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科学探究能力 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科学探究能力 试卷及答案解析第1页
    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科学探究能力 试卷及答案解析第2页
    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科学探究能力 试卷及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科学探究能力 试卷及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科学探究能力 试卷及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已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届中考一轮复习+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能力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实验后发现测定氧气的含量低于15,针对这一事实,你认为下列做法和想法不可取的是(  )

    A.查看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B.将红磷改成木炭后重新实验
    C.实验中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将瓶内的氧气全部消耗尽
    D.实验中可能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不足
    2.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CO2密度大于空气
    B.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探究石灰石分解的产物
    D.探究溶剂种类对溶解的影响
    3.下列文字表达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均能放出氧气,其中最适合潜水时供氧的反应是(  )
    A.高锰酸钾→加热高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B.氧化汞→加热汞+氧气
    C.水→通电氧气+氢气
    D.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
    4.下列装置及实验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B.
    C. D.
    5.为探究锌、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学习小组做了如甲图所示实验。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如乙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试管②中反应后固体一定不含铁
    B.乙图所示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C.乙图所示反应后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含有氯化锌和氯化亚铁,可能含有氯化铜
    D.乙图所示反应后烧杯中最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2a g
    6.小良同学自制了一种黄色的花汁作指示剂,将花汁加入到不同的试剂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
    试剂
    稀盐酸
    食醋
    氢氧化钠溶液
    食盐水
    蒸馏水
    草木灰水
    颜色


    绿


    绿
    小良又用花汁测知家中花盆土壤显酸性,你认为可加入上表中的(  )来改良花盆里的土壤.
    A.食醋 B.食盐水 C.蒸馏水 D.草木灰水
    7.如图是某广口瓶的标签,已经部分被污损和腐蚀。小明想探究其成分,他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少量广口瓶中的固体,滴入少量盐酸,有无色无味气泡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固体(  )

    A.一定是Na2CO3
    B.可能是Na2CO3,也可能是NaHCO3
    C.一定是NaHCO3
    D.一定是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
    8.某同学在帮助实验员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经实验员分析可知原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l、NaOH、Na2CO3、NaHCO3中的一种。上述四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据此可知该溶液中的溶质一定不是(  )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A.NaCl B.NaOH C.Na2CO3 D.NaHCO3
    9.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无色溶液,由于标签残缺不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这瓶溶液的pH值一定为7
    B.这瓶溶液不可能是硫酸铜溶液
    C.这瓶液体可能是碱
    D.这瓶溶液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10.已知:Cu+2H2SO4(浓)═CuSO4+SO2↑+H2O。为了探究铜和浓硫酸的反应及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的部分性质,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图中脱脂棉团蘸有紫色石蕊溶液可检验物质的酸碱性),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与鼓气球相连接的导管需插入浓硫酸中
    B.该装置便于控制铜和浓硫酸的发生和停止
    C.铜丝烧成螺旋状是为了加快铜和浓硫酸的反应速率
    D.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
    11.武汉市某中学初三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NH3在不同环境下与O2的反应,进行图1和图2两组实验,同学们根据图2实验中气体成分分析数据,绘制了曲线图(见图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查阅资料】
    ①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高浓度氧气中才能燃烧,生成氮气和水。
    ②在纳米级Cu2O的催化作用下,氨气与氧气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以下化学反应:
    4NH3+5O2═4NO+6H2O 4NH3+3O2═2N2+6H2O
    ③工业上用NO制备硝酸、氮肥等化工产品。

    A.图1实验中NH3从b管进,O2从a管进入;为了提高NH3的转化率,先通O2一段时间,再通NH3
    B.图2中在纳米级Cu2O的催化作用下,氨气与氧气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C.根据图3分析,在Cu2O催化作用下,400℃时以生产NO为主
    D.若利用后续处理装置模拟硝酸的工业制法,最好将电热丝的温度控制在900℃左右
    12.某中学初三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NH3在不同环境下与O2的反应,进行图1和图2两组实验,同学们根据图2实验中气体成分分析数据,绘制了曲线图(见图3)。
    【查阅资料】
    ①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高浓度氧气中才能燃烧,生成氮气和水。
    ②在纳米级Cu2O的催化作用下,氨气与氧气在不同的温度下发生以下不同的化学反应:4NH3+5O2═4NO+6H2O 4NH3+3O2═2N2+6H2O
    ③工业上用NO制备硝酸、氮肥等化工产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实验中NH3从b管进,O2从a管进入;实验过程中要先通O2一段时间,再通NH3并点燃,可以避免NH3污染空气
    B.图2中在纳米级Cu2O的催化作用下,氨气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C.根据图3分析,在Cu2O催化作用下,400℃时以生产NO为主
    D.若利用后续处理装置模拟硝酸的工业制法,最好将电热丝的温度控制在900℃左右
    13.过氧化氢(H2O2)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化学实验小组对过氧化氢溶液的腐蚀性进行研究,将铜片分别浸泡在以下3种溶液中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下表,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编号



    实验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
    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蓝,缓慢产生细小气泡
    无明显变化
    A.实验①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B.实验②中溶液变蓝,因为反应中生成了CuSO4
    C.实验③中无明显变化,说明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
    D.实验②中产生细小气泡,是因为发生置换反应产生了氢气
    14.小红用三根相同的铁钉进行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如图),一周后观察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B.对比甲和丙中出现的现象,可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
    C.乙中的蒸馏水要事先煮沸,目的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
    D.若把甲中蒸馏水换成食盐水,则铁钉更容易生锈
    15.某化学活动小组探究铁的锈蚀条件过程如下:如图所示(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室温时,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皮塞上,迅速塞紧橡皮塞。已知,此集气瓶净容积为146mL.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量筒内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当温度恢复至室温,且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再发生变化时读数(此时瓶内氧气含量近似为零)。记录起始和最终量筒的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下表。
    序号
    样品
    量筒起始读数/mL
    量筒最终读数/mL
    所需时间/min

    1 g铁粉、0.2 g木炭粉和10滴水
    100
    70
    约120

    l g铁粉、0.2 g木炭粉、10滴水和少量氯化钠
    100
    70
    约70
    根据所学知识推测:
    ①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示数一直升高。
    ②实验结束后取出Ⅰ号样品滤纸包,打开,可观察到样品的颜色变为红色。
    ③分析Ⅰ和Ⅱ所得数据,初步推断铁锈蚀的速率与氯化钠有关。
    ④该实验还可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0%。
    ⑤现要增加一个对比实验,探究木炭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则需增加实验的样品组成可以为1 g铁粉、0.4g木炭粉和10滴水。
    ⑥该实验验证了铁生锈是水和氧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述正确的判断是(  )

    A.①②③⑥ B.②③⑥ C.①②④⑤⑥ D.②③
    16.某兴趣小组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完成以下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2中冰水混合物的作用是将水蒸气冷凝
    B.图3、4对比可知,温度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C.图1、4对比可知,是否加入催化剂会影响化学反应速度
    D.图1、2对比可知,1中未复燃是因为加热后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冲淡了氧气浓度
    17.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一些因素的相关数据如下:
    实验
    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过氧化氢溶液质量/g
    温度/℃
    二氧化锰用量/g
    产生氧气体积/mL
    反应所需时间/s

    5
    12
    20
    0.2
    125
    11

    30
    12
    20
    0.2
    125
    2

    30
    12
    40
    0
    125
    148

    30
    12
    90
    0
    125
    8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小组所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B.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越快
    C.通过对比实验③和④可知,反应温度越高,反应越快,温度越低,反应越慢
    D.由上述实验可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最合适的条件是“20℃时30%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18.为了探究影响锌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C.对比实验①和③,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D.对比实验②和④,可研究不同金属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19.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红热的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反应物浓度
    B
    水要在通电的条件才能分解,而双氧水只要加入二氧化锰就迅速分解
    催化剂
    C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D
    分别将等质量的锌片和锌粉加入到等溶质质量分数足量稀盐酸中,锌粉反应更剧烈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A.A B.B C.C D.D
    20.下列原因与举例不相符合的是(  )
    A.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在氧气中燃烧
    B.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例:硫在氧气中和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同
    C.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例:碳分别在氧气不足和充足的情况下燃烧
    D.物质的浓度不同,化学性质可能不同例:浓硫酸和稀硫酸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参与.
    一、(设计实验)
    第一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的A、B两套装置.

    (1)你认为合理的是(填编号)   .
    (2)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
    二、(改进实验)
    第二小组同学设计了C实验,优点是:   .
    (1)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5,这可能是由哪几种原因引起的?   .
    (2)从实验现象分析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氮气约为45.能够得到该结论主要是运用了氮气的有关性质是:   .
    22.在一节化学实验探究课上,张老师拿出两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1)我猜想此气体是   。
    (2)验证它的实验方案如下:

    现象及结论


    产生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3)我想制取该气体,采用的发生装置可选取图中的   (填序号),收集装置是   。

    (4)如用图装置收集该气体,气体由   端(填“a”或“b”)导入。
    23.到19世纪末,经几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不断探索,得到结论:光合作用反应物是H2O和CO2,产物是O2和有机物。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来源,科学兴趣小组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了猜想。
    猜想一:O2全部来源于CO2;
    猜想二:O2全部来源于H2O;
    猜想三:O2同时来源于两者。
    为了求证,他们查阅资料如下:
    资料1 19世纪末,科学家普遍认为气体之间更容易转化,认为CO2在光的作用下被分解成CO和O2,所以O2来自于同为气体的CO2。
    资料2 1937年,英国化学家希尔通过实验发现:离体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使水分解,释放出O2,并还原电子受体。
    资料3 1939年,已经发现了氧的同位素。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利用18O标记的H218O和C18O2分别培养小球藻,光照相同时间后,检测甲、乙两试管中产生的氧气是否含18O,如图所示。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2的实验结论   (填“支持”或“不支持”)资料1的观点。
    (2)根据资料3的实验结果,分析可得猜想   成立。

    24.为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及它们和氢元素的位置关系,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

    (1)小莉认为上述实验中,省略某些实验也能达到实验目的,能被省略的实验是   (填字母),可得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
    (2)将C、D试管反应后的废液倒入废液缸中,过滤,向所得滤液中加入铁粉,若有气泡产生,则滤渣的成分是   ,写出有气泡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
    25.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的知识后,某兴趣小组对物质的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探究一】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CO2通入NaOH溶液中无明显现象,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小组同学对此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常温下,NaOH、Na2CO3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

    氢氧化钠
    碳酸钠

    极易溶
    易溶
    乙醇
    易溶
    微溶
    【实验一】
    小组同学设计了多角度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图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温馨提示】
    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1)把注射器I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   。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 II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中,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实验从   (填“生成物”或“反应物”)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6.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欲通过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集体讨论】
    (1)该实验应该选用的药品是   (填序号);
    A.足量硫粉
    B.足量蜡烛
    C.足量细铁丝
    D.足量红磷
    (2)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套实验装置,最合理的是   (填序号);
    【实验数据】选用最合理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瓶内空气容积均为100mL)
    组别
    1
    2
    3
    4
    5
    6
    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mL)
    50
    21
    19
    21
    20
    21
    (3)分析实验数据,大多数同学都验证了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
    【实验拓展】
    (4)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选用木炭作为反应物重新做上述实验,发现烧杯内的水始终没有进入集气瓶,请你帮助小组同学简要分析原因   。
    四.计算题(共1小题)
    27.甲、乙、丙三个实验小组分别利用2g铜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见图。课外兴趣小组为研究实验中铜粉的氧化情况,又进行以下实验:
    ①兴趣小组将甲、乙、丙三个实验小组硬质玻璃管中的残留固体全部取出,称量后,置于烧杯中;
    ②在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使之充分反应,将剩余固体过滤、洗涤、干燥、称量;相关数据见下表:

    甲组
    乙组
    丙组
    反应前固体质量
    2.016g
    2.016g
    2.024g
    反应后固体质量
    1.936g
    1.936g
    1.904g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甲、乙两组实验数据相同,残留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为   ,丙组残留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为   。
    (3)兴趣小组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甲、乙两组实验数据更接近实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丙组差异较大。你认为丙组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可能存在的操作失误是   。

    五.推断题(共1小题)
    28.为了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设备,有以下两种制氧气的方法:①加热高锰酸钾;②常温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钠.
    (1)你认为最适合潜水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    (填序号).
    (2)与另一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至少写两点)   ,   .
    六.解答题(共1小题)
    29.下面是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
    (1)实验小组按A装置进行实验后,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超过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实验前未将橡胶管夹紧;②实验前导管中未加满水;③红磷过量;④氧气未消耗完.
    (2)因气体受热迅速膨胀,可能出现集气瓶爆裂、橡皮塞冲出等情况,实验小组将A进行了如B的改进,其所加气球的作用是   .
    (3)实验后,实验小组又进行反思,设计了C装置,利用气压变化使白磷燃烧,与A、B两装置比较,其优点是   (填序号).
    ①防止空气污染;②减少误差;③节约燃料;④便于直接读数.

    2021届中考一轮复习+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实验后发现测定氧气的含量低于15,针对这一事实,你认为下列做法和想法不可取的是(  )

    A.查看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B.将红磷改成木炭后重新实验
    C.实验中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将瓶内的氧气全部消耗尽
    D.实验中可能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不足
    【分析】A、装置一定是要密闭的,否则无法验证氧气的准确含量。
    B、将红磷改为木炭后,燃烧后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水不能进入集气瓶。
    C、红磷的量不足时氧气不能完全消耗,测量的氧气量会小。
    D、未冷却时集气瓶内的气体膨胀,进入的气体量会变小。
    【解答】解:A、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时,外界的气体会进入集气瓶,使氧气测量含量变小。
    B、由于木炭燃烧后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反应后水的吸入量会很小。
    C、红磷的量不足空气内的氧气不能完全消耗,进入水量比五分之一要小。
    D、容器未冷却时气体的体积膨胀,进入的水量也要比实际的量要小。
    故选:B。
    【点评】此题是考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涉及到实验操作应注意的事项,主要有:装置气密性要好;可燃物燃烧后不能是气体;可燃物要过量;容器冷却后才能使水进入容器。
    2.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CO2密度大于空气
    B.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探究石灰石分解的产物
    D.探究溶剂种类对溶解的影响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来分析;
    B.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来分析;
    C.根据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来分析;
    D.根据实验设计来分析。
    【解答】解:A.该实验中观察到高处的蜡烛先熄灭,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造成的,无法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合题意;
    B.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装置内的压强不变,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合题意;
    C.酒精燃烧也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观察到烧杯内壁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证明石灰石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不合题意;
    D.将2g食盐分别放入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水和酒精中,发现水中氯化钠溶解,而酒精中的氯化钠没有溶解,可以探究溶剂种类对溶解的影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3.下列文字表达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均能放出氧气,其中最适合潜水时供氧的反应是(  )
    A.高锰酸钾→加热高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B.氧化汞→加热汞+氧气
    C.水→通电氧气+氢气
    D.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
    【分析】根据潜水艇里的环境及对供给氧气反应的要求,分析所涉及反应的特点,判断出最适合潜水艇里供给氧气的反应原理即可.
    【解答】解:A、该反应中的反应物高锰酸钾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放出氧气,而加热时也会消耗氧气,不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
    B、该反应中的反应物氧化汞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放出氧气,且生成的汞具有毒性,不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
    C、该反应需要消耗电能才能放出氧气,且产生的氢气还需要进行处理,不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
    D、该反应常温下即可发生反应,且可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供给氧气的同时吸收了二氧化碳,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一般从原理要科学、严谨、合理,装置和操作要安全、简便,药品要易得、经济、环保节能,还要注意要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分析.
    4.下列装置及实验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B.
    C. D.
    【分析】主要考查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需要保证实验过程的密封性,确保气体不溢出或者无法定量。
    【解答】解:A、装置内发生磷与氧气的反应,内部气体在密闭装置内,不会发生气体的逸出,反应后,也可以定量,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A符合题意;
    B、镁可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反应,置于空气中,气体无法定量,反应后无法进行定律,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不符合题意;
    C、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吸收,存在两个反应,验证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时,由于减少了二氧化碳的质量,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验证氢氧化钠溶液前后质量,则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则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增加,也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因此涉及多个反应的不适合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C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和水,装置敞口设置,氧气逸出到空气中,反应后质量减小,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有气体参加的实验必须密封,若不密封所得的生成物的质量与反应物的质量不相等,不能得出质量守恒的结论。
    5.为探究锌、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学习小组做了如甲图所示实验。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如乙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试管②中反应后固体一定不含铁
    B.乙图所示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C.乙图所示反应后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含有氯化锌和氯化亚铁,可能含有氯化铜
    D.乙图所示反应后烧杯中最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2a g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解:A、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是因为图所示试管②中反应后氯化铜过量,过量的氯化铜和①中的铁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即甲图所示试管②中反应后固体一定不含铁,该选项说法正确;
    B、乙图所示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不一定含有铁,例如氯化铜溶液过量时则铁完全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乙图所示反应后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含有氯化锌和氯化亚铁,是因为氯化锌不能反应,可能含有氯化铜(氯化铜和铁反应后有剩余),该选项说法正确;
    D、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大,因此乙图所示反应后烧杯中最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2ag,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6.小良同学自制了一种黄色的花汁作指示剂,将花汁加入到不同的试剂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
    试剂
    稀盐酸
    食醋
    氢氧化钠溶液
    食盐水
    蒸馏水
    草木灰水
    颜色


    绿


    绿
    小良又用花汁测知家中花盆土壤显酸性,你认为可加入上表中的(  )来改良花盆里的土壤.
    A.食醋 B.食盐水 C.蒸馏水 D.草木灰水
    【分析】分析表格信息,把数据归类:能让花汁变成红色的是稀盐酸/食醋,它们均显酸性;能让花汁变成绿色的是氢氧化纳溶液/草木灰水,它们均显碱性;能让花汁变成黄色的是食盐水/蒸馏水,它们均显中性,目前测得花盆中的土壤显酸性,所以可以用显碱性的物质改良酸性土壤,所以应用呈碱性的物质,本题中氢氧化纳溶液/草木灰均显碱性,但氢氧化纳溶液有腐蚀性,所以只能用草木灰水.
    【解答】解:分析表格信息,氢氧化纳溶液/草木灰水显碱性,可用显碱性的物质改良酸性土壤,但氢氧化纳溶液有腐蚀性,所以只能用草木灰水。
    故选:D。
    【点评】把所给信息整和归类,提取有用信息是做这类题的关键.
    7.如图是某广口瓶的标签,已经部分被污损和腐蚀。小明想探究其成分,他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少量广口瓶中的固体,滴入少量盐酸,有无色无味气泡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固体(  )

    A.一定是Na2CO3
    B.可能是Na2CO3,也可能是NaHCO3
    C.一定是NaHCO3
    D.一定是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
    【分析】根据题意,某广口瓶的标签,已经部分被污损和腐蚀,根据如图中标签提供的信息,可以确定化学式的一部分为Na;他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少量广口瓶中的固体,滴入少量盐酸,有无色无味气泡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合碳酸盐、碳酸氢盐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根据如图中标签提供的信息,可以确定化学式的一部分为Na;他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少量广口瓶中的固体,滴入少量盐酸,有无色无味气泡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A、该固体不一定是Na2CO3,也可能是NaHCO3,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固体可能是Na2CO3,也可能是NaHCO3,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固体不一定是NaHCO3,也可能是Na2CO3,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该固体可能是Na2CO3,也可能是NaHCO3,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的化学性质、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某同学在帮助实验员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经实验员分析可知原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l、NaOH、Na2CO3、NaHCO3中的一种。上述四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据此可知该溶液中的溶质一定不是(  )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A.NaCl B.NaOH C.Na2CO3 D.NaHCO3
    【分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解答】解: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分别是:36g136g×=26.5%,109g209g×100%=52.2%,21.5g121.5g×100%=17.7%,9.6g109.6g×100%=8.8%,由计算可知,常温下碳酸氢钠溶液质量分数最大是8.8%,小于10%,因此溶液一定不是碳酸氢钠溶液。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9.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无色溶液,由于标签残缺不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这瓶溶液的pH值一定为7
    B.这瓶溶液不可能是硫酸铜溶液
    C.这瓶液体可能是碱
    D.这瓶溶液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是无色溶液及标签的组成分析物质的成分及可能的酸碱性即可
    【解答】解:A、若该瓶溶液是硫酸,则溶液的pH就小于7,故说法错误;
    B、该瓶溶液为无色溶液,因此不可能是硫酸铜蓝色溶液,故说法正确;
    C、因为阴离子是硫酸根离子,而碱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因此哪可能是碱,故说法错误;
    D、若该瓶溶液是硫酸,则不含有金属元素,故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为缺失标签成分的探究,熟练掌握物质的组成、结构并充分利用题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0.已知:Cu+2H2SO4(浓)═CuSO4+SO2↑+H2O。为了探究铜和浓硫酸的反应及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的部分性质,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图中脱脂棉团蘸有紫色石蕊溶液可检验物质的酸碱性),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与鼓气球相连接的导管需插入浓硫酸中
    B.该装置便于控制铜和浓硫酸的发生和停止
    C.铜丝烧成螺旋状是为了加快铜和浓硫酸的反应速率
    D.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
    【分析】A、与鼓气球相连接的导管,能把二氧化硫气体排出,不需插入浓硫酸中;
    B、上下移动粗铜丝能使铜和浓硫酸分离或混合;
    C、铜丝烧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铜和浓硫酸的反应速率;
    D、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解答】解:A、与鼓气球相连接的导管,能把二氧化硫气体排出,不需插入浓硫酸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上下移动粗铜丝能使铜和浓硫酸分离或混合,因此该装置便于控制铜和浓硫酸的发生和停止,该选项说法正确;
    C、铜丝烧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铜和浓硫酸的反应速率,该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因此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武汉市某中学初三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NH3在不同环境下与O2的反应,进行图1和图2两组实验,同学们根据图2实验中气体成分分析数据,绘制了曲线图(见图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查阅资料】
    ①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高浓度氧气中才能燃烧,生成氮气和水。
    ②在纳米级Cu2O的催化作用下,氨气与氧气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以下化学反应:
    4NH3+5O2═4NO+6H2O 4NH3+3O2═2N2+6H2O
    ③工业上用NO制备硝酸、氮肥等化工产品。

    A.图1实验中NH3从b管进,O2从a管进入;为了提高NH3的转化率,先通O2一段时间,再通NH3
    B.图2中在纳米级Cu2O的催化作用下,氨气与氧气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C.根据图3分析,在Cu2O催化作用下,400℃时以生产NO为主
    D.若利用后续处理装置模拟硝酸的工业制法,最好将电热丝的温度控制在900℃左右
    【分析】A、根据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氧化反应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图3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题干信息以及图3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会污染空气,图1实验中NH3从b管进,O2从a管进入;实验过程中要先通O2一段时间,再通NH3并点燃,可以避免NH3污染空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图2中在纳米级Cu2O的催化作用下,氨气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故所示说法正确。
    C.根据图3分析,在Cu2O催化作用下,400℃时以生产N2为主,故所示说法错误。
    D.由题干信息“在纳米级Cu2O的催化作用下,氨气与氧气在不同的温度下发生以下不同的化学反应:4NH3+5O2═4NO+6H2O”、“工业上用NO制备硝酸、氮肥等化工产品”以及图3中的信息可知,将电热丝的温度控制在900℃主要生成NO,可以利用NO来制取硝酸,因此若利用后续处理装置模拟硝酸的工业制法,最好将电热丝的温度控制在900℃左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阅读量较大,理解题意,掌握氧化反应的特征、氨气和氧气的密度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某中学初三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NH3在不同环境下与O2的反应,进行图1和图2两组实验,同学们根据图2实验中气体成分分析数据,绘制了曲线图(见图3)。
    【查阅资料】
    ①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高浓度氧气中才能燃烧,生成氮气和水。
    ②在纳米级Cu2O的催化作用下,氨气与氧气在不同的温度下发生以下不同的化学反应:4NH3+5O2═4NO+6H2O 4NH3+3O2═2N2+6H2O
    ③工业上用NO制备硝酸、氮肥等化工产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实验中NH3从b管进,O2从a管进入;实验过程中要先通O2一段时间,再通NH3并点燃,可以避免NH3污染空气
    B.图2中在纳米级Cu2O的催化作用下,氨气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C.根据图3分析,在Cu2O催化作用下,400℃时以生产NO为主
    D.若利用后续处理装置模拟硝酸的工业制法,最好将电热丝的温度控制在900℃左右
    【分析】A.根据气体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氧化反应的判断方法来分析;
    C.根据图3的信息来分析;
    D.根据题干信息以及图3中的信息来分析。
    【解答】解: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会污染空气,所以图1实验中NH3从b管进,O2从a管进入;实验过程中要先通O2一段时间,再通NH3并点燃,可以避免NH3污染空气,故正确;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所以图2中在纳米级Cu2O的催化作用下,氨气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故正确;
    C.根据图3分析,在Cu2O催化作用下,400℃时以生产N2为主,故错误;
    D.由题干信息“在纳米级Cu2O的催化作用下,氨气与氧气在不同的温度下发生以下不同的化学反应:4NH3+5O2═4NO+6H2O”、“工业上用NO制备硝酸、氮肥等化工产品”以及图3中的信息可知,将电热丝的温度控制在900℃主要生成NO,可以利用NO来制取硝酸,因此若利用后续处理装置模拟硝酸的工业制法,最好将电热丝的温度控制在900℃左右,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一道实验信息题,阅读量较大,但题目设计不难,关键是细心耐心的读完题意才能较好答题。
    13.过氧化氢(H2O2)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化学实验小组对过氧化氢溶液的腐蚀性进行研究,将铜片分别浸泡在以下3种溶液中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下表,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编号



    实验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
    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蓝,缓慢产生细小气泡
    无明显变化
    A.实验①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B.实验②中溶液变蓝,因为反应中生成了CuSO4
    C.实验③中无明显变化,说明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
    D.实验②中产生细小气泡,是因为发生置换反应产生了氢气
    【分析】通过对比可知,过氧化氢溶液、稀硫酸都不能腐蚀铜,稀硫酸和过氧化氢溶液的混合溶液能够腐蚀铜;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解答】解:A、实验①的作用是对照作用,通过对比可知,过氧化氢溶液没有腐蚀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②中溶液变蓝,因为反应中生成了CuSO4,该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③中无明显变化,说明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D、实验②中产生细小气泡,是因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了氧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小红用三根相同的铁钉进行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如图),一周后观察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B.对比甲和丙中出现的现象,可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
    C.乙中的蒸馏水要事先煮沸,目的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
    D.若把甲中蒸馏水换成食盐水,则铁钉更容易生锈
    【分析】判断铁生锈被氧化需要的条件已经用控制变量法找出铁生锈的具体成因。
    【解答】解:A.通过甲、乙、丙三组实验,互相对比会发现,甲中既有水又有氧气,生锈较快;乙中只有水没有氧气,不会生锈;丙中只有氧气没有水,不会生锈;三组实验互相对比可以得出,铁钉生锈需要氧气和水。故A选项正确;
    B.对比甲和丙中出现的现象,甲中既有水又有氧气铁钉生锈,丙中只有氧气没有水,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钉生锈过程中需要水,两组实验对比无法证明铁生锈需要氧气,故B选项错误;
    C.因为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变量,乙的实验目的是要证明铁生锈过程中不能只有水,还需要氧气,因此要控制变量,把乙中的水煮沸,除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答案控制变量的目的,故C选项正确;
    D.食盐水会加快金属锈蚀的速率,若把甲中的蒸馏水换成食盐水,铁钉会更容易生锈,故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故选:B。
    【点评】该题目难度一般,而且比较切合实际生活,比较新颖,可以给学生作为练习使用。
    15.某化学活动小组探究铁的锈蚀条件过程如下:如图所示(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室温时,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皮塞上,迅速塞紧橡皮塞。已知,此集气瓶净容积为146mL.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量筒内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当温度恢复至室温,且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再发生变化时读数(此时瓶内氧气含量近似为零)。记录起始和最终量筒的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下表。
    序号
    样品
    量筒起始读数/mL
    量筒最终读数/mL
    所需时间/min

    1 g铁粉、0.2 g木炭粉和10滴水
    100
    70
    约120

    l g铁粉、0.2 g木炭粉、10滴水和少量氯化钠
    100
    70
    约70
    根据所学知识推测:
    ①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示数一直升高。
    ②实验结束后取出Ⅰ号样品滤纸包,打开,可观察到样品的颜色变为红色。
    ③分析Ⅰ和Ⅱ所得数据,初步推断铁锈蚀的速率与氯化钠有关。
    ④该实验还可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0%。
    ⑤现要增加一个对比实验,探究木炭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则需增加实验的样品组成可以为1 g铁粉、0.4g木炭粉和10滴水。
    ⑥该实验验证了铁生锈是水和氧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述正确的判断是(  )

    A.①②③⑥ B.②③⑥ C.①②④⑤⑥ D.②③
    【分析】①根据反应的放热和吸热现象来分析;
    ②根据铁锈的颜色是红色分析;
    ③分析表格中的实验I和实验II可以知道铁锈蚀的速率与氯化钠有关;
    ④根据题意看可以知道水减少的体积即为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可以据此求出氧气的质量分数;
    ⑤实验I中已经有木炭粉了,只要增加一组不含有木炭粉的对比试验即可得出木炭粉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
    ⑥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铁在生锈时要放出热量,从而使温度升高,但是当反应完毕后,由于热量要散失所以温度要降到室温,故说法错误;
    ②由于铁生锈当打开纸包后会发现铁样品变为红色(或锈红色),故说法正确;
    ③比较实验I和实验II可以知道实验II反应的速率要快,即氯化钠影响了铁锈蚀的反应速率,故说法正确;
    ④根据实验现象可以知道水减少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其体积为30mL,所以氧气的体积分数为:30mL146mL×100%=20.5%,故说法错误;
    ⑤该实验不能探究木炭能否加快铁锈蚀速率,如果要探究木炭粉对铁锈蚀的影响,实验I中已经有木炭粉了,所以我们只要再做一组没有木炭粉的对比实验即可,也就是用1g铁粉、10滴水来完成一个对比试验,故说法错误;
    ⑥该实验可以验证铁生锈与水有关或与氧气有关或与氧气和水有关,无法证明铁生锈一定是水和氧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故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知道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是解题的关键。
    16.某兴趣小组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完成以下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2中冰水混合物的作用是将水蒸气冷凝
    B.图3、4对比可知,温度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C.图1、4对比可知,是否加入催化剂会影响化学反应速度
    D.图1、2对比可知,1中未复燃是因为加热后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冲淡了氧气浓度
    【分析】根据过氧化氢能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加热或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并结合不同实验对比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2中冰水混合物的作用是将水蒸气冷凝,故正确;
    B.图3、4中唯一的不同点是图4中将反应容器放入凉水中,温度低,反应速率平缓,图3是在常温下,反应剧烈,二者对比可知,温度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故正确;
    C.图1、4中反应物的温度不同,无法证明加入催化剂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故错误;
    D.图1和图2实验中,唯一的不同点是图2将生成的氧气用冰水混合物对气体进行了冷却,由图1实验中木条未复燃,而图2中的木条复燃对比可知,1中未复燃是因为加热后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冲淡了氧气浓度,故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催化剂的特点和催化作用程等,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示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17.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一些因素的相关数据如下:
    实验
    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过氧化氢溶液质量/g
    温度/℃
    二氧化锰用量/g
    产生氧气体积/mL
    反应所需时间/s

    5
    12
    20
    0.2
    125
    11

    30
    12
    20
    0.2
    125
    2

    30
    12
    40
    0
    125
    148

    30
    12
    90
    0
    125
    8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小组所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B.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越快
    C.通过对比实验③和④可知,反应温度越高,反应越快,温度越低,反应越慢
    D.由上述实验可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最合适的条件是“20℃时30%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分析】A、该小组控制了过氧化氢溶液质量、温度、二氧化锰用量、产生氧气体积,进行分析判断.
    B、实验①和②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同,其它条件相同,进行分析判断.
    C、实验③和④温度不同,其它条件相同,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原则:操作简便、制取气体易收集,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该小组控制了过氧化氢溶液质量、温度、二氧化锰用量、产生氧气体积,该小组所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①和②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实验②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大,反应所需时间少,对比可知,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越快,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③和④温度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实验④温度高,反应所需时间少,反应温度越高,反应越快,温度越低,反应越慢,故选项说法正确。
    D、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反应简便、易操作,可采用不加热而加催化剂的方法进行较合适,从易于收集的角度反应的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所以最合适的条件是20℃时5%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为了探究影响锌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C.对比实验①和③,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D.对比实验②和④,可研究不同金属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分析】对比实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
    金属种类、酸溶液浓度、温度等对反应速率都有影响。
    【解答】解:A、①和②中盐酸浓度不同,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该选项说法正确;
    B、②和③中盐酸浓度、温度都不同,对比实验②和③,不能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①和③中温度不同,对比实验①和③,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该选项说法正确;
    D、②和④中金属种类不同,对比实验②和④,可研究不同金属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9.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红热的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反应物浓度
    B
    水要在通电的条件才能分解,而双氧水只要加入二氧化锰就迅速分解
    催化剂
    C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D
    分别将等质量的锌片和锌粉加入到等溶质质量分数足量稀盐酸中,锌粉反应更剧烈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A.A B.B C.C D.D
    【分析】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有:温度,温度越高,反应越快;反应物的接触面积,物质间的接触面积越充分,反应速度越快;反应物颗粒的大小,颗粒越小,反应速度越快;通常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其反应速率等;据此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红热的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同,说明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影响化学反应的发生,故选项推理合理。
    B、水要在通电的条件才能分解,而双氧水只要加入二氧化锰就迅速分解,反应物不同,不能说明了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故选项推理不合理。
    C、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说明反应的温度影响化学反应的发生,故选项推理合理。
    D、分别将等质量的锌片和锌粉加入到等溶质质量分数足量稀盐酸中,锌粉反应更剧烈,由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不同,说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影响化学反应,故选项推理合理。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了解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即可正确解答本题,可从温度、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反应物颗粒的大小、反应物的浓度及催化剂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虑。
    20.下列原因与举例不相符合的是(  )
    A.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在氧气中燃烧
    B.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例:硫在氧气中和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同
    C.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例:碳分别在氧气不足和充足的情况下燃烧
    D.物质的浓度不同,化学性质可能不同例:浓硫酸和稀硫酸
    【分析】A、运用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在氧气中燃烧由于反应的条件不同,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主成分是氧化铁;铁在纯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解答.
    B、运用硫在氧气中和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同是因为氧气含量不同解答.
    C、运用氧气充足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充足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解答.
    D、运用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金属和它反应不能生成氢气而生成水;稀硫酸能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解答】解: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在氧气中燃烧由于反应的条件不同,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主成分是氧化铁;铁在纯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A原因和举例符合。
    B、硫在氧气中和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同是因为氧气含量不同,不是因为接触面积不同,故B原因和举例不符。
    C、氧气充足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充足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原因和举例符合。
    D、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金属和它反应不能生成氢气而生成水;稀硫酸能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原因和举例符合。
    故选:B。
    【点评】一定要注意同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反应情况和反应现象的不同之处和不同的原因,如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当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而当氧气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纯氧气中可以燃烧,但铁丝长时间见放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等等.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参与.
    一、(设计实验)
    第一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的A、B两套装置.

    (1)你认为合理的是(填编号) A .
    (2)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原来空气体积的15 .
    二、(改进实验)
    第二小组同学设计了C实验,优点是: 环保 .
    (1)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5,这可能是由哪几种原因引起的? 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合理给分) .
    (2)从实验现象分析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氮气约为45.能够得到该结论主要是运用了氮气的有关性质是: 不溶于水,不和水反应;不助燃,不燃烧.(合理给分) .
    【分析】实验的改进是建立在实验原理之上的,本实验是通过消耗装置内的气体和外界液体的补充来实现的,怎么样能够使装置内氧气被消耗属于改进的一个方面,本实验的改进关注点就在于此.同样都是红磷,放在不同的位置会对应不同的实验结果,由于氧气相对密度较大,因此让红磷在较低的位置能够更有效消耗装置内的氧气.至于对红磷点燃方式的改进,这样可以如何减少过程中可燃物损失以及提高装置气密性上来考虑,在装置内点燃.
    【解答】解:
    (一)实验A和B的区别在于红磷的位置,而这一点与氧气的密度有关,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红磷在稍微低的位置更利于反应的进行,也更利于氧气的消耗,所以实验设计A更合理.所以合理的应该填:A.
    (二)而实验C是在装置内点燃,这样红磷不会在装置外的空气中燃烧,也就是红磷燃烧的产物有毒的五氧化二磷不会散失到空气造成环境污染,也节约了红磷,即C装置的优点是:环保.同时也利于实验的结果的准确.
    (三)至于其他的实验现象及误差分析,要考虑全面就可以.首先注意误差是小于15,这样就与药品不能将氧气完全消耗有关,即红磷的量不足或者气密性等方面的问题.
    (四)对于氮气的性质,在回答时要和氧气对比回答,氧气反应掉了,而氮气剩余了,说明氮气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在有水环境中氮气能够安然无恙,说明氮气不溶于水和也不和水发生反应.因此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故答案:
    一、(设计实验)
    (1)A
    (2)红磷在装置内燃烧,发出大量白烟,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在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容器容积的15;环保
    二、(改进实验)
    (1)红磷的量不足;或者装置气密性不够好;没有等到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
    (2)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合理即可,不求全面)
    【点评】对于实验的改进,要从原理上来考虑.另外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要全面.
    22.在一节化学实验探究课上,张老师拿出两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1)我猜想此气体是 氧气(O2)或二氧化碳(CO2)或氢气(H2) 。
    (2)验证它的实验方案如下:

    现象及结论


    产生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2H2O2MnO2¯2H2O+O2↑或CaCO3+2HCl═CaCl2+CO2↑+H2O或Zn+H2SO4═ZnSO4+H2↑ (3)我想制取该气体,采用的发生装置可选取图中的 B (填序号),收集装置是 如是O2填C或E;如是CO2填E;如是H2填C或D 。

    (4)如用图装置收集该气体,气体由 a[或b] 端(填“a”或“b”)导入。
    【分析】(1)根据药品的状态及反应条件,对照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猜想所制取的气体;
    (2)根据气体的性质,说明检验该气体的方法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所猜想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所使用药品及反应条件,选择制取该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气体的装置;
    (4)根据该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关系,判断使用该装置进行收集时的进气口;
    【解答】解:(1)实验室中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都可以用固态和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故都有可能;
    故答案为:氧气(O2)或二氧化碳(CO2)或氢气(H2)等。
    (2)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根据氢气可燃性来检验氢气;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选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故答案为:
    实验方案
    现象及结论
    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中
    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在试管口
    用燃烧的火柴伸入试管中
    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听到爆鸣声证明是氢气
    产生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2H2O2MnO2¯2H2O+O2↑或CaCO3+2HCl═CaCl2+CO2↑+H2O或Zn+H2SO4═ZnSO4+H2↑
    (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选用发生装置,因为制取这三种气体的反应物都是固体和和液体,故选B;根据气体的性质选用收集装置,CO2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H2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O2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故答案为:B;如是O2填C或E;如是CO2填E;如是H2填C或D。
    (4)该装置在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时,要从a端进入,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时,要从b端进入。
    故答案为:若猜想的气体是氧气或二氧化碳时,气体应由a端进入;若猜想的气体是氢气时,气体应由b端进入。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包括气体的制取、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等。解决问题时要抓住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操作、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现象等方面,从基础入手,融汇贯通。
    23.到19世纪末,经几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不断探索,得到结论:光合作用反应物是H2O和CO2,产物是O2和有机物。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来源,科学兴趣小组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了猜想。
    猜想一:O2全部来源于CO2;
    猜想二:O2全部来源于H2O;
    猜想三:O2同时来源于两者。
    为了求证,他们查阅资料如下:
    资料1 19世纪末,科学家普遍认为气体之间更容易转化,认为CO2在光的作用下被分解成CO和O2,所以O2来自于同为气体的CO2。
    资料2 1937年,英国化学家希尔通过实验发现:离体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使水分解,释放出O2,并还原电子受体。
    资料3 1939年,已经发现了氧的同位素。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利用18O标记的H218O和C18O2分别培养小球藻,光照相同时间后,检测甲、乙两试管中产生的氧气是否含18O,如图所示。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2的实验结论 不支持 (填“支持”或“不支持”)资料1的观点。
    (2)根据资料3的实验结果,分析可得猜想 二 成立。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与实验结果推断实验结论,据此回答此题。
    【解答】解:(1)资料2说明氧气来自于水的分解,资料1说明氧气来自于二氧化碳,因此两者结论不同,不相互支持彼此结论;
    故答案为:不支持。
    (2)资料3根据同位素概念,证明了氧气中氧元素来自于水中的氧元素,因此证明猜想二的正确性;
    故答案为:二。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4.为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及它们和氢元素的位置关系,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

    (1)小莉认为上述实验中,省略某些实验也能达到实验目的,能被省略的实验是 C (填字母),可得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锌>铁>氢>铜 。
    (2)将C、D试管反应后的废液倒入废液缸中,过滤,向所得滤液中加入铁粉,若有气泡产生,则滤渣的成分是 铜 ,写出有气泡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Fe+H2SO4═FeSO4+H2↑ 。
    【分析】(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解答。
    (2)将C、D试管反应后的废液倒入废液缸中,过滤,向所得滤液中加入铁粉,若有气泡产生,说明稀硫酸有剩余,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铁粉与硫酸锌溶液不反应,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即锌>铁;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即锌>H;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说明了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即铁>铜;铜与稀硫酸不反应,则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H>铜;由ABD即可得出锌>铁>氢>铜,能被省略的实验是C。
    (2)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铜与稀硫酸不反应;将C、D试管反应后的废液倒入废液缸中,过滤,向所得滤液中加入铁粉,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含有稀硫酸,滤渣中一定不含铁,则滤渣的成分是铜。有气泡生成,是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故答案为:
    (1)C;锌>铁>氢>铜;
    (2)铜;Fe+H2SO4═FeSO4+H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5.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的知识后,某兴趣小组对物质的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探究一】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CO2通入NaOH溶液中无明显现象,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小组同学对此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常温下,NaOH、Na2CO3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

    氢氧化钠
    碳酸钠

    极易溶
    易溶
    乙醇
    易溶
    微溶
    【实验一】
    小组同学设计了多角度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图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温馨提示】
    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1)把注射器I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气球变大,有沉淀析出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
    (2)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 排出内部残留的二氧化碳 。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 II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中,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实验从 生成物 (填“生成物”或“反应物”)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分析】(1)根据内部压强变化和碳酸钠在乙醇的溶解度回答此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实验目的回答此题;根据反应后实验现象回答此题。
    【解答】解:(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内部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则外界大气压进入气球,气球体积变大,生成的碳酸钠微溶于乙醇,因此可以看到沉淀;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沉淀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气球变大,有沉淀析出;CO2+2NaOH=Na2CO3↓+H2O。
    (2)为了验证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需要排出内部残留的二氧化碳,所以鼓入氮气进行排气;此时通过盐酸与碳酸钠反应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存在,通过生成的碳酸钠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所以是通过生成物验证了反应发生;
    故答案为:排出内部残留的二氧化碳;生成物。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6.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欲通过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集体讨论】
    (1)该实验应该选用的药品是 D (填序号);
    A.足量硫粉
    B.足量蜡烛
    C.足量细铁丝
    D.足量红磷
    (2)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套实验装置,最合理的是 D (填序号);
    【实验数据】选用最合理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瓶内空气容积均为100mL)
    组别
    1
    2
    3
    4
    5
    6
    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mL)
    50
    21
    19
    21
    20
    21
    (3)分析实验数据,大多数同学都验证了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五分之一 ;
    【实验拓展】
    (4)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选用木炭作为反应物重新做上述实验,发现烧杯内的水始终没有进入集气瓶,请你帮助小组同学简要分析原因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集气瓶中压强不变 。
    【分析】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并且只能与氧气反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解:(1)该实验应该选用的药品是足量红磷,不选择硫粉、蜡烛、铁丝,是因为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故选:D。
    (2)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套实验装置,最合理的是D,是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红磷应该处在集气瓶中下部,便于充分消耗氧气,同时气球能够平衡装置内外压强,防止瓶塞飞出。
    故选:D。
    (3)分析实验数据,大多数同学都验证了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故填:五分之一。
    (4)小组同学选用木炭作为反应物重新做上述实验,发现烧杯内的水始终没有进入集气瓶,是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集气瓶中压强不变。
    故填: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集气瓶中压强不变。
    【点评】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四.计算题(共1小题)
    27.甲、乙、丙三个实验小组分别利用2g铜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见图。课外兴趣小组为研究实验中铜粉的氧化情况,又进行以下实验:
    ①兴趣小组将甲、乙、丙三个实验小组硬质玻璃管中的残留固体全部取出,称量后,置于烧杯中;
    ②在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使之充分反应,将剩余固体过滤、洗涤、干燥、称量;相关数据见下表:

    甲组
    乙组
    丙组
    反应前固体质量
    2.016g
    2.016g
    2.024g
    反应后固体质量
    1.936g
    1.936g
    1.904g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H2SO4=CuSO4+H2O ;
    (2)甲、乙两组实验数据相同,残留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为 0.08g ,丙组残留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为 0.12g 。
    (3)兴趣小组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甲、乙两组实验数据更接近实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丙组差异较大。你认为丙组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可能存在的操作失误是 装置漏气 。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实验数据来分析;
    (3)根据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来分析。
    【解答】解:(1)铜与硫酸不反应,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填:CuO+H2SO4=CuSO4+H2O;
    (2)加热后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后,剩余的固体是不与硫酸反应的铜,则甲、乙两组实验数据相同,残留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为2.016g﹣1.936g=0.08g;丙组残留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为2.024g﹣1.904g=0.12g;故填:0.08g;0.12g;
    (3)兴趣小组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甲、乙两组实验数据更接近实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丙组差异较大。你认为丙组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可能存在的操作失误是装置漏气,导致少量空气进入,所以生成的氧化铜质量偏大;故填:装置漏气。
    【点评】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五.推断题(共1小题)
    28.为了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设备,有以下两种制氧气的方法:①加热高锰酸钾;②常温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钠.
    (1)你认为最适合潜水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 ②  (填序号).
    (2)与另一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至少写两点) 常温下就能进行 , 能将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变为呼吸所需的氧气等(合理即可) .
    【分析】根据潜水艇里的环境及对供给氧气反应的要求,分析所涉及反应的特点,判断出最适合潜水艇里供给氧气的反应原理即可.
    【解答】解:(1)①加热高锰酸钾,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放出氧气,而加热时也会消耗氧气,不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
    ②在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碳酸钠和氧气,常温下即可发生反应,且可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供给氧气的同时吸收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
    (2)与另一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常温下就能进行,不用加热,操作简单,还能将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变为呼吸所需的氧气.
    故答案为:(1)②;(2)常温下就能进行,能将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变为呼吸所需的氧气等(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一般从原理要科学、严谨、合理,装置和操作要安全、简便,药品要易得、经济、环保节能,还要注意要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分析.
    六.解答题(共1小题)
    29.下面是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
    (1)实验小组按A装置进行实验后,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超过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① (填序号).
    ①实验前未将橡胶管夹紧;②实验前导管中未加满水;③红磷过量;④氧气未消耗完.
    (2)因气体受热迅速膨胀,可能出现集气瓶爆裂、橡皮塞冲出等情况,实验小组将A进行了如B的改进,其所加气球的作用是 缓冲瓶内气压的变化 .
    (3)实验后,实验小组又进行反思,设计了C装置,利用气压变化使白磷燃烧,与A、B两装置比较,其优点是 ①②③④ (填序号).
    ①防止空气污染;②减少误差;③节约燃料;④便于直接读数.
    【分析】只有熟悉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才能正确解答本题.
    【解答】解:(1)①实验前未将橡胶管夹紧,会使瓶内的部分氧气和其它气体在红磷燃烧时排出,等装置冷却后,使瓶内的气压变得更小,从而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超过瓶内气体体积的15;
    ②实验前导管中未加满水,等装置冷却后,只能使流入瓶内的水减少,而不能使流入瓶内水的体积超过瓶内气体体积的15;
    ③红磷过量,只能使瓶内的氧气耗尽,不会使流入瓶内水的体积超过瓶内气体体积的15;
    ④氧气未消耗完,只能使流入瓶内水的体积小于瓶内气体体积的15.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只有①才能使流入瓶内水的体积超过瓶内气体体积的15.
    (2)所加气球的作用是缓冲瓶内气压的变化,避免出现集气瓶爆裂、橡皮塞冲出等情况.
    (3)使用A、B装置时会有少量的五氧化二磷释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C装置属于微型装置,因此能节约燃料;使用的仪器少,因此能减少误差;又有比较精确的刻度,因此便于直接读数.故选①②③④.
    故答案为:
    (1)①;(2)缓冲瓶内气压的变化;(3)①②③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难度稍大.

    相关试卷

    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试卷及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试卷及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实验分析与处理能力 试卷及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实验分析与处理能力 试卷及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符合化学实验安全要求的是,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下列实验注意事项不合理的是,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复习氧气 试卷及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届广西九年级中考化学复习氧气 试卷及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气体是,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