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3.11《师说》测试(4)(新人教版必修3)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语文:3.11《师说》测试(4)(新人教版必修3)第1页
    语文:3.11《师说》测试(4)(新人教版必修3)第2页
    语文:3.11《师说》测试(4)(新人教版必修3)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1 *师说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1 *师说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名言警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师说》练习题

    一、完成下列各题
    1、生字注音
    谀( ) 欤( ) 郯( ) 苌( )
    襄( ) 聃( ) 蟠( ) 贻( )

    2、多音字辨析
    读:dòu(句读) 相:xiāng(相互) 传:zhuàn(经传)
    dú(读书)  xiàng(丞相)   chuán(传说)

    3、指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解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4、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句读之不知 古义: 今义:
    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
    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
    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今义:

    5、解释加横线的重点实词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是故无贵无贱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圣人无常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并解释
    吾从而师之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7、解释下列文言虚词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9、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3、士大夫之族,曰弟子曰师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4、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其皆出于此乎?
    2、生乎吾前:
    3、固先乎吾:


    1、耻学于师:
    2、其皆出于此乎?
    3、于其身也: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不拘于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惑而不从师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居而笑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

    8、指出下列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不拘于时,学于余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而耻学于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 )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名言警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吾师道也, ?是故 , , , 。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其皆出于此乎?
    4、 , , , , ,吾未见其明也。
    5、孔子曰: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如是而已。


    《师说》练习参考答案
    一、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作助词,可译为“的” 作助词,可译为“的”
    译为: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作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翻译时可去掉译为: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种情况吧?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去掉译为:我是向老师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用在主语“其年”和谓语“先后生于吾”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即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译为: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之”用在主语“人”和谓语“无惑”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6、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可以知道了。“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复”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作助词,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可去掉
    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为: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道理,解决那些疑惑的。作代词,代人,可译为“他”、“他们”,或根据语境灵活地译出来

    9、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他。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作代词,代事物,可根据语境灵活地译出来

    1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译为: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但)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作代词,复指主语,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翻译时可去掉 “之”复指“六艺经传”,翻译时去掉了。

    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些”
    译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13、士大夫之族,曰弟子曰师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他。 “之族”中“之”译为“这”,“族”译为“一类人”,“之族”即为“这类人”。

    14、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郯子这类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译为:“之徒”中“之”译为“这”,“徒”译为“一类人”,“之徒”即为“这类人”。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只是指示代词,那些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1、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2、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3、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1、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2、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3、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4、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5、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却,竟然


    1、惑而不从师 转折连词,却

    2、犹且从师而问焉 顺承

    3、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居而笑之 修饰

    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 他

    8、特殊句式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被动句】不拘于时

    【倒装句】1、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介词结构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二、文言文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B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以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目的。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用排除法,选择B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3)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一经召见,使得到了刘秀的赏识信任。建武二年(26年)春光武帝定封他为广平侯。建武三年(27年)春天,在广乐(今河南虞城县西)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聚十万人马,赴救广乐。吴汉率领骑兵迎战,失利,不慎坠马,摔伤膝,收兵回营。诸将对吴汉说:“大敌在前而公伤卧,觽心惧矣”吴汉听此言,勃然裹创而起,巡视营垒,杀牛酌酒,犒劳士兵,对将士:“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吴汉豪气凌云,将士们也深受感染,士气倍增。第二天,擂鼓呐喊,同时进击。周建军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一起驱逐守长,占据了城池造反。诸将皆想攻打,吴汉不听,说:“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然后一面下公文给郡府,命他们收捕肇事官吏,一面派人人城安抚五姓。五姓人大喜,相继归降。建武五年(29年)春,农民军率五万余人夜攻吴汉军营,军中惊乱,吴汉却坚卧不动,一会儿营中便安静下来。吴汉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军。建武十二年(36年)春,吴汉挥师直攻广都(今成都市南),迅速攻克,并派轻骑兵烧毁成都市桥,光武帝下诏告诫吴汉:“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吴汉接连获胜,并未听从光武帝的告戒,竟乘胜自率步骑兵二万余人进逼成都。于江水北岸扎营,派副将刘尚率兵万余人屯驻于江水南岸。光武帝得知吴汉如此部署兵力,大惊,下诏书责备:“比□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然诏书未到,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进攻吴汉。又派将率兵万余人袭劫刘尚营寨,企图使汉军不得相救。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兵败而退回营垒。吴汉见形势危急,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 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第三天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部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第二天,吴汉亲自指挥全军力战,终于大败敌军。 吴汉随光武帝征战。不少将领一见战阵失利就垂头丧气,惶怵不安,平日的风度威严全失。吴汉却不然,每到这时,他整厉战械,激扬士卒,不但毫不气馁,反而愈加意气风发。他出征时,妻子在后方买了一些田产,待他归来,却都送给了故旧亲友。他说:“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死后,谥忠侯。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有深刻的寓意:“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诗句暗示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朝政已经腐败。这两句诗还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 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诗的第一句点题。“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 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 个“ 自 ”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 “凤凰”,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 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韵致高逸,寄慨遥深。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 联 ,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寄寓着无限的悲凉 。“吴宫花 草 ”,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

      幽径。“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 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浸透了无限的凄凉。如今登台,放眼望去,那吴宫晋苑、六代繁华,早已看不见了,只有那历尽沧桑的青山依旧,绿水长流。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云雾缭绕;白鹭洲横卧江心,使二水分流,波涛汹涌,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这无尽 的江山胜迹,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咏叹不 已,惆怅难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联,诗人很自 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浮云蔽 日”,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浮云”比喻奸邪,“日”比喻君主。《古诗·行行重行行 》:“浮云蔽白日,游 子不顾返。”

    相关试卷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1 *师说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1 *师说同步测试题,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本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11 *师说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11 *师说课时练习,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本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11 *师说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1 *师说课时作业,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本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