我的余生。
【参考答案】
(1)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楼上”是词人凭栏之所,未必是宴会之所;“楼上”本就有高寒之意,说“因人去楼空”而高寒不妥;“过尽征鸿”暗示词人凝望之久、怅惘之深,非喻人之离散。
(2)答案:
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时流连、“多情”、随风飘飞的景象。
用意:①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花多情缱绻的性格;
②描画了缤纷而悲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③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做铺垫)。(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千万片梅花似雪一般,随风飘飞,这景象是很美的。但是“犹自多情”一句,使这种景象生出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使梅花这一形象变得“多情缱绻”。和后文所抒发的闺怨之情相联系,飞落的梅花与空候的女子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十分哀怨,美好与欢愉转瞬即逝。回答用意时,要深入思考“多情”的含义,由梅及人,综合全篇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 [答案]B.
[解析]B项,“悲凉的氛围”错,颔联化用典故,是为了渲染巫山的神秘色彩。
(2) [答案]
①“落”是“落下”的意思,指从早到晚泉水不停地落下,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落”从听觉的角度把巫山中泉水的流淌写得先声夺人,未见泉水,先闻其声。
②“同”是“相同”的意思,指不论寒冷还是温暖,树色都相同。“同”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巫山四季树色的苍翠、浓郁,富有生机。
答案为:
(1)C
解析:C.“令匈奴人屈服”理解错误,此处是指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了惨败。
(2)手法:本诗五、六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黄昏时分塞外古战场阴沉凄凉的景象: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渲染了古战场的悲凉气氛。作用:为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在塞外遭到了惨败的史实作铺垫。
解析:
五、六句为写景句,故手法为借景抒情。景象凄惨昏暗,渲染了悲凉氛围。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为下文作铺垫。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组织答案为:即可。
白话诗歌
乌沉沉的边塞,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在那里,可见者只有高耸的土堡,阵亡战士的枯骨。黄沙从南方大漠中吹来,太阳向西方沉落。中国曾以三十万战士对付匈奴,至今只见到沙场上累累尸骸,而没有人怜惜这些塞上遗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七律,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共36页。
这是一份专题04:诗歌鉴赏(4)-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专题训练宝鉴,文件包含专题04诗歌鉴赏4-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专题训练宝鉴教师版docx、专题04诗歌鉴赏4-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专题训练宝鉴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