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
展开第六章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根据下图中有关的地理要素,回答1~3题。
1.图中地区特别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泥石流 B.水土流失
C.洪涝 D.沙漠化
答案:C
2.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使该地区发生频率增加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土壤盐渍化
C.地裂缝 D.风暴潮
答案:D
3.能够抬高洪水水位的人类活动是( )
①堤坝束狭河床 ②修建水库 ③流域内砍伐森林
④在河流两岸修筑定居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4.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据报道,在海啸来临前的某海滩上,一个英国小女孩根据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发现了海啸前兆,劝父母和其他人离开了海滩,使数百人免于灾难。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波浪,其波长可达数百千米,浪高达数十米。海啸来临时,必然伴随的现象是( )
①海面突然上升和下降 ②海水变浑浊,发出异味和异常声音 ③狂风 ④大雨或暴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波浪,此次印度洋海啸是由于海底地震引起的,它会使得海面突然的上升或下降,并且会有一些异常的声音。但对大气运动不会造成多大影响,因此,狂风和暴雨等现象不会伴随着海啸而来,因此本题应选A。
5.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B.保护海洋环境是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环节
C.海洋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D.在开发海洋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海洋环境
解析:选B。海洋环境的保护既包括保护海洋生态免受破坏,也包括海洋环境免受污染,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免受破坏就要对海洋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虽是可再生资源,但是任何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海洋生物资源也不例外。
6.关于海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冰是北冰洋特有的水文现象
B.印度洋不可能有海冰现象
C.海冰一定是咸水冰
D.风弱浪小的近岸浅水区会最先出现海冰
解析:选D。海冰是极地和高纬度海域特有的水文现象;四大洋均可能出现海冰现象;广义的海冰包括咸水冰和流入海洋的河冰等淡水冰;风弱、浪小、流速慢、含盐偏低的近岸浅水区会最先出现海冰。
下图为美国《新闻周刊》描绘的原油泄漏后在墨西哥湾挣扎的海鸟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9题。
7.图片中海鸟遭受的是________危害( )
A.石油污染 B.赤潮
C.全球变暖 D.重金属污染
答案:A
8.该污染作为日益突出的海洋污染问题,下列海域污染严重的是( )
①沿海水域 ②海上航道沿线 ③海洋上石油产区
④石油运输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9.该污染除了会造成海域动物的死亡外,还会( )
①破坏滨海娱乐场 ②造成海岸环境退化 ③珊瑚死亡
④海水富营养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南大洋是指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部水域。结合下图回答10~11题。
10.最冷年份南大洋浮冰的运动情况为( )
A.a区浮冰的运动方向为顺时针
B.a区浮冰的运动时间为6月~8月
C.b区浮冰的运动方向为顺时针
D.b区浮冰的运动时间为12月~次年2月
解析:选C。a区位于南极大陆周围,受南半球极地东风影响,浮冰运动的方向为逆时针,b区则处南半球西风带,浮冰运动方向和盛行西风运动方向保持一致,自西向东作顺时针方向运动。b区浮冰所处纬度较低,应为南半球冬季,即每年的6月~8月,a区浮冰出现时间则为12月~次年2月。
11.关于冰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山属于咸水冰的一种
B.露出海面的冰川与海下部分大致相当
C.冰山是由大陆冰川滑入海中断裂而形成的巨大冰块
D.北大西洋的冰山可能来自南极大陆
解析:选C。冰山是淡水冰的一种;根据淡水与海水的密度差异可知,露出海面的冰山与海下部分比值大致是1∶9;冰山是由大陆冰川滑入海中断裂形成的;由于低纬海区水温较高,南极大陆断裂形成的冰山不可能到达北大西洋。
有专家指出,2010年初珠三角特大咸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不利因素日积月累的深化过程。据此完成12~14题。
12.咸潮危害最易发生在( )
A.过度抽取地下水的地区
B.沿海地势低平的地区
C.河流入海口地区
D.多台风的地区
13.以下措施中,可减缓咸潮危害的是( )
A.修筑堤坝,抵御海水入侵
B.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增加河流入海量
C.全部改种耐盐碱的作物
D.减少抽取地下水,多用河水作水源
14.当河流咸潮发生时,除造成淡水短缺外,还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三角洲海岸侵蚀
B.地面沉降
C.三角洲地区土地盐渍化加剧
D.发生赤潮
解析:第12题,咸潮是由于海水倒灌进入河流入海口地区而产生的,所以咸潮危害最易发生在河流入海口地区。第13题,咸潮是海水倒灌进入河流所致,所以上游水库适当开闸放水,增加河流的入海水量,可以缓解咸潮的危害。第14题,咸潮发生时,海水沿河道上溯,造成河流水和河流两岸地下水变咸,引起淡水短缺,同时加剧土壤的盐渍化。
答案:12.C 13.B 14.C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5~17题。
材料1:氮、磷等营养盐是水生生物的营养物,营养物增加使各种藻类大量繁生,会使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们将此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往往出现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红、紫等颜色,称为“赤潮”。
材料2:下图是某近海海域中浮游生物与鱼类的发展过程(t1→t2→t3)示意图(阴影区代表浮游生物,黑点代表鱼类)。
15.无机氮、无机磷的化合物随江河大量排入我国近海,带来的后果是( )
A.抑制海水水面蒸发 B.水体富营养化
C.水循环速度改变 D.海生植物大量死亡
16.近年来的夏秋季节,在我国东部沿海海域发生了多起“赤潮”事件,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因水温太高而死亡
B.因过度缺氧而窒息死亡
C.因缺乏围栏保护而中毒死亡
D.因船舶漏油污染海域而死亡
17.保护海洋环境,应采取的对策是( )
A.加强宣传、加强立法、严格管理
B.控制水产养殖,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C.增大资金投入,扩大生产
D.禁止捕捞,封海育鱼
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海洋污染及整治。无机氮和无机磷的大量排放会导致海洋水体的富营养化,在短时间温度增高的情况下,在比较封闭的海域容易爆发“赤潮”。在东部沿海海域,由于工业生产含氮、磷的废液和居民污水排入河流而注入海洋,沿海海域富营养物质剧增,引起藻类的过度生长,促进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水中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水中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海洋环境的保护应以防为主,加强管理,寻求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
答案:15.B 16.B 17.A
读下图,回答18~19题。
18.图中海域油污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油轮排放和油轮泄漏
B.海底石油开采排放原油
C.海风从产油区将油污吹来
D.洋流从产油区将油污带来
答案:A
19.若某油轮产生泄油事件,在泄油区鱼类迅速死亡,其死亡原因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 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 ③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 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20.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
A.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b=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解析:选B。正确理解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领海为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海域,专属经济区是在领海外邻接领海的区域。
二、综合题(共5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944年12月18日,正向吕宋岛进攻的美军第三舰队,由于天气预报不准确误入了台风风暴之中,怒涛把战舰抛上浪尖又摔下波谷。暴雨、浪花以及被强风刮成小碎片的雨云,使能见度很差,几乎伸手不见五指……美军3艘驱逐舰沉没,近800名士兵死亡和失踪,146架战斗机被吹进大海,轻型航母损坏严重。
(1)风暴潮是由________或________引起的,其中前者引起的风暴潮多见于________季节,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后者引起的多发生于________季节,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次台风引起的风暴潮除对美军舰队造成的危害外,还有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3)通过上述事例,分析说明防范风暴潮的主要对策。
解析:本题以数据确凿的历史资料为切入点,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答案:(1)热带气旋 温带气旋 夏秋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春秋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2)使海上船只沉没、沿岸堤防决口、农田被淹、房屋被毁,甚至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海水入侵现象,使地下水遭到污染,耕地盐渍化等。
(3)①随时注意收听、收看天气和气象预报;②加固防护大堤,加固危房,提高防风防浪能力;③风暴潮来临时尽量不外出,海上船只及时进港,躲避风浪。
22.读下图,回答问题。(14分)
(1)图中领海基线是根据____________基线法而确定的,这种领海基线法适用于________的国家。
(2)领海基线西侧的海域为该国的________,东侧为该国的________。
(3)在图上用平行斜线画出该国“毗连区”的范围。
(4)评价该国海岸特点对于海洋利用的主要优势。
解析:该题以模拟海域图为背景,主要考查了与海洋权益有关的几个概念。第(1)题,领海基线的划定方式有正常基线法、直线基线法和混合基线法三种,正常基线法是退潮时离岸最远的那条线;直线基线法是连接岛岸基点的直线;混合基线法兼容上述两种方法。第(2)题,领海基线是内水和领海的界线。第(3)题,毗连区是领海以外12海里以内的海域。第(4)题,从图上看,该海域海岸线曲折,多港湾。
答案:(1)直线 海岸线比较曲折或沿岸有一系列岛屿
(2)内水 领海
(3)画图略。方法提示:先在ABCD四点外侧画出四个点A′B′C′D′,使AA′、BB′、CC′、DD′的方向大体与原海岸基线垂直,并使AA′、BB′、CC′、DD′的距离等于12海里(以图下比例尺为准),然后将A′B′C′D′四点用直线连接起来作为领海外围界线。再按同样的方法在A′B′C′D′连线的外侧画出毗连区的外部边界A″B″C″D″,然后将新画的两条界线之间的区域(宽度为12海里)用平行斜线表示出来即可。
(4)海岸线曲折,多港湾,有利于建深水港口。
23.至2006年,已经发现世界海洋中共有200个“死亡地带”,即海洋中由于污染而威胁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生存的区域。联合国于2006年10月1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目前“死亡地带”的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34%。联合国一位官员说:“这些地带正在对渔业资源以及靠捕鱼为生的渔民构成重大威胁。”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国际公海“死亡地带”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2)简述国际公海“死亡地带”的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解析:本题难度较小,只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分析出本题考查的问题是关于海洋污染的污染源、污染分布海区及其防治措施,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要注意第(1)题是进一步回答第(2)题的基础。从海洋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可以分析出污染海区的分布规律,以及相应的防冶措施。
答案:(1)油轮石油泄漏;远洋运输、捕捞等排出的生活污水;某些公司倾倒的工业废弃物。 (2)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远洋航线沿线和渔业资源丰富海域(渔场)。防治措施:进行国际合作,制定国际公海海域相关法规,加强国际公海海域的环境管理;防止油轮泄漏,控制向国际公海海域排放各类废弃物。
24.读“我国渤海区域轮廓示意图”和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是海洋植物生长、发育、繁殖各阶段所必需的。但是,如果水体中营养物质输入过量,营养物质就会在水体中蓄积,结果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的富营养化将引起某些水生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包括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甚至引发赤潮。赤潮作为一种灾害,历史上早已出现过。但近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仅2000年我国近海就发生了28次。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农业废水的排放、过度的海水养殖、海岸带的破坏等,都是造成赤潮日益频繁发生的原因。
(1)渤海渔业资源比较丰富,除了这里全部是大陆架浅海,还有下列原因中的(双选)( )
A.海水中植物光合作用弱
B.河流携带营养盐类注入海洋
C.水温适合鱼类生长
D.海底水生植物丰富
(2)除了自然原因,还有哪些人类活动会使渤海水体富营养化,进而造成赤潮频发?请列举两例。
(3)渤海赤潮时空分布的正确叙述是(双选)( )
A.河流入海口 B.封闭性海湾
C.冬半年 D.夏半年
(4)近年来的夏秋季节,在我国东部沿海海域发生了多起“赤潮”事件,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因水温太高而死亡
B.因过度缺氧而窒息死亡
C.因缺乏围栏保护而中毒死亡
D.因船舶漏油污染海域而死亡
解析:本题除考查了渤海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外,还考查了渤海赤潮发生的人为原因及自然原因。在东部沿海海域,由于工业生产含氮、磷的废液和居民污水排入河流注入海洋,沿海海域养分剧增,引起藻类的过度生长,促进浮游植物的过度繁殖,这样就大量积累了有机物质。随着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藻类等水生生物的不断生长,水中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导致水中生物缺氧而死亡。
答案: (1)BC (2)大量使用化肥;工厂排放污水;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过度的海水养殖。 (3)BD (4)B
高中地理选修二模块综合检测: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本册综合复习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综合与测试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综合与测试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