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优秀ppt课件
展开1.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起整体性的认知视角。2.通过对区域中具体案例分析,能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认识某一地理事象的形成与变化特点,形成“尺度”意识。3.通过研究反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案例,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系。4.通过对乡土地理环境的考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评判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是否科学合理,提升地理实践力。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仔细观察四幅照片,你能判定它们分别属于我国哪个区域吗?给出你的判断理由?
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
整体性是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不同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生物+水文+土壤 ?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气候→土壤、水文、生物
植物→大气土壤→大气水文→大气
①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活动: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例,阐明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各要素间的关系。
气候干旱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河流短小稀疏,多内流河,水量小,含沙量大
植被稀少,耐旱,多荒漠
多沙质土,土壤发育程度低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封闭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诗经》中曾描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
环境质量下降气候趋向干旱
地表受到侵蚀,水土流失
植物光合作用减弱、蒸腾减少
②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为什么黄土高原容易水土流失?
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边界约束下,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与传输,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级动态开放系统。
①自然地理系统的概念:
②自然地理系统的特点:
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植物的光合作用)
综合作用下形成土壤的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大陆与大洋组合后产生的新功能:
结合材料,说明阿根廷蜂蜜生产与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关系?
(地处拉普拉塔平原)地势平坦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湿润
水灾较多,冬季潮湿、夏季多雨,蜂群有时发生病害
呈浅琥珀色,品质高,市场广阔;主要的产蜜区
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雨量充沛
每个蜜源区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差异,形成不同特征的自然地理系统结构,拥有了不同的产蜜功能。蜂蜜的产量、质量是当地地理环境整体性效应的反映。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组分、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差功能不协调稳定性较差
西北内陆容易土地荒漠化?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总体走向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相当,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时期的农牧交错带北界也不尽相同。地图中反映了西汉至现代交错带北界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几次明显北进和南退,这与各时期的冷暖干湿情况关系尤其紧密。通常而言,气候越暖湿,则宜农土地越多,交错带界线北移,反之亦然。战争、政策等因素也影响着交错带的位置。
不同时期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北界变迁示意图
(2019·全国卷I地理)37.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右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参考答案: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参考答案: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式会发生变化。周期性的日变化、年变化是在现有结构中产生的,一般不会导致系统的演替。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2.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3.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案例: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就苏门答腊岛的地理位置来看,当地应属于热带雨林景观。而由于海拔等因素的影响,该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较少。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该岛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700毫米。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2)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苏门答腊岛缺少天然良港的原因。
(3)导致苏门答腊岛降水空间差异的主导地理因素是什么?
(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2)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苏门答腊岛缺少天然良港的原因。
(3)导致苏门答腊岛降水空间差异的主导地理因素是什么?
板块挤压隆起形成岛屿,岛屿面积狭小,且西部山地较多,地势较高,改变了水热状况;高温多雨使得淋溶作用强,有机物分解速度快,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缺失了热带雨林形成的条件。
岛屿西岸经常遭受拍岸浪,且海岸线较为平直,很难停泊船只;岛屿东岸海域面积狭小,(泥沙淤积严重,板块作用抬升)海水较浅,且多珊瑚礁,港口水深不够且航道极少。
整体性效应,新结构和功能,强弱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自然资源,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整体性表现1: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①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整体性表现2: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②某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影响到周围其他的环境要素。
如:黄土高原采伐森林→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大→水土流失 →动物栖息地减少 →气候趋于干旱
③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
整体性表现3: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土地资源:过度开垦→当地农业低产 →当地生态破坏 →黄河下游地区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空气湿度增大,温度减小
艾尔瓦河位于美国西北边陲,该河流的艾尔瓦大坝、格兰斯峡谷大坝分别建于1913 年和 1927 年。大坝建成后,为当地伐木场、造纸厂及居民区等提供了生产生活必需的电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坝建成前,艾尔瓦河盛产鲑鱼。鲑鱼栖息于太平洋,在繁殖期会溯河而上,进入艾尔瓦河产卵。但是,这两座大坝挡住了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也破坏了河中其他鱼类和贝类的生存环境。该地区纳入美国国家电网系统后,大坝的发电功能减弱,同时,也为了恢复艾尔瓦河及其沿岸的生态环境,美国于 2012 年和 2013 年先后拆除了这两座大坝,随之艾尔瓦河重塑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在艾尔瓦河河口,淤出了一片面积较大的沙洲,为多种鱼类和蟹类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同时,当地鲑鱼的数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为什么要拆除艾尔瓦河的大坝?
大坝挡住了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也破坏了河中其他鱼类和贝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河口泥沙,改变河口生态环境,使大量生物失去了栖息地;大坝供电功能减弱;观念的转变。
④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
铜矿+煤矿→铜+废渣+废水+废气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1.为什么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为什么人类分散居住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的影响更大?
2.人类改变了树袋熊生存环境的那些因素,进而破坏了树袋熊生存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较充足,所以同时为人类和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人类分散居住反而扩大了对树袋熊的影响范围,破坏了树袋熊的睡眠环境和取食环境。
主要改变了“植被”这一要素。人类的定居和生存,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会改变地表植被的分布状况(用于建筑和生产)。植被破坏则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会减少树袋熊食物来源等;人类活动则会改变树袋熊的栖息环境,如对其产生惊吓等。
(1)从整体性角度说明移民在开发土地资源时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为什么尽管恢复了部分区域被破坏的湿地环境,但要恢复美洲鹤原来的生活环境却仍有很多困难?
(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为什么人工训练美洲鹤并野外放飞,实验成功的难度非常大?
大量移民到达,因需要农业土地和建筑用地,会围湖造田、排干沼泽等,造成湿地减少;同时大量引水灌溉,会造成地表水减少。
由于人工训练时无法达到野外生存环境条件(如气候条件、径流条件、食物条件),美洲鹤被野外放生后,往往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导致实验成功的难度大。
原先湿地受到破坏,已经使该地区的气候变干、地表径流发生改变(变少、变小),生物种类变少(美洲鹤的食物)。局部区域湿地恢复后,气候、地表径流以及生物的恢复都需要重新建立,需要一个演替过程。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445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图片课件ppt</a>,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然环境的组成,物质组成,地球内能和太阳能,组成要素,整体性,3表现,植树造林,湿度增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烟滞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然地理要素,整体性的表现,整体性的演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评优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评优课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contents,自然环境的组成,地形地貌,动物植物,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深居内陆,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活动环节,地形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