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0-2021学年广西百色市九年级(上)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
展开
2020-2021学年广西百色市九年级(上)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 下列物质所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酒精挥发 B. 铜丝导电 C. 钢铁生锈 D. 霓虹灯发光
2. 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 纳米铜的性质 B. 单晶硅的结构
C. 无人机的研发 D. 石油的成分及产品开发
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 氧 B. 铜 C. 碳 D. 铁
4. 铝土矿和石灰石都是百色丰富的矿产资源。铝土矿中的铝元素(Al)和石灰石中的钙元素(Ca)最本质的区别是( )
A. 质子数不同 B.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 电子数不同 D.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B. 随意排放废水
C. 分类回收垃圾
D. 绿色低碳出行
6. 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与元素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是( )
A. 电子层数 B. 核外电子数 C. 质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7. 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含量最多的是氮气
B. 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C. 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
D. 呼出的气体仍然是混合物
8. 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9. 红城百色是全国著名的铝工业基地。下列关于铝的自我介绍中,属于描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我”能在氧气中燃烧 B. “我”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C. “我”是银白色金属 D. “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10.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将浓氨水滴入到无色酚酞溶液中,溶液迅速变为红色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C. 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熄灭,该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11.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的是( )
A. B. C. D.
12. 下列用于抗击“新冠肺炎”的医疗卫生用品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生理盐水 B. 液氧
C. 碘酒 D. 75%的消毒酒精
13. 元素“Si”的名称是( )
A. 氯 B. 铝 C. 硅 D. 铜
14. 富硒茶、加铁酱油中的“硒”和“铁”指的是( )
A. 分子 B. 原子 C. 元素 D. 单质
15.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富氧空气可用于潜水、医疗急救
B. 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C. 稀有气体在制作霓虹灯时,发挥重要的作用
D. 空气中PM2.5含量高说明空气质量好
16.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闻气味
B. 振荡试管
C. 贮存气体
D. 倾倒液体
17. 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实验现象不明显,原因可能是收集本实验所用氧气过程中( )
A.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B. 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C. 收集满氧气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
D. 收集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开始收集
18. 下列粒子中,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
A. 分子 B. 原子 C. 离子 D. 中子
19.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B.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
C. 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 没有催化剂化学反应不能发生
20. 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锥形瓶中空气的体积为1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25mL,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气球的作用是缓冲装置中的压强变化
B. 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一定全部进入锥形瓶中
C. 红磷熄灭后应该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D. 瓶底的细沙可以防止红磷燃烧时集气瓶炸裂
21. 用化学符号表示:
(1)2个氮原子______;
(2)镁原子______;
(3)四氧化三铁______;
(4)3个氧离子______;
(5)二氧化碳______。
22.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请选择空气中的氮气、氧气、氖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填空:
①太空飞行人员需要携带的气体是______。
②白炽灯泡内含有的气体是______。
③电工“测电笔”内充有的气体是______。
④使饼干放于空气中变软的是______。
(2)如图所示,装满氧气的集气瓶,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木条都能复燃,且甲中燃烧比在乙中燃烧更旺,由此现象,你能够获取的信息有①______;②______。
23. 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
(1)请从以上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适当的字母序号填空。
①燃烧镁条时,用来夹持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
②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
(2)家庭小实验通常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一些实验仪器的替代品,你认为医用注射器可以代替上述仪器中的______(填一种仪器名称均可)。
(3)红城同学要量取48.6mL的水,如果该同学采用俯视的方法量取,他所取出的水比48.6mL______(填“多”或“少”)。
(4)取用一定量液体试剂、需使用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
24.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原子序数为7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__周期,它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写出一种与氖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阳离子______(填离子符号)。
(3)根据上表中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氟元素与______(填元素符号)的化学性质相似。
(4)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______相同。
25.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种消毒产品和防疫物资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为抗疫胜利提供强大保证。
(1)在预防“新冠肺炎”中使用的所有含氯消毒剂中存在次氯酸(HClO)。次氯酸很不稳定,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次氯酸→光照氯化氢+氧气,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填“分解反应”或“化合反应”)。
(2)在衣物上喷洒75%酒精消毒会闻到一股略带刺激的特殊香味。从分子角度解释“香味扑鼻”的原因是______;因酒精在遇到高温、明火、静电时都可能起火,所以使用时要特别小心,酒精燃烧属于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居家人员要定期测量体温,下列有关水银体温计(如图)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①体温计中的汞属于非金属单质
②体温计中的汞在常温下为液体
③当温度升高时汞原子不断运动,温度不变时汞原子静止
④体温计的原理是温度改变时汞原子大小发生改变
(4)以下是人们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的一些认识,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______。
①家庭消毒时,消毒液越浓越好
②吸烟、喝酒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③应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和通风
④必须每天吃药,补充人体所需化学物质
26. (1)用装置A定量研究了空气成分的化学家是______,在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与______(填化学符号)反应,生成固态物质。人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对反应物进行了优化,分别用铜粉、红磷等进行实验,其原理都是采用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方法,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达到物质的分离。
(2)点燃的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如图B所示。
①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产生______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同时,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______。
②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27. 为探究空气的组成,黄萌萌同学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其目的是______。
(2)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旋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这个实验过程中,如图能正确表示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变化情况的是______。
(3)黄萌萌又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是______(只需写一点)。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______(填“1”、“2”、“3”或“4”)处,但实测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只需写一条)。
28. 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内液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仪器②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3)实验室用装置A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该装置需要进行必要的改进的地方是______。
(4)若用F收集氧气,则氧气应该从导管______(填“a”或“b”)进入。
29. 下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夹取细铁丝的仪器叫 ______ ,要先把铁丝弯成螺旋状的原因是 ______
(2)张欢实验时,集气瓶炸裂了,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______ .
(3)铁丝在空气中和在纯氧气中反应情况不同,说明化学反应除与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有关外,还与 ______ 有关.
(4)金属铁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张欢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进行如下探究.下表是他将纯镁条和不同含碳量的铁丝(镁条和铁丝直径均为0.4mm)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的实验现象记录.请你帮助分析回答:
镁条
含碳0.05%的铁丝
含碳0.2%的铁丝
含碳0.6%的铁丝
燃烧时的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无火星
剧烈燃烧极少火星
剧烈燃烧少量火星
(未填)
①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 ;
②你认为表中“未填”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
③分析上述实验现象,你认为造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现象不同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______ .
30. 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如图是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1)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第二层上有______个电子。
(2)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容易失去______个电子,形成稳定离子,该离子的符号为______。
(3)该元素的相对原子量为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铜丝导电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钢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霓虹灯发光是由电能转化为光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答案】C
【解析】解:A、纳米铜的性质,属于研究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A错误。
B、单晶硅的结构,属于研究物质的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B错误。
C、无人机的研发,属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C正确。
D、石油的成分及产品开发,属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3.【答案】A
【解析】解:根据记忆可知在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故选A。
利用识记知识,结合地壳中元素的含有情况的比例进行判断解决即可。
此题是对地壳中元素含量的考查,只要能记住元素含量的排列顺序即可顺利解题。
4.【答案】A
【解析】解: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即:铝元素(Al)和钙元素(Ca)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A。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5.【答案】B
【解析】解:A、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物,故A符合这一主题;
B、随意排放污水,使河流、水源遭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故B不符合这一主题;
C、分类回收垃圾,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故C符合这一主题;
D、绿色低碳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温室效应的产生,使生态变得更好,故D符合这一主题。
故选:B。
A、从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空气污染物去分析解答;
B、从随意排放污水,使河流、水源遭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去分析解答;
C、从分类回收垃圾,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去分析解答;
D、从绿色低碳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温室效应的产生,使生态变得更好去分析解答.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之相关的考题就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解答本题关键是看是否保护了生态环境。
6.【答案】D
【解析】解: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A、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核外电子层数,故选项错误。
B、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核外电子数,故选项错误。
C、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质子数,故选项错误。
D、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了解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7.【答案】B
【解析】解:A、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则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含量最多的是氮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故选项说法正确。
D、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仍然是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A、分子、原子均不显电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原子的概念可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三者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9.【答案】A
【解析】解:A、铝能在氧气中燃烧,是铝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良好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等,因此银白色金属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不稳定性、酸碱性、金属的活泼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等;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答案】D
【解析】解:A、浓氨水显碱性,将浓氨水滴入到无色酚酞溶液中,溶液迅速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熄灭,该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等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火焰熄灭,说明气体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的区别、物质颜色的变化、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1.【答案】C
【解析】解:A、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错误。
B、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正确。
D、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2.【答案】B
【解析】解:A、生理盐水中含有氯化钠和水,属于混合物,故A错;
B、液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碘酒中含有碘和酒精,属于混合物,故C错;
D、75%的消毒酒精中含有酒精和水,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B。
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13.【答案】C
【解析】解: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元素“Si”的名称硅。
故选:C。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一大二小”),熟记常见的元素符号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C
【解析】解:“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中的“硒、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硒、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C.
根据元素的宏观含义表示一种元素;与微观含义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的有关知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认识
15.【答案】D
【解析】解:A、富氧空气可用于潜水、医疗急救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正确,因为氮气提供氮元素,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稀有气体在制作霓虹灯时,发挥重要的作用正确,因为稀有气体充入灯泡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空气中PM2.5含量高说明空气质量好错误,PM2.5含量高说明空气污染严重,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A、氧气的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B、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
C、稀有气体的用途是: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
D、PM2.5属于粉尘污染.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用途、空气的污染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6.【答案】D
【解析】解:A、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操作错误,故错误。
B、振荡试管时,振荡试管中的液体的正确方法是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而不是手指拿住试管上下晃动,故错误;
C、实验室收集和贮存气体的是集气瓶,故错误;
D、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所以图中操作正确,故正确;
故选:D。
A、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一些气体有毒或刺激性;
B、根据洗涤试管时振荡的正确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C、根据实验室收集和贮存气体的是集气瓶分析;
D、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
根据装置特点可以判断装置图的正误,根据操作要求可以判断操作是否符合实验室的规定,难度不大。
17.【答案】A
【解析】解:A、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会导致收集不到氧气,则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由于集气瓶中氧气很少,所以实验现象不明显,故A正确;
B、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是正确的操作,不会造成氧气的流失,则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实验现象应明显,故B错误;
C、收集满氧气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是正确的操作,不会造成氧气的流失,则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实验现象应明显,故C错误;
D、收集氧气时,由于刚开始冒出的是空气,只有观察到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才能开始收集,这样收集到的氧气比较纯净,是正确的操作,则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实验现象应明显,故D错误。
故选:A。
A、从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会导致收集不到氧气去分析解答;
B、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不会造成氧气的流失去分析解答;
C、从收集满氧气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防止了在把集气瓶拿去水面时,造成氧气的流失去分析解答;
D、从收集氧气时,由于刚开始冒出的是空气,只有观察到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此时产生的是氧气,才能开始收集,这样收集到的氧气比较纯净去分析解答.
收集氧气时,由于刚开始冒出的是空气,只有观察到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才能开始收集.
18.【答案】D
【解析】解:A、分子不显电性,可直接构成物质,如氧气、水等可由分子直接构成,故A错误;
B、原子不显电性,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单质可由金属原子直接构成,故B错误;
C、离子带电,但物质可由阴阳离子构成,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直接构成,故C错误;
D、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而中子不能构成物质,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微观粒子的构成、微观粒子的电性及物质不带电等方面来分析解答;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本题考查物质的构成,学生应熟悉常见的物质及它们的构成微粒,并能进行归纳总结来掌握物质的构成.
1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催化剂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解答】
A、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故选项正确;
B、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错误;
C、催化剂既可以加快也可以减慢化学反应速率,故选项错误;
D、没有催化剂化学反应也可以发生,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考点是用红磷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属于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这类探究实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设计的步骤中不同的现象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回答题目给出的问题.
【解答】
A.气球可用于调节由于温度升高而引起的压强变化,故正确;
B.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进入锥形瓶中约占锥形瓶体积的15,不是全部,故说法错误;
C.红磷熄灭后要等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开始读数,测量更准确,故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会放出热量,以免炸裂锥形瓶底,需在瓶底铺上细砂,故说法正确;
故选B.
21.【答案】2N Mg Fe3O4 3O2− CO2
【解析】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氮原子可表示为:2N。
(2)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镁原子可表示为:Mg。
(3)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为Fe3O4。
(4)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氧离子可表示为:3O2−。
(5)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
故答案为:
(1)2N;
(2)Mg;
(3)Fe3O4;
(4)3O2−;
(5)CO2。
(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
(4)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5)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2.【答案】氧气 氮气 氖气 水蒸气 氧气能支持燃烧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解:(1)①由于氧气能供给呼吸,太空飞行人员需要携带的气体是氧气。
②由于氮气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白炽灯泡内含有的气体是氮气。
③由于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有色的光,电工“测电笔”内充有的气体是氖气。
④使饼干放于空气中变软的是水蒸气。
(2)由木条都能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由在甲中比在乙中燃烧的更旺说明氧气聚集在集气瓶底部,从而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故答案为:(1)①氧气;
②氮气;
③氖气;
④水蒸气。
(2)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1)根据空气中各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回答;
(2)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氧气的性质。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基础性比较强.做此类题目时,可以根据题目所给出的信息,结合要回答的问题,带着问题阅读就很容易找到答案,并且可以节约时间.
23.【答案】A D 胶头滴管(或量筒) 少 BH
【解析】解:(1)①燃烧镁条时,用来夹持的仪器是坩埚钳;故填:A;
②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如果加热需要垫石棉网;故填:D;
(2)由于注射器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所以可用来代替胶头滴管;由于注射器上面有刻度,可以准确得知取出液体的量,所以可代替量筒;故填:胶头滴管(或量筒);
(3)量取48.6mL的水,如果采用俯视的方法量取,会导致读数偏大,所以所取出的水比48.6mL少;故填:少;
(4)取用一定量液体试剂,需使用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故填:BH。
(1)①根据燃烧镁条时,用来夹持的仪器是坩埚钳进行解答;
②根据烧杯加热需要垫石棉网进行解答;
(2)根据注射器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以及注射器上面有刻度,可以准确得知取出液体的量进行解答;
(3)根据量取48.6mL的水,如果采用俯视的方法量取,会导致读数偏大进行解答;
(4)根据取用一定量液体试剂,需使用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进行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了常用仪器的用途及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在进行实验时,应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4.【答案】2 非金属 Na+(或Mg2+、Al3+) Cl 核外电子层数
【解析】解:(1)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为7的元素是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带“气”字头,属于非金属元素。
(2)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其离子符号分别是Na+、Mg2+、Al3+。
(3)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氟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氯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氟元素与氯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其元素符号为Cl。
(4)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故答案为:
(1)2;非金属;
(2)Na+(或Mg2+、Al3+);
(3)Cl;
(4)核外电子层数。
(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解答。
(2)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
(3)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元素周期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5.【答案】分解反应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化学 ② ③
【解析】解:(1)该反应的特征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故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故填:分解反应。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可以解释“酒香扑鼻”这一现象。酒精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因此酒精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故填: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化学。
(3)①因为汞元素是金属元素,所以单质汞属于金属单质。故此说法不正确。
②单质汞是熔点最低的金属,在常温下以液体状态存在,故该说法正确。
③因为汞原子在不停地运动着,与温度变化没有关系,故该说法不正确。
④体温计的原理是温度改变时,汞原子间隔变大,从而引起体温计内的汞的体积变大,而汞原子的大小没有改变。故该说法不正确。
故选:②。
(4)①消毒液的效果与其浓度有密切关系,不同的消毒液都有一个消毒效果最佳的浓度,例如医用酒精的最佳浓度是75%,并不是浓度越大,消毒效果越好,因此,①不正确。
②吸烟会伤害呼吸系统,饮酒会伤害神经系统,因此吸烟、喝酒都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故②不正确。
③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和通风,可以保持室内小环境的安全,有利于保护人体健康,故③正确。
④人体通过饮食的途径,补充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素,而不能用服用药物的方式获取各种营养素,故④不正确。
故选:③。
(1)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分析作答。
(2)利用分子的性质解释“酒香扑鼻”;根据化学变化的特征判断“酒精燃烧”属于什么变化。
(3)根据汞的性质、物质的分类,以及原子的性质分析判断。
(4)根据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方法,结合有关化学知识分析判断。
此题考查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利用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解释自然现象,以及化学与人体健康的知识。这些知识点虽然简单,但是却是中考热点。
26.【答案】拉瓦锡 Hg 化学 蓝紫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解析】解:(1)拉瓦锡用装置A定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在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与汞反应,生成固态物质;分别用铜粉、红磷等进行实验,其原理都是采用化学方法,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达到物质的分离。
故填:拉瓦锡;Hg;化学。
(2)①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是空气的污染物,要先预先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②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故填:①蓝紫;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②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1)根据加热条件下汞和压强反应生成氧化汞,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①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注意事项分析回答。
②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7.【答案】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 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热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B 实验结果更准确 1 红磷不足等
【解析】解:(1)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其目的是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
故填: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
(2)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旋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热,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这个实验过程中,由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如图能正确表示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变化情况的是B,即瓶内体积减少约五分之一。
故填: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热;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B。
(3)黄萌萌又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是防止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导致的部分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
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1处,但实测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是红磷不足等。
故填:实验结果更准确;1;红磷不足等。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8.【答案】具有可燃性 集气瓶 B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a
【解析】解:(1)仪器①是酒精灯,燃料是酒精,酒精具有可燃性。仪器②的名称是集气瓶。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3)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实验室用装置A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该装置需要进行必要的改进的地方是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4)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若用F收集氧气,则氧气应该从导管a进入,将空气从短导管排出。
故答案为:
(1)具有可燃性;集气瓶;
(2)B;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3)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4)a。
(1)仪器①是酒精灯,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9.【答案】坩埚钳;提高铁丝的局部温度,以利于达到其着火点;铁丝碰到集气瓶内壁;反应物的浓度;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的含碳量不同
【解析】解:(1)坩埚钳可以夹持铁丝,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故填:坩埚钳;提高铁丝的局部温度,使其容易达到其着火点.
(2)坩埚钳碰到集气瓶壁,可能使集气瓶破裂.故填:铁丝碰到集气瓶壁;
(3)反应速率的大小与温度、压强和反应物的浓度都有关.应填:反应物的浓度;
(4)①铁能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填: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②因为含碳量较多,燃烧时火星较多,故填: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③根据表格提供的现象可以知道,含碳量不同的铁燃烧的现象不同,所以应填:铁丝的含碳量不同.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了铁丝的受热面积,温度提高得快,容易达到铁丝的着火点.铁在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物溅落容易把集气瓶炸裂,实验时需要在瓶底铺一层细沙或放适量的水.反应速率的大小与温度、压强和反应物的浓度都有关.通过比较镁带和含碳量不同的铁丝燃烧对比说明,铁丝燃烧时,火星四射是因为铁丝中含碳量较多.
本题主要考查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内容以及造成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等问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30.【答案】20 8 2 Ca2+ 40.08
【解析】解:(1)分析钙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钙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0,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故填:20;8;
(2)分析钙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2,所以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稳定离子,符号为Ca2+,故填:2;Ca2+;
(3)分析钙元素小格信息可知,相对原子量为40.08,故填:40.08。
(1)依据钙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2)依据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析;
(3)依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元素周期表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2020-2021学年广西百色市九年级(上)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 下列物质所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酒精挥发 B. 铜丝导电 C. 钢铁生锈 D. 霓虹灯发光
2. 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 纳米铜的性质 B. 单晶硅的结构
C. 无人机的研发 D. 石油的成分及产品开发
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 氧 B. 铜 C. 碳 D. 铁
4. 铝土矿和石灰石都是百色丰富的矿产资源。铝土矿中的铝元素(Al)和石灰石中的钙元素(Ca)最本质的区别是( )
A. 质子数不同 B.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 电子数不同 D.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B. 随意排放废水
C. 分类回收垃圾
D. 绿色低碳出行
6. 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与元素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是( )
A. 电子层数 B. 核外电子数 C. 质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7. 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含量最多的是氮气
B. 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C. 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
D. 呼出的气体仍然是混合物
8. 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9. 红城百色是全国著名的铝工业基地。下列关于铝的自我介绍中,属于描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我”能在氧气中燃烧 B. “我”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C. “我”是银白色金属 D. “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10.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将浓氨水滴入到无色酚酞溶液中,溶液迅速变为红色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C. 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熄灭,该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11.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的是( )
A. B. C. D.
12. 下列用于抗击“新冠肺炎”的医疗卫生用品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生理盐水 B. 液氧
C. 碘酒 D. 75%的消毒酒精
13. 元素“Si”的名称是( )
A. 氯 B. 铝 C. 硅 D. 铜
14. 富硒茶、加铁酱油中的“硒”和“铁”指的是( )
A. 分子 B. 原子 C. 元素 D. 单质
15.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富氧空气可用于潜水、医疗急救
B. 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C. 稀有气体在制作霓虹灯时,发挥重要的作用
D. 空气中PM2.5含量高说明空气质量好
16.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闻气味
B. 振荡试管
C. 贮存气体
D. 倾倒液体
17. 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实验现象不明显,原因可能是收集本实验所用氧气过程中( )
A.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B. 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C. 收集满氧气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
D. 收集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开始收集
18. 下列粒子中,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
A. 分子 B. 原子 C. 离子 D. 中子
19.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B.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
C. 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 没有催化剂化学反应不能发生
20. 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锥形瓶中空气的体积为1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25mL,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气球的作用是缓冲装置中的压强变化
B. 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一定全部进入锥形瓶中
C. 红磷熄灭后应该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D. 瓶底的细沙可以防止红磷燃烧时集气瓶炸裂
21. 用化学符号表示:
(1)2个氮原子______;
(2)镁原子______;
(3)四氧化三铁______;
(4)3个氧离子______;
(5)二氧化碳______。
22.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请选择空气中的氮气、氧气、氖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填空:
①太空飞行人员需要携带的气体是______。
②白炽灯泡内含有的气体是______。
③电工“测电笔”内充有的气体是______。
④使饼干放于空气中变软的是______。
(2)如图所示,装满氧气的集气瓶,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木条都能复燃,且甲中燃烧比在乙中燃烧更旺,由此现象,你能够获取的信息有①______;②______。
23. 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
(1)请从以上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适当的字母序号填空。
①燃烧镁条时,用来夹持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
②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
(2)家庭小实验通常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一些实验仪器的替代品,你认为医用注射器可以代替上述仪器中的______(填一种仪器名称均可)。
(3)红城同学要量取48.6mL的水,如果该同学采用俯视的方法量取,他所取出的水比48.6mL______(填“多”或“少”)。
(4)取用一定量液体试剂、需使用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
24.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原子序数为7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__周期,它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写出一种与氖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阳离子______(填离子符号)。
(3)根据上表中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氟元素与______(填元素符号)的化学性质相似。
(4)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______相同。
25.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种消毒产品和防疫物资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为抗疫胜利提供强大保证。
(1)在预防“新冠肺炎”中使用的所有含氯消毒剂中存在次氯酸(HClO)。次氯酸很不稳定,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次氯酸→光照氯化氢+氧气,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填“分解反应”或“化合反应”)。
(2)在衣物上喷洒75%酒精消毒会闻到一股略带刺激的特殊香味。从分子角度解释“香味扑鼻”的原因是______;因酒精在遇到高温、明火、静电时都可能起火,所以使用时要特别小心,酒精燃烧属于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居家人员要定期测量体温,下列有关水银体温计(如图)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①体温计中的汞属于非金属单质
②体温计中的汞在常温下为液体
③当温度升高时汞原子不断运动,温度不变时汞原子静止
④体温计的原理是温度改变时汞原子大小发生改变
(4)以下是人们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的一些认识,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______。
①家庭消毒时,消毒液越浓越好
②吸烟、喝酒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③应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和通风
④必须每天吃药,补充人体所需化学物质
26. (1)用装置A定量研究了空气成分的化学家是______,在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与______(填化学符号)反应,生成固态物质。人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对反应物进行了优化,分别用铜粉、红磷等进行实验,其原理都是采用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方法,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达到物质的分离。
(2)点燃的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如图B所示。
①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产生______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同时,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______。
②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27. 为探究空气的组成,黄萌萌同学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其目的是______。
(2)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旋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这个实验过程中,如图能正确表示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变化情况的是______。
(3)黄萌萌又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是______(只需写一点)。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______(填“1”、“2”、“3”或“4”)处,但实测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只需写一条)。
28. 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内液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仪器②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3)实验室用装置A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该装置需要进行必要的改进的地方是______。
(4)若用F收集氧气,则氧气应该从导管______(填“a”或“b”)进入。
29. 下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夹取细铁丝的仪器叫 ______ ,要先把铁丝弯成螺旋状的原因是 ______
(2)张欢实验时,集气瓶炸裂了,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______ .
(3)铁丝在空气中和在纯氧气中反应情况不同,说明化学反应除与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有关外,还与 ______ 有关.
(4)金属铁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张欢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进行如下探究.下表是他将纯镁条和不同含碳量的铁丝(镁条和铁丝直径均为0.4mm)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的实验现象记录.请你帮助分析回答:
镁条
含碳0.05%的铁丝
含碳0.2%的铁丝
含碳0.6%的铁丝
燃烧时的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无火星
剧烈燃烧极少火星
剧烈燃烧少量火星
(未填)
①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 ;
②你认为表中“未填”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
③分析上述实验现象,你认为造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现象不同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______ .
30. 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如图是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1)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第二层上有______个电子。
(2)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容易失去______个电子,形成稳定离子,该离子的符号为______。
(3)该元素的相对原子量为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铜丝导电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钢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霓虹灯发光是由电能转化为光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答案】C
【解析】解:A、纳米铜的性质,属于研究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A错误。
B、单晶硅的结构,属于研究物质的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B错误。
C、无人机的研发,属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C正确。
D、石油的成分及产品开发,属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3.【答案】A
【解析】解:根据记忆可知在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故选A。
利用识记知识,结合地壳中元素的含有情况的比例进行判断解决即可。
此题是对地壳中元素含量的考查,只要能记住元素含量的排列顺序即可顺利解题。
4.【答案】A
【解析】解: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即:铝元素(Al)和钙元素(Ca)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A。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5.【答案】B
【解析】解:A、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物,故A符合这一主题;
B、随意排放污水,使河流、水源遭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故B不符合这一主题;
C、分类回收垃圾,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故C符合这一主题;
D、绿色低碳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温室效应的产生,使生态变得更好,故D符合这一主题。
故选:B。
A、从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空气污染物去分析解答;
B、从随意排放污水,使河流、水源遭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去分析解答;
C、从分类回收垃圾,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去分析解答;
D、从绿色低碳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温室效应的产生,使生态变得更好去分析解答.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之相关的考题就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解答本题关键是看是否保护了生态环境。
6.【答案】D
【解析】解: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A、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核外电子层数,故选项错误。
B、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核外电子数,故选项错误。
C、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质子数,故选项错误。
D、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了解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7.【答案】B
【解析】解:A、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则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含量最多的是氮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故选项说法正确。
D、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仍然是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A、分子、原子均不显电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原子的概念可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三者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9.【答案】A
【解析】解:A、铝能在氧气中燃烧,是铝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良好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等,因此银白色金属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不稳定性、酸碱性、金属的活泼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等;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答案】D
【解析】解:A、浓氨水显碱性,将浓氨水滴入到无色酚酞溶液中,溶液迅速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熄灭,该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等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火焰熄灭,说明气体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的区别、物质颜色的变化、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1.【答案】C
【解析】解:A、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错误。
B、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正确。
D、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2.【答案】B
【解析】解:A、生理盐水中含有氯化钠和水,属于混合物,故A错;
B、液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碘酒中含有碘和酒精,属于混合物,故C错;
D、75%的消毒酒精中含有酒精和水,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B。
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13.【答案】C
【解析】解: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元素“Si”的名称硅。
故选:C。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一大二小”),熟记常见的元素符号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C
【解析】解:“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中的“硒、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硒、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C.
根据元素的宏观含义表示一种元素;与微观含义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的有关知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认识
15.【答案】D
【解析】解:A、富氧空气可用于潜水、医疗急救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正确,因为氮气提供氮元素,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稀有气体在制作霓虹灯时,发挥重要的作用正确,因为稀有气体充入灯泡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空气中PM2.5含量高说明空气质量好错误,PM2.5含量高说明空气污染严重,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A、氧气的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B、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
C、稀有气体的用途是: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
D、PM2.5属于粉尘污染.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用途、空气的污染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6.【答案】D
【解析】解:A、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操作错误,故错误。
B、振荡试管时,振荡试管中的液体的正确方法是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而不是手指拿住试管上下晃动,故错误;
C、实验室收集和贮存气体的是集气瓶,故错误;
D、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所以图中操作正确,故正确;
故选:D。
A、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一些气体有毒或刺激性;
B、根据洗涤试管时振荡的正确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C、根据实验室收集和贮存气体的是集气瓶分析;
D、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
根据装置特点可以判断装置图的正误,根据操作要求可以判断操作是否符合实验室的规定,难度不大。
17.【答案】A
【解析】解:A、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会导致收集不到氧气,则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由于集气瓶中氧气很少,所以实验现象不明显,故A正确;
B、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是正确的操作,不会造成氧气的流失,则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实验现象应明显,故B错误;
C、收集满氧气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是正确的操作,不会造成氧气的流失,则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实验现象应明显,故C错误;
D、收集氧气时,由于刚开始冒出的是空气,只有观察到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才能开始收集,这样收集到的氧气比较纯净,是正确的操作,则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实验现象应明显,故D错误。
故选:A。
A、从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会导致收集不到氧气去分析解答;
B、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不会造成氧气的流失去分析解答;
C、从收集满氧气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防止了在把集气瓶拿去水面时,造成氧气的流失去分析解答;
D、从收集氧气时,由于刚开始冒出的是空气,只有观察到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此时产生的是氧气,才能开始收集,这样收集到的氧气比较纯净去分析解答.
收集氧气时,由于刚开始冒出的是空气,只有观察到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才能开始收集.
18.【答案】D
【解析】解:A、分子不显电性,可直接构成物质,如氧气、水等可由分子直接构成,故A错误;
B、原子不显电性,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单质可由金属原子直接构成,故B错误;
C、离子带电,但物质可由阴阳离子构成,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直接构成,故C错误;
D、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而中子不能构成物质,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微观粒子的构成、微观粒子的电性及物质不带电等方面来分析解答;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本题考查物质的构成,学生应熟悉常见的物质及它们的构成微粒,并能进行归纳总结来掌握物质的构成.
1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催化剂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解答】
A、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故选项正确;
B、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错误;
C、催化剂既可以加快也可以减慢化学反应速率,故选项错误;
D、没有催化剂化学反应也可以发生,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考点是用红磷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属于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这类探究实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设计的步骤中不同的现象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回答题目给出的问题.
【解答】
A.气球可用于调节由于温度升高而引起的压强变化,故正确;
B.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进入锥形瓶中约占锥形瓶体积的15,不是全部,故说法错误;
C.红磷熄灭后要等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开始读数,测量更准确,故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会放出热量,以免炸裂锥形瓶底,需在瓶底铺上细砂,故说法正确;
故选B.
21.【答案】2N Mg Fe3O4 3O2− CO2
【解析】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氮原子可表示为:2N。
(2)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镁原子可表示为:Mg。
(3)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为Fe3O4。
(4)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氧离子可表示为:3O2−。
(5)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
故答案为:
(1)2N;
(2)Mg;
(3)Fe3O4;
(4)3O2−;
(5)CO2。
(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
(4)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5)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2.【答案】氧气 氮气 氖气 水蒸气 氧气能支持燃烧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解:(1)①由于氧气能供给呼吸,太空飞行人员需要携带的气体是氧气。
②由于氮气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白炽灯泡内含有的气体是氮气。
③由于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有色的光,电工“测电笔”内充有的气体是氖气。
④使饼干放于空气中变软的是水蒸气。
(2)由木条都能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由在甲中比在乙中燃烧的更旺说明氧气聚集在集气瓶底部,从而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故答案为:(1)①氧气;
②氮气;
③氖气;
④水蒸气。
(2)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1)根据空气中各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回答;
(2)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氧气的性质。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基础性比较强.做此类题目时,可以根据题目所给出的信息,结合要回答的问题,带着问题阅读就很容易找到答案,并且可以节约时间.
23.【答案】A D 胶头滴管(或量筒) 少 BH
【解析】解:(1)①燃烧镁条时,用来夹持的仪器是坩埚钳;故填:A;
②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如果加热需要垫石棉网;故填:D;
(2)由于注射器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所以可用来代替胶头滴管;由于注射器上面有刻度,可以准确得知取出液体的量,所以可代替量筒;故填:胶头滴管(或量筒);
(3)量取48.6mL的水,如果采用俯视的方法量取,会导致读数偏大,所以所取出的水比48.6mL少;故填:少;
(4)取用一定量液体试剂,需使用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故填:BH。
(1)①根据燃烧镁条时,用来夹持的仪器是坩埚钳进行解答;
②根据烧杯加热需要垫石棉网进行解答;
(2)根据注射器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以及注射器上面有刻度,可以准确得知取出液体的量进行解答;
(3)根据量取48.6mL的水,如果采用俯视的方法量取,会导致读数偏大进行解答;
(4)根据取用一定量液体试剂,需使用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进行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了常用仪器的用途及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在进行实验时,应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4.【答案】2 非金属 Na+(或Mg2+、Al3+) Cl 核外电子层数
【解析】解:(1)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为7的元素是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带“气”字头,属于非金属元素。
(2)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其离子符号分别是Na+、Mg2+、Al3+。
(3)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氟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氯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氟元素与氯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其元素符号为Cl。
(4)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故答案为:
(1)2;非金属;
(2)Na+(或Mg2+、Al3+);
(3)Cl;
(4)核外电子层数。
(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解答。
(2)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
(3)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元素周期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5.【答案】分解反应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化学 ② ③
【解析】解:(1)该反应的特征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故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故填:分解反应。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可以解释“酒香扑鼻”这一现象。酒精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因此酒精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故填: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化学。
(3)①因为汞元素是金属元素,所以单质汞属于金属单质。故此说法不正确。
②单质汞是熔点最低的金属,在常温下以液体状态存在,故该说法正确。
③因为汞原子在不停地运动着,与温度变化没有关系,故该说法不正确。
④体温计的原理是温度改变时,汞原子间隔变大,从而引起体温计内的汞的体积变大,而汞原子的大小没有改变。故该说法不正确。
故选:②。
(4)①消毒液的效果与其浓度有密切关系,不同的消毒液都有一个消毒效果最佳的浓度,例如医用酒精的最佳浓度是75%,并不是浓度越大,消毒效果越好,因此,①不正确。
②吸烟会伤害呼吸系统,饮酒会伤害神经系统,因此吸烟、喝酒都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故②不正确。
③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和通风,可以保持室内小环境的安全,有利于保护人体健康,故③正确。
④人体通过饮食的途径,补充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素,而不能用服用药物的方式获取各种营养素,故④不正确。
故选:③。
(1)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分析作答。
(2)利用分子的性质解释“酒香扑鼻”;根据化学变化的特征判断“酒精燃烧”属于什么变化。
(3)根据汞的性质、物质的分类,以及原子的性质分析判断。
(4)根据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方法,结合有关化学知识分析判断。
此题考查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利用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解释自然现象,以及化学与人体健康的知识。这些知识点虽然简单,但是却是中考热点。
26.【答案】拉瓦锡 Hg 化学 蓝紫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解析】解:(1)拉瓦锡用装置A定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在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与汞反应,生成固态物质;分别用铜粉、红磷等进行实验,其原理都是采用化学方法,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达到物质的分离。
故填:拉瓦锡;Hg;化学。
(2)①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是空气的污染物,要先预先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②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故填:①蓝紫;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②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1)根据加热条件下汞和压强反应生成氧化汞,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①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注意事项分析回答。
②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7.【答案】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 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热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B 实验结果更准确 1 红磷不足等
【解析】解:(1)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其目的是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
故填: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
(2)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旋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热,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这个实验过程中,由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如图能正确表示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变化情况的是B,即瓶内体积减少约五分之一。
故填: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热;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B。
(3)黄萌萌又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是防止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导致的部分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
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1处,但实测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是红磷不足等。
故填:实验结果更准确;1;红磷不足等。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8.【答案】具有可燃性 集气瓶 B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a
【解析】解:(1)仪器①是酒精灯,燃料是酒精,酒精具有可燃性。仪器②的名称是集气瓶。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3)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实验室用装置A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该装置需要进行必要的改进的地方是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4)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若用F收集氧气,则氧气应该从导管a进入,将空气从短导管排出。
故答案为:
(1)具有可燃性;集气瓶;
(2)B;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3)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4)a。
(1)仪器①是酒精灯,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9.【答案】坩埚钳;提高铁丝的局部温度,以利于达到其着火点;铁丝碰到集气瓶内壁;反应物的浓度;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的含碳量不同
【解析】解:(1)坩埚钳可以夹持铁丝,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故填:坩埚钳;提高铁丝的局部温度,使其容易达到其着火点.
(2)坩埚钳碰到集气瓶壁,可能使集气瓶破裂.故填:铁丝碰到集气瓶壁;
(3)反应速率的大小与温度、压强和反应物的浓度都有关.应填:反应物的浓度;
(4)①铁能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填: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②因为含碳量较多,燃烧时火星较多,故填: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③根据表格提供的现象可以知道,含碳量不同的铁燃烧的现象不同,所以应填:铁丝的含碳量不同.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了铁丝的受热面积,温度提高得快,容易达到铁丝的着火点.铁在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物溅落容易把集气瓶炸裂,实验时需要在瓶底铺一层细沙或放适量的水.反应速率的大小与温度、压强和反应物的浓度都有关.通过比较镁带和含碳量不同的铁丝燃烧对比说明,铁丝燃烧时,火星四射是因为铁丝中含碳量较多.
本题主要考查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内容以及造成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等问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30.【答案】20 8 2 Ca2+ 40.08
【解析】解:(1)分析钙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钙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0,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故填:20;8;
(2)分析钙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2,所以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稳定离子,符号为Ca2+,故填:2;Ca2+;
(3)分析钙元素小格信息可知,相对原子量为40.08,故填:40.08。
(1)依据钙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2)依据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析;
(3)依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元素周期表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