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全册教学设计
-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 教案 2 次下载
- 《劝学》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 教案 3 次下载
- 《动物游戏之谜》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 教案 4 次下载
- 《宇宙的边疆》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 教案 3 次下载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 教案 2 次下载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1 *师说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1 *师说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讲什么,为何讲,怎样讲,讲怎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师说》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说明
《师说》是古文的传统名篇。在深化改革形势下的授课,要跳出旧的思维定势而达到新的突破。突破之法是,以学生翻译文章、归纳文言知识后检查落实词义和句法为基础,进而展开对内容的重点辨析、发掘、梳理和品味。
一、讲什么
教材分析
“恢复师道”是本篇的行文线索。韩愈处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中唐时期。当时情况正如他的盟友柳宗元所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台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师说》名为李蟠而作,实则借以抨击当时所谓“士大夫之族”。他们自恃门第高贵,不肯应举入仕,从而轻视和厌弃儒家“道统”。因此作者把“传道”引为己任: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则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其行道,其为书,其化今,其传后,必有在矣!(《重答张籍书》)
二、为何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探究,使学生建构起尊师重教的思想,养成尊师好学的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在梳理文章的整体思路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体会“论说体”议论文的针对性特点。
三、怎样讲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师说》预习资料;
3.《师说》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落实
1.检查预习学案完成情况。
2.抽查字音落实情况,齐读正音。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坐在课堂里学习,有没有想过你们和老师之间究竟是怎样的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里,老师和你们又分别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学生各抒己见)
和今天不同的是,魏晋以降门阀兴盛,至唐代中期官宦子弟耻学于师的风气盛行。作者韩愈以巨大的勇气尖锐地指责流俗,创作了这篇《师说》。他的风骨融于散文,被苏轼称赞“文起八代之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这篇文风犀利的论说文,学习其中的议论技巧。
(三)温故知新
1.破题。
(1)题目中“师说”的“说”是什么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师”的道理。
(2)题目中“师说”的“师”包含几重含义?听读思考。
包含“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拜……为师”(吾从而师之)“学习”(吾师道也)“拜师求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等含义。题目的意思应是解说关于“拜师求学”的道理。
2温故。
当作者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时,他的潜台词是什么?(今天求学的人不一定都有老师了。)古今对比。
回顾:《劝学》中所学“正反对比论证”的效果?
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思考:作者在论说“拜师”的主张时,用了哪些人做对比?说明了什么道理?(填表法)
对比对象 | 从师态度 | ||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 从师而问 | 耻学于师 |
孔子 | ?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 |
李蟠 | 学于余 | ||
吾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 ||
童子 | 其父 | 择师教之 | 则耻师焉 |
百工之人 | 士大夫君子 | 不耻相师 | 群聚而笑 |
圣人和众人、童子和其父、百工和士大夫做对比,从古与今、圣与愚、幼与长、贵与贱等角度做对比,证明拜师求学才是明智的做法,尖锐地揭示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流俗的荒唐。
追问:细细琢磨正反对比对象中,哪些人具有相似之处?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反面对比人物(今之众人、其父、士大夫、君子)其实都指一类人,他们的共同点是“拒绝拜师求学的士大夫官僚”。
思考:从师求学的原因和利弊是什么?为什么读书人、官僚反而拒绝从师求学?他们拜师的原则和韩愈对比,能看出什么区别?
从师求学的原因是:可以学习“道”、习得学业和解除疑惑。从师求学能够帮助人获得知识和技能,变得更聪明。士大夫之族拒绝从师求学不是因为他们愚蠢,而是因为他们把年龄、学术水平、尊卑当成了衡量是否拜师的标准,因此在入仕为官后不愿意拜人为师。而韩愈的拜师求学原则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反对以尊卑贵贱、人的出身来衡量是否具备“为师”的资格,主张把“道”作为拜师求学的终极准则。
追问:士大夫之族真的不拜师学习吗?你觉得他们的知识从何而来?
魏晋以来门阀日益显赫,以及东汉以来战乱频仍、中央集权凋敝的现实原因,为了巩固家族利益,垄断知识,世家豪门崇尚“家学”,编写了大量家书、家训。李唐王朝作为岁末最大的豪族,倚仗关中陇右门阀统一天下,当时豪门子弟多自恃门第高贵,依靠军功阀阅入仕,不肯应举入仕,从而轻视和厌弃儒家“道统”。因此作者把“传道”引为己任,大声疾呼,针砭时弊。
3.知新。
(1)归纳:如何选择对比对象?
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横向比较),比如童子与其父,百工与士大夫;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纵向比较), 比如圣人与众人,圣人与愚人。
(2)归纳:运用对比论证的原则?
第一,要紧扣论题。
正反对照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漫无边际,比如《师说》中所有的对比对象都集中指向“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怪现状,为支持中心论点“应当拜师求学”服务的。
第二,要明确对比点。
比较的双方要具备鲜明的可比性,还应属于同一个参照系。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比如拿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对比,对比的范畴是“血统身份”,即“贵贱”有别,而智愚相反,两者可以行程鲜明对比。
第三、要准确分析。
分析对比产生的根源,应与观点暗相扣合,比如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背后的深刻原因,正是韩愈倡导“拜师求学”的起因。
总结:使用对比论证的原则:
a.要紧扣论题。
b.要明确对比点
c.要准确分析。
(四)巩固运用
1.紧扣论点,在下面的空格内填写恰当的内容。
隋炀帝( ),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置屈子的诤谏若罔闻,无怪乎最终客死他乡;齐威王( ),门庭若市,一跃而为诸侯共主。这样的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结局截然相反?由此看来,“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刚愎自用 广开言路】
2.准确分析,选用合适的事例,补写后面的内容。
《撑起道德的天空》
……对于一个国家,更需要撑起这片道德的天空。
中原三国鼎立,孙权有谋,曹操有才,刘备有德。然而在青史竹帛中,最为人称道,流芳百世的还是刘备之“德”。因为德,五虎大将甘于以死献命,蜀国百姓也甘于与之出生入死。[………………]
写作要求:
a.准确理解上段文字;
b.补写的内容要体现对比论证的原则。
【然而,我只叹,在现代的天幕下,道德却出现了滑坡。从汶川地震的“范跑跑”事件到后来震惊中外的毒奶粉,在原本光鲜美丽的道德外衣上刻下了丑陋的疤痕。正因为鄙德,让某些人失去了良知,国民劣根性暴露无遗。同在蓝天下,怎能放纵丑陋横行?撑起道德这片蓝天,当代的每个人都义不容辞。】
四、讲怎样
(一)复习评价
作业:修改作文。
要求:将上节课所修改的“公平”话题作文,根据今天所学新知,加入或修改文章的论据,并增加一个对比论证的段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教学反思
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1 *师说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一词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 劝学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锦瑟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