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第1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第2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第3页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翻译下列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含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理解,回答问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
    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便要还家(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诚不可缺( )
    (4)卒亡天下( )
    2.翻译下列句子。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3.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①________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②________ 。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请结合内容,任选角度 提出治理国家的良好建议。
    【答案】1.同“邀”,邀请 与世隔绝的地方 确实 终于 2.(1)(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3.为躲避秦的战乱 隋炀帝兵力充足却最终亡国的事例 4.示例: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爱护百姓可以使百姓安乐:我觉得为官者能先忧后乐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
    (2)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3)句意:确实不可缺少。诚:确实;
    (4)句意: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卒:终于。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
    (2)若,如果。乃,是。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甲】文“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可知,交代了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即为躲避秦的战乱;
    根据【乙】文“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可知,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列举的示例是隋炀帝甲兵富足却亡了国,所以君臣都需尽心竭力使百姓富足。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认为为官者应廉政爱民,实施仁政,关注民生,造福于民才能是百姓安居乐业。
    参考译文:
    【甲】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
    【乙】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仓库的盔甲兵器,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的盔甲兵器难道不够吗?他终究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平安,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二)(2022春·河北保定·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秦时妇人
    ①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②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③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
    ④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⑤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注释:①客僧:外来和尚。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③权:权且,暂且。④法朗:和尚法号。⑤赍:携带。⑥宁:难道。⑦形骸:形体。⑧事:侍奉,供奉。⑨摈落:剃光头。⑩自:本是。⑪弊:压迫。
    5.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恬 多 使 妇 人 我 等 不 胜 其 弊 逃 窜 至 此。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含义。
    (1)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
    (2)并衣草叶:____________________
    (3)僧具言之: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草根哺之:__________________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8.根据理解,回答问题。
    (1)《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和《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荡山的原因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2)结合《桃花源记》全文,写出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两点即可)。
    【答案】5.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 6.通“邀”,邀请 穿 详细 代词他,指法朗和尚 7.(1)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2)(他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 8.(1)围绕“避秦时乱”和“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回答即可。 (2)①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②里面住着一群为避难而来的人;③无意间被外人发现;④结果是再寻而不得,极为神秘。(任意答两点,意近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意思是: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恬多使妇人”主谓结构,应在“人”后停顿;“我等不胜其弊”主谓结构,应在“弊”后停顿;因此断句为: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要:通“邀”,邀请;
    (2)句意为:都穿着草叶。衣:名词动用,穿;
    (3)句意为:法朗就详细地说给她听。具:详细;
    (4)句意为:用草根养活他。之:代词他,指法朗和尚。
    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语:向……人说,告诉。云:说。足:值得。为:向,对。道:说。
    (2)重点词语:顾:看。语:话。甚:很,十分。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问:
    根据《桃花源记(节选)》中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中人是为了躲避战乱;
    根据《秦时妇人》中的“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可知,秦时妇人是因为不堪忍受折磨。
    第二问:
    根据《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秦时妇人》中的“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容色端丽”等可知,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
    根据《桃花源记》中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和《秦时妇人》中的“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等可知,里面住着一群为避难而来的人;
    根据《桃花源记》中的“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和《秦时妇人》中的“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等可知,无意间被外人发现;
    根据《桃花源记》中的“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秦时妇人》中的“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等可知,结果是再寻而不得,极为神秘。
    【点睛】桃花源记(节选)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秦时妇人
    唐朝开元年间,代州都督因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伪之事发生,就下令把没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赶走。客僧害怕被驱逐,大多暂时逃避到山谷中去。
    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纳人出进。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到了平地,踏过流水,渡过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
    又走了二里,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她看见和尚,害怕而又惊讶,就问和尚说:“你是什么人?”和尚说:“我是人啊!”女人笑着说:“难道有这样形骸的人吗?”和尚说:“我奉事佛,佛必须贬降形骸,所以这样。”她又顺便问:“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详细地说给她听。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又问:“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给她们讲解《金刚经》。她们听了再三再四称赞叫好。
    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随着蒙恬修筑长城。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当初吃草根,得以不死。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年岁,也没有再到人间。”于是她们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养活他。草根涩,根本不能吃。
    法朗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暂时告辞出去,到人间去寻找粮食。等到他到了代州,准备好粮食再去时,却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了。
    (三)(2022春·云南保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激,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东行里许,大石横踞涧中。水不能越,穴石下捣①,两旁峭壁皆斗立②,行者路绝。乃缚木为梯升崖端,复缒下流③,则横石之下,穹然④中空,可树十丈旗。水从石后建瓴⑤下注,汇潭漾碧,翛然⑥沁人。左右两崖,俱有洞高峙⑦。由此而前,即龙湫下坠处也。
    (选自徐霞客《游雁宕山日记后》)
    【注】①穴石下捣:(水流)从巨石下倾泻而出。②斗立:陡直耸立。③复缒(zhuì)下流:(行者)再用绳子拴牢,拉着绳子下到水流下面。④穹(qióng)然:像拱形穹顶一样。⑤建瓴(líng):居高临下。⑥翛(xiā)然:无拘无束的样子。⑦高时:高高对峙。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蒙络摇缀 络:________________
    (2)佁然不动 佁然:________________
    (3)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_______
    (4)行者路绝 绝:_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东行里许,大石横踞涧中。
    11.请选择一个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2.两文画线句中,作者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达到探幽的目的?请结合文段分别解说。
    【答案】9.缠绕 静止不动的样子 使(人的心情)凄凉 断,断绝 10.(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往东走了一里左右,一块巨石横挡在小溪中。 11.侧面(间接)描写。以水中游鱼“空游无所依”的状态,侧面衬托小石潭水透明、清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潭水的喜爱。 12.甲文作者因“水”被竹林所隔,无路可通,便“伐竹取道”,开出一条道路,发现了小石潭。乙文作者因巨石横档,无法翻越巨石,便用绳子捆扎树枝作为梯子,爬上崖端,又拉着绳子下坠到巨石前面的涧水下游。
    【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遮掩缠绕,摇动下垂。络,缠绕。
    (2)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3)句意: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凄,使(人的心情)凄凉。
    (4)句意:行人无路可走。绝,断,断绝。
    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明灭可见,时隐时现。
    (2)东,向东。许,左右,表约数。踞,盘踞。
    11.考查语句赏析。
    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明写鱼,实写水,这是对潭水的侧面描写。正是因为潭水清澈无比,所以水中游鱼才会像在空中游动。本句运用侧面描写,突出了潭水透明、清澈的特点。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潭水的喜爱之情。
    12.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甲文中的“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可知,作者隔着竹林听到水声,知道小潭的存在,可惜为竹林所挡,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直到小石潭。
    根据乙文中的“乃缚木为梯升崖端,复缒下流”可知,一块巨石横挡在涧中,水流不过去,直捣石下的洞穴,两旁的峭壁都陡直地耸立着,行人无路可走。于是捆扎树木作为梯子爬上崖端,又坠到巨石前面的涧水下游。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往东走了一里左右,一块巨石横挡在涧中,水流不过去,直捣石下的洞穴,两旁的峭壁都陡直地耸立着,行人无路可走。于是捆扎树木作为梯子爬上崖端,又坠到巨石前面的涧水下游,而横挡沟涧的巨石下面,中间是十分高大的空洞,可以树立十丈高的旗帜。水从巨石背后居高临下地往下倾注,汇集成碧波荡漾的深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气势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左右两边的崖壁上,都有洞高高对峙。从这往前走,就是小龙揪落下去的地方。
    (四)(2022春·河南信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①楚之逐臣:此处指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不被任用。
    13.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水尤清洌 清冽: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久居 久居:____________________
    14.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5.语段(一)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请理清作者的游踪。
    16.两个语段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它们分别表达了各自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语段简要分析。
    【答案】13.清凉 久留 14.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5.发现小石潭;站在潭边看潭的形状、周边景物、潭中景物;小石潭的源流;感受潭上气氛;离开小石潭。 16.《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被贬的失意和孤凄之情。《书幽芳亭记》表达了作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才华的人生态度。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潭水格外清凉。清冽:清凉;
    (2)句意为:不可长久停留。久居:久留;
    14.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
    西南:向西南;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灭,暗,看不见。
    15.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结合“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乃记之而去”等内容概括行踪: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石潭的源流——潭中气氛——离开小石潭。
    16.本题考查概括作者情感的能力,注意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及文中的关键句子分析。
    (一)文的写作背景是作者被贬官至此,再结合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以看出文章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二)文从“不为无人而不芳”“来岁不改其性也”“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中可知,表达了作者不改初心、不变本性,藏善以待时机施展才华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一)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二)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放在室内满室都香,放在厅堂满堂都香,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五)(2022春·河北保定·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俄而希有鸟①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②。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③,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④。
    (选自李白《大鹏赋》,有删改)
    【注】①希有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异鸟。②跨蹑地络,周旋天纲: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③廖廓:辽阔的天空。④藩篱:指认识事物的局限。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怒而飞( )
    (2)其翼若垂天之云( )
    (3)亦若是则已矣( )
    (4)于是乎大鹏许之( )
    18.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19.甲文中,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20.乙文用什么手法展示了希有鸟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7.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悬挂 这样 答应 18.(1)乘着旋风盘旋飞翔至九万里的高空。(2)而斥䳛一类的小鸟,因囿于自己的见识,徒自对他们发出嘲笑。 19.说明鹏是有所恃的(有所依靠,有所凭借),没能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并非真正的逍遥)。(意近即可) 20.用衬托的手法展现了大鹏壮志凌云、搏击万里的形象。
    【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怒而飞: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其翼若垂天之云: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垂:悬挂。
    (3)亦若是则已矣: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是:这样。
    (4)于是乎大鹏许之:大鹏于是答应了它的要求。许:答应。
    1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1)抟:盘旋上升。扶摇:旋风。上:向上。
    (2)辈:类。空:徒自。见笑,嘲笑。藩篱:指认识事物的局限。
    19.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结合【甲】文“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鹏的背非常庞大,鹏的翅膀非常大,鹏能够飞到九万里高空,能够从北海飞到南海,这些都写成了鹏的本领高强,但是这样本领高强的鹏从北海飞往南海,也必须借助“海运”“扶摇”,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鲲鹏并不真正的“逍遥”,是有所倚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通过【乙】文中“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䳛之辈,空见笑于藩篱”的内容可知,这里具体描写了希有鸟的庞大、高飞的气势,其邀请鹏一同翱翔辽阔天空,看出它们有共同点,说明希有鸟也欣赏鹏,这是从正面用希有鸟来衬托鹏的高大形象,是壮志凌云、搏击长空的;作者说斥䳛因为见识有限而受到嘲笑,其作为反面形象来衬托鹏的见识的博大,壮志的凌云。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不久,希有鸟看见了大鹏,它对大鹏说:“大鹏你真伟大啊,这真是让我高兴的事。我右边的翅膀能覆盖西方极远之处,我的左翼能遮挡东方极远之处。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以恍惚作为巢穴,把虚无当成场地。我呼唤你同游,你和我一起飞翔吧。”大鹏于是答应了它的要求,高兴地随它飞去。这两只鸟都已经飞上了辽阔的天空,而那些斥鷃一类的小鸟,因囿于自己的见识,而徒自对他们发出嘲笑。
    (六)(2022春·湖南湘西·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北冥有鱼》)
    【乙】
    穷发①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②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③而上者九万里,绝④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⑤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⑥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⑦也。
    (节选自《鲲鹏与斥鷃》)
    【注】①穷发: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发,指草木植被。②修:长。③羊角:一种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④绝:穿过。⑤斥鷃(yàn):池沼中的小雀。斥,池,小泽。⑥至:极点。⑦小大之辩:小和大的区别。辩,同“辨”,分辨,分别。
    2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名;其名为鲲 卷卷有爷名
    B.怒:怒而飞 一怒而诸侯惧
    C.志:志怪者也 寻向所志
    D.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山愚公长息曰
    2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3.语段【甲】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鹏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24.结合语段【甲】【乙】简要分析大鹏和斥鷃的形象。
    【答案】21.A 22.大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它用力鼓动翅膀飞起,翅膀如同悬挂在天空的云。 23.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4.大鹏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崇高理想,追求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斥鷃不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它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再飞翔,所以其目光短浅。
    【解析】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名:都是名字;
    B.怒:振动/发怒;
    C.志:记载/标记;
    D.息:风/叹息;
    故选A。
    2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之:的。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若:好像。垂:同“陲”,边际。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像鹏一样的大鸟,要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以此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有所作为,从而得出“逍遥”要有所依凭的结论。
    2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根据文章对大鹏、斥鸚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其形象特点即可。
    根据甲文“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见其形体、力量之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又可见大鹏志向高远、善借长风,追求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境界。
    根据乙文“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可以看出斥鴳目光短浅、才疏志微。它们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再飞翔,因此它注定不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乙】
    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
    (七)(2022春·河北唐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①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②不饮。于是鸱③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①〔鹓雏( yuān 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②〔醴( lǐ)泉〕 甘美的泉水。③〔鸱(chī)〕一种凶猛的鸟,也叫鹞鹰。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或谓惠子曰 或:_______
    (2)非梧桐不止 止:_______
    (3)惠子相梁 相:_______
    2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南 方 有 鸟 其 名 为 鹓 雏 子 知 之 乎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28.阅读小贴士,完成相关问题。
    【小贴士】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
    【乙】文中,庄子借鸱与鹓雏的故事对惠子说:“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请尝试写出庄子的潜台词。
    29.从【甲】【乙】两文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应对技巧?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25.有人 栖息 做宰相 26.南 方 有 鸟/其 名 为 鹓 雏/子 知 之 乎 27.(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2)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 28.示例:我根本不稀罕做梁国的宰相,你害怕自己宰相的地位受到威吓的样子,像极了庸俗的鸱。 (言之有理即可) 29.从【甲】文中学到了转转话题(偷换概念)的应对技巧,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进行应对;从【乙】文中学到了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的应对技巧,庄子把“鸱”比作惠子,把“鹓雏”比作自己,不动声色嘲讽了惠子。
    【分析】2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①句意:有人告诉惠施说。或:有人。②句意:不是梧桐树不栖息。止:栖息。③句意: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相:做宰相,名词用作动词。
    26.本题考查断句。结合句意来断句。句意为: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另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规律: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这句中“鸟”是名词,作宾语;“其”“子”是代词,做主语。所以依据句意和语法即可断句: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
    2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子,你。固:本来。非,不是。②句中重点词:夫,发语词,不译。第一个“于”,从。第二个“于”,到。
    28.本题考查理解言外之意。根据“【小贴士】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结合选文内容庄子借鸱与鹓雏的故事对惠子说的话,可知惠子在乎的宰相之位,对于庄子来说如腐鼠,庄子根本不稀罕做梁国的宰相。据此作答即可。
    29.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及应对技巧的理解。《庄子与惠子游于豪梁之上》中,庄子和惠子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认为这是鱼儿的快乐,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进行应对;《惠子相梁》中,庄子则借腐鼠、鹓雏,表达自己高洁的志趣和对功名的鄙视,不动声色嘲讽了惠子。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乙文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八)(2022春·山东菏泽·八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周书》有言:“人毋鉴①于水,鉴于人也。”鉴也者,可以察形;言也者,可以知德。小人耻其面之不及子都②也,君子耻其行之不如尧舜也。故小人尚明鉴,君子尚至言。至言也,非贤友则无取之,故君子必求贤友也。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加乎善奖人之美,而好摄人之过,其不隐也如影,其不讳也如响③。故我之惮之,若严君在堂而神明处室矣,虽欲为不善,其敢乎?故求益者之居游也,必近所畏而远所易④。
    (徐幹《中论》)
    注释:①鉴:镜子。②子都:古代美男子名。③响:声音。④易:平易。
    30.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固非鱼也 固:本来、原来
    B.请循其本 本:本源
    C.君子耻其行之不如尧舜也 耻:耻辱
    D.虽欲为不善 为:做
    31.下面句中与“请循其本”中的“其”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B.小人耻其面之不及子都也
    C.虽欲为不善,其敢乎D.货恶其弃于地也
    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②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
    33.【甲】文中庄子坚持认为游鱼很快乐,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乙】文中讲述了欲求上进的人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答案】30.C 31.C 32.①鲦鱼在水里游时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②那些贤明的人,言论值得听取,仪容值得模仿,行为值得效法。 33.自由愉悦 寻求并交往贤明的朋友
    【解析】30.C.句意为:君子则以他的德行比不上尧、舜而感到耻辱。耻:以……为耻辱。故选C。
    31.“请循其本”中的“其”,代词,它的;
    A.代词,它的;
    B.代词,它的;
    C.副词,表反问,难道;
    D.代词,它的;
    故选C。
    3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1)从容:悠闲自得;是:这。
    (2)夫:那;贤者:贤明的人;足:值得;象:模仿;法:效法。
    33.本题考查文意理解。结合甲文“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分析可知,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所以体现了他自由愉悦的心境;乙文,“至言也,非贤友则无取之,故君子必求贤友也。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意思是“真实的话语,不是贤明的朋友就无从取得,因此,君子一定寻求贤明的朋友。那些贤明的人,言论值得听从,仪态值得模仿,行为値得效法”,告诉我们追求上进就要和贤明人做朋友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乙】《周书》里有这样的话:“人不要以水为镜子,而要以人为镜子。”镜子,可以察看形体;言语,可以了解品德。小人以他的面容比不上子都而感到耻辱,君子则以他的德行比不上尧、舜而感到耻辱。所以,小人看重明亮的镜子,君子则崇尚真实的话语。真实的话语,不是贤明的朋友就无从取得,因此,君子一定寻求贤明的朋友。那些贤明的人,言论值得听从,仪态值得模仿,行为值得效法,再加上善于赞美他人的优点,愿意指出他人的过错,他们时时赞美他人像影子与身体时刻相随,他们及时指出他人错误似声音发出就有回响。所以,我畏惧他,就像父亲坐在厅堂上,神祇处在房屋中,即使想做恶事,难道还敢吗?因此,要求上进的人与人相处往来,一定要与他所畏惧的人在一起而远离平易和悦的人。
    (九)(2022春·湖南怀化·八年级统考期末)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节选自《商鞅治秦》)
    34.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词。
    (1) 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
    (2) 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
    (3) 道不拾遗(______)
    (4) 然刻深寡恩(_______)
    35.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36.商鞅治秦,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否已经实现了大同的社会理想?为什么?
    37.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生活的风貌美,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人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甲】【乙】两个语段,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答案】34.(1)亲:以……为亲。(2)作:兴起。(3)遗:失物。(4)寡:少,缺少。 35.(1)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惩罚违法者不避忌强宗大族(或有权势的人),奖赏有功者不偏袒亲属近臣(或自己亲近的人)。 36.没有实现。虽然商鞅治秦做到了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因为秦国兵力强盛,商鞅赏罚分明,但是他为人刻薄缺少仁慈,而大同社会是一个贤能执政、诚信和谐、人人无私、天下为公的社会。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 37.开放性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可从自然美、人文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等角度答题。)
    【解析】34.本题考查字词意思。
    (1)故人不独亲其亲: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亲:以……为亲;
    (2)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3)道不拾遗:路上丢失的东西没有人去捡拾;遗:失物;
    (4)然刻深寡恩:商君执法过于苛刻严峻,缺少仁恩;寡:少,缺少。
    3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以下字词的翻译:
    (1)亲其亲:敬爱自己的父母;子其子:疼爱自己的子女;
    (2)讳:忌讳;强大:强宗大族;
    3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首先通过甲文得知“大同社会”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一个人们主动互帮互助的一个社会,并且大家都是拥有美好品质的社会,这个社会最主要的是要人们发自内心地主动建设美好社会;而商鞅的“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他的严苛的法律致使的,并不是百姓主动去营造的和谐社会,所以并非甲文讲到的“大同社会”。
    37.本题考查拓展探究。
    甲文是关于大同社会的内容;乙文则是通过法治得到的和谐社会;再结合题干中《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可知不同的和谐社会,在我看来和谐社会,应该是如大同社会一般,是大家在自愿的基础上,为这个社会做贡献,同时因为大家的自主自愿,会降低犯罪率,这样的话也会让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的生活更加快乐。当然我们还是需要法律的规范作用,为我们的和谐社会保驾护航,但是法理之外也要容得人情,不能过于严苛。这样的社会才是我理想中的社会。
    【点睛】译文:
    【甲文】在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独抚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独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做贡献,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自己的职业,女子有自己的归宿。对于钱财货物,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门闩插门,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文】卫鞅从魏国逃往秦国,秦孝公让他做相国,封给他商地,称为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大行,正直无私,惩罚违法者不避强宗大族,奖赏有功者不偏袒亲属近臣,法纪涉及太子,连太子的老师也要受刑。商君的法令施行一年之后,路上丢失的东西没有人去捡拾,老百姓不敢乱取非分之财,国家兵力强大,各诸侯因此而害怕秦国。但是,商君执法过于苛刻严峻,缺少仁恩,只是用强力压服人而已。
    (十)(2022春·山东临沂·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
    令既县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节选自《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3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讲信修睦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不独亲其亲 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怪之 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民大说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下面句子中与“天下为公”加点词用法一致的是( )
    A.不足为外人道也B.中轩敞着为舱
    C.不必为己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0.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4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42.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答案】38.修,培养。 亲,父母。 怪,对……感到奇怪。 通“悦”,高兴。 39.B 40.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41.(1)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2)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42.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 “讲信”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②句意: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亲:父母。
    ③句意:人们觉得奇怪。怪:以……为怪。
    ④句意:秦国的百姓都非常高兴。说:同“悦”,高兴。
    3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语的含义。答题时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例句句意: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为:是。
    A.句意: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为:对;
    B.句意: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为:是;
    C.句意:而不一定替自己谋私利。为:替;
    D.句意: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为:被。
    故选B。
    40.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松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句意: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故断句为: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41.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各句中的重点字词解释。
    ①货:财货;恶:憎恶;弃,扔;于:在;必:一定;藏:私藏。
    ②募:招募;徙:搬;置:放置;者:……的人;予:赏赐;有能……者:能……的人。
    4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结合“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意思为: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可知,“立木南门,徙者奖励”的原因是怕百姓不相信制定的法律,故目的是取信于民。结合“讲信修睦”的意思“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可知,乙文的行为体现了文的“讲信”。
    【点睛】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来表明决不欺骗。人们都知道了左庶长言出必行,最终发布法令。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反。”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人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将别人丢的东西据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十一)(2022春·湖南永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①”。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典于学:宾语前置句,“典”是“经籍、经典”的意思。
    4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 旨:味道。B.能自反也 反:同“返”,返回。
    C.教学相长 长:推动。D.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44.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
    A.人不学,不知道 虽有至道,弗学
    B.其此之谓乎 弗食不知其旨也
    C.念终始典于学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虽有嘉肴,弗食
    4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46.两篇文章都引用了《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43.B 44.B 45.①所以,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②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管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46.甲文引用《兑命》中的话论述教与学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乙文则通过引用证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4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B项大意是:能够反省自己。反:反省。故答案为B。
    44.A.道:道理/道理;
    B.其:表推测,估计,大概/代词,它的;
    C.学:学习/学习;
    D.弗:不/不。
    故选B。
    45.本句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1)是故:所以;困:困惑。
    (2)王者:称王的人;君:治理。
    46.本题考查引用材料的作用。在论述类文章中,引用材料作为道理论据,一般是用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的。甲文,“学学半”,意思是“教人是学的一半”,论证了前文“教学相长”的道理。乙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要论述的是学习的重要性,“念终始典于学”意思是“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这句话强调的也是学习的重要性,有力证明了前文的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够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十二)(2022春·陕西渭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法问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速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千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节选自王辟之《渑之燕谈录》)
    【注】①太宗:宋太宗。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4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虽有至道
    (2)学学半
    (3)深得其法
    (4)书固佳矣
    4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知其旨也 策之不以其道
    B.著每以为未善 化而为鸟
    C.又以问著 不以千里称也
    D.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4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法问著。
    50.【甲】【乙】两文都与“教”“学”相关,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47.(1)最好的。(2)“教”,教导。(3)方法,窍门。(4)本来。 48.A 49.(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门已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
    (2)太宗在临朝听政之余。喜欢练习书法,曾经数次让内侍拿着自己的作品让王著品评。 50.【甲】文以“嘉肴”和“至道”类比,引出对“教”和“学”关系的论述,侧重于论述“教学相长”;
    【乙】文通过记述王著指导太宗学习书法一事,告诉我们“教”要严格要求,“学”要虚心请教、勤奋刻苦。(意近即可)
    【解析】4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即使有最好的道理。至:最好的。
    (2)句意:教人是学的一半。学:“教”,教导。
    (3)句意:理解透了窍门。法:方法,窍门。
    (4)句意: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固:本来。
    4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它的/代词,它,它的;
    B.动词,认为/动词,成为;
    C.介词,拿/介词,凭借;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故选A。
    4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是故,因此;然后,这样以后;知,知道;困,困惑的地方。
    (2)听政,坐朝处理政务;数,多次;遣,派。
    5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甲】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也”这个结论。
    【乙】文“书固佳矣,若速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可知,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这样促使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体现了“教”要严格要求的道理,而“书固佳矣,若速称善”也表明,太宗虽贵为皇上,但作为学习者,他仍然虚心请教王著并更加勤奋刻苦地练习,最终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说明“学”要虚心请教、勤奋刻苦。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太宗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习书法,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有一次,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太宗规劝的成果。
    (十三)(2022秋·湖南湘西·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 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 ②死马而捐 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 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5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
    ②其真无马邪 其:
    ③臣闻古之君人 闻: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5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5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学而时习之
    5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案】51.①鞭打;②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③听说;④用 52.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53.C 5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5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如,策:鞭打,动词。其:难道,表示推测。
    52.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枥:马棚、马厩。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且:尚且。况:何况。
    53.A.表修饰。
    B.表并列。
    C.与例句都是表示转折。
    D.表并列。
    故选C。
    5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甲文因为世上没有伯乐,统治者不赏识、任用“千里马”,导致“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所以最终“不以千里称也”;乙文君主渴求得到“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得以脱颖而出,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意义,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要意义。
    【点睛】译文
    甲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文,“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十四)(2021春·全国·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乙】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①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三山街②润泽③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④,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⑤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节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②三山街:地名。③润泽:获利。④犀:犀牛。引申为犀牛角或皮制作的器物。⑤劫:胁迫。
    55.阅读【甲】【乙】,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珠可历历数也 终不可得
    B.神情与苏、黄不属意偶不属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辄自为之
    D.左臂挂念珠倚之然其技艺之巧
    56.用“/”给【乙】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
    5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
    58.【乙】中濮仲谦“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却又为何“赤贫”?请根据文中相关情节加以分析。
    【答案】55.B 56.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 57.(1)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2)濮仲谦名声大噪,能够得到他在书画雕刻艺术作品上的签名题字,此物品的价格就会立即飞涨。 58.仲谦安贫乐道、乐于助人,不为权势和金钱而改变自己的志趣。
    【解析】55.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理解。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理解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大约/可以;B.类似/类似;C.是/雕刻;D.代词,指左膝/助词,的;故选B。
    5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这句话意思是“则是因为经过他自己的手略微刮磨一下,于是获高价,真不可思议”,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
    57.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本题中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比:靠近;隐:隐藏;名,名声;甚:大,很;辄:就;腾贵:物价飞涨”。
    5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解答此题要理解文意。根据“而仲谦赤贫自如也”“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淡之,终不可得”等内容可知,仲谦一贫如洗,却又自得其乐,任性适意,鄙夷势利,淡泊名利。
    【点睛】译文:
    【甲】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乙】南京濮仲谦,古朴的容貌,不同凡俗的古人的思想。卑微谦恭的形象,好像是一个无能之辈。然而他的雕刻艺术,技艺高巧,可以夺天工了。他雕刻竹器,一帚、一刷,竹片只是方寸而已。而价值立即以两倍计算。然而,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又必用盘根错节的竹子,以不用刀砍斧削为奇特,则是因为经过他自己的手略微刮磨一下,却于是获高价,真不可思议。濮仲谦名声大噪,能够得到他在书画雕刻艺术作品上的签名题字,此物品的价格就会立即飞涨。三山街得到仲谦的手题字而获利的有数十人.然而仲谦自己却贫穷如故。在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立即自己动手雕刻起来。然而如果不对他的意,即使以势压人、以利诱人,终究得不到他的作品。

    相关试卷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小石潭记(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小石潭记(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社戏(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社戏(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三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周亚夫军细柳》对比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周亚夫军细柳》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3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