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化学基本常识 试卷及答案解析
展开2021届中考一轮复习+科学探究----化学基本常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9年被联合国大会确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
A.拉瓦锡 B.门捷列夫 C.道尔顿 D.阿伏伽德罗
2.下列不属于中华民族取得的重大化学成就的是( )
A.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
B.张青莲精准测量铟的相对原子质量
C.拉瓦锡打破了“燃素学说”这一错误思想
D.屠呦呦创制新型拉疟药青蒿素
3.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化学家是( )
A.张青莲 B.侯德榜 C.屠呦呦 D.卢嘉锡
4.下列所示不是体现化学造福人类的是( )
A.新型农药的研制
B.单晶硅的使用
C.隔水透气材料的发明
D.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发和推广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是( )
A.生产化肥 B.合成药物 C.电脑程序 D.开发能源
6.下列选项中都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的是( )
A.制火药、制青铜器、发明指南针
B.制青铜器、印刷术、造纸
C.冶炼钢铁、烧瓷器、制火药
D.印刷术、烧瓷器、冶炼钢铁
7.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下列图片中内容与“住”有关的是( )
A.生产消毒液 B.合成药物
C.生产水泥 D.生产塑料饮料瓶
8.化学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化学生成化肥和农药,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
B.利用化学合成药物,可以治疗疾病,保障人体健康
C.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D.利用化学合成塑料,它的使用对人类是“百利而无一害”
9.说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一点也不为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B.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D.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10.下列行为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分类回收,利用垃圾,减少资源浪费
B.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减少疾病传染
C.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化学原料
D.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11.“绿色化学”是指( )
A.颜色为绿色的化工产品
B.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有利环保的产品
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无害产品
D.只能使用,不能再生产的化学产品
12.关于“绿色化学”特点概述错误的是( )
A.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反应,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B.充分利用绿色原料进行化工生产,产出绿颜色产品
C.充分利用能源、资源,提高原子利用率、使原料的原子都成为产品
D.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有利环保、人体健康、安全的产品
13.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B.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C.该方法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14.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
A.均匀地被烧黑
B.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C.放置在内馅部分被烧黑最重
D.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
15.将足量的蜡烛(主要含有C、H、O元素点燃),放入盛有氮气和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如图甲所示)中,蜡烛燃烧至熄灭,测得该过程中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过程中集气瓶内物质的总质量不断减少
B.实验结束冷却至室温,瓶内的气体是氮气和二氧化碳
C.该实验说明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将无法燃烧
D.该实验还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6.通过实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A.人体吸入的气体全部都是氧气
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C.人体呼出的气体不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
D.人体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7.如图是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差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
B.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CO2体积含量比空气大
C.该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CO2
D.滴入石灰水振荡集气瓶有利气液充分接触短时产生更明显现象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B.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在氧气瓶中留少量水可吸收二氧化硫
C.常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空气中的氧气
D.为了节约药品,将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
19.下列有关观察方法的叙述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观察中要及时做好记录,以便于进行分析和归纳
B.有步骤、有目的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C.当观察到现象与已有结论不相符时,自认为操作有问题
D.通过观察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变化的信息
20.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的基础是( )
A.数字计算 B.化学实验 C.逻辑推理 D.物体测量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22.化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改变着世界。
(1)化学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有用的物质和 ,比如可以用石油合成塑料、化学纤维等物质,也可以利用电池实现化学能和 的转化,这是我们研究化学的主要目的。
(2)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 构成的,化学从微观视角探究物质变化规律,因此,化学就是在 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 和 物质。
23.某班同学在进行“化学的利与弊”的辩论会上,甲方认为:“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化学正造福于人类。”乙方认为:“化学给环境带来了污染,正在危害着人类的安全。”如果你请你也加入其中,你会愿意加入 方,你的理由是(至少答三条):① ;② ;③ 。
24.“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若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符合这一要求的产物是 (填字母序号).
A.甲醇(CH4O) B.甲醛(CH2O) C.乙醇(C2H6O) D.乙醛(C2H4O)
25.下列A~F是初中化学中的六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
(2)D中反应的实验现象 .
(3)F装置的实验现象 .
(4)上述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填字母)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6.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登月计划、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上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1)在卫星的研制和试验过程中,下列课题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填序号) ;
A.研制运载火箭所需要的燃料 B.合成制造卫星的材料 C.确定卫星的运行轨道
D.研制运载火箭外层的耐高温涂料 E.选择卫星发射升空的最佳时间
(2)我国发射卫星常用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采用的燃料是液氢。液氢可以是将氢气在降温到零下253℃液化(即物质由气态变液态)得到的,液氢体积小便于贮存和运输。请从宏观和微观(分子的观点)两个角度描述氢气液化的过程:宏观: ;微观: 。
(3)在火箭点火时,火箭推进器中的氢气与同时注入的液氧(液态的氧气)反应生成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提供火箭运行所需的能量。试写出这一过程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请从宏观和微观(分子的观点)两个角度描述氢气与氧气反应的过程。宏观: ;微观: 。
(4)氢气和氧气可以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制得。目前航天使用的氢气主要是通过水电解制得。图1为实验室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试写出装置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请在图1中的序号中标示出各物质的名称和化学符号及电源的正负极。
① ② ③ ④ 。
如何检验生成的物质① 。
(5)图2是水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根据示意图你能获得的微观信息有(至少写出2条):
① ② 。
四.计算题(共1小题)
27.在“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中,小竹同学分别收集了一瓶(275mL)呼出气体和一瓶空气。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发现在呼出气体中石灰水很快变浑浊(即生成了碳酸钙沉淀)且浑浊物更多。
已知:
①二氧化碳密度为2g/L,
②在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约为4%
③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质量与生成的碳酸钙质量成正比且每44g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完全反应可产生100g碳酸钙沉淀。
假设在小竹的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请你计算:在小竹实验中,呼出气体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碳酸钙 g。
五.推断题(共1小题)
28.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有科学家提出一种“绿色自由构想”:把空气吹入碳酸钾溶液,然后再把CO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经过化学反应后转变为甲醇(CH3OH).“绿色自由”构想技术简要流程如图所示.
(1)写出步骤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步骤②中铬锌催化剂在反应前后 和化学性质不变.
(3)甲醇和乙醇同属醇类,请推测甲醇的一条化学性质 .
六.解答题(共1小题)
29.将左边科学家与他们相应的研究成果用直线连接。
a.门捷列夫 (1)放射性的钋和镭
b.居里夫人 (2)元素周期表
c.诺贝尔 (3)研究炸药,改进引爆装置
d.拉瓦锡 (4)研究空气成分
2021届中考一轮复习+科学探究----化学基本常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9年被联合国大会确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
A.拉瓦锡 B.门捷列夫 C.道尔顿 D.阿伏伽德罗
【分析】根据化学史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下列不属于中华民族取得的重大化学成就的是( )
A.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
B.张青莲精准测量铟的相对原子质量
C.拉瓦锡打破了“燃素学说”这一错误思想
D.屠呦呦创制新型拉疟药青蒿素
【分析】根据科学家们各自所属的国籍进行判断。
【解答】解:只有C项拉瓦锡是法国人。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化学家是( )
A.张青莲 B.侯德榜 C.屠呦呦 D.卢嘉锡
【分析】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A、张青莲测定了一些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是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化学家,故选项正确。
B、侯德榜改进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故选项错误。
C、屠呦呦发现和提取了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故选项错误。
D、卢嘉锡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
4.下列所示不是体现化学造福人类的是( )
A.新型农药的研制
B.单晶硅的使用
C.隔水透气材料的发明
D.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发和推广
【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化学的用途来回答本题。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
【解答】解:A.新型农药的研制体现了化学造福人类,不合题意;
B.单晶硅的使用体现了化学造福人类,不合题意;
C.隔水透气材料的发明体现了化学造福人类,不合题意;
D.杂交水稻的成功体现的是生物造福人类,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熟记化学研究的内容,知道学习了化学后能研究哪些方面,如何才能使化学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是( )
A.生产化肥 B.合成药物 C.电脑程序 D.开发能源
【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解答】解:A、生产化肥,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B、合成药物,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C、电脑程序,主要是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
D、开发能源,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6.下列选项中都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的是( )
A.制火药、制青铜器、发明指南针
B.制青铜器、印刷术、造纸
C.冶炼钢铁、烧瓷器、制火药
D.印刷术、烧瓷器、冶炼钢铁
【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我国古代的发明中,属于化学工艺的,在变化过程中都有其他物质生成.
【解答】解:A、发明指南针不属于化学工艺,故选项错误;
B、活字印刷术不属于化学工艺,故选项错误;
C、冶炼钢铁、烧瓷器、制火药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正确;
D、活字印刷术不属于化学工艺,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了解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化学研究的内容,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7.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下列图片中内容与“住”有关的是( )
A.生产消毒液 B.合成药物
C.生产水泥 D.生产塑料饮料瓶
【分析】根据人类居住需要的材料考虑。
【解答】解:A、生产消毒液是用来杀菌消毒的,与住无关,故A错;
B、合成药物是与人类的健康有关,与住无关,故B错;
C、生产水泥可以用来盖房子用,与住有关,故C正确;
D、生产塑料饮料瓶是用来盛装饮料的,与住无关,故D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8.化学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化学生成化肥和农药,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
B.利用化学合成药物,可以治疗疾病,保障人体健康
C.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D.利用化学合成塑料,它的使用对人类是“百利而无一害”
【分析】考查化学与环境的关系:
A、利用化肥可以增加作物的营养所需,农药杀灭病虫害,有利于作物生成;
B、合成药物对于治疗疾病有明显效果,保障人体健康;
C、化学开发新能源,避免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氮氧化物、硫化物、温室气体的排放;
D、塑料可以解决部分生产、生活问题,过度使用塑料,无法降解,造成白色污染。
【解答】解:A、合成的化肥使用可以利于作为的生长,农药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作物产量,所以A正确;
B、化学开发的药物对于某些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提高人类健康,所以B正确;
C、化学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氮化物和硫化物含量降低,避免酸雨的出现,利于环保,所以C正确;
D、塑料过度使用,由于无法降解,造成堆积,形成白色污染,应合理利用塑料,所以D错误。
故选:D。
【点评】化学与人类息息相关,注意合理利用,避免危害的发生。
9.说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一点也不为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B.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D.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化学的用途和研究的内容、学习化学的方法来回答本题。
【解答】解: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选项说法正确;
B.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选项说法正确;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选项说法正确;
D.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的说法是错误,化学是把双刃剑,只要要正确合理的利用化学就会造福人类,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熟记化学研究的内容,知道学习了化学后能研究哪些方面,如何才能使化学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10.下列行为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分类回收,利用垃圾,减少资源浪费
B.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减少疾病传染
C.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化学原料
D.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分析】A、根据分类回收垃圾的好处回答本题;
B、使用一次性木筷浪费木材考虑;
C、根据新能源的优点考虑;
D、根据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优点考虑。
【解答】解:A、分类回收垃圾,减少污染,减少资源浪费,故A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B、使用一次性木筷浪费木材,故B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C、新能源不污染环境,减少使用化学原料,可以减少污染,故C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D、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故D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环境污染问题。
11.“绿色化学”是指( )
A.颜色为绿色的化工产品
B.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有利环保的产品
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无害产品
D.只能使用,不能再生产的化学产品
【分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绿色化学,绿色化学并不是有严格定义的,是一种理念,要求学生具备绿色化学意识,积极参与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化学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解答】解:绿色化学是指无污染、无公害、尽可能把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化学。绿色化学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任何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绿色化学并不是有严格定义的,是一种理念。
故选:B。
【点评】本题较容易,要求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这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理解绿色化学的核心,防止环境污染人人有责.
12.关于“绿色化学”特点概述错误的是( )
A.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反应,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B.充分利用绿色原料进行化工生产,产出绿颜色产品
C.充分利用能源、资源,提高原子利用率、使原料的原子都成为产品
D.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有利环保、人体健康、安全的产品
【分析】根据绿色化学的含义去考虑本题。绿色化学并不是有严格定义的,是一种理念。绿色化学即环境友好型化学,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原子的利用率100%。
【解答】解:A、绿色化学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正确;
B、绿色化学并不是有严格定义的,是一种理念。绿色化学是指无污染、无公害的化学,该项说法不规范;不正确。
C、绿色化学即环境友好型化学,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原子的利用率100%. 正确;
D、绿色化学是指无污染、无公害、尽可能地把反应物转化为环保、健康、安全的产品; 正确;
故选:B。
故选:B。
【点评】知道绿色化学是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尽可能实现“零现放”的化学。日常生活中要时刻重视绿色化学的理念,理解绿色化学的核心,防止环境污染人人有责。
13.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B.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C.该方法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解答】解:A、由图中信息可知,蜡烛燃烧不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蜡烛熄灭后瓶内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水蒸气、氮气、稀有气体、氧气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该方法不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因为氧气不能完全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图中信息可知,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
A.均匀地被烧黑
B.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C.放置在内馅部分被烧黑最重
D.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
【分析】燃烧中最先碳化的部分是燃烧最充分的部分,对此题来说就是与氧接触面最大的地方.
【解答】解:在蜡烛的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因为外焰与氧的接触面积最大,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所以火柴与外焰接触部分最先碳化而变黑。
故选:B。
【点评】本题从蜡烛的燃烧来考查其化学性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15.将足量的蜡烛(主要含有C、H、O元素点燃),放入盛有氮气和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如图甲所示)中,蜡烛燃烧至熄灭,测得该过程中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过程中集气瓶内物质的总质量不断减少
B.实验结束冷却至室温,瓶内的气体是氮气和二氧化碳
C.该实验说明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将无法燃烧
D.该实验还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分析】根据题意,将足量的蜡烛(主要含有C、H、O元素点燃),放入盛有氮气和氧气的密闭集气瓶中,蜡烛燃烧至熄灭,由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图,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质量守恒定律,燃烧过程中集气瓶内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图,实验结束冷却至室温,瓶内还有剩余的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图,实验结束冷却至室温,瓶内还有剩余的氧气,该实验说明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将无法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能形成压强差,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图、掌握质量守恒定律、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通过实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A.人体吸入的气体全部都是氧气
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C.人体呼出的气体不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
D.人体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根据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所以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应根据这三种气体的性质:氧气的助燃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小水滴来进行实验.
【解答】解:A.人体吸入的气体是空气,选项说法错误;
B.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所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选项说法正确;
C.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所以人体呼出的气体不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选项说法正确;
D.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道题是课本上的活动与探究,题目比较简单,但语言叙述起来却比较繁琐,答题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规范.
17.如图是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差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
B.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CO2体积含量比空气大
C.该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CO2
D.滴入石灰水振荡集气瓶有利气液充分接触短时产生更明显现象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要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滴入呼出气体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滴入空气中的石灰水无明显现象,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CO2体积含量比空气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实验不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CO2,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D、滴入石灰水振荡集气瓶,有利气液充分接触短时产生更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B.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在氧气瓶中留少量水可吸收二氧化硫
C.常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空气中的氧气
D.为了节约药品,将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
【分析】A、根据呼出气体的组成分析;
B、根据二氧化硫能溶于水分析;
C、根据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低分析;
D、根据药品的取用规则进行分析.
【解答】解:A、人呼出和吸入的气体中,含量最高的都是氮气,故错误;
B、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溶于水,在集气瓶中留少量水可吸收二氧化硫,故正确;
C、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低,用带火星的木条不能检验空气中的氧气,故错误;
D、剩余药品若放回原瓶,会使药品受到污染,所以应该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化学现象和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属于化学学习中常用的基础知识.
19.下列有关观察方法的叙述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观察中要及时做好记录,以便于进行分析和归纳
B.有步骤、有目的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C.当观察到现象与已有结论不相符时,自认为操作有问题
D.通过观察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变化的信息
【分析】A.根据观察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观察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C.根据观察出现异常现象的处理方法来分析;
D.根据观察的作用来分析。
【解答】解:A.观察中要及时做好记录,以便于进行分析和归纳,选项说法合理;
B.有步骤、有目的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选项说法合理;
C.当观察到现象与已有结论不相符时,要认真分析原因,重复进行实验或咨询老师等,选项说法不合理;
D.通过观察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变化的信息,选项说法合理。
故选:C。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及学习方法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心地探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20.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的基础是( )
A.数字计算 B.化学实验 C.逻辑推理 D.物体测量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基础就是实验.
【解答】解: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的方法很多,如建立假设、逻辑推理、收集证据等,但是基础还是实验。化学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研究和发展化学的方法,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氧气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化合物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ADE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分析】(1)分析资料,确定资料中的“火空气”的成分;
(2)分析物质的化学式,确定其物质分类;
(3)用化学方法分析实验现象与结论。
【解答】解:(1)分析材料二,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其中氧气为单质且可以支持燃烧,故答案为:氧气;
(2)分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分类属于化合物。故答案为:化合物;
(3)A.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该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金属燃烧过程中有氧气参与,故A错误;
B.由题意可知,金属灰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会与氢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氢气把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故B正确;
C.木炭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因为木炭具有还原性,木炭中富含燃素,故C正确;
D.金属铜加热,会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而金属铜是单质,铜中不含有燃素,故D错误;
E.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故E错误。
综上所述,故答案为:ADE。
【点评】该题考查的知识点较为简单,只要想考查的是对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2.化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改变着世界。
(1)化学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有用的物质和 能量 ,比如可以用石油合成塑料、化学纤维等物质,也可以利用电池实现化学能和 电能 的转化,这是我们研究化学的主要目的。
(2)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 粒子(或分子,原子等) 构成的,化学从微观视角探究物质变化规律,因此,化学就是在 分子、原子 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 改造 和 应用 物质。
【分析】根据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结合物质的结构以及化学变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解:(1)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这种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释放或伴随着吸收。如炸药、石油、煤炭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利用电池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2)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粒子(或分子,原子等)的构成的。化学科学就是从微观视角探究物质变化规律。因此,化学就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
故答案为:(1)能量;电能;
(2)粒子(或分子,原子等);分子、原子;改造;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化学研究的目的、对象就取得的成就等。
23.某班同学在进行“化学的利与弊”的辩论会上,甲方认为:“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化学正造福于人类。”乙方认为:“化学给环境带来了污染,正在危害着人类的安全。”如果你请你也加入其中,你会愿意加入 甲 方,你的理由是(至少答三条):① 化学可以制造新的材料,用于人类生活 ;② 化学可以制造新的药物,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 ;③ 通过化学知识可以保护我们的环境 。
【分析】根据化学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条件,保护环境等优点进行回答。
【解答】解:我愿意加入甲方,化学可以制造新的材料,用于人类生活,化学可以制造新的药物,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通过化学知识可以保护我们的环境。
故答案为:甲;①化学可以制造新的材料,用于人类生活;②化学可以制造新的药物,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③通过化学知识可以保护我们的环境。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化学的作用。
24.“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若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符合这一要求的产物是 AB (填字母序号).
A.甲醇(CH4O) B.甲醛(CH2O) C.乙醇(C2H6O) D.乙醛(C2H4O)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可判断所生成的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与CO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相同为1:1;根据所生成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判断四个选项中符合此特点的化学式即该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解:A、根据化学式C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A正确;
B、根据化学式CH2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B正确;
C、根据化学式C2H6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C错误;
D、根据化学式C2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根据化学式可以表示分子的构成,利用化学式可判断构成物质的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25.下列A~F是初中化学中的六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2O2点燃¯Fe3O4 ,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
(2)D中反应的实验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3)F装置的实验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 .
(4)上述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DE (填字母)
【分析】(1)根据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该实验的注意事项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析;
(3)根据实验现象分析;
(4)通过所学知识分析每个实验能否达到目的.
【解答】解:(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为:3Fe+2O2点燃¯Fe3O4;为了防止溅落的高温的熔化物炸裂瓶底,应在集气瓶中放少量的水;
(2)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会发现溶液变浑浊;
(3)因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因此F装置的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4)A中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生成,因此不能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B能达到实验目的;C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导致装置内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水倒流入装置内,根据水进入的体积即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能达到实验目的;D因没有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E因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有很多,因此不能达到实验目的;F通过实验现象能达到实验目的,即不能达到目的为ADE.
故答案为:(1)3Fe+2O2点燃¯Fe3O4;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
(4)ADE.
【点评】回忆学习过程中所探究的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进行分析,考查对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难度较大.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6.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登月计划、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上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1)在卫星的研制和试验过程中,下列课题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填序号) ABD ;
A.研制运载火箭所需要的燃料 B.合成制造卫星的材料 C.确定卫星的运行轨道
D.研制运载火箭外层的耐高温涂料 E.选择卫星发射升空的最佳时间
(2)我国发射卫星常用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采用的燃料是液氢。液氢可以是将氢气在降温到零下253℃液化(即物质由气态变液态)得到的,液氢体积小便于贮存和运输。请从宏观和微观(分子的观点)两个角度描述氢气液化的过程:宏观: 降低温度氢气发生物理变化由气态变为液态 ;微观: 降低温度氢气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分子间隔变小 。
(3)在火箭点火时,火箭推进器中的氢气与同时注入的液氧(液态的氧气)反应生成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提供火箭运行所需的能量。试写出这一过程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点燃水 。请从宏观和微观(分子的观点)两个角度描述氢气与氧气反应的过程。宏观: 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了水 ;微观: 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生成一个水分子,许多水分子聚集成水 。
(4)氢气和氧气可以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制得。目前航天使用的氢气主要是通过水电解制得。图1为实验室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试写出装置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水→通电氢气+氧气 。
请在图1中的序号中标示出各物质的名称和化学符号及电源的正负极。
① 氢气 ② 水 ③ 氧气 ④ 正极 。
如何检验生成的物质①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尖嘴处,打开活塞,观察气体是否燃烧 。
(5)图2是水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根据示意图你能获得的微观信息有(至少写出2条):
①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②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 。
【分析】(1)化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组成、性质、用途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物质的状态取决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间隔;氢气降温液化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是氢气分子间间隔变小的过程;
(3)化学变化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分解成原子然后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过程即为构成氢分子与氧分子的氢原子与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水分子的过程;
(4)根据电解水的反应原理以及实验现象来分析;
(5)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来分析。
【解答】解:(1)ABD都涉及到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属于化学科学研究的范畴;而C卫星的运动轨道和E卫星的发射时间都与化学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无关;故答案为:ABD;
(2)降低温度气态氢气变成液态氢气的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是个物理变化,变化的实质为氢气分子在温度降低时运动速度减小,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故答案为:降低温度氢气发生物理变化由气态变为液态;降低温度氢气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分子间隔变小;
(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了新物质水,变化的实质为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氢、氧原子重新结合,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大量水分子聚集成水;
故答案为:氢气+氧气→点燃水;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了水;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生成一个水分子,许多水分子聚集成水;
(4)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故填:水→通电氢气+氧气;
①中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③中气体体积较小,是氧气,所以④是正极,⑤是负极;②中是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氧气;水;氢气;正极;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尖嘴处,打开活塞,观察气体是否燃烧;
(5)由电解水的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可知,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等。故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
【点评】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在此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四.计算题(共1小题)
27.在“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中,小竹同学分别收集了一瓶(275mL)呼出气体和一瓶空气。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发现在呼出气体中石灰水很快变浑浊(即生成了碳酸钙沉淀)且浑浊物更多。
已知:
①二氧化碳密度为2g/L,
②在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约为4%
③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质量与生成的碳酸钙质量成正比且每44g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完全反应可产生100g碳酸钙沉淀。
假设在小竹的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请你计算:在小竹实验中,呼出气体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碳酸钙 0.05 g。
【分析】先要依据题目给的信息计算出275mL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而后利用44g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完全反应可产生100g碳酸钙沉淀关系,列出比例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呼出的气体275mL含有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是275mL×4%=11mL,即:体积为0.011L,则该气体的质量是0.011L×2g/L=0.022g。
设生成沉淀碳酸钙的质量是x
则有:44g:100g=0.022g:x
解得:x=0.05g
故答案为:0.05。
【点评】此题中设计的问题有体积和质量的转化,数据比例的计算,能对数据间关系的正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五.推断题(共1小题)
28.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有科学家提出一种“绿色自由构想”:把空气吹入碳酸钾溶液,然后再把CO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经过化学反应后转变为甲醇(CH3OH).“绿色自由”构想技术简要流程如图所示.
(1)写出步骤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O2+3H2铬锌催化剂¯CH3OH+H2O .
(2)步骤②中铬锌催化剂在反应前后 质量 和化学性质不变.
(3)甲醇和乙醇同属醇类,请推测甲醇的一条化学性质 可燃性 .
【分析】(1)根据反应②的反应流程分析,找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催化剂的定义进行分析;
(3)根据学过的乙醇具有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1)二氧化碳和氢气在铬锌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3H2铬锌催化剂¯CH3OH+H2O;
(2)在化学变化中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保持不变的物质叫催化剂,所以步骤②中铬锌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和化学性质不变;
(3)乙醇在实验室通过燃烧可以为一些化学反应提供热量,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燃烧提供能量,所以乙醇具有可燃性,通过类比思想可知,甲醇也具有可燃性.
故答案为:(1)CO2+3H2铬锌催化剂¯CH3OH+H2O;
(2)质量;
(3)可燃性.
【点评】此类题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知识,难度不大,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强化一些常见定义的记忆和类比思想的应用即可解答.
六.解答题(共1小题)
29.将左边科学家与他们相应的研究成果用直线连接。
a.门捷列夫 (1)放射性的钋和镭
b.居里夫人 (2)元素周期表
c.诺贝尔 (3)研究炸药,改进引爆装置
d.拉瓦锡 (4)研究空气成分
【分析】根据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发现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根据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可知: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的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改进引爆装置;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故选A(2); b(1); c(3); d(4)。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发现,并应用此知识进行分析解题。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化学基本常识: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化学基本常识,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试卷及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试卷及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实验分析与处理能力 试卷及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实验分析与处理能力 试卷及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符合化学实验安全要求的是,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下列实验注意事项不合理的是,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