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课时练习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课时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自然土壤剖面图,(下图)回答1~3题。
1.关于土壤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①为有机层,②为淋溶层
B.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淀积层
C.③为淋溶层,④为母质层
D.①为有机层,⑤为母质层
解析:①有机层、②腐殖质层、③淋溶层、④淀积层、⑤母质层、⑥母岩层,故D项正确。
2.关于各土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①层多枯枝落叶,颜色呈灰黑色或黑色
B.③层由于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C.④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D.⑤层质地黏重,呈棕色或红棕色
解析:②层颜色呈灰黑色或黑色,A错;④层质地黏重,呈棕色或红棕色,C错;⑤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D错。
3.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①土壤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②土壤的肥力是自然形成的,与人类活动无关
③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④气候条件是影响土壤类型的重要条件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土壤的形成和发展是诸多自然地理要素的共同作用,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例如黑土地的形成是诸多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条件是其最主要成因。
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植物扎根立足的场所,我国东北地区是黑土地,华北地区是黄土地,成都平原是紫色土,江南丘陵分布着红壤。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土壤颜色与其形成因素的组合正确的是( A )
A.黑土——气温低,有机质含量高
B.黄土——湿热的气候条件
C.紫色土——风力沉积作用
D.红壤——岩石性质和特征
解析:黄土与风力沉积作用相关,紫色土与岩石性质和特征有关,红壤与湿热的气候条件有关。
5.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说明( B )
A.植物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B.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C.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影响巨大
D.空气的氧化作用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解析: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植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D )
A.地形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解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7.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解析: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还能够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8.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A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解析: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9.关于土壤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土壤与工农业生产关系都很密切
B.土壤退化与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无关
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有关
D.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的资源,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
解析:土壤的形成不仅受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还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作“社”,把祭祀谷物神的地方叫作“稷”。在北京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色土是指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土,五种颜色的泥土代表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东为青土,南为红土,西为白土,北为黑土,中为黄土)。据此完成10~13题。
10.东北黑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与其成因关系最密切的是( B )
A.地形 B.气候
C.人类活动 D.成土母质
解析:我国东北平原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与气候关系密切。
11.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红壤中的氧化铁常被还原成浅绿色的氧化亚铁,土壤便成了灰绿色,据此推断此种土壤可能经常种植的农作物是( C )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青稞
解析:青土是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形成的,适合水稻的种植。
12.白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典型土壤,是含有较高的镁、钠等盐类的盐土和碱土,因而常为白色。白土的形成除了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等自然因素以外还和哪种人类活动有关?( D )
A.过度放牧 B.过度开垦
C.乱砍滥伐 D.不合理的灌溉
解析:盐水和碱土即土壤的盐碱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灌溉有关。
13.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处于中心环节,它的形成与变化受其他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充分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解析:土壤的形成与变化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土壤组成物质分布图,完成14~15题。
14.该土壤厚度约为( C )
A.10 cm B.20 cm
C.60 cm D.30 cm
解析:土壤是具有肥力的疏松表层,即含有有机质的部分,可通过有机质分布的深度来判断土壤的厚度。
15.该土壤可能是下列何处的自然土壤?( A )
A.我国的东北平原 B.我国的江南丘陵
C.黄淮海平原的黄土地 D.新疆的沙漠绿洲
解析:该土壤有机质比重大,所以应分布在纬度较高、气候较寒冷的东北平原。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填出土壤组成的四种成分的名称:
A矿物质,B有机质,C空气,D水分。
(2)决定土壤肥力最重要的成分是有机质,在土壤体积中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矿物质。
(3)当土壤中水分过多时,空气受到排挤,土温下降,且使土壤中缺氧,影响植物生长。当水分过少时,则会造成植物养分、水分供应不足。
17.如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
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解析:形成土壤的因素众多,在其形成过程中,生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来实现,冷湿的地区,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含量高。成土母质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参与下,经过长期的发育过程,就形成了自然土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全册综合巩固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植物茂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