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二讲第39课时城市化动力和进程
展开第39课时 城市化动力和进程 1.城市化的推力和拉力(1)城市化的拉力主要有:城市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2)城市化的推力主要有:农村人口增长快、压力大、收入低、生态环境恶化等。2.城市化的进程(1)在图中填写城市化的进程。(2)衡量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数量、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用地规模等。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1)图中柱状表示城市人口数量,A表示全世界,B表示发达国家,C表示发展中国家。(2)图中曲线表示城市化水平,D表示全世界,E表示发展中国家,F表示发达国家。考点 城市化 读东南亚十国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水平统计图,完成(1)~(2)题。(1)由图示信息可以判断( )A.东南亚国家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B.新加坡和柬埔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泰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D.东南亚各国经济、社会城市化基本同步发展(2)印度尼西亚城市化子系统间的差异反映出该国( )A.城市经济发展快,农村经济发展缓慢B.城市发展机会少,农村经济持续落后C.城市的推力作用小,农村拉力作用大D.人口、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柬埔寨城市化水平低于30%;泰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于社会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城市化水平;多数国家经济城市化水平与社会城市化水平保持一致。(2)印度尼西亚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于经济城市化水平和社会城市化水平。(1)城市化水平以30%和70%为界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说明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答案 (1)D (2)A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1)时间差异(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图示表达起步时间早(自工业革命开始)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目前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较低,许多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发展趋势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评价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 (2019·辽宁凌源3月抽测)日本都市圈建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雏形阶段——加速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下图示意日本都市圈建设阶段的空间结构。据此完成1~3题。1.日本都市圈建设四个阶段中,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是( )A.雏形阶段 B.加速阶段C.调整阶段 D.成熟阶段答案 A解析 从图中看,雏形阶段资源都流向中心城市,且中心城市较大;加速阶段和成熟阶段资源除流向中心城市外,还流向次级城市,因此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是雏形阶段。2.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加速阶段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A.核心城市劳动力短缺 B.城市商业中心外移C.都市圈圈层出现萎缩 D.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答案 D解析 加速阶段因城市化速度较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加速阶段有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不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和都市圈圈层萎缩问题;城市商业中心外移不属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3.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成熟阶段城市具有的特征是( )A.形成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B.核心城市快速增长为主要特点C.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差距拉大D.已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答案 A解析 从图中看,成熟阶段形成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外围地区城市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特点;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差距缩小;是否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从图中看不出来。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 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A.2 km附近 B.4 km附近C.8 km附近 D.10 km附近(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读图流程】答案 (1)D (2)D【读图技巧】1.城市化坐标图的判读人口密度图的判读步骤分析第一,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第二,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市化发展阶段。例如,b时期和a时期相比,b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较小,距离市中心约8 km处人口密度较大,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市化阶段。第三,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市化水平高低。例如,比较a图和c图,前者市中心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0千人/km2以下,表示从a时期到c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逐渐向郊区迁移。2.城市城区面积变化图(1)城区面积变化图的判读步骤展示(下图)(2)城区面积变化图的判读步骤分析第一,比较乙图和丙图,可发现丙阶段城市数量较多,增加了两个新的城镇。第二,对比丙图和丁图,可发现从丙阶段到丁阶段,城市占地面积扩大,逐渐发展成带状和团状。第三,从甲阶段到丁阶段,城区面积逐渐扩大,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2019·百校联盟TOP20联考)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2010~2014年人口数量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河北省 B.福建省 C.贵州省 D.北京市答案 C解析 读图可知,该省级行政区城镇人口数量少于乡村人口数量;2014年人口总数约为3 300万,城市化水平约为40%,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状况可知,该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贵州省。2.该省级行政区( )A.城市和乡村人口数量显著减少B.乡村迁出的人口显著减少C.小城市发展快于大、中城市D.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答案 D解析 读图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乡村人口呈减少趋势,城市人口呈波动上升趋势,人口总数变化不大;根据此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可知,该省级行政区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 一、选择题(2020·安徽省1号卷A10联盟摸底)下图为美、日、德三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图。据此完成1~2题。1.城市化加速阶段起步最早和进程最快的国家分别是( )A.美国、日本 B.德国、美国C.日本、德国 D.德国、日本答案 D解析 城市化加速阶段一般为城市化水平从30%至70%阶段。城市发展历程折线图显示,1870年,德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6%,而美国和日本分别是26%、10%,说明加速阶段起步最早的为德国;读图可知,德国和美国城市水平从30%提高至70%用了约90年时间,而日本只用了约40年时间,说明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日本,D项符合题意。2.三个国家城市化发展均进入后期阶段,该阶段城市化水平再提高的新动力是( )A.发展服务业 B.发展重工业C.大量移民 D.改善交通答案 A解析 城市化进入后期阶段,即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城市化速度变慢,甚至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水平再提高要靠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此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一般以第三产业为主,因此城市化水平再提高的新动力应是发展服务业,A项符合题意;发展重工业经济效益较低,且给资源环境造成较大压力,这不会是新动力,排除B项;大量移民和改善交通不能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不能成为城市化水平再提高的新动力,排除C、D两项。读1978~2010年中国、美国城市土地覆盖类型变化统计图,完成3~4题。3.图示期间中国面积变化最大的土地类型是( )A.不透水层 B.植被C.水体 D.其他用地答案 A解析 读图可知,1978~2010年中国不透水层由16.73%增加到69.49%,增加了52.76%,变化最大;植被由21.81%变为14.70%,水体由2.01%变为1.76%,其他用地由59.45%变为14.05%。4.从中国和美国城市土地覆盖比较可以判断出( )A.两国城市水体面积大致相同B.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C.美国城市已经基本逆城市化D.中国城市植被面积逐步减少答案 B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数据反应的是城市土地覆盖所占的百分率,并不是具体面积,A项错误;中国城市的不透水层的面积增长最快,说明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在加快,应该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B项正确;美国城市的不透水层面积也有所增长,这说明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在发展,只不过速度较慢,C项错误;中国城市植被面积在城市植被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减小,并不能说明面积数量在不断减小,D项错误。(2019·福建泉州1月质检)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反映省级行政区内的城市发展要素(如生产总值或人口等)在省会城市的集中程度。下图示意我国各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与人口首位度。据此完成5~6题。5.据图判断( )A.各省会城市中,成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B.各省会城市中,济南人均收入低C.各省(区)中,福建省经济发展相对较均衡D.各省(区)中,江苏经济发展速度慢答案 C解析 读图可知,首位度是省会城市的发展要素与除省会外最大城市的发展要素的比值,故首位度越大,省内差异越显著。读图可知,成都首位度最大,说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规模远小于成都,省内经济发展差异显著,A项错误;该图不能反映人均收入,也不能反映经济发展速度,排除B、D两项;福州的首位度约为0.9,说明福建省内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均衡,C项正确。6.以下城市面临较大人口迁出压力的是( )A.福州 济南 B.成都 西宁C.银川 兰州 D.西宁 哈尔滨答案 D解析 人口首位度越大,该省会城市占本省总人口比重越大,人口迁出压力越大。读图可知,人口首位度最大的两个省会城市是西宁和哈尔滨,故D项正确。二、综合题7.(2020·河北保定摸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城镇化率是国际通用的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直接反映城镇化的健康程度。在我国两个城镇化率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差距在逐渐扩大。2018年,我国许多二线城市相继出台吸引人才落户的政策,部分城市取消落户限制,关键性政策逐步落实。下图示意我国1990~2014年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变化。(数据来源:《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1)读图概括1990~2014年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的变化特点。(2)从地理角度解释我国两个城镇化率存在差距所反映的城镇化问题。(3)简要分析制约农村户籍人口落户城镇的主要原因。答案 (1)1990~2014年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不断上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始终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且差距逐渐拉大。(2)反映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很多人的户口仍留在农村,在城市生活中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得不到充分的保障。(3)农村户籍人口落户城镇多会涉及家庭,影响因素复杂;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从事的职业多具有流动性,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城市住房等生活成本普遍比农村高,生存压力大;受一些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户籍政策的制约;近年来农村户籍医疗、养老等政策优厚,导致部分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1990~2014年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曲线呈现上升趋势;两条曲线比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上升稍快,两者差距逐渐拉大。第(2)题,据材料可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说明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但很多人的户口仍留在农村,没有城市户口,这就导致了在城市生活中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不能享受城市户籍人口所享受的一些保障。第(3)题,制约农村户籍人口落户城镇的主要原因有多方面,如一些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户籍政策的制约、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从事职业的流动性和收入不稳定性等导致农村户籍人口无法落户;城市住房等生活成本高导致生存压力大、农村各种户籍医疗和养老等政策优厚使农村户籍人口不愿到城市落户等。另外,农村户籍人口落户城镇多会涉及家庭等多种因素导致无法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