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94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94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94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展开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b
(2)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a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c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新生代 | 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 被子植物时代 |
中生代 | 爬行动物时代 | 裸子植物时代 |
古生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陆上孢子 植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 ||
元古代 |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级阶段 | 海生藻类时代 |
太古代 | 原核生物出现 |
2.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1)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
①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动物的出现,不断改变和完善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
(2)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时期 | 生物衰退或灭绝 |
古生代末期 |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
中生代末期 | 恐龙灭绝,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可以用下面的结构图表示:
1.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开始于(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解析:选C。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开始于古生代。
(2020·温州五校联考)读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2~3题。
2.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大气污染严重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引起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解析:从图中可分析出该地环境的变化始于林地的面积缩小,耕地的面积增加,存在过度开垦的问题。在暖湿的南方农村地区,植被破坏易出现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增多的环境问题。
答案:2.D 3.B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典型事实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既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又能够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从其诞生之始即成为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人类活动 | 有利影响 | 不利影响 |
农业活动 | 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增加农业产出;修筑梯田,平整土地;挖低填高,建立新颖的“基塘生产系统”——混合农业生产模式 | 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灌溉不当引起土壤盐碱化;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水源污染 |
工业活动 | 开采矿产资源,把资源转化成产品 | 工业“三废”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水体污染等;开采矿产引起地面塌陷、泥石流频发 |
工程建设 | 水利工程建设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生态建设改造荒漠环境 | 道路、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设会破坏生态环境,改变下垫面状况 |
(2020·嘉兴测试)人类出现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显著增强。据此回答1~2题。
1.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其区别在于人类( )
A.能够通过迁徙来适应环境
B.不受环境影响
C.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
D.对环境无影响
2.全球“温室效应”与人类哪些行为有关( )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二氧化碳增多,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②大量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③臭氧层空洞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④森林面积减少,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植被的破坏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C 2.C
3.下列人类活动会对宁波四明山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是( )
A.缓坡广种茶树
B.夏季利用河道落差开展漂流运动
C.山谷倾倒垃圾
D.冬季利用积雪开展山地滑雪运动
解析:选C。山谷倾倒垃圾会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
(2020·舟山质检)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1~3题。
1.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________过程( )
A.大气演化 B.化学演化
C.物理演化 D.生物演化
2.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
A.爬行动物 B.真核细胞生物
C.原核生物 D.无脊椎动物
3.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在①时期以前,生命尚未出现,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第2题,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第3题,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
答案:1.B 2.D 3.C
(2020·湖州检测)动物对地理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发挥着平衡功能。据此回答4~5题。
4.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大量捕杀,若干年后最可能出现的景象是( )
A.大群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
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
C.初期食草动物大增,后又数量锐减
D.草原面积扩大
5.美国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公园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鹿的数量增长过快,那么他们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允许猎杀鹿,获取更多收入
B.将鹿驱赶到黄石公园以外
C.从非洲进口食肉动物狮子、猎豹等
D.从加拿大引进灰狼
解析:第4题,狮子、猎豹等被大量捕杀后,虽然短时间内会使食草动物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但食草动物的数量又会因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减少。第5题,A、B两项是“短期”行为,C项热带草原的食肉动物难以适应美国黄石公园的环境。
答案:4.C 5.D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下图是人类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图片。
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对自然环境有着怎样的作用?
答案:人类既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又能够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黄河石林生成于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的地质时代,属于以河湖相砂砾岩为主的石林地貌奇观,下图为黄河石林位置示意图和景观图。读图,回答第1题。
1.黄河石林生成时期,地球表层动物界进入了( )
A.无脊椎动物时代 B.爬行动物时代
C.哺乳动物时代 D.鱼类时代
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由材料可知“黄河石林生成于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的地质时代”,动物界进入了哺乳动物时代。
2.下列生物发展经历的演化过程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
D.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答案:B
3.(2020·绍兴高三选考适应性考试)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CO2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大面积砍伐森林会使森林吸收CO2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同时使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但不会造成臭氧层空洞。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回答4~6题。
4.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5.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代 D.新生代
6.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爬行动物时代 B.哺乳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解析:第4题,四个选项中生物出现由早到晚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第5题,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盛行时期。第6题,新生代为哺乳动物大发展时期。
答案:4.D 5.B 6.B
(2020·金华月考)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据此回答7~9题。
7.原始鱼类出现在( )
A.元古代 B.古生代中期
C.古生代后期 D.中生代中期
8.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
A.古生代地层 B.元古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9.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
A.原始鱼类
B.古老的两栖类
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
D.蕨类植物
解析:第7题,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期;中期时,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到了后期,鱼类逐渐演化为两栖类。第8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故只有古生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第9题,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其中,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
答案:7.B 8.A 9.C
由于人类的智慧与欲望,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强烈。据此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B.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
C.人类应停止或减缓发展,帮助自然地理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D.人类应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1.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有( )
①印度洋海啸 ②长江流域特大洪水 ③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④广州等沿海城市地面下沉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0题,人类面对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不应停止经济发展,而是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第11题,海啸和特大洪水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
答案:10.C 11.C
(2020·温州选考模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该州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区,年平均降雨量2 026.5 mm,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降雨量817.2 mm。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13 题。
12.“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坡梯田、坡底河流”——对哈尼人的这种“四度同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高海拔山区降水丰富,山顶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村寨位于山腰,水源充足洁净且冬暖夏凉,适宜居住
C.山坡梯田具有保水保土,净化地表径流,防止地震、滑坡等作用
D.山坡梯田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水、肥可顺地势自流至农田,利于水稻种植
13.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当地咖啡种植面积快速增长,水田播种面积大大缩小(咖啡种植比水稻需水量小,排水条件好),你认为大规模的咖啡种植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增大
B.当地气候变得更加湿润
C.水土流失减弱,河流的含沙量降低
D.生物多样性增多
解析:第12题,山坡开辟梯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径流被污染,不具有防止地震的作用,可能会加剧滑坡等灾害,故选C。第13题,大规模种植咖啡会造成植被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野生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蒸发作用减弱,气候会变得干旱;河流汇水速度加快,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增大,故选A。
答案:12.C 13.A
14.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该图显示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的有(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③废弃物排放后再利用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D。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应做到因地制宜,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15.(2020·宁波十校联考)读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1650年至1950年物种灭绝速度呈现______________的趋势。
(2)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物种灭绝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因此荒芜,导致荒漠化
B.水土流失加剧
C.藏羚羊尸体腐烂,污染大气
D.生态破坏
答案:(1)加速
(2)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争夺生存空间
(3)D
16.(2020·嘉兴测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___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______环境向____________环境的演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_______(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
答案:(1)生物化石
(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
(3)①沉积 古生 ②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①海洋 陆地 ②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