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 唐诗三首(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 唐诗三首(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课内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挂罥(juàn) 翩翩(piān) 邺城戍(shù)
B.塘坳(à) 老妪(yù) 口称敕(chì)
C.两鬓(bìn) 突兀(wù) 辗冰辙(niǎn)
D.布衾(jīn) 幽咽(yè) 风怒号(há)
【答案】D
【解析】
D.“布衾”的“衾”应读“qīn”。故选D。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答案】D
【解析】
D.有误。正确的划分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故选D。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C.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答案】A
【解析】
A.“直”同“值”,价钱。BCD三项没有“通假字”。故选A。
4.下列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老翁逾墙走B.听妇前致词
C.二男新战死D.天明登前途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A.走:古义:跑;今义:走。
B.前:向前,名词作状语。
C.新:古义:最近,刚刚;今义:新的,刚出来的。
D.前途:古义:前行的路;今义:未来的光景。
故选B。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炭翁》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B.《卖炭翁》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通过对屋破着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A.老翁在面对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的人时,他毫无反抗之力。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敢于反抗”分析有误。
故选A。
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两首诗都有较强的叙事性,也都有比较精彩的描写,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前者是歌行体;后者是乐府体。
C.“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而且是老翁生活的一切依凭,却只因为是“宫使驱将”,所以“惜不得”。
D.《卖炭翁》是一首抒情讽喻诗,揭露、批判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理解。
D.《卖炭翁》是叙事诗,选项中“抒情讽喻诗”说法错误。
故选D。
7.默写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虽身处逆境仍然乐观向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出他劳动的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卖炭翁》中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壕吏》中,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2)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4)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5)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6)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解析】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丧、彻、厦、庇、俱、鬓、苍苍、炭、辗、冰辙、妪。
8.文学常识填空.。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从体裁上说属于__________诗。作者杜甫,字_____,曾自称 ______________,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人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 为___________。
(2)白居易,字_______,________代著名诗人,晚年自号_____,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答案】
古体 子美 少陵野老 杜工部 乐天 唐 香山居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本题考查对杜甫和李白的了解。
9.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本班“感受大自然”综合学习活动正在进行,请你参与。
(1)走近经典,填写季节,请根据下面诗句写景的特点,猜猜描写的季节。
①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_________
②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_________
(2)拥抱自然,书写感受一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请用一句话表达你独特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春 第一句诗的意思是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写的是春天。 ②冬 第二句诗的意思是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我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写的是冬天。 (2)示例: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让人神清气爽。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我们知道季节有春夏秋冬四季,然后根据诗句中有代表季节的词语来分析答案:从“柳花”判断是春天来临,柳树发芽之时, 是春季;第②中的“六出飞花”判断是雪花, 应该是冬季,从“琼枝”也能判断。
(2)本题的考查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创新能力,注重人文性,贴近生活。平时要注意语言的积累,还要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先表明喜欢的季节,再陈述理由。示例:我最喜欢春天。因为春天让大地每天都在发生看梦幻一样的变化,春天的生命力是旺盛的,春天的创意是精彩的。我尤其喜欢空气中的草的味道,新剪的草的气味,盛开的花的香气……
10.(2022·内蒙古·九年级专题练习)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________
(2)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________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________
【答案】对偶 设问 比喻
【解析】(1)是典型的对偶句,两句诗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意义对称。
(2)自问自答,是典型的设问句。
(3)“雨脚如麻未断绝”: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使用了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
二、课内阅读
(一)(2022春·广西防城港·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出演提供了典型环境。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这是一首叙事诗,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D.全诗主要塑造了一个盛气凌人的恶吏形象和一个饱受欺凌的老妪形象。其中,恶吏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
11.把“有吏夜捉人”中的“捉人”换成“征兵”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10.D 11.不好,因为“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用“捉人”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解析】1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D.“恶吏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有误,老妪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
故选D。
11.本题考查诗文的赏析。解答时,先要表明不能换,再分析理由,思路是:该句表示什么,句中什么意思,句式是什么,换掉后会怎么样,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即可。
“有吏夜捉人”的意思是: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捉人”既体现了官吏征兵时的粗鲁、蛮横无理,不待人有丝毫言语,就被强迫当兵,手段狠毒,又表现了百姓不愿意征战沙场,厌恶战争,作者在如实描绘之中暗含揭露、批判之意,为下文老翁“逾墙而走”埋下伏笔,而换成“征兵”语言平淡无奇,减轻了对官吏的讽刺意味。
三、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选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乙】禄山乱,甫避走三川。至德二载,亡走凤翔。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大历中,出瞿唐,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甫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数尝寇乱,挺节①无所污。为歌诗,忧时伤生,情不忘君,人皆怜之。观李、杜二公,语语王霸② , 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③之妙,双振当时。
(选自《唐才子传·杜甫》,有删改)
【注释】①挺节:坚守节操。②语语王霸:句句震撼人心。③骚雅:诗歌。骚,代指屈原的《离骚》。雅,大小雅,代指《诗经》。
13.解释下列词语。
①俄顷________
②何由彻________
③亡走凤翔________
④营草堂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②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15.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杜甫创作甲诗时的处境。
16.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段甲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既暗示大雨即将来临,又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选段甲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正如乙文所评“阮时伤生,情不忘君”。
C.至奎翌芒粤虽有“高而不切”的评价,但甲诗“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和崇高的社会理想是非常可贵的。
D.乙文结尾含蓄肯定李白、杜甫诗歌成就很高,共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答案】
13.一会儿 如何挨到天亮 逃到凤翔 建造草堂
14.①被子使用时间过久冰冷如铁,孩子睡相不好,将被里子蹬破。②县令准备船只前去迎接,杜甫才得以归来。
15.时逢战乱,到处逃难,生活处境艰难。
16.D
【解析】
13.本题考查解释词语的能力。可以通过翻译句子来解释。
1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应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
15.本题是对创作背景的考查,可以从“禄山乱”“走三川”“亡走凤翔”“流落剑南”“出”“登”“客”来分析。
16.A.准确把握了诗句含义;
B.正确理解了诗歌和乙文的主旨;
C.正确理解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D.项杜甫属于现实主义诗人,不属于浪漫主义风格;
故选D。
【参考译文】安禄山叛乱,杜甫为避难逃到三川。至德二年,又逃到凤翔。客居秦州,靠砍柴采集野果自给自足。又流落到剑南,在成都西城浣花溪造了间破房子。大历中,游历过瞿唐峡,登上衡山,于是客居耒阳。游览岳祠的时候,突然发洪水了,十多天没东西吃,县令派船去接他,才回来。杜甫喜欢谈论天下大事,高谈阔论却不切(贴近)实际。多次碰到贼寇叛乱,坚守气节不受污染。写歌写诗,为时事与生活忧伤,重情义不忘记皇上,大家都敬爱他。看李白、杜甫两位,每句话都震撼人心,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文人风雅,两位震动当时。
(二)阅读下面三篇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①
杜甫
去郭轩楹②敞,无村眺望赊③。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释】①本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为诗人结束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定居成都浣花溪旁草堂时所作。水槛(jiàn):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②轩楹(yíng):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③赊:远。
(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丙)
杜甫传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是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①乱离,谷食踊贵②,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③,儿女饿殍④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⑤。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⑥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有删节)
【注释】①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②踊贵:指物价上涨。③梠(lǚ):野生谷物。④饿殍(piǎ):饿死。⑤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五品以上为佩鱼符袋。⑥田畯(jùn)野老:泛指民间百姓。
17.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评价(甲)诗说:“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请结合此评价赏析(甲)诗颈联的妙处。
18.(甲)(乙)两诗都是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旁草堂时所作。(甲)诗大约写于761年草堂初建的春天,(乙)诗写于公元761年的秋天风雨破屋之后。请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内容,说说这两首诗所蕴含情感的不同之处。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自:从。遁:逃跑。)
B.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负:背。数:几)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过:经过。冠:戴帽子。)
D.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乃:于是。至:到)
20.把(丙)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21.(乙)诗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跟杜甫所处动乱的时代及个人的坎坷遭遇有关,从(丙)文中你读出了杜甫哪些人生坎坷遭遇?
【答案】
17.“细”写出春雨之小,“出”写出鱼儿在细雨中游出水面的动态,轻快欢欣;“微”写出春风之小,“斜”写出了燕子在微风中翩翩斜飞的动,轻盈优美,生动逼真。诗人借景抒情,流露远离尘世喧的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18.甲诗为诗人刚刚结束颠沛流离生活时所作,作者暂得安定住所,草堂早春的自然风光美丽,诗人借景表达了远离尘世喧嚣的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乙诗诗人推己及人,表达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19.C
20.(1)严武和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
(2)杜甫曾经到岳庙游玩,被洪水阻拦,十多天没饭吃(十多天得不到食物)。
21.(1)杜甫的仕途不是很顺利,没有考中进士。(2)遭遇安史之乱。(3)生活漂泊不定,饥寒交迫。(4)极力上疏救助房琯,因此招祸,被免职。(5)严武死后,杜甫依附高适,但高适已死,杜甫携家人躲避战乱,颠沛流离,最后病死。(6)杜甫在耒阳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解析】
1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意,确定好赏析角度。此诗为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结合题干中“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 颔联可从炼字角度分析。“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意思是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 其中“细”写出了春雨的细微,是毛毛细雨,“出”形象的写出了细雨绵绵,鱼儿欢快的的跃出水面的情态;“微”写出春风的微小,“斜”形象的写出了春燕在微小的春风中轻快的舞动,燕子体态轻弱,微风之下可斜飞,大风之下,则难飞起了。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融情于景,流露出作者有了安身之所后内心的恬淡安适和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18.本题考查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情感。
(甲)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为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流露出诗人有了安身之所后内心的恬淡安适和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乙)诗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的情怀和博大的胸襟以及心怀天下崇高境界。
19.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句意。
A.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自:从。遁:逃跑。
B.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负:背。数:几。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过:拜访。冠:戴帽子。
D.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乃:于是。至:到。
故选C。
20.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世旧:世交旧谊;甚:很,十分;隆:丰厚;
(2)尝:曾经;为:被;旬日:十天,这里是十多天的意思;食:吃。
2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理解文意。
由“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等内容可知,杜甫未考中进士,为官之路坎坷。还因为上奏说房琯有才干,不应该被罢免,而被皇上从京城赶出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
由“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等内容可知,遭逢安史之乱,杜甫及家人流离失所,缺衣少食,贫病交加,杜甫五十九岁便去世了。
【参考译文】
甲:草堂远离喧闹的城郭,庭院开阔宽敞,四周没有村落,放眼一望无边。
碧澄江水,几乎淹没两岸;葱茏树木,黄昏盛开鲜花。
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
城里拥挤着十万人家,熙熙攘攘;这里却只有两三灯火,清闲自在。
乙: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丙: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
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三)(2022春·河北衡水·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卖炭翁(节选)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22.这两首诗都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相比,古体诗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3.这两首诗都有精彩的心理描写。具体分析两个划线诗句心理描写的效果。
【答案】22.①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②各句字数没有严格限制(《茅》有二言、七言、九言句。《卖》有三言、七言句)③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或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④不讲究平仄、对仗 2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对家人窘迫生活的悲戚愁苦,扩展到对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思及希望风雨、战乱早日结束的期盼。“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卖炭翁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悲惨境遇,寄予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解析】22.本题考查古体诗和近体诗形式的比较。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今体诗,是初唐后为区别于古体诗而命名,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有:句数、字数、用韵、对偶和平仄。①句数:古体诗句数无限制,篇幅可长可短;近体诗句数有限制,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②字数:古体诗每句字数有一定灵活性,特别是七言古诗,而近体诗每句字数固定,五绝和五律每句五字,七绝和七律每句七字,不得有任何突破;③用韵:古体诗虽然一般是偶句押韵,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可以仄声韵与平声韵交错;近体诗规定偶句押韵,只可押平声韵,且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④对偶:古体诗对偶自由,可用对偶句,也可不用;近体诗中的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句;⑤平仄:古体诗不讲平仄;近体诗要求合平仄。
2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意思是: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这两句诗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思及希望风雨、战乱早日结束的期盼;“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作者通过卖炭翁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悲惨境遇,寄予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小石潭记(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社戏(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三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周亚夫军细柳》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