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北师大版(2024)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3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北师大版(2024)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3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发展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培养良好的分析能力与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3.充分利用行程问题中的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4.经历分析行程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画“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难点:借助“线段图”找出行程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知识回顾
【复习回顾】
教师活动:想一想,走过的路程和行进速度及所花时间的关系是:
路程= ? 速度=? 时间=?
预设答案:路程=速度×时间 s=vt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教师活动:计算并回答.
(1)我坐车以30公里/小时的速度从家出发去奶奶家需要4小时,那么我家到学校有_____公里.
(2)如果我想用3小时的时间从家出发到奶奶家,那么我需要的速度为____公里/小时.
(3)如果我以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从家出发到奶奶家,那么需要用______小时.
预设答案:(1)120,路程=速度×时间;(2)40,速度=路程÷时间;(3)2,时间=路程÷速度.
【思考】悟空顺风探妖踪,千里只用四分钟;归时四分行六百,风速多少才算准.
教师活动:请你帮孙悟空算算:当时的风速每分钟是多少里?
设计意图:明确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为新知做好准备.从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轻松引入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便于激发每位同学的学习动力.
环节二 典例探究
【典型例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
【引例】小明每天早上要到距家1000 m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 m/min的速度出发,5 min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 m/min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1)问题中有哪些已知量和未知量?
预设答案:已知量: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小明、爸爸的路程,时间差.
未知量:爸爸追上小明的时间,此时距离学校的距离.
(2)想象一下追及的过程,你能用一个图直观表示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假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画线段图如下:
画图分析数量关系是一种有效方法.
(3)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解: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 min.
根据题意,得 180x=80x+80×5.
化简,得 100x=400.
x=4.
180×4=720(m),1000-720=280(m)
因此,爸爸追上小明用了4 min.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 m.
设计意图:分析出发时间不同的追及问题,能画出线段图,进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使学生既能娴熟使用“线段图”,又能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议一议】
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七(1)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 km/h,七(2)班的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 km/h.前队出发1 h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 km/h.
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
预设答案:
问题1:后队追上前队用了多长时间 ?
问题2:后队追上前队时联络员行了多少路程?
问题3:联络员第一次追上前队时用了多长时间?
解答:
问题1:【分析】相等关系:前队行的路程=后队行的路程.
解:设后队追上前队用了x小时,
由题意列方程得:6x=4x+4×1
解方程得:x=2 .
答:后队追上前队时用了2小时.
问题2:【分析】相等关系:联络员行的时间=后队行的时间.
解:由问题1得后队追上前队用了2小时,因此联络员共进行了:
12×2=24(km)
答:后队追上前队时联络员行了24千米.
问题3:【分析】相等关系:联络员行的路程=前队行的路程.
解:设联络员第一次追上前队时用了x小时,
由题意:12x=4x+4.
解得 x=0.5.
答:联络员第一次追上前队时用了0.5小时.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行程问题剖析出其中的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从而使复杂的综合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
例1 甲、乙两人相距280米,相向而行,甲从A地出发每秒走8米,乙从B地出发每秒走6米,那么甲出发几秒后与乙相遇?
【分析】等量关系:甲行的时间=乙行的时间,甲的行程+乙的行程=A、B两地间的距离.
解:设甲出发t秒与乙相遇,
根据题意得 8t+6t=280.
解得 t=20.
所以,甲出发20秒后与乙相遇.
设计意图:分析相遇问题,能正确地画出线段图,正确得出其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最终能规范写出解题过程.
例2 小明和小华两人在 400 m的环形跑道上练习长跑,小明每分钟跑260 m,小华每分钟跑 300 m,两人起跑时站在跑道同一位置.
(1)如果小明起跑后1min 小华才开始跑,那么小华用多长时间能追上小明?
(2)如果小明起跑后1 min 小华开始反向跑,那么小华起跑后多长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分析:(1)设小华用xmin时间能追上小明.
等量关系:小华路程-小明路程=小明1min跑的路程.
(2)设小华起跑后ymin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等量关系:小华路程+小明路程=400-小明1min跑的路程.
解:(1)设小华用xmin时间能追上小明.
根据题意,可列方程:300x-260x=260×1,
解得:x=6.5
答:小华用6.5min时间能追上小明.
(2)设小华起跑后ymin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300y+260y=400-260×1
解得:y=0.25
答:小华起跑后0.25min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设计意图:分析环形跑道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区别“同时同地同向而行”和“同时同地相背而行”的不同,理清其中的关系,进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环节三 总结归纳
【方法归纳】
通过上述例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
对于行程问题,通常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追及问题:
(1)对于同向同时不同地的问题,S甲-S乙=两出发地的距离;
(2)对于同向同地不同时的问题,
S甲=S乙先+S乙后.
注意:同向而行注意始发时间和地点.
相遇问题:
往往根据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列方程.
S甲+S乙=两地距离.
环形跑道问题:设v甲>v乙,环形跑道长s米,经过t秒甲、乙第一次相遇.
一般有如下两种情形:
①同时同地、同向而行:v甲t-v乙t=s.
②同时同地、背向而行:v甲t+v乙t=s.
设计意图:同伴间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总结,和学生一起归纳出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环节四 巩固练习
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
1.A,B两站间的距离为335 km,一列慢车从A站开往B站,每小时行驶55 km,慢车行驶1小时后,另有一列快车从B站开往A站,每小时行驶85 km.设快车行驶了x小时后与慢车相遇,则可列方程为( )
A.55x+85x=335 B.55( x-1)+85x=335
C.55x+85( x-1)=335 D.55( x+1 )+85x=335
【分析】等量关系:慢车路程+快车路程=335.
答案:D
2.在800米的环形跑道上有两人在练习中长跑,甲每分钟跑320米,乙每分钟跑280米,若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起跑,t分钟后第一次相遇,则t的值为 .
3.一艘轮船在同一河道中航行,顺流而下每小时航行23 km,逆流而上每小时航行15 km,则轮船在平静的河面航行的速度是______km/h,河水的流速是_______km/h.
答案:2. 20; 3. 19,4
4.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45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千米,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千米.设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则快车几小时后追上慢车?
【分析】等量关系:快车所用时间=慢车所用时间;快车行驶路程=慢车行驶路程+相距路程.
解:设快车x小时后追上慢车.
根据题意得85x=450+65x.
解得 x=22.5.
答:快车22.5小时后追上慢车.
5. A,B两地相距80千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9千米/时,乙的速度是6千米/时.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相距5千米?
情况一
【分析】等量关系:甲路程+乙路程+5=80.
解:设经过x小时后两人相距5千米.
根据题意得 9x+5+6x=80.
解得 x=5.
答:经过5小时后两人相距5千米.
情况二
【分析】等量关系:甲路程-5+乙路程=80.
解:设经过x小时后两人相距5千米.
根据题意得 9x-5+6x=80.
解得 x= .
答:经过小时后两人相距5千米.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独立完成练习的习惯.
环节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养成回顾梳理知识的习惯.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上册(2024)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3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