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江苏高考化学二轮讲义:7专题七 化学实验基础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江苏高考化学二轮讲义:7专题七 化学实验基础第1页
    2020江苏高考化学二轮讲义:7专题七 化学实验基础第2页
    2020江苏高考化学二轮讲义:7专题七 化学实验基础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江苏高考化学二轮讲义:7专题七 化学实验基础

    展开

    


    知道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熟悉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主要用途,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初步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能对常见物质的组成进行检验和分析。
    了解过滤、结晶、萃取、蒸馏等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
    了解常见气体和一些简单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实验室制备方法。
    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能改进简单的实验方案。
    能识别简单的实验仪器装置图,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或处理,并得出合理结论。
    能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能对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实验常用的基本仪器及基本操作

    1.识别四类仪器
    (1)用作容器或反应器的仪器

    ①试管 ②蒸发皿 ③坩埚 ④圆底烧瓶 ⑤平底烧瓶
    ⑥烧杯 ⑦蒸馏烧瓶 ⑧锥形瓶 ⑨集气瓶 ⑩广口瓶
    ⑪燃烧匙

    坩埚和蒸发皿均可以直接加热,前者主要用于固体物质的灼烧,后者主要用于溶液的蒸发、浓缩和结晶。
    (2)用于提纯、分离和干燥的仪器

    ①普通漏斗 ②分液漏斗 ③球形干燥管
    (3)常用计量仪器

    ①量筒 ②容量瓶 ③滴定管 ④温度计 ⑤托盘天平

    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面。酸式滴定管(具有玻璃活塞)盛装酸液和强氧化性溶液,而不能盛装碱液;碱式滴定管盛装碱液,而不能盛装酸液和强氧化性溶液。
    (4)其他仪器

    ①冷凝管(球形冷凝管或直形冷凝管) ②表面皿 ③滴瓶 ④胶头滴管
    2.常见仪器正确使用的九个注意
    (1)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更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可加热,瓶塞不可互用。
    (2)烧瓶、烧杯、锥形瓶不可直接加热。
    (3)pH试纸不能直接蘸取待测液。
    (4)药品不能入口和用手直接接触,实验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处(K、Na等除外),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容器中。
    (5)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
    (6)温度计不能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测液体温度时不能与容器内壁接触。
    (7)用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8)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定容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时不能再加蒸馏水。
    (9)过滤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不可用玻璃棒搅拌。
    3.熟记常考的十一个基本操作
    (1)测定溶液pH的操作
    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干燥洁净的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清洁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到pH试纸中央,待变色稳定后再和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对应的pH。
    (2)沉淀剂是否过量的判断方法
    ①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少量沉淀剂,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沉淀剂已过量,否则沉淀剂不过量。
    ②静置,取上层清液适量于另一洁净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与沉淀剂作用产生沉淀的试剂,若产生沉淀,证明沉淀剂已过量,否则沉淀剂不过量。
    (3)洗涤沉淀操作
    将蒸馏水沿着玻璃棒注入过滤器中至浸没沉淀,静置,使蒸馏水自然滤出,重复操作2~3次。
    (4)判断沉淀是否洗净的操作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试剂),若出现(或不出现)……现象,证明沉淀已经洗净。
    (5)容量瓶检漏操作
    向容量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有无水漏出。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把容量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如果仍不漏水,即可使用。
    (6)装置气密性检查
    ①简易装置:将导气管一端放入水中(液封气体),用手捂热试管,观察现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冷却至室温后,导管口有一段水柱,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有长颈漏斗的装置(如图):用止水夹夹住烧瓶右侧的橡胶管,向长颈漏斗中加入适量水,长颈漏斗中会形成一段液柱,停止加水,过一段时间后,若漏斗中的液柱不变化,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7)萃取分液操作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混合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塞上塞子,用右手心顶住塞子,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将分液漏斗倒置,充分振荡,放在铁架台上静置、分层,在漏斗下面放一个小烧杯,先打开上口塞子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下层液体从下口沿烧杯内壁流下,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8)浓H2SO4稀释操作
    将浓H2SO4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9)粗盐的提纯
    ①实验室提纯粗盐的实验操作依次为取样、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
    ②若过滤时发现滤液中有少量浑浊,从实验操作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有过滤时漏斗中液面高出滤纸边缘、玻璃棒靠在单层滤纸一侧弄破滤纸。
    (10)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向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11)从某物质稀溶液中结晶的实验操作
    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蒸发→结晶→过滤。
    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或带结晶水的: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1.(2019·高考江苏卷)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经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
    B.将4.0 g NaOH固体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配制1.000 mol·L-1NaOH溶液
    C.用装置甲蒸干AlCl3溶液制无水AlCl3固体
    D.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SO2
    解析:选D。A项,测量溶液的pH时,不能将pH试纸润湿,否则相当于稀释溶液,错误;B项,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错误;C项,蒸干AlCl3溶液时,会促进Al3+水解,生成的HCl会挥发,最终得不到无水AlCl3固体,错误;D项,SO2会被NaOH溶液吸收,且乙烯不会与NaOH溶液反应,正确。
    2.(2018·高考江苏卷)下列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灼烧碎海带
    B.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
    C.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浸泡液中I-的Cl2
    D.用装置丁吸收氧化浸泡液中I-后的Cl2尾气
    解析:选B。灼烧应在坩埚中进行,A项错误;海带灰浸泡液通过过滤可得海带灰和滤液,B项正确;浓HCl与MnO2反应制备Cl2时需要加热,C项错误;Cl2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小,应用碱液吸收,D项错误。
    3.(2015·高考江苏卷)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玻璃棒蘸取CH3COOH 溶液点在水湿润的pH 试纸上,测定该溶液的pH
    B.中和滴定时,滴定管用所盛装的反应液润洗2~3次
    C.用装置甲分液,放出水相后再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相
    D.用装置乙加热分解NaHCO3固体
    解析:选B。A选项,用pH试纸测定CH3COOH溶液的pH时,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否则会使测定结果偏大,所以错误;B选项,滴定管在用水洗后,应用待装液润洗2~3次,所以正确;C选项,有机相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所以错误;D选项,加热分解碳酸氢钠固体时,试管口应向下倾斜,所以错误。
    4.(2018·高考全国卷Ⅲ)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解析:选B。加几滴CuSO4溶液后,Zn与CuSO4反应生成Cu,从而形成无数细小的原电池,加快了生成H2的速率,A项不符合题意;酚酞的变色范围为8.2Ksp(AgI)
    解析:选B。苯酚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苯酚钠和NaHCO3,苯酚钠和NaHCO3均溶于水,浊液变清,该实验只能说明苯酚的酸性强于HCO,不能说明其酸性强于H2CO3,A项错误;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在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I2进入CCl4中,该过程称为萃取,B项正确;Fe置换出溶液中的Cu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2++Cu,Cu2+为氧化剂,Fe2+为氧化产物,根据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知,氧化性:Cu2+>Fe2+,C项错误;NaCl和NaI的起始浓度未知,如果I-浓度远大于Cl-浓度,则加入AgNO3溶液时,优先生成AgI沉淀,不能说明AgI的溶度积较小,D项错误。
    3.(2017·高考江苏卷)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浓溴水、振荡,无白色沉淀
    苯酚浓度小
    B
    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部分沉淀溶解
    部分Na2SO3被氧化
    C
    向20%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H2SO4,加热;再加入银氨溶液,未出现银镜
    蔗糖未水解
    D
    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KI溶液,溶液呈蓝色
    溶液中含Br2
    解析:选B。该实验中苯酚不能过量,否则生成的三溴苯酚会溶于苯酚中,没有生成白色沉淀可能是因为苯酚的浓度太大,A项错误;Na2SO3与BaCl2反应生成BaSO3白色沉淀,该沉淀可以溶于盐酸,若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有 BaSO4存在,即部分SO已被氧化成SO,B项正确;银镜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C项错误;该黄色溶液中还可能含有Fe3+,Fe3+可将I-氧化成I2,淀粉遇I2变蓝,故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Br2,D项错误。
    4.(2016·高考江苏卷)(双选)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室温下,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
    碳酸的酸性比苯酚的强
    B
    室温下,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BaCl2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Ksp(BaSO4)I2
    解析:选C。可能含四氧化三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铁离子,再滴加KSCN溶液,也会出现溶液变红现象,故A错误;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玻璃棒含钠元素,则不能说明溶液中一定有Na+,应选用铂丝或无锈的铁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故B错误;Na2SiO3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由现象可知,Na2SiO3可用作木材防火剂,故C正确;稀硝酸也能将I-氧化为I2,无法证明是H2O2将I-氧化,即不能说明氧化性:H2O2>I2,故D错误。
    7.对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检验、除杂所使用的试剂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及杂质
    检验
    除杂
    A
    乙酸乙酯(乙酸)
    Na2CO3溶液
    NaOH溶液
    B
    NaHCO3溶液(Na2CO3)
    Ca(OH)2溶液
    过量CO2
    C
    CO2(HCl)
    AgNO3溶液(含稀硝酸)
    饱和NaHCO3溶液
    D
    CO(NO2)
    观察颜色或湿润的淀粉­KI试纸

    解析:选C。A.氢氧化钠不仅可以除去乙酸,也可以使乙酸乙酯发生水解,错误;B.氢氧化钙不仅可以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沉淀,也可以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沉淀,错误;D.水能除去二氧化氮,但是又生成另外一种气体杂质一氧化氮,错误。
    8.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后静置
    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
    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 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
    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D
    向盛有FeCl3 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
    解析:选A。酸性KMnO4溶液能将乙烯氧化成CO2,故可以看到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但静置后液体不会分层,A项符合题意;点燃的镁条能在CO2中燃烧,集气瓶中产生浓烟(MgO颗粒)和黑色颗粒(单质碳),B项不符合题意;向盛有饱和Na2S2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发生反应S2O+2H+===SO2↑+S↓+H2O,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C项不符合题意;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发生反应2Fe3++Fe===3Fe2+,可以看到溶液黄色逐渐消失,加入KSCN后,溶液颜色不发生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
    9.(2019·苏州高三质检)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
    将固体加热至恒重
    B
    制备无水AlCl3
    蒸发Al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
    C
    重结晶提纯苯甲酸
    将粗品水溶、过滤、蒸发、结晶
    D
    鉴别NaBr和KI溶液
    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CCl4萃取
    解析:选D。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可加水溶解制成饱和溶液,通入足量CO2气体,析出晶体,过滤,A项错误;制备无水AlCl3时,应将AlCl3溶液在HCl氛围中蒸发,B项错误;重结晶提纯苯甲酸时,应将粗品制成其热饱和溶液,趁热过滤,再冷却结晶、过滤,C项错误;鉴别NaBr和KI溶液,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CCl4萃取,Br2的CCl4溶液呈橙色,I2的CCl4溶液呈紫红色,D项正确。
    二、不定项选择题
    10.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
    现象
    结论
    A.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Fe2+,无Fe3+
    B.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
    溶液变浑浊
    酸性:H2CO3>C6H5OH
    C.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 CuSO4溶液
    生成黑色沉淀
    Ksp(CuS)<Ksp(ZnS)
    D.①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
    ②再加足量盐酸
    ①产生白色沉淀
    ②仍有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
    解析:选B。Fe2+遇K3[Fe(CN)6]溶液能够产生蓝色沉淀,因此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但是否含有Fe3+无法确定,若要确定Fe3+的存在,则需要向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为红色,A项错误;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发生反应:C6H5ONa+H2O+CO2―→C6H5OH↓+NaHCO3,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可知,酸性:H2CO3>C6H5OH,B项正确;欲验证Ksp(CuS)<Ksp(ZnS),应该向ZnS的饱和溶液(或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观察是否有黑色沉淀生成,而不是向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C项错误;检验SO时应先加入稀盐酸,后加入BaCl2溶液,若溶液中含有SO,先加入Ba(NO3)2溶液,生成BaSO3沉淀,再加足量盐酸,溶液中有H+、NO,相当于溶液中含有HNO3,HNO3能将BaSO3沉淀氧化为BaSO4沉淀,D项错误。
    11.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取20.00 mL KMnO4溶液
    从酸式滴定管初始读数为1.00放液体到最终读数为21.00
    B
    分离KClO3与MnO2制取O2后的残渣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滤渣得到MnO2,滤液蒸发结晶并干燥得到KCl
    C
    证明Ksp(BaSO4)<Ksp(BaCO3)
    向BaSO4悬浊液中通入足量CO2
    D
    配制100 mL 1.8 mol/L硫酸
    量取10 mL 18 mol/L浓硫酸,倒入100 mL容量瓶中,然后加水稀释至刻度线
    解析:选AB。 A.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碱式滴定管的橡胶管,必须选用酸式滴定管,选项A正确;B.KClO3与MnO2制取O2后的残渣为氯化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通过溶解、过滤、洗涤、干燥滤渣得到MnO2,滤液蒸发结晶并干燥得到KCl,选项B正确;C.碳酸酸性弱于硫酸,反应无法进行,必须选用可溶性的碳酸盐,选项C错误;D.配制100 mL 1.8 mol/L 硫酸,量取10 mL 18 mol/L浓硫酸,慢慢注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待冷却至室温后,转入100 mL容量瓶中,摇匀、定容,选项D错误。
    12.(2019·镇江高三模拟)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一定浓度的CuSO4溶液中通入适量H2S气体
    出现黑色沉淀
    H2S的酸性比H2SO4的强
    B
    向足量含有淀粉的FeI2溶液中滴加2滴氯水
    溶液变蓝
    还原性:I->Fe2+
    C
    测定等浓度的Na2CO3和Na2SO3溶液的pH
    Na2CO3溶液的pH较大
    非金属性:S>C
    D
    向AgNO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有白色沉淀生成
    Ag+与NH3·H2O不能共存
    解析:选B。硫化氢是二元弱酸,硫酸是二元强酸,A项错误;测定等浓度的Na2CO3和Na2SO3溶液的pH,得到碳酸钠的碱性更强,根据“越弱越水解”的原理,得到亚硫酸强于碳酸,但是上述结果不能证明元素非金属性强弱,C项错误;向AgNO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得到银氨溶液,不会有白色沉淀生成,D项错误。
    13.(2015·高考江苏卷)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备Al(OH)3悬浊液:向1 mol·L-1 AlCl3溶液中加过量的6 mol·L-1 NaOH 溶液
    B.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向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中加入适量饱和Na2CO3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并除去有机相的水
    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取少量待检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D.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 向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 5% H2O2和1 mL H2O,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 5% H2O2和1 mL FeCl3溶液,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解析:选BD。A选项,如果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会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所以错误;B选项,乙酸可以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而从油层进入水层,再加入吸水剂可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水,所以正确;C选项,应先滴加KSCN溶液,再通入氯气,否则会因原溶液中有三价铁离子而起干扰作用,所以错误;D选项,两支试管中双氧水的浓度相同,只有是否含有氯化铁的区别,保证了只有一个实验变量,所以正确。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