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完美版课件ppt
展开1.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3.人地协调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中的相互作用,并指导人类合理开发资源。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观看视频感受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的特征?
找一找,图中有哪些自然地理要素?
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组成。
这些圈层中的物质成分,在以地球内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要素。
距今2000多万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下隆起,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86米),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和自身地形地势的影响。除东南部降水丰富外,内陆区的河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或积雪的融化。外流区主要位于高原东南部,如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等;内流水系大多位于高原西北部,大多数内流河的河水会注入局部小块的封闭湖盆中,形成众多的咸水湖。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土壤发育程度较低,多为寒漠土,且多冻土,草原广布,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牦牛、藏羚羊、藏狐等耐寒动物活动,农作物主要为青稞。
以我国青藏高原为例,阐明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
气温低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冬寒夏凉
冰川广布为大江大河的源头
冻土广布土壤发育程度较低
思考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有什么影响?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一定影响。
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自然地理系统形成土壤的功能
自然地理系统生产有机物的功能
2.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组分结构多样系统整体性强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
组分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稳定性较差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式会发生变化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周期性的日变化、年变化是在现有结构中产生的,一般不会导致系统的演替
(三)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昔日的塞罕坝一片荒凉景象
如今的塞罕坝百万亩林场
塞罕坝——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塞罕坝,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年均无霜期仅52天。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随着历史的推移,由于连年战争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成为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1962年,塞罕坝设立机械林场。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不足10%。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们在这里建起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使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1.4%提高到如今的82%,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推测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6分)
①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②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③风蚀作用强,土壤贫瘠;④大风、冻害等气象灾害频发,环境恶劣;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克服如此困难来建设塞罕坝林场?不建设行不行?为什么?
浑善达克沙地距离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海拔高差却高达1300多米,如果塞罕坝的植被无法恢复,每到冬半年,强劲的西北风从沙地吹来,就好像站在自家房顶向房间内倒沙子,无疑会对北京的空气质量带来严重的破坏。
除此社会经济因素之外,塞罕坝也具备种植森林的自然条件,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专家们在荒原上找到了一棵百岁的落叶松,正是这一棵松的出现,给了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坚定造林成功的决心。
几十年来,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土地上艰苦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坝上“三代人”用青春和汗水营造了以落叶松、樟子松和云衫为主要树种的万顷林海。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1.4%提高到如今的82%,森林和湿地每年涵养水源量2.84亿m³,每年释放氧气59.84万吨,每年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无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林场森林湿地资源资产总价值达231.2亿元,林场主营业收入达26.4亿元。种苗木,兴旅游,多业态,周边4万多百姓受益,带动2.2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分析塞罕坝“绿进沙退”后自然环境的变化。(8分)
①风速降低,风蚀和风积地貌减少;②空气湿度增大,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③河流径流量年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④土壤侵蚀减弱,有机质增多,水分增多;⑤生物多样性增加;
通过对塞罕坝林场的案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运用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树袋熊又称考拉,分布在澳大利亚分水岭东北部、东部沿海岛屿和内陆低地的桉树林中,主要以桉树叶为食。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因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树袋熊面临很大的生态威胁。当地居民认为,人类集中居住干扰了树袋熊的生活,于是把房屋分散建于桉树林中。可事与愿违,分散居住的结果,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造成更大的威胁。
改变了生物这个因素。破坏植被,使树袋熊的食物减少,栖息地范围缩小,气候可能会趋于干旱、降水的变率可能增大、河流的含沙量和季节变化增大,破坏树袋熊生存环境的整体性。
树袋熊生存之处是澳大利亚自然环境较好的区域,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是人类的宜居之地。人类分散居住反而扩大了对树袋熊栖息地的影响范围,使其栖息地变得更加破碎。
就苏门答腊岛的地理位置来看,当地应属于热带雨林景观。而由于海拔等因素的影响,该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较少。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该岛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700毫米。
(1)导致苏门答腊岛降水空间差异的主导地理因素是什么?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3)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苏门答腊岛缺少天然良港的原因。
岛屿面积狭小,西部以山地为主,海拔较高,不适宜雨林生长,所以雨林景观分布有限。
西岸由于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风大浪急,不利于港口建设。东岸海域面积狭小,海水较浅,且多珊瑚礁,水深不够且航道较少。
美洲鹤属于世界稀禽之一,体态优雅,鸣声嘹亮,其高声鸣叫能传播到3千米开外的地方,又称高鸣鹤;其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湿地里,被戏称为“水中老人”。美洲鹤曾广泛分布与北美洲大陆湿地。随着移民的到来,大量湿地被排干后变成湿地。人们修筑房屋、道路、沟渠等,使得美洲鹤栖息地严重破碎化,再加上猎杀和拾卵,其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如今,美洲鹤逐渐从北美洲大陆湿地上消失,已成为世界濒危鹤类之一。
(1)从整体性角度说明移民在开发土地资源时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为什么尽管恢复了部分区域被破坏的湿地环境,但要恢复美洲鹤原来的生活环境却仍有很多困难?
(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为什么人工训练美洲鹤并野外放飞,实验成功的难度非常大?
排干湿地中水分,土壤变干;在土地上进行耕地、修筑房屋、道路等,湿地大量减少。
人工训练环境和野外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原湿地受到破坏,会使该地区的气候变干、地表径流减少、食物减少,局部湿地恢复后,其他要素的恢复还需要时间。
根据教材5-3,绘制一幅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 互关系示意图,并以我国西北内陆为例,阐明各要素间的关系?
干旱、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河流短小稀疏,多内流河,水量小,含沙量大
(2019·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右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016·全国卷Ⅰ,37(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右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①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③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2.[2018·北京卷,36(2)、(3),18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多米尼加动植物种类丰富,东北部海域为大西洋座头鲸的洄游区,中部山区的植物达数千种,西南部湖泊是世界著名鳄鱼保护区。(1)说明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8分)
①海陆兼备;②地处低纬,以热带气候为主;③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广;④山地垂直地带性明显。
芦苇是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人们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
(1)简述辽河三角洲地区芦苇分布面积广的自然原因。 地处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水源充足, 河堤沼泽地或浅水区域广布;土层深厚,土壤肥沃。(2)“炼塘”这种做法可能会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造成哪些影响? 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 对地下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 对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们江流域的森林曾被大量砍伐。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得当,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下图为图们江流域及周边区域图。森林植被的恢复,会使图们江在俄、朝两国交界处河段的水文特征发生哪些变化?
解析: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森林可以截留大气降水,增加地表径流下渗,降低地表径流的洪水期水位,使该河段的径流更加平稳。森林能够保持水土,使下游河段含沙量减少。答案: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然地理要素,整体性的表现,整体性的演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公开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公开课课件ppt,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5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49726pptx、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5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49726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评优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评优课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contents,自然环境的组成,地形地貌,动物植物,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深居内陆,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活动环节,地形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