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94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94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94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第18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
(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c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c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d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时期 | 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 |
地质 时期 |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 |
总体是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 | ||
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 ||
历史时期 | 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 |
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
(1)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近现代 全球气 候变化 |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的趋势 | |
全球陆地降 水量变化 显著 |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 | |
热带地区降水增加 | ||
亚热带地区降水减少 | ||
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 | ||
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 |
(2)读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的要求
①了解地表温度的整体变化趋势。
②识别20世纪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
③找出图中最暖的年份(1998年)。
3.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变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4)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生产领域的影响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
1.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对海平面的影响
全球变暖会使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③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影响 | 表现 |
不利影响 | 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使得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
有利影响 | 植物光合作用增强,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提高植物的生产率 |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对农业的影响
②对工业的影响
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2018年1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1.2万年以来全球地表温度变化曲线。回答第1题。
1.对图中四个时段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段冰川融化加剧
B.②时段全球平均海平面下降
C.③时段山地雪线上升
D.④时段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移
解析:选C。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时段距今温度差为负值且差值增大,说明该时段温度低于现在且温度继续降低,冰川融化减慢,A错误。②时段距今温度差为负值但差值在缩小,说明该时段温度低于现在但温度逐渐升高,两极冰川融化加快,海平面上升,B错误。③时段距今温度差为正值且差值增大,说明该时段温度高于现在且温度继续升高,山地雪线上升,C正确。④时段距今温度差为正值但差值缩小,说明该时段温度高于现在但温度逐渐降低,亚寒带针叶林带应往较低纬度且较为温暖的地方移动,即北半球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南移,D错误。
(2020·温州选考模拟)下图是北极熊被困在狭小浮冰上的照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北极熊多以近海浮冰为跳板,巡游在海中捕食。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多次发现这些“浮冰行者”溺亡的现象。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浮冰消融且间距增大
B.北极熊物种退化,体质下降
C.人类捕杀,北极熊向外海迁徙
D.海洋污染,导致食物减少
3.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下列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减少
②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③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
④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推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2题,根据题干描述和北极熊的生存环境推理,“浮冰行者”溺亡主要是全球变暖、极冰融化造成的。第3题,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灾害天气增多;积温升高,作物种植纬度升高,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提前,故②③项正确。
答案:2.A 3.D
1.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
A.厄尔尼诺频率减小
B.高山雪线下降
C.水稻分布北界南移
D.大陆海岸线变短
答案:D
2017年2月8日,格陵兰岛北端的气温升至0 ℃以上,引发世人关注。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据此完成2~3题。
2.“北极放大效应”现象的形成机制是( )
A.受高气压带控制,晴朗天气多
B.极昼时间长,海水热量收入多
C.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
D.周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剧增
3.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下列北极地区的现象中,首现日期推迟的是( )
A.苔原植物的花期
B.北极鸭的北迁日期
C.入海河流的汛期
D.沿海港口的封冻期
解析: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海冰融化,海面反射率下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导致升温加速,故选C。第3题,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气温升高,苔原植物花期提前,北极鸭北迁日期提前,入海河流汛期提前,沿海港口封冻期推迟,故选D。
答案:2.C 3.D
(2020·杭州检测)根据全球观测资料分析,近百年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词语中形容图中气温变化最恰当的是( )
A.保温作用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全球变暖
5.下列做法中对缓解图示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是( )
A.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
B.发展清洁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
D.加强国际合作,改进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第4题,图中显示气温波动上升,这验证了全球变暖的趋势。第5题,注意题干中所问的是“最有效”,D项所列举的都是针对全球变暖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4.D 5.D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回答6~8题。
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第6题,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的气流抬升,在一定的高度产生丰富的地形雨,故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先增后减;坡度越大的地区,降雪留存的难度越大,则积雪厚度越小,但在高山苔原带,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故选C;植被覆盖度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而水分条件与海拔密切相关。第7题,东北地区位于季风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强烈的西北风使山地的西北坡成为迎风坡,受大风影响,产生冻害。第8题,积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雪层以下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降低气温大幅下降所造成的灾害程度。根据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长白山地区的降雪期推后,使地面在初冬没有雪层保护下迅速降温,冻害加剧。
答案:6.C 7.D 8.C
下图为2011年以来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印度是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B.欧盟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减少趋势
C.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减少
D.世界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急剧下降
2.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信的是( )
A.北美洲暴雪天气增多
B.副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C.昆仑山雪线逐年降低
D.内蒙古牧场面积扩大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坐标曲线变化,印度是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最大、增长最多的国家,A错。欧盟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是负值,呈减少趋势,B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先增加,后减少,但始终为正值,说明排放量在增长,C错。世界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仍是增加的,D错。第2题,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信的是北美洲暴雪天气增多,A可信。副热带地区降水减少,B不可信。气温升高,昆仑山雪线逐年上升,C不可信。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重,缺水严重,内蒙古牧场面积可能缩小,D不可信。
答案:1.B 2.A
3.为延缓和减轻由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答案:B
4.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对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C.灾害性天气频繁;我国自然带北移
D.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C
(2020·浙江省“超级全能生”选考科目联考)下图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某省南部局部沿海海岸变迁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的影响,则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 )
A.逐步变暖 B.先暖后冷
C.逐步变冷 D.先冷后暖
6.下列自然条件对海岸线的变迁影响较弱的是( )
A.入海河流沉积作用 B.地壳运动
C.风力的侵蚀 D.海浪的侵蚀
答案:5.B 6.C
(2017年4月浙江选考)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 ℃或0 ℃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回答7~8题。
7.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8.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
A.养分循环加快 B.污染程度减轻
C.水热条件变差 D.生产潜力下降
解析:第7题,观察图中两条曲线位置,可知多年冻土层的南界向北移动,反映了近两百多年来气候呈变暖的趋势。注意“冰期”与“寒冷期”的含义不同。冰期与间冰期体现的是地质历史尺度(距今1万年前,时间尺度是10万年以上),温暖期和寒冷期体现的是历史尺度(距今1万年以来),故D正确。第8题,图示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变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故A正确。全球变暖与土壤污染程度没有直接关系;热量条件变好,生产潜力可能上升,故B、C、D均错。
答案:7.D 8.A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小麦和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北界的变化。读图回答9~10题。
9.冬小麦、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北界推移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种植习惯变化
C.机械化程度提高
D.化肥、农药用量增加
10.据图推测该区域农业生产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棉花、玉米种植面积缩小
B.春小麦种植面积扩大
C.复种指数有所增加
D.作物适宜种植高度有所下降
解析:第9题,图中显示该区域冬小麦、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北界向偏北方向推移,说明该地区气温(尤其是冬季气温)有较为明显的升高,应是气候变暖的结果。第10题,随着气温的升高、热量的增加,喜温作物如玉米、棉花、冬小麦和冬油菜的种植面积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喜凉作物如春小麦会呈现出种植面积缩小的趋势;同时由于气候变暖,作物适宜种植的高度也会有所上升;作物的复种指数随着热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答案:9.A 10.C
下图为我国长白山北侧剖面图(左图)和岳桦林景观图(右图)。生态过渡带是一种植被类型逐渐被另一种植被类型取代的过渡区。因为其环境因子、生物种群均处于相变的临界状态,因此非常脆弱,对外界干扰极其敏感,可以作为外界干扰的信号放大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预警区。岳桦林带为长白山针叶林与苔原带之间的生态过渡带。据此完成11~12题。
11.在左图中指出岳桦林带的位置( )
A.① B.②
C.③ D.④
1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岳桦林带的变化趋势为( )
A.林带范围变窄 B.林带向下移动
C.林带将消失 D.林带向上移动
解析:第11题,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即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再往上③为针叶林带,①为苔原带,岳桦林是长白山针叶林与苔原带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因此②为岳桦林带。第12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山地地区热量条件改善,海拔较高的地方因气温升高而适宜森林分布,造成林线向上移动。
答案:11.B 12.D
13.(2020·杭州检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6年10月4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欧洲议会全会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欧盟批准的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协议,《巴黎协定》正式生效,截至10月4日已有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55%的缔约方批准了该项协议。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的12%。
材料二 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21世纪全球气候会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21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 1.1~6.4 ℃。
材料三 下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下列选项填入空格中。
A.极冰融化 B.毁林
C.沿海低地被淹 D.燃烧矿物燃料
(2)试分析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21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回答2条即可)
(5)简述欧盟通过《巴黎协定》的意义。
答案:(1)(自上向下,自左向右)B D A C
(2)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
(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加高加固防波大堤;整理疏浚河流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
(4)①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任答2条即可)
(5)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温室效应的增强,有利于改善全球环境,减少灾害性天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