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巩固练案:单元评估5第五章植被和土壤

    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巩固练案:单元评估5第五章植被和土壤第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巩固练案:单元评估5第五章植被和土壤第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巩固练案:单元评估5第五章植被和土壤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 (2019)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A处的典型植被为( C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热带雨林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位于我国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关于图中植被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B→C→D的更替是因热量导致


    B.B→C→D的更替是因水分条件的差异


    C.A→B的更替主要是降水量不同


    D.A→B的更替主要热量越来越多


    解析:B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为温带草原,D为温带荒漠。A→B的更替是以热量为基础的,B→C→D的更替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下图为我国某植物图片。读图回答3~4题。





    3.该植物图片反映的地理环境是( C )


    A.地势平坦 B.地下水丰富


    C.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


    解析:该植物植株矮小,却有发达的根系,说明当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C项正确。


    4.该植物所在地,以及由我国首都北京到该地所体现的地理环境差异分别是( B )


    A.华南地区,热量越来越多


    B.西北地区,水分越来越少


    C.青藏高原,温度越来越低


    D.华北平原,水分和热量差异不大


    解析:该植物所在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符合我国西北地区的特征。由我国首都北京到西北地区水分越来越少,故B项正确。


    读我国四幅著名林木景观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黑土肥沃,水源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解析:胡杨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该地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乙地景观属于亚寒带针叶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而雪域高原、冻土广布是对青藏地区的描述。丙地景观属于热带季雨林,我国海南的典型土壤为砖红壤。丁地景观属于亚热带景观,黄山所处区域流水侵蚀作用强,风力侵蚀作用弱。


    6.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解析:甲地植被根系发达,是由当地水资源不足造成的,植被向土壤深处寻找水源;乙地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该地区夏季降水较多;丁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读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的植被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影响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B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海拔


    解析:图中的植被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是由海陆分布差异造成的,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8.图中植被由A到B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 A )


    A.越来越干旱 B.气温越来越低


    C.温差越来越大 D.地势越来越高


    解析:图中植被由A处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到B处的温带荒漠,这种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越来越干旱。


    读景观图和局部世界地图,完成9~11题。








    9.比较②、③景观图(两图所在的海拔相同)( C )


    A.②图所示区域的水热要比③丰富


    B.②图所示区域的光照要比③丰富


    C.②图所示区域的纬度要比③高


    D.③图所示区域的植被要比②丰富


    解析:从景观图中可以看出②是针叶林,在亚寒带,③是热带沙漠景观。


    10.局部世界地图中的各点与景观能正确匹配的是( C )


    A.a—④ B.b—②


    C.d—① D.e—③


    解析:正确对应:a—②,b—③,d—①,e—④。


    11.从d、b、a、e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D )


    A.水分越来越少 B.山地越来越高


    C.降水越来越多 D.气温越来越低


    解析:d、b、a、e的景观变化是在南北方向上更替,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体现的是热量越来越少。


    12.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土壤是各个圈层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


    B.土壤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C.南方水稻土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D.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高


    解析: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土壤中各成分的比例关系。


    13.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解析: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14.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破岩”说明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A.气候 B.地貌


    C.生物 D.水文


    解析:“破岩”是指竹子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从侧面说明了成土母质(风化物)在生物的作用下积累有机质,才成为土壤,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读下面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关联


    D.森林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解析: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氮除外)的最初来源,人类活动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16.土壤有机质含量( B )


    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


    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土


    解析:热带亚热带地区气温较高,有机质易分解淋失,所以包括红壤在内的土壤肥力都比较低;寒漠土顾名思义植物稀少且生长缓慢,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肥力低。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解析: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


    18.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B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解析: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读我国某山地丘陵区土壤统计资料,该地全年降水量在600~700 mm,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旬。读图回答19~20题。





    19.关于影响该地土壤厚度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B.与坡度呈正相关


    C.与坡面光照呈正相关 D.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解析:图A显示,阴坡土壤厚度较大,土壤厚度与坡面光照呈负相关;图B显示,土壤厚度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图C显示,坡度越大土壤厚度越小。


    20.造成阳坡与阴坡土壤厚度不同的原因是( A )


    A.阴坡的水分蒸发量较小 B.阳坡植被生长状况好


    C.阳坡土壤水分状况好 D.阴坡坡度更大


    解析:阴坡光照弱,气温相对较低,水分蒸发量较小,植被覆盖好,有利于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描述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4分)


    答案: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横贯大陆东西。


    (2)A地气温年较差比B地大;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基础因素是热量(或太阳辐射)。(4分)


    (3)图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明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6分)


    答案: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夏季高温少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4)简述C岛东部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6分)


    答案:地处东南信风迎风海岸和山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有暖流流经,起增温增湿作用;为热带雨林气候,从而形成热带雨林。


    解析:第(1)题,注意观察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注意亚寒带针叶林所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积大小等;由图可知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横贯大陆东西。第(2)题,A地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的东岸,温带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所以气温年较差大;B地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的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小;亚欧大陆东岸由南向北纬度升高,气温降低,植被由热带雨林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所以植被变化的基础因素是热量,或者太阳辐射。第(3)题,结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亚热带地区在亚欧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低温少雨;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亚欧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高温少雨。第(4)题,在南北纬20°附近大陆东岸,往往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主要从信风、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


    22.结合材料和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是北纬40°的优质奶源带,1 100米海拔,年日照近3 000小时,昼夜温差大,被誉为“乳都核心区”。据统计,中国乳业50%的产量来自内蒙古,其中两大乳业集团“伊利”和“蒙牛”每天产奶达几百万吨。





    (1)从图中可见,内蒙古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受水分条件影响大,同时也是在一定的热量基础上进行的。从全球来看,这种植被分布差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得特别明显。(5分)


    (2)A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其对应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B植被是温带草原;C地依干湿状况判断属于干旱地区。(4分)


    (3)结合材料二,“乳都核心区”应在图中B(填字母)植被带。(1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蒙古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植被分布差异,这种差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第(2)题,A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B植被是温带草原;C依干湿状况判断属于干旱区。第(3)题,“乳都核心区”应在图中B草原分布区。


    23.根据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通过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做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以下数据:


    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表


    (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2分)( A )


    A.成土母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2)茶叶中老叶的锰含量最高,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对营养元素的富集作用。(4分)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图(下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在酸性(中性、酸性、碱性)土壤中锰含量较高。(2分)





    (4)从表中可以分析出,茶叶最适合栽种在下列的B土壤中。(2分)


    A.黄土 B.红壤


    C.水稻土 D.黑土


    解析:第(1)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成土母质。第(2)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的产生,尤其是营养元素的富集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第(3)题,植物的一些性状可以反映其周围的地理环境,从图中可以看出同叶龄茶叶锰含量越高,土壤的pH越低。第(4)题,特定的植物需要特定的地理环境以满足其生长,表中茶叶对应的土壤pH都小于7,说明茶叶的生长需要酸性土壤。





    老叶
    成叶
    嫩叶
    土壤pH
    1
    1 626
    1 341
    620
    5.10
    2
    3 112
    2 422
    1 278
    4.16
    3
    3 002
    2 025
    1 267
    4.67
    4
    3 322
    2 025
    1 733
    4.34
    5
    2 811
    1 996
    1 323
    4.70
    6
    1 516
    993
    472
    6.02
    7
    2 392
    1 246
    749
    5.42
    8
    1 728
    1 031
    673
    5.69
    9
    2 919
    1 678
    886
    4.95
    10
    3 488
    2 253
    1 665
    4.05
    11
    3 138
    2 224
    995
    4.51
    12
    2 585
    2 145
    1 250
    4.33
    13
    2 191
    1 837
    1 125
    4.48

    相关试卷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2019)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一课一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