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化学】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实验班)(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化学】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实验班)(解析版)第1页
    【化学】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实验班)(解析版)第2页
    【化学】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实验班)(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化学】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实验班)(解析版)

    展开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实验班)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Na:23 Fe:56
    本试卷分Ⅰ卷和Ⅱ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请将试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5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苏轼的《格物粗谈》有这样的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按照现代科技观点,该文中的“气”是指(  )
    A. 脱落酸 B. 乙烯 C. 生长素 D. 甲烷
    【答案】B
    【解析】A、脱落酸是一种抑制生长的植物激素,能促使叶子脱落,但不能催熟果实,A错误;B、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主要由成熟果实产生,是唯一的气体植物激素,成熟的木瓜能够释放乙烯,促进未成熟的红柿成熟,B正确;C、生长素能促进茎、芽、根生长,但不能促进果实成熟,C错误;D、植物能产生甲烷,但甲烷不能催熟果实,D错误。答案选B。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正确的是(  )
    A. 乙酸的结构简式:C2H4O2
    B. BCl3的电子式:
    C. 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 质量数为44、中子数为24的钙原子:4424Ca
    【答案】B
    【详解】A. 乙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A错误;
    B. BCl3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B正确;
    C. 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C错误;
    D. 质量数为44、中子数为24的钙原子可表示为4420Ca,D错误;
    答案选B。
    3.元素周期表是一座开放的“元素大厦”,元素大厦尚未充满。若发现119号元素,请您在元素大厦中安排好它的“房间”(  )
    A. 第八周期第ⅠA族 B. 第七周期第0族
    C. 第七周期第ⅦA族 D. 第六周期ⅡA族
    【答案】A
    【详解】第七周期排满,零族元素是118号元素,所以若发现119号元素,则应该在第八周期第IA族。答案选A。
    4.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南纬1.50°的预定撞击点。“嫦娥一号”担负的四大科学目标之一是探测下列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情况:K、Th(钍)、U(铀)、O、Si、Mg、Al、Sb(锑)、Fe、Ti(钛)、Na、I、Cr(铬)、Gd(钆);其中属于主族元素的有(  )
    A. 7种 B. 8种 C. 9种 D. 10种
    【答案】B
    【解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K、O、Si、Mg、Al、Sb(锑)、Na、I是主族元素,其余都是过渡元素,答案选B。
    5.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使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  )
    A. 抗氧化剂 B. 调味剂 C. 着色剂 D. 增稠剂
    【答案】A
    【分析】一般来说,食品中常加入抗氧剂、调味剂、着色剂以及增稠剂等,其中加入抗氧化剂可减缓食品的腐蚀,延长保质期,而调味剂、着色剂以及增稠剂与食品的色、态、味有关。
    【详解】抗氧化剂减少食品与氧气接触,延缓氧化的反应速率,A正确;调味剂是为了增加食品的味道,与速率无关,B错误;着色剂是为了给食品添加某种颜色,与速率无关,C错误;增稠剂是改变物质的浓度,与速率无关,D错误。
    故选A。
    6.将下列液体分别与溴水混合并振荡,静置后分为两层,水层几乎呈无色的是(  )
    A. 己烯 B. 氯水
    C. 酒精 D. 碘化钾溶液
    【答案】A
    【详解】A.己烯与溴水混合,发生加成反应,产生1,2-二溴己烷,不能溶于水,分层,两层均无色,A正确;
    B.氯水与溴水混合,互溶,不分层,B错误;
    C.酒精与溴水混溶,不分层,C错误;
    D.碘化钾溶液与溴水混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KBr和I2,I2呈褐色,不分层,D错误。
    答案选A。
    7. 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量最多的是( )
    A. C2H4 B. C6H6
    C. C2H5OH D. CH3COOH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有机物转化成 C2H4、C6H6、C2H4·H2O、C2·2H2O,等质量时,CxHy转化成CHy/x,y/x越大,耗氧量越多,烃的含氧衍生物中含有氧元素,在相同情况下,耗氧量减少,故选项A正确。
    8.星际空间存在着以分子形式存在的星际物质。下表列出了某些星际分子发现的年代,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发现年代
    1971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82年
    星际分子
    氰基乙炔(HC3N)
    氰基丁二炔(HC5N)
    氰基己三炔(HC7N)
    氰基辛四炔(HC9N)
    氰基癸五炔(HC11N)
    A. 五种氰基炔互为同分异构体
    B. 五种氰基炔互为同系物
    C. HC11N 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 分子中三键个数的两倍与碳原子个数的差值为1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五种氰基炔分子式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B.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分子相差若干个CH2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显然这五种物质不符合同系物的概念。
    C.HC11N 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故选D。
    9. 某烷烃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只能生成一种一氯代物,则该烃的分子式不可能是(  )
    A. C2H6 B. C4H10 C. C5H12 D. C8H18
    【答案】B
    【解析】烷烃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只能生成一种一氯代物,说明分子中的氢原子完全是相同的,所以B是不可能的,B中有正丁烷和异丁烷,都有两种氢原子。C中可以是新戊烷,D可以是(CH3)3C(CH3)3,所以答案选B。
    10.表中物质与其所含化学键类型、所属化合物类型完全对应的一组是(  )
    选项
    A
    B
    C
    D
    物质
    CO2
    MgCl2
    HCl
    NaOH
    化学键类型
    共价键
    离子键、共价键
    离子键
    离子键、共价键
    化合物类型
    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一般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容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容易形成共价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全部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这说明在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但在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据此可知,CO2是含有共价键的共价化合物,氯化镁是含有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氯化氢是含有共价键的共价化合物,氢氧化钠是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答案选A。
    11.元素X的原子,其M层与K层电子数相同;元素Y的原子,其L层上有5个电子。X和Y所形成的稳定化合物的式量为( )
    A. 100 B. 90 C. 88 D. 80
    【答案】A
    【详解】元素X的原子,其M层与K层电子数相同,说明核外电子数是12,X是Mg。元素Y的原子,其L层上有5个电子,Y是N,则X和Y所形成的稳定化合物是Mg3N2,式量是100。答案选A。
    12.H2能在Cl2中燃烧生成 HCl,HCl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为H2和Cl2。 图为H2、Cl2和HCl 三者相互转化的微观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程 1 放热 B. 过程 2 吸热
    C. 过程 3 放热 D. 过程 4 放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存在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其中键断裂吸热,键形成放热,图中过程1是吸热过程,过程2是放热过程,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是放热过程,而氯化氢的分解是吸热过程,故答案为C。
    13.有关如下图所示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盐桥中装有含KCl饱和溶液的琼胶)(  )

    A. 锌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B. 反应中,盐桥中的K+会移向CuSO4溶液
    C. 电子由铜极向锌极移动
    D. 反应前后铜片质量不改变
    【答案】B
    【解析】A.Cu为正极,锌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A错误;B.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盐桥中的K+会移向CuSO4溶液,故B正确;C.原电池工作时,电子由负极向正极移动,其中锌为负极,故C错误;D.Cu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Cu2++2e-═Cu,析出Cu附着在Cu电极上,故铜片质量增加,故D错误,故选B。
    14.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只有Y、Z处于同一周期且相邻,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W是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r(X) < r(Y) < r(Z) < r(W)
    B. 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弱碱
    C. Y的单质的氧化性比Z的强
    D. X、Y、Z 三种元素可以组成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
    【答案】D
    【解析】Z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即Z为O,W是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W是Na,只有Y和Z处于同一周期且相邻,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因此Y为N,X为H,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因此半径大小顺序是r(Na)>r(N)>r(O)>r(H),故A错误;B、N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NaOH,NaOH属于强碱,故B错误;C、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即O的非金属性强于N,故C错误;D、可以组成HNO3和NH4NO3,前者属于共价化合物,后者属于离子化合物,故D正确。
    1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0.5 mol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数1.5NA
    B. 标准状况下,22.4L CCl4中含有氯原子数目为4NA
    C. 1 mol碳正离子(CH3+)所含的电子总数为8NA
    D. 标准状况下,5.6L庚烷完全燃烧所生成的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1.75NA
    【答案】C
    【详解】A. 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数,A错误;
    B. 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是液体,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22.4L CCl4中含有氯原子数目,B错误;
    C. 1 mol碳正离子(CH3+)所含的电子总数为8NA,C正确;
    D. 标准状况下庚烷不是气体,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5.6L庚烷完全燃烧所生成的气态产物的分子数,D错误;
    答案选C。
    16.苯乙烯的结构简式为,一定条件下,苯乙烯能和氢气发生完全加成,则完全加成产物的一溴代物有(  )
    A. 7种 B. 6种 C. 5种 D. 4种
    【答案】B
    【详解】苯乙烯在一定条件下能和氢气完全加成得到,在环上有四种H原子,在侧链上有2种H原子,因此完全加成产物的一溴代物有6种,答案选B。
    17.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10H10O2
    B. 该有机物能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C. 该有机物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D. 该有机物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其褪色原理相同
    【答案】D
    【详解】A. 根据结构简式可知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10H10O2,A正确;
    B. 分子中含有苯环、碳碳双键和羧基,因此该有机物能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B正确;
    C. 由于苯环和碳碳双键均是平面形结构,且单键可以旋转,所以该有机物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C正确;
    D. 该有机物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其褪色原理不相同,前者是氧化反应,后者是加成反应,D错误;
    答案选D。
    18. 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 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 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 状态Ⅰ →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能量--反应过程的图像知,状态I的能量高于状态III的能量,故该过程是放热反应,A错误;根据状态I、II、III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中CO中的C和O形成的化学键没有断裂,故B错误;由图III可知,生成物是CO2,具有极性共价键,故C正确;状态Ⅰ →状态Ⅲ表示CO与O反应的过程,故D错误。
    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9.下图是部分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Z、N两种元素的离子半径相比,前者大
    B. X、N两种元素的氢化物的沸点相比,前者较低
    C. M比X的原子序数多7
    D. Z单质均能溶解于Y的氢氧化物和N的氢化物的水溶液中
    【答案】D
    【解析】分析: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故前7种元素处于第二周期,后7种元素处于第三周期,由原子序数可知,X为氧元素,Y为Na元素,Z为Al元素,M为S元素,N为Cl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与物质的性质等解答。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为O,Y为Na,Z为Al,M为S,N为Cl,则
    A、Al、Cl两种元素的离子分别为Al3+、Cl-,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Al3+<Cl-,A错误;
    B、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X、N两种元素的氢化物的沸点相比,前者较高,B错误;
    C、M比X的原子序数多16-8=8,C错误;
    D、铝单质均能溶解于Y的氢氧化物氢氧化钠和N的氢化物的水溶液盐酸中,D正确;
    答案选D。
    20.有四组同族元素的物质,在101.3KPa时测定它们的沸点(℃)如下表所示:
    第一组
    He -268.8
    (a) -249.5
    Ar -185.8
    Kr -151.7
    第二组
    F2 -187.0
    Cl2-33.6
    (b) 58.7
    I2184.0
    第三组
    (c) 19.4
    HCl -84.0
    HBr -67.0
    HI -35.3
    第四组
    H2O 100.0
    H2S -60.2
    (d) -42.0
    H2Te -1.8

    下列各项中正确是(  )
    A. a、b、c的化学式分别为Ne2、Br2、HF
    B. 第二组物质只表现氧化性,不表现还原性
    C. 第三组物质中C的沸点最高,是因为c分子量最大
    D. 第四组中各化合物的稳定性顺序为:H2O>H2S>H2Se>H2Te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组物质为稀有气体的单质,都是单原子分子,则a为Ne,而不是Ne2,故A错误;氟元素一般无正化合价,则F2只表现氧化性,不表现还原性,但氯、溴、碘都有正化合价,因此Cl2、Br2、I2既能表现氧化性,又能表现还原性,故B错误;HF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但其沸点却最高,因为HF分子间存在氢键,故C错误;非金属性:O>S>Se>Te,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故D正确。
    21.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装置中Pt电极为负极
    B.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
    C. V2O5电极的反应式为SO2-2e-+O2-=SO3
    D. V2O5电极附近的pH减小
    【答案】C
    【详解】A. 二氧化硫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氧气得到电子,因此该装置中Pt电极为正极,V2O5电极为负极,A错误;
    B. 正极发生氧气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e-=2O2-,B错误;
    C. V2O5电极是负极,发生二氧化硫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反应式为SO2-2e-+O2-=SO3,C正确;
    D. 由于是固体电解质,因此V2O5电极附近的pH不变,D错误;
    答案选C。
    22.下列实验事实与相应结论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结论
    A
    其他条件不变,0.01 mol/L的酸性KMnO4 溶液分别与0.1 mol/L的H2C2O4溶液和0.2 mol/LH2C2O4溶液反应,后者褪色时间短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B
    其他条件不变,分别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2O3溶液和H2SO4混合液放在冷水和热水中,放在热水中的混合液先出现浑浊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反应体系的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C
    将少量MnO2粉末加入盛有10%双氧水的锥形瓶内,在化学反应前后, MnO2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
    催化剂虽然可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但一定不参与化学反应过程
    D
    一定条件下,分别在容积为1L和容积为2L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加入等量的氢气和碘蒸气,发生如下反应:
    H2(g)+I2(g)2HI,获得等量HI时
    需要的时间前者少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气态反应体系的压强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答案】C
    【解析】A.草酸浓度大,反应速率快,反应需要的时间短,浓度增大会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B.温度变化一定对反应速率影响,升温,速率增大,降温反应速率减小;Na2S2O3溶液和H2SO4混合液在热水中浑浊现象快,反应速率快,故B正确;C.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平衡,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催化剂参与反应过程,降低活化能,故C错误;D.对有气体的反应,压强增大会增大化学反应速率,故D正确;故选C。
    23.—定温度下,向10mL0.40mol/LH2O2 溶液中加入少量FeCl3溶液(忽略整个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不同时刻测得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如表所示:
    t/min
    0
    2
    4
    6
    V(O2)/mL
    0
    9.9
    17.5
    22.4
    资料显示,反应分两步进行:①2Fe3++H2O2=2Fe2++2H++O2;②H2O2+2Fe2++2H+=2H2O+2Fe3+。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e2+的作用是增大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B. 反应①、②均是放热反应
    C. 反应2H2O2(aq)=2H2O(l)+O2(g)是吸热反应
    D. 0~6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3×10-2mol/(L·min)
    【答案】D
    【详解】A. Fe3+的作用是催化剂,增大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亚铁离子是中间产物,A错误;
    B. 根据图象可知反应①是吸热反应,②是放热反应,B错误;
    C. 根据图象可知反应2H2O2(aq)=2H2O(l)+O2(g)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因此放热反应,C错误;
    D. 0~6min内生成氧气是0.001mol,消耗双氧水是0.002mol,浓度是0.2mol/L,则平均反应速率v(H2O2)=0.2mol/L÷6min=3.33×10-2mol/(L·min),D正确;
    答案选D。
    24.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10L的固定容器中发生的反应:N2+3H22NH3,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1 min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B. X曲线表示NH3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C. 0~8 min,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0.75 mol·L-1·min-1
    D. 10~12 min,N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N2)=0.25mol·L-1·min-1
    【答案】B
    【详解】A、根据该图像可知平衡时X的物质的量增加0.6mol,Y的物质的量减少1.2mol-0.3mol=0.9mol,0.6:0.9=2:3,说明X是氨气,Y是氢气。t1 min时X与Y的物质的量相等,但未达平衡,所以正逆反应的速率不相等,A错误;
    B、根据A的分析可知X是氨气,X曲线表示NH3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B正确;
    C、0~8 min,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0.9mol/(10L×8min)=0.01125 mol·L-1·min-1,C错误;
    D、10~12 min,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H2)=(0.3-0.15)mol/(10L×2min)=0.0075 mol·L-1·min-1,氮气的反应速率是氢气反应速率的1/3,则N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N2)=0.0075 mol·L-1·min-1/3=0.0025 mol·L-1·min-1,D错误;
    答案选B。
    第Ⅱ卷 (46分)
    25.据参考消息网2017年4月8日报道,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发表了题为《石墨烯滤膜可能会让海水淡化更便宜》的报道。另据人民网2017年2月22日报道,目前中国首款石墨烯锂离子五号充电电池正式投入市场。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形成的蜂窝状平面薄膜,是一种只有一个原子层厚度的准二维材料,所以又叫单原子层石墨。
    ①石墨烯的组成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石墨烯属于________(填序号)。
    a.无机化合物 b.有机化合物 c.碳的同素异形体 d.烯烃
    ③一定条件下石墨烯与通过_________反应可得到石墨烷。
    ④石墨烯中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墨烯滤膜很容易让水通过,而盐却不行,这种使海水淡化的方法叫石墨烯滤膜法,请写出海水淡化的其他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1种即可)
    (3)一种石墨烯锂硫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①该电池的正极是______________(填“a”或“b”)极,该电极上发生____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②该电池的电解液中,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C (2). c (3). 加成 (4). 共价键 (5). 蒸馏法(或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 (6). a (7). 还原 (8). 从负极移向正极(或由b→a)
    【详解】(1)①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形成的蜂窝状平面薄膜,因此石墨烯的组成元素是C。
    ②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形成的蜂窝状平面薄膜,石墨烯属于碳的同素异形体,答案选c。
    ③一定条件下石墨烯与氢气通过加成反应可得到石墨烷。
    ④碳属于非金属元素,石墨烯中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化学键类型是共价键。
    (2)海水淡化的其他方法含有蒸馏法或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
    (3)①根据电子的流向可知该电池的正极是a极,该电极上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
    ②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则该电池的电解液中Li+的移动方向是b→a。
    26.有X、Y、Z、T、U五种短周期元素。X、Y、Z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41。X和T的单质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可以生成T2X(白色固体)和T2X2(淡黄色固体)两种化合物。U单质在Z单质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生成物的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X

    Y
    Z
    (1)各元素的符号是X__________,Y__________,Z__________,T__________,U__________
    (2)Y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
    (3)用电子式表示Y与T组成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
    (4) YX2和U2Y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
    【答案】 (1). O (2). S (3). Cl (4). Na (5). H (6). (7). (8). 2H2S+SO2=3S↓+2H2O (9). SO2 (10). 硫
    【分析】根据X、Y、Z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41可知,若假设X的原子序数是a,则a+a+8+a+9=41,解得a=8,则X是氧元素,Y是硫元素,Z是氯元素;X和T的单质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可以生成T2X(白色固体)和T2X2(淡黄色固体)两种化合物,则T是钠元素,U单质在Z单质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生成物的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则U是氢元素;据此判断。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Y、Z、T、U分别是O、S、Cl、Na、H。
    (2)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3)Y与T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Na2S,则用电子式表示Y与T组成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为;
    (4)SO2和H2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SO2=3S↓+2H2O,SO2中S元素化合价降低,是氧化剂,硫化氢中S元素化合价升高,则被氧化的元素是硫。
    27.一切植物中均含有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A,它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基础物质之一,一般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有机溶剂。有机物A~F之间的转化如图所示(图中部分产物已略去,且B生成C的同时还有生成):

    (1)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B、C中均含有的官能团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
    (3)从A转化为F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类型有( )
    A.氧化反应 B.酯化反应 C.加成反应 D.水解反应
    (4)写出C→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5)F有多种同分异构体,请写出其中与它具有相同官能团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
    【答案】 (1). (C6H10O5)n(纤维素)+nH2OnC6H12O6 (2). (3). ABD (4). 2CH3CH2OH+O22CH3CHO+2H2O (5). HCOOCH2CH2CH3、HCOOCH(CH3)2、C2H5COOCH3
    【分析】一切植物中均含有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A,它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基础物质之一,一般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有机溶剂,A是纤维素。纤维素水解生成B是葡萄糖,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则C是乙醇,乙醇催化氧化生成D是乙醛,乙醛氧化生成E是乙酸,乙酸和乙醇酯化生成F是乙酸乙酯,据此判断。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是纤维素,B是葡萄糖,C是乙醇,D是乙醛,E是乙酸,F是乙酸乙酯,则
    (1)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0O5)n(纤维素)+nH2OnC6H12O6。
    (2)B、C分别是葡萄糖和乙醇,二者均含有的官能团是羟基,电子式为。
    (3)从A转化为F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类型依次为水解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答案选ABD。
    (4)C→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
    (5)F是乙酸乙酯,与它具有相同官能团的所有同分异构体中含有酯基,结构简式为HCOOCH2CH2CH3、HCOOCH(CH3)2、C2H5COOCH3
    28.为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I.取5m1 0.1mol/L的KI溶液,滴加几滴FeCl3稀溶液(已知:2Fe3++2I-=I2+2Fe2+) Ⅱ.继续加入2ml CCl4振荡. Ⅲ.取萃取后的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
    (1)探究活动I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Ⅱ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活动Ⅲ的意图是通过生成血红色的Fe(SCN)3溶液,验证有Fe3+残留,从而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但在实验中却未见溶液呈血红色。对此同学们提出了下列两种猜想:
    猜想一:Fe3+全部转化为Fe2+ ;
    猜想二:生成的Fe(SCN)3浓度极小,其颜色肉眼无法观察。
    为了验证猜想,查阅资料获得下列信息:
    信息一:乙醚微溶于水,Fe(SCN)3在乙醚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Fe(SCN)3在乙醚中与在水中呈现的颜色相同;
    信息二:Fe3+可与[Fe(CN)6] 4-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用K4[Fe(CN)6](黄色)溶液检验Fe3+的灵敏度比用KSCN更高。结合新信息,现设计以下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ⅰ.请完成下表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实 验 操 作
    现 象 和 结 论
    步骤一:取萃取后的上层清液滴加2滴K4[Fe(CN)6]
    若产生①__________________,
    则②________________不成立;
    步骤二:往探究Ⅲ所得溶液中加入少量乙醚,充分振荡、静置分层
    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④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
    ⅱ.写出实验操作“步骤一”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溶液变为棕黄色(1分) 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1分)
    (2)ⅰ.
    实 验 操 作
    现 象 和 结 论
    步骤一:取萃取后的上层清液滴加2滴K4[Fe(CN)6]
    若产生① 蓝色沉淀 ,(1分)
    则② 猜想一 不成立;(1分)
    步骤二:往探究Ⅲ所得溶液中加入少量乙醚,充分振荡、静置分层
    若③ 乙醚层呈血红色 ,(1分)
    则④ 猜想二 成立;(1分)
    ⅱ.4 Fe3++ 3[Fe(CN)6]4-="=" Fe4[Fe(CN)6]3↓ (2分)
    【解析】试题分析:(1)探究活动I中Fe3+可把I‾氧化为I2,所以实验现象为:溶液变为棕黄色;探究活动Ⅱ探究活动Ⅱ,因为I2易溶于CCl4,所以反应现象为: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
    (2)ⅰ.因为Fe3+可与[Fe(CN)6]4-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所以取萃取后的上层清液滴加2滴K4[Fe(CN)6],若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清夜中含有Fe3+,则猜想一:Fe3+全部转化为Fe2+不成立;步骤二:往探究Ⅲ所得溶液中加入少量乙醚,充分振荡、静置分层,根据Fe(SCN)3在乙醚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Fe(SCN)3在乙醚中与在水中呈现的颜色相同,所以乙醚层呈血红色,说明猜想二:生成的Fe(SCN)3浓度极小,其颜色肉眼无法观察成立。
    ⅱ.实验操作“步骤一”中Fe3+与[Fe(CN)6]4-反应,离子方程式为:4 Fe3++ 3[Fe(CN)6]4-="=" Fe4[Fe(CN)6]3↓。
    29.向2L密闭容器中通入amol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xA(g)yB(g)+pC(g)+qD(g)。已知:平均反应速率;反应至2min时,A的物质的量减少为起始时的,生成B、D的物质的量分別为a mol、a mol。回答下列问题:
    (1)0~2min内,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xA(g)yB(g)+pC(g)+qD(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填序号)。
    ①A(g)的消耗速率与C(g)的生成速率之比为x:p
    ②A(g)的物质的量保持恒定
    ③A(g)的消耗速率与D(g)的消耗速率之比为q:x
    ④B(g)和C(g)物质的量之比为y:p
    (4)若A、B的起始浓度分别为m mol/L、n mol/L(C、D的起始浓度均为0),反应达到平衡时,A、B的浓度分别为0.5 mol/L、0.1 mol/L,则m、n应满足的关系为__________(用含m、n的等式表示)。
    【答案】(1). 1/12a mol/(L.min) (2). 2A(g)3B(g)+C(g)+6D(g) (3). ② (4). 1.5m+n=0.85
    【分析】已知平均反应速率,则x=2p;反应至2min时,A的物质的量减少为起始时的,即消耗A是a/3mol,生成B、D的物质的量分別为a mol、a mol,所以x:y:q=1/3:1/2:1=2:3:6。则x:y:p:q=2:3:1;1:6。据此判断。
    【详解】(1)0~2min内消耗A的浓度是a/6 mol·L-1,则a/6 mol·L-1÷2min=1/12a mol/(L·min)。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g)3B(g)+C(g)+6D(g)。
    (3)①A(g)的消耗速率与C(g)的生成速率之比为x:p均表示正反应速率,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②A(g)的物质的量保持恒定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平衡状态;
    ③A(g)的消耗速率与D(g)的消耗速率之比为q:x不满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没有达到平衡状态;
    ④B(g)和C(g)的物质的量之比为y:p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选②;
    (4)若A、B的起始浓度分别为m mol/L、n mol/L(C、D的起始浓度均为0),反应达到平衡时,A、B的浓度分别为0.5 mol/L、0.1 mol/L,则根据变化量之比是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0.5-m):(n-0.1)=2:3,解得1.5m+n=0.85。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