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地理新教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习题:课时素养评价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0249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地理新教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习题:课时素养评价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0249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地理新教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习题:课时素养评价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0249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
展开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十二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②①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
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
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
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解析】1选D,2选A。第1题,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第2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可知(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4.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3选A,4选D。第3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第4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出现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2020·嘉兴丽水选考联考)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某些灾害的重要原因。完成5、6题。
5.材料所指的灾害可能是( )
①暴雨 ②水土流失 ③洪涝
④风沙 ⑤滑坡 ⑥盐碱
A.③④⑥B.①③④C.②⑤⑥D.①②③
6.为了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在自然资源利用时要考虑自然环境的( )
A.差异性 B.有限性C.整体性D.地域性
【解析】5选A,6选C。第5题,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会导致水土流失,泥沙在黄河下游地区淤积,堵塞河道,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大量沙土裸露地表,冬春季容易形成风沙或沙尘暴;洼地水分蒸发后,即留下盐分,也形成盐碱地。第6题,黄土高原土地过度开垦,导致黄河下游产生自然灾害,所以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的体现。
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4万多公顷盐碱地。读图,回答7、8题。
7.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水分蒸发 ②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
③实现自流引水 ④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如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关于此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
B.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
C.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D.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解析】7选D,8选C。第7题,由题意和图示可知,龙首渠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是利用地势实现自流,采用井渠施工法便于分段施工,从而降低工程难度。第8题,人类活动使植被减少,导致气候异常、流水侵蚀加强,从而使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9、10题。
9.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10.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9选B,10选D。第9题,从图中可知,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能使空气中CO2的含量减少。燃烧化石燃料、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遗体分解都能使空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但主要的还是燃烧化石燃料。第10题,大面积的森林破坏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减少,使空气CO2浓度增加,同时,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还可能造成物种的灭绝。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距今2 000多万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下隆起,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隆起后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的变化。
(1)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将下列数码填在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
(3)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箭头指示方向并结合各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即可回答。第(2)题,由图可知,青藏高原地区各要素的变化皆是由地壳隆起、海拔升高引起的。第(3)题,由于板块运动,引起地壳抬升,进而引起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变化。
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升高。
(3)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青藏高原地壳隆起;海拔升高,气候变得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动物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15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黏结形成的复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最具特色的微自然景观,其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据此完成12、13题。
12.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
A.生物多样性没有变化
B.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会破坏原生生态环境
D.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
13.生物土壤结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增加大气降水B.增强地面蒸发
C.减小昼夜温差 D.减少风蚀水蚀
【解析】12选D,13选D。第12题,生物土壤结皮是细菌、真菌等生物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增加,生物多样性会变化。放牧、旅游和火烧等高强度的活动会导致结皮减少甚至消失,形成过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过程会改变周围的微环境,不是破坏原生生态环境。第13题,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提高生态系统抵御风水侵蚀的能力, 显著降低风和水等对土壤的侵蚀,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减少风蚀水蚀。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主要是对土壤的影响,对大气降水、地面蒸发、昼夜温差作用不大。
黄山短尾猴以植物的树叶、果实为食,尤其喜食嫩芽、嫩叶。栖息地依赖于植物的物候期,其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差异。近年来人类开垦种植茶园、竹林及人工投食现象,使短尾猴的栖息地呈碎片化趋势。短尾猴生存能力减弱,婴猴死亡率逐渐升高。下图示意黄山短尾猴各季节栖息地的海拔范围与林带的关系(图中a、b、c、d代表四季)。读图,回答14~16题。
14.近年来,黄山短尾猴的生存能力减弱,婴猴死亡率逐渐升高的原因是( )
①生存空间限制 ②人为投食现象严重 ③人类活动增强,环境污染严重
④种群间基因交流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图中季节d,黄山短尾猴栖息地范围最广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气候凉爽B.植被结构单一
C.食物短缺 D.躲避人类活动的干扰
16.判断图中a所代表的季节(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D.冬季
【解析】14选B,15选C,16选D。第14题,因为人类开垦种植茶园、竹林及人工投食现象,使短尾猴的栖息地呈碎片化趋势,即导致生存空间限制;人为投食现象严重,栖息地呈碎片化趋势则种群间基因交流少,导致抗疾病能力小。第15题,d是春季,此时段食物短缺使得黄山短尾猴活动空间变大,冬季大量树木落叶,春季随着天气转暖,各种植物开始复苏发芽,为觅食所以短尾猴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第16题,a季节是冬季,短尾猴选择在海拔较低、植被茂密、食物更丰富、气温更适宜地区活动。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下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解析】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冷”是由于纬度较高(气温低)、寒流影响。“湿”是因为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
答案: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天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关闭W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巩固练习,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地理新教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习题:模块素养评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本册综合当堂检测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地形,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本章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本章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