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4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60题(武汉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4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60题(武汉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4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60题武汉专用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14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60题武汉专用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湖北武汉·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凌晨四点钟的清华自动贩卖机
①上大学之后,我培养出一套很奇怪的作息来。晚上一下课,我就一路疯狂地骑车回寝室,再一路疯狂地剥衣服,把自己送到床上。从九点开始睡,睡到凌晨两点左右起床。在一片黑暗寂静中连滚带爬地跳下床,打开笔记本,在电脑开启时寂静的嘶吼中,一点点苏醒过来。
②这样的作息很糟糕,它让我的眼袋重得像一双传家之宝。然而,我宁愿用阳光换沧桑,坚持着在大家都热闹的时候熟睡,在大家都睡死过去的时段活着,和大部分的人作息表反着来,乐此而不疲。
③这种怪癖在我小时候就很明显,绝对不是自闭症,也没什么抑郁倾向,只是习惯于这样稀薄地活着。只有生活在活人气息密度最低的时空里,才觉得自在。
④中学的时候我就是这样一副德行。我把自己的桌子搬到最后一排,和清洁工具并排坐着,教室在人员的膨胀下越来越拥挤,我的生存空间也不断被挤压,有的时候甚至不得不一整天都和扫把撮箕维持相依为命的拥抱姿态。
⑤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还有一座假山一样的废墟,大家看完后弃置的书和杂志全都顺手往后一甩。我每天就像拾荒者一样,在破杂志里翻来翻去,哪怕是一张纸也觉得是捡拾到了珍宝。
⑥老师偶尔微服私访到教室最后一排,发现扫把拖把里还住着一个人,在积极团结的集体外还有这么个被遗忘的角落,生活着这样一个窝囊而自得其乐的人。他在吃惊之余也有点愤恨,在讲台上公开不点名批评:“有些人,不晓得为什么要把自己边缘化,要游离于集体之外。”
⑦上大学之后,我却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一样,身上都印着拉风的广告语——我在哪里生活,哪里就是无人区。
⑧我们这种人的特征很明显。比起班里的同学,我们更熟悉美剧和电影字幕组的小组成员;好多年没有和人一起逛过街,但是一天查十次淘宝上买的宝贝物流送到哪儿了;常年戴着耳机,用iPd把自己和世界分割开。生活滑向这步田地,似乎是很容易的事情。不知不觉就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人了,自己一个人占领一大块无人的区域,在心里修篱种菊,静守一个人的时光。
⑨孤独被告知是可耻的,所以大家上了大学之后,都抢着巴结热闹。当天色逐渐暗下来,一天进入沉寂的段落,大部分人预感到自己会开始孤独,都开始焦躁和不安,开始走家串户地邀人抵制寂寞。我错过了每一次热闹的聚会,因为孤独对我来说不是陷阱,而是机会。当它来临时我平和欣喜,恭敬地全身心迎接它。
⑩热闹的方式很单一,孤独的模式却很丰富。我最有存在感的片刻总是在晚上,熄了灯之后,我凑着应急灯惨白的光看书,就着电脑微弱的光写作,在呼噜声中,听到自己内心茁壮成长的声音。
⑪凌晨四点钟,我饿得奄奄一息,冲到楼下的自动贩卖机前买东西吃,却发现贩卖机前竟然排起了队,有好几个和我一样的人,穿着邋遢的睡衣和拖鞋,面色萎靡,却眼露饥饿的凶光。我们沉默地排着队,偶尔目光相接都十分羞赧,认出了彼此是同类。我知道,我们都不太合群,我们都对嬉闹适应不良,我们都偷偷得意着自己的无人区的生活。我们因具备相同高贵的灵魂而相遇,又各自离开,走在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不会迷失,坚定地向前。
(文/蒋方舟,基于命题需要原文有删改)
1.读①-③段,说说“这样稀薄地活着”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2.读④-⑥段,简要概括“我”“窝囊而自得其乐”的原因。
3.读第⑧段,简要概括“我们这种人”的特征。
4.“孤独对我来说不是陷阱,而是机会”,结合⑨-⑪段内容说说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案】1.和大家作息相反,一个人自在的做自己的事。 2.“我”喜欢呆在无人关注,被人遗忘的角落。可以独自享受阅读的收获。 3.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作答。
如:喜欢在自己的领域(世界)里追剧、购物和享受。修炼自己的内心,静守一个人的美好时光。 4.孤独时,我能够全身心的读书写作。能够遇到更多保持独立的生活方式与高贵的灵魂的人。可以坚定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稀薄”的本意是空气、烟雾等密度小,不浓厚,文中指的是“我”生活的状态,喜欢“生活在活人气息密度最低的时空里”。结合第②段“然而,我宁愿用阳光换沧桑,坚持着在大家都热闹的时候熟睡,在大家都睡死过去的时段活着,和大部分的人作息表反着来,乐此而不疲”可知“我”选择“稀薄地活着”指“我”和一般人的生活作息相反;
再结合第③段“只有生活在活人气息密度最低的时空里,才觉得自在”可知“稀薄地活着”也指“我”习惯于在无人打扰下自在的过自己的生活。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窝囊”的原意是因受到委屈或事情不顺利而心中烦闷,难受, 结合第④段“我把自己的桌子搬到最后一排,和清洁工具并排坐着”和“我的生存空间也不断被挤压,有的时候甚至不得不一整天都和扫把撮箕维持相依为命的拥抱姿态”可知,在文中是指“我”学习的环境很简陋,不够整洁,可见“我”生活的不拘小节,喜欢一个人待在不被人关注的角落里;
再结合第⑤段“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还有一座假山一样的废墟,大家看完后弃置的书和杂志全都顺手往后一甩。我每天就像拾荒者一样,在破杂志里翻来翻去,哪怕是一张纸也觉得是捡拾到了珍宝”可知,在这样一个地方,关注的人很少,而且还有很多的书可供“我”阅读,“我”在这里收获满满,自得其乐。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物质方面:结合第⑧段“比起班里的同学,我们更熟悉美剧和电影字幕组的小组成员;好多年没有和人一起逛过街,但是一天查十次淘宝上买的宝贝物流送到哪儿了;常年戴着耳机,用iPd把自己和世界分割开”可知“我们这种人”无论是看电视电影,还是购物,都是喜欢网购,听音乐也是常常戴着耳机,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隔开,生活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尽量不被打扰;
精神方面:结合第⑧段“不知不觉就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人了,自己一个人占领一大块无人的区域,在心里修篱种菊,静守一个人的时光”可知,“我们这种人”心境平和,耐得住寂寞,可以静静享受一个人的时光。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⑩段“我最有存在感的片刻总是在晚上,熄了灯之后,我凑着应急灯惨白的光看书,就着电脑微弱的光写作,在呼噜声中,听到自己内心茁壮成长的声音”可知,在晚上,也是最容易孤独的时候,“我”却能够静下来心看书写作,让自己茁壮成长;
结合第⑪段“我知道,我们都不太合群,我们都对嬉闹适应不良,我们都偷偷得意着自己的无人区的生活。我们因具备相同高贵的灵魂而相遇,又各自离开,走在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不会迷失,坚定地向前”可知,孤独对于“我”来说,可以不用被世俗的生活所牵绊,可以保持着独立的生活方式,还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高贵的灵魂,而且也不会感到迷茫,对于自己的生活有着坚定的目标。
(2023·湖北武汉·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记不住的日子
(1)作家愿意语出惊人。博尔赫斯说:“记得住的日子才是生活。”这话说得有些苛刻,也有些绝对。起码,我是不大信服的。
(2)记得住的日子才是生活,那么,记不住的日子就不是生活了吗?不是生活,又是什么呢?显然,博尔赫斯所说记得住的日子,是指那些不仅有意思甚至是有意义的生活,可以回味,乃至省思。他将生活升华,而和日子对立起来,让日子分出等级。
(3)细想一下,如我这样庸常人的一辈子,所过的日子就是庸常的,不可能全都记不住,也不可能全都记住。而且,记得住的,总会是少于记不住的。就像这一辈子吃喝进肚子里的东西很多,如果按照以前我的每月粮食定量是32斤,一辈子加在一起,得有上千乃至上万斤,但真正变成营养长成我们身上的肉,不过百十来斤。如果所过的日子全部都能记得住,那么,会像吃喝进的东西全部都排泄不出去,人也就无法活下去了。
(4)博尔赫斯将记得住的日子当成一杯可以品味的咖啡或葡萄酒。普通人乃至比普通人更弱的贫寒人的日子,只能是一杯白水。
(5)人的记忆就像筛子,总要筛下一些。筛下的,有一些,确实是鸡零狗碎,一地鸡毛,但其中一些不见得比记住的更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只是不愿意再像磐石一样压迫在心里,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让它们尘逐马去,烟随风散。
(6)人需要自我消化,让心理平衡,才能让日子过得平衡。这或许就是阿Q精神吧。有些鸵鸟人生的意思,只会将自己的头埋在土里,不会或不敢正视。不过,如果要想让有些事记住,必须让有些事不记住,这是记忆的能量守恒定律,是生活的严酷哲学。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拿得起,放得下。
(7)在北大荒的时候,我见过一位守林老人。我们农场边上,靠近七星河南岸,有一片原始次生林。老人在那里守林守了一辈子。他住在林子里的一座木刻楞房中,我们冬天去七星河修水利的路上,一定要路过那座木刻楞,常会进去,喝口热水,吃吃他的冻酸梨,逗逗他养的一只老猫,和他说会儿闲话。他话不多,大多时候,只是听我们说。附近的村子叫底窑,清朝时是烧窑制砖的老村,那里的人们都知道老人的经历,从前清到日本鬼子入侵,前后几个朝代,是受了不少苦的,一辈子孤苦伶仃一个人,守着一只老猫和一片老林子过活。
(8)我一直对老人很好奇,但是,你问他什么,他都是笑笑摇摇头。后来,我调到宣传队写节目,有一段时间,专门住在底窑,每天和老人泡在一起,心想总能问出点儿什么,好写出个新颖些的忆苦思甜之类的节目。可是,他依然什么也没有对我说。不说,不等于没记住,只是不愿意说罢了。我这样揣测。
(9)和老人告别的时候,他对我说:不是不愿意对你唠,真的是记不住了。我不大相信。他望着我疑惑的眼神,又说:孩子,不是啥事都记住就好,要是都记住了,我能活到现在?这是他对我说得最多的一次话。
(10)守林老人的话,说实在的,当时我并没有完全听懂。五十多年过后,看到博尔赫斯的这句话,忽然想起了守林老人,觉得记忆这玩意儿,对于作家来说,是一笔财富,记得住的东西,都可以化为妙笔生花的文字。对于历尽沧桑苦难的普通人来说,记得住的东西越多,恐怕真的难以熬过那漫长而跌宕的人生。
(11)我读中学的时代,经常引用列宁的一句话叫做:“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过去要是真的都记住了,过去的暗影会压迫今天的日子,也可以说是今天的生活,会如梦魇般,也是可怕的。
(选自《羊城晚报》,作者:郑紫薇)
5.阅读(1)—(5)段,结合博尔赫斯的看法,说说“我”对“记不住的日子”有着怎样的理解。
6.结合语境,说说第(6)段画线句中“拿”和“放”的含义。
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拿得起,放得下。
7.守林老人话不多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7)—(10)段内容概括作答。
8.在作者看来,应该怎样面对过去的日子?联系文题和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答案】5.①记不住的日子要比记得住的日子多很多,都记住不可能。②记不住的日子中有一些日子也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6.拿,就是记得住。放,就是不记住。 7.①孤苦伶仃,历尽沧桑苦难。②不想记住生活中的苦难。 8.对于过去的日子,不必都要记住,只有不记住过去日子中的苦难或者不愉快,才能让我们今天的日子过得轻松而愉快。
【解析】5.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3)段中的“所过的日子就是庸常的,不可能全都记不住,也不可能全都记住。而且,记得住的,总会是少于记不住的”可得:记不住的日子要比记得住的日子多很多,都记住不可能。
根据第(5)段中的“筛下的,有一些,确实是鸡零狗碎,一地鸡毛,但其中一些不见得比记住的更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可得:记不住的日子中有一些日子也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6.考查词句理解。
根据前句“不过,如果要想让有些事记住,必须让有些事不记住,这是记忆的能量守恒定律,是生活的严酷哲学”可得:拿,就是记得往。放,就是记不住。
7.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7)段中的“从前清到日本鬼子入侵,前后几个朝代,是受了不少苦的,一辈子孤苦伶仃一个人,守着一只老猫和一片老林子过活”可得:孤苦伶仃,历尽沧桑苦难。
根据第(9)段中的“不是啥事都记住就好,要是都记住了,我能活到现在”和第(10)段中的“对于历尽沧桑苦难的普通人来说,记得住的东西越多,恐怕真的难以熬过那漫长而跌宕的人生”可得:不想记住生活中的苦难。
8.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根据第(3)段中的“想一下,如我这样庸常人的一辈子,所过的日子就是庸常的,不可能全都记不住,也不可能全都记住”可得:对于过去的日子,不必要都记住。
根据第(10)段中的“对于历尽沧桑苦难的普通人来说,记得住的东西越多,恐怕真的难以熬过那漫长而跌宕的人生”可得:对于过去发生的那些苦难或是不愉快,我们应有意识的选择忘记,只有忘记了苦难,才能让当下的日子过得轻松而愉快。
(2024上·湖北武汉·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迟 行
①一条路上,间隔不远,一株盛放的木棉花,使我停下来,抬头看了好几次。树干直挺耸立,树枝平平伸展出去,像手臂,承载着一朵一朵赭黄橘红的花。仰头看,整株木棉像一只盛大的烛台,满满一树花朵,艳红鲜黄,像明亮灿烂的烛光火焰一齐点燃,在阳光下跳跃闪烁。
②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路过的行人,也都感染到喜悦。有些路人或许有急事要办,匆忙走过,无法注意到这个季节木棉花的盛放。我正低头看地上落花,听到他们脚步声急急走来,赶快让开,怕阻挡了他们的去路,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遗憾。
③我很喜欢东方园林建筑里的亭子,空间不大,四面无墙,只是暂时供人短暂休憩。在山水画里,亭子常常只是一个小点,或在水边,有扶栏可以倚靠,看水流低回,浮沫此起彼落;或在山路迂回的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可以远观山色,眺望大河浩荡。
④ “亭子”就是“停”的暗示吗?行走盘桓在长长的路途上,我希望前进的速度更快吗?还是我要学习懂得如何停留,而不只是四处浏览、匆匆赶路?如果人生是一条路,从生到死,我希望这条路是高速公路,一通到底,快快走完吗?或者,我更希望在这条路上,可以多一点迟延,多一点迂回,多一点停留,多一点过程。
⑤人类最早只是步行,步行的空间范围很有限。这座城市的北门、南门、西门、东门,四个城门连接起来,也就是原来城市步行走出来的尺度。不只是这座城市,所有以步行速度规划的城市空间,范围都不太大。欧洲许多老城市,像意大利的西耶那、翡冷翠,西班牙的托莱多都还可以完全用步行游览。老城市的巷弄很有自己的特色,弯弯曲曲,高高低低,本来就是居民长久用脚走出来的路。
⑥或许,我们已经遗忘,人类最初的文明,是在漫长步行的路上,一步一步,缓慢行走出来的结果。
⑦我步行走去灞桥,黄埃漫漫,仿佛还听得到桥下的流水,桥边杨柳依依,送别的人与告别的人缓缓走来。送别和告别,时间都很长。人们可以折一段柳枝做纪念,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迟行的脚步迎来吟诗唱和,仿佛每走一步,都会让诗人多一些感激与珍重。“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李白说的是男子离去后地上的脚印,女子在门前凝视。脚印一步一步,一天一天,长满了绿苔。若是没有迟行的脚印,哪里有如此真挚的思念,又怎会有诗歌的悠扬跌宕的咏唱?
⑧人类慢慢地走着,在步行的速度里慢慢探索自然奥秘,随时停下来,观察季节的变化,看天上星辰转移,等待太阳落山。他们一步一步走着,好像步行的节奏成就了思想的节奏,他们整理自己的思绪,反省自己的生命的状态,思索自我信仰的价值。
⑨我的脑海里,还有一些步行队伍的画面。在古老的印度,修行的僧侣,手上捧着钵,一步一步走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走到河边,洗脚沐浴。洗完脚,僧侣们在树下铺了座位,静静聆听佛陀说法。我步行去了恒河边的鹿野苑,也步行去了已成废墟的那烂陀,在玄奘读书的经院,体会步行者思想的节奏。我在雅典卫城铺了大理石板的山路上徘徊迟行,想象古希腊的哲人如何一边走,一边议论哲学。他们的步行也好像一种逻辑,每一步都条理分明。荷马的吟咏唱叹,流传在城市的街道上,他失明的双眼,看不见路,手里的棍子,一步一步是逻辑的节拍,一点一点是思想的节奏。迟行的脚步,让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
⑩那些迟行的脚印,走得那么慢,走在岁月里,走出了眷恋,走出了不舍,走出了文明的厚重绵长。
(文/蒋勋,根据命题需要有修改)
9.读第①②段,概括作者感到“莫名的遗憾”的原因。
10.作者为什么喜欢“亭子”?请结合③④段内容说明原因。
11.读第⑤段,概括适合“步行”的老城市的特点。
12.作者认为人类是如何在“迟行”中走出“文明的厚重绵长”?请结合⑥~⑩段概括。
【答案】9.路的木棉花开得感大、明亮,灿缆而匆忙的路人(疾行、赶路或急走或匆忙行走)却无视木棉花的盛放 10.①供人短暂休憩,观赏美好风景;②“亭”与“停”谐音,暗示人生要懂得停留,关注过程。 11.①适合“步行”的老城市空间规划范围有限。②适合“步行”的老城市的巷弄有自己特色。 12.①人类在迟行中产生丰富的情感。②人类在迟行中探索自然奥秘,思考自我(自身、个体)的价值。③人类在迟行中形成逻辑和思想,让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
【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原文第②段“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路过的行人,也都感染到喜悦。有些路人或许有急事要办,匆忙走过,无法注意到这个季节木棉花的盛放。我正低头看地上落花,听到他们脚步声急急走来,赶快让开,怕阻挡了他们的去路,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遗憾”可知,作者感到“莫名的遗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行人匆匆走过,无法注意到这个季节木棉花的盛放。他们因急事而匆忙赶路,无法停下来欣赏周围美好的事物。这种现象让作者感到遗憾,因为美好的事物被忽视,本应被欣赏和珍惜。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供人短暂休憩:在③段中,作者描述了亭子作为暂时休息的地方,可以让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享受片刻宁静,放松身心。这表明作者认为亭子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短暂休憩的需求,提供一个舒适的场所,让人们能够暂时摆脱忙碌和疲惫。
(2)观赏美好风景:在③段中,作者提到亭子常常是美景的点睛之笔,可以让人欣赏周围的风景。亭子作为观赏风景的地点,能够让人们更好地领略自然和人文的美,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这表明作者认为亭子能够提供观赏美好风景的视角和平台。
(3)“亭”与“停”谐音:在④段中,作者提到“亭”与“停”谐音,暗示人生要懂得停留。这意味着作者认为亭子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建筑实体,更是一个象征,提醒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适时停留,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和目标。停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思考、领悟和欣赏生命的过程。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空间规划范围有限:根据原文第⑤段“这座城市的北门、南门、西门、东门,四个城门连接起来,也就是原来城市步行走出来的尺度”可知,这表明老城市的规模较小,空间范围有限,因此适合步行。
巷弄有特色:根据原文第⑤段“弯弯曲曲,高高低低,本来就是居民长久用脚走出来的路”可知,这表明老城市的巷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是居民长期步行探索的结果,为步行者提供了有特色的行走体验。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原文第⑦段“送别和告别,时间都很长。人们可以折一段柳枝做纪念,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迟行的脚步迎来吟诗唱和,仿佛每走一步,都会让诗人多一些感激与珍重”可知,这说明在迟行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深沉,从而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感慨。
根据原文第⑧段“他们整理自己的思绪,反省自己的生命的状态,思索自我信仰的价值”可知,这表明在迟行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深入思考自然奥秘和自我价值,不断探索和领悟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根据原文第⑨段“他们的步行也好像一种逻辑,每一步都条理分明。荷马的吟咏唱叹,流传在城市的街道上,他失明的双眼,看不见路,手里的棍子,一步一步是逻辑的节拍,一点一点是思想的节奏。迟行的脚步,让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可知,这说明在迟行的过程中,人们能够形成逻辑和思想,不断推动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
(2023·湖北武汉·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养蜂人
①5年前,何苏买回两箱蜜蜂,开始在山里老家养蜂。
②父母不明白40岁的女儿为何突然对这种工作有了兴趣。想吃蜂蜜,随处可以买到,何至于自己动手来养蜜蜂?养蜂很苦,要戴斗笠、挂面罩,再热的天都要穿得像击剑手一样,把面罩的下摆严严实实地掖进衣领里,然后戴上双层棉布手套。在翻动蜂箱、添加作为饲料的白糖时,要小心避让蜜蜂;在收获蜂蜜时,要让蜜蜂意识到这只是一种有限度的索取。总之,这是件冒险的事。
③何苏本是一名基层公务员,平时工作繁忙而辛苦。这几年,孩子上了寄宿学校,父母也年过70岁,回到了老宅养老。何苏不放心老人,周末经常独自驾车返乡,帮父母整理菜因,打扫庭院,尽享天伦之乐。父母身体还算硬朗,原本想独生女回到老家能休息调养,并不想让她奔波养蜂。可何苏坚持要养蜂。
④这里的大部分山地都种植了翠竹与茶叶,开花植物不是每季都有。为了让小蜜蜂有食吃,何苏经常要上网查询省内的蜜源植物都在哪里,什么时候开花。春天有油菜花、荆条花、苜蓿花,夏天有萱草花、薰衣草、三叶草、马齿苋、木兰,秋天有桂花与糯种晚稻,哪儿出现盛花期,何苏就带着她的蜂箱,驾着她的汽车,去蜜源地附近借宿或野营。
⑤有时,父母会与她一起遂花而行。老人们由衷地感受到了浙西山区和浙东平原的山清水秀。花是好看的,花粉也令空气中饱含着痒酥酥的香味。可是,何苏总穿得像个太空人,戴着护目镜,捂得满头是汗。她又不喜欢吃甜食,收获的浓稠蜂蜜都要倒贴快递费,寄给远方的亲友,父母怎么也想不明白她这是何苦。
⑥何苏却不理会父母的担忧,寒来暑往,她将两箱蜜蜂逐渐分群扩张,养到了6箱。为了搬运蜂箱,她把代步的两厢车,换成了SUV。
⑦有一日,父母终于不再劝说了,因为何苏送给她一本手绘的日历。那是何苏与出版社的美编一同创作的,里面的好多句子让他们心动不已,例如:“大雨忽临,我的蜜蜂,你在哪一朵丝瓜花下躲雨;你小翅膀上驮着的五彩花粉,被彩虹收去了没有?”“当这世间再无野蜂飞舞,当所有的花粉都空自等待,秋天将会半瘪了嘴,所有的果实都会缺了牙,没了五彩斑斓的生气。”
⑧他们逐渐明白,蜜蜂在浙江乡村的生态系统里扮演着怎样的重要角色。如果蜜蜂越来越少,秋天将会像失去了半边牙床的老妇人一样,果实减产,稻穗半欠,自然界收获的光彩,至少会失去一半。一个人业余养蜂的力量虽小,但如果对蜜蜂的怜惜可以被更多的人感知,也许会激励周围的人,为复苏天然生态做一点事。善待蜜蜂,也许比少用含塑料微粒的磨砂膏和洗面奶更重要,比尽量依靠地铁和共享单车低碳出行更重要。
⑨70多岁的母亲和父亲终于一同接受了何苏养蜜蜂的举动。何苏加班的时候,他们还帮着照料蜜蜂,就像很多父母帮忙照料子女的宠物一样。母亲亲手缝制了带轻柔面纱的宽檐帽,与父亲一同戴上,去庭院里照看蜜蜂。他们还用杉木板和成片脱落的梧桐树皮,为蜜蜂搭了一个遮雨篷。
⑩最近,母亲拍了一个小视频传给何苏看。视频里的她一面检查蜂箱,一面说:“靠近蜜蜂时,你最好宁神静气,这样,烦躁的蜜蜂也会感知你内心的平静,它在空中飞舞的轨迹也会变得规律起来。养蜜蜂也是修身养性。女儿,你调去做街道上的纠纷调解员5年了,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要养蜜蜂。”
(文/明前茶,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3.阅读第②段,简要概括养蜂为什么是件冒险的事?
14.阅读④-⑥段,简要概括何苏为养蜂做了哪些努力?
15.阅读⑦-⑨段,请简要回答父母为何终于接受何苏养蜜蜂。
16.阅读第⑩段,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何苏执意坚持养蜂的原因。
【答案】13.(1)养蜂时,穿戴严实,小心被蛰(小心避让)。(2)收获蜂蜜时,索取有限,避免遭到攻击。 14.(1)载着蜂箱追踪蜜源地。(2)虽不吃蜂蜜,却辛苦养蜂。(3)换车来搬运不断扩充的蜂箱。 15.(1)被女儿对蜜蜂的真情热爱所打动;(2)认识到蜜蜂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16.(1)想通过养蜂来修复生态,展现社会责任感。(2)养蜂可以修身养性,有助于从事街道纠纷调解工作。
【解析】13.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②段中“养蜂很苦,要戴斗笠、挂面罩,再热的天都要穿得像击剑手一样,把面罩的下摆严严实实地掖进衣领里,然后戴上双层棉布手套。在翻动蜂箱、添加作为饲料的白糖时,要小心避让蜜蜂;在收获蜂蜜时,要让蜜蜂意识到这只是一种有限度的索取。总之,这是件冒险的事”的内容可概括为:养蜂时,穿戴严实,小心被蛰;收获蜂蜜时,索取有限,避免遭到攻击。
14.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④段中“这里的大部分山地都种植了翠竹与茶叶,开花植物不是每季都有。为了让小蜜蜂有食吃,何苏经常要上网查询省内的蜜源植物都在哪里,什么时候开花。春天有油菜花、荆条花、苜蓿花,夏天有萱草花、薰衣草、三叶草、马齿苋、木兰,秋天有桂花与糯种晚稻,哪儿出现盛花期,何苏就带着她的蜂箱,驾着她的汽车,去蜜源地附近借宿或野营”可概括为:载着蜂箱追踪蜜源地;
结合⑤段中“可是,何苏总穿得像个太空人,戴着护目镜,捂得满头是汗。她又不喜欢吃甜食,收获的浓稠蜂蜜都要倒贴快递费,哥给远方的亲友,父母怎么也想不明白她这是何苦”可概括为:虽不吃蜂蜜,却辛苦养蜂;
结合⑥段中“何苏却不理会父母的担忧,寒来暑往,她将两箱蜜蜂逐渐分群扩张,养到了6箱。为了搬运蜂箱,她把代步的两厢车,换成了SUV”可概括为:换车来搬运不断扩充的蜂箱。
15.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⑦段中“有一日,父母终于不再劝说了,因为何苏送给她一本手绘的日历。那是何苏与出版社的美编一同创作的,里面的好多句子让他们心动不已,例如:‘大雨忽临,我的蜜蜂,你在哪一朵丝瓜花下躲雨;你小翅膀上驮着的五彩花粉,被彩虹收去了没有?’‘当这世间再无野蜂飞舞,当所有的花粉都空自等待,秋天将会半瘪了嘴,所有的果实都会缺了牙,没了五彩斑斓的生气’”可知,被女儿对蜜蜂的真情热爱所打动;
结合⑧段中“他们逐渐明白,蜜蜂在浙江乡村的生态系统里扮演着怎样的重要角色。如果蜜蜂越来越少,秋天将会像失去了半边牙床的老妇人一样,果实减产,稻穗半欠,自然界收获的光彩,至少会失去一半。一个人业余养蜂的力量虽小,但如果对蜜蜂的怜惜可以被更多的人感知,也许会激励周围的人,为复苏天然生态做一点事。善待蜜蜂,也许比少用含塑料微粒的磨砂膏和洗面奶更重要,比尽量依靠地铁和共享单车低碳出行更重要”可概括为:认识到蜜蜂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16.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⑧段中“他们逐渐明白,蜜蜂在浙江乡村的生态系统里扮演着怎样的重要角色。如果蜜蜂越来越少,秋天将会像失去了半边牙床的老妇人一样,果实减产,稻穗半欠,自然界收获的光彩,至少会失去一半。一个人业余养蜂的力量虽小,但如果对蜜蜂的怜惜可以被更多的人感知,也许会激励周围的人,为复苏天然生态做一点事。善待蜜蜂,也许比少用含塑料微粒的磨砂膏和洗面奶更重要,比尽量依靠地铁和共享单车低碳出行更重要”可概括为:想通过养蜂来修复生态,展现社会责任感;
结合⑩段中“最近,母亲拍了一个小视频传给何苏看。视频里的她一面检查蜂箱,一面说:‘靠近蜜蜂时,你最好宁神静气,这样,烦躁的蜜蜂也会感知你内心的平静,它在空中飞舞的轨迹也会变得规律起来。养蜜蜂也是修身养性。女儿,你调去做街道上的纠纷调解员5年了,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要养蜜蜂’”可知,养蜂可以修身养性,有助于从事街道纠纷调解工作。
(2023·湖北武汉·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陪孩子读书
①陪儿子学数学是我人生中最沮丧的经验。这一刻跟他讲解过的答案,下一刻他可以忘得一干二净;今天教给他的“解题宝典”,明天他就好像从未听闻。我猜测他是不是存在先天缺陷,脑袋里有一个自动清除记忆的装置。
②像我这样一个以前很少焦虑的文人,在那几年间把发怒的限额全部用尽,甚至远远过头了。每当想到自己放弃了宝贵的写作时间,把精力虚耗在这样的互相折磨中,心情便低落到极点,脾气也难免变得暴躁。我人生中第一次觉得,自己的情绪管理出现了问题。到后来甚至严重到,一碰到儿子的数学功课,便会立即胸口发闷,呼吸困难。
③数学成了一个重灾区。儿子对数学全无感悟;不是完全弄不懂,就是粗心大意,甚至打完草稿都可以把答案抄错。陪他做数学功课,就像在干旱的泥土里插秧,不要说揠苗助长,简直是寸草不生呢!我只得请了一位补习老师,每周上门三次。可儿子的数学成绩依然只能在及格边缘徘徊。
④好吧,既然数学是个天然短板,我认命了。但父亲是作家嘛,母亲又是中文系教授,儿子在语言方面总该拥有一点先天的优势吧。
⑤坦白说,在我的内心里,一直是这样想的。两岁半的时候,教他些唐诗,就算意思完全不懂,他也几乎立即记住,当是游戏般背诵出来。我们报以热情的赞美,甚至是奢侈的奖赏,儿子也似乎兴致勃勃,最高纪录居然可以背出三十几首。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博得许多掌声,令我们颇有点扳回一局的感觉。可不到半年,他突然不肯再念,然后就全部忘光了。原来念诗只是虚火一场。
⑥我和妻子从儿子很小的时候,已经致力于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家中备有大量精美的童书和绘本。妻子每晚饭后都用巧妙的手段,劝诱儿子一起挨在沙发上看书。我在一侧旁观,曾经满怀惬意和乐观的心情。甚至出现过听妈妈讲经典名著《神曲》的奇异场面,令我有一刻置身于《世说新语》的神童世界的幻觉。不过,最为诡异的反应是,当妈妈施展浑身解数想要保住他的阅读兴趣,儿子会突然指着书页角落说:“妈妈,这本书的页码跟上一本的字体怎么不一样呀?”
⑦渐渐发现,我多年来积压的情绪,不仅来自儿子的表现不如期望,更来自自己无法教育好儿子的挫败感。毕竟我受过高等教育,而且自认为是个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富有责任感的父亲。我现在觉得,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是最容易眼高手低的一类人,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子女的未来做到最好”,不放过任何机会。现实情况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几乎成为常态。
⑧我不会把问题完全归咎于教育制度。我关心的不是分数和成绩,而是学习本身所必须面对的困难和挫败。“快乐学习”或者“无痛学习是个理想境界,就如儿子小时候念诗一样,因为觉得好玩,所以不费吹灰之力,但转眼间也可以忘得精光。天赋对学习固然重要,但过程中还是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甚至辛劳。就算是天赋异禀,如果好逸恶劳的话,最终的成就肯定也是极为有限的。
⑨没错,条件和机会对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极大影响。但是,当一个人有幸获得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不同事物的机会,这便代表他可以无往而不利吗?当然也不是。说孩子出生是一张白纸,长成什么样全靠环境和培养,这样的文化养成论是站不住脚的。我倾向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原厂设定”,而这种设定通常是复杂多样的。一个人的设定会有不同组合,强弱优劣千差万别,最终还是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你的设定里没有的先天优势,你最好不要去强求;而你已经有的东西,也不可忽视或嫌弃。
⑩可是,孩子出生之时,不会附送一份出厂说明书,让你预先了解他的功能和设计,所以父母便只能不断地猜想和摸索了。比较普遍的操作,是根据父母双方的性格和能力来做出预计。不过,结果往往会出人意料,原因也许是遗传因素的可能组合实在太多,或者父母对自己的认识太少。为人父母者,永远不会停止猜想和摸索,但是孩子永远不会完全以家长期望的方式成长,我们更要有这种心理准备。
17.陪儿子学数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哪些情绪?请你简要概括。
18.请你用直白简洁的语言说说第⑤段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语意。
原来念诗只是虚火一场。
19.作者为什么认为“文化养成论是站不住脚”的?请你简要回答。
20.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作者对为人父母者提出了哪些忠告?请你阅读⑦-⑩段,简要概括。
【答案】17.“我”产生了沮丧、焦虑、恼怒的情绪。 18.答案示例1:儿子小时候貌似有语言天赋,实际上语言学习毫无成绩。
答案示例2:儿子在小时候表现出具有语言天赋的假象。
答案示例3:儿子两岁半虽能速记多首唐诗,其实在语言学习方面毫无天赋。 19.答案示例1:先天因素才是一个人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原因。
答案示例2:一个人的天赋才是其学习和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示例3:外部的环境和后天培养很难改变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优势和劣势。
答案示例4:一个人先天的优势和劣势不会因外部的环境和后天的培养而发生本质性改变。 20.(1)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或“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等);
(2)要让孩子明白后天努力对学习的重要性(或“对于学习而言。天赋重要,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天赋对学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刻苦努力也很重要”等);
(3)正确认识孩子,扬长避短(或“正视孩子的先天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等);
(4)根据父母的性格和能力来预计孩子天资得出的结果往往不准,要做好孩子不按照家长期望的方式成长的心理准备(或“凭借父母的性格和能力评估孩子的性格和能力的出错率很高,要做好孩子按照其自身意愿成长的心理准备”“不可简单地根据父母的性格和能力来预知孩子天资,要做好孩子不按家长期望的方式成长的心理准备”等)。
【解析】17.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②段中的“像我这样一个以前很少焦虑的文人,在那几年间把发怒的限额全部用尽,甚至远远过头了”可得:焦虑,恼怒。
同样根据本段中的“每当想到自己放弃了宝贵的写作时间,把精力虚耗在这样的互相折磨中,心情便低落到极点”可得:沮丧。
18.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④段中的“儿子在语言方面总该拥有一点先天的优势吧”,第⑤段中的“两岁半的时候,教他些唐诗,就算意思完全不懂,他也几乎立即记住,当是游戏般背诵出来”可得:儿子小时候貌似有语言天赋。
根据第⑤段中的“不到半年,他突然不肯再念,然后就全部忘光了”可得:实际上语言学习毫无成绩。
19.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第⑨段中的“当然也不是。说孩子出生是一张白纸,长成什么样全靠环境和培养,这样的文化养成论是站不住脚的”“你的设定里没有的先天优势,你最好不要去强求;而你已经有的东西,也不可忽视或嫌弃”可得:外部的环境和后天培养很难改变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优势和劣势。
20.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⑦段中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几乎成为常态”可得: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根据第⑧段中的“天赋对学习固然重要,但过程中还是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甚至辛劳。就算是天赋异禀,如果好逸恶劳的话,最终的成就肯定也是极为有限的”可得:对于学习而言。天赋重要,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
根据第⑨段中的“最终还是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可得:正确认识孩子,扬长避短。
根据末段中的“是根据父母双方的性格和能力来做出预计”“但是孩子永远不会完全以家长期望的方式成长,我们更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可得:根据父母的性格和能力来预计孩子天资得出的结果往往不准,要做好孩子不按照家长期望的方式成长的心理准备。
(2023·湖北武汉·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易水不寒
⑴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
⑵公元前230年,秦军逼近燕国。荆轲刺杀秦王的目的是迫使秦国退兵,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虽然目的最终没有达到,但比成功更有价值的却是这个轰轰烈烈的过程中体现的精神。荆轲的对手,比所有刺客面对的对手都要强大。他明知有去无回,仍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他的帮手秦舞阳一进咸阳宫就被吓得大惊失色之时,他却能在孤独中完成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图穷匕见,旋柱而逐。他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
⑶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溶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⑷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易水之寒,让人热血沸腾。
⑸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⑹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耐。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地踩出大串印痕,它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砂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 ……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⑺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幽的底部是个啥模样。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⑻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耐。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⑼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⑽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⑾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⑿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秋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21.第⑵段中说:“比成功更有价值的却是这个轰轰烈烈的过程中体现的精神。”联系前四自然段,说说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
22.读第⑶-⑹段,现在的易水河与燕国时期的易水河的环境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3.读⑺⑻两段,说说画线句“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的含义。
2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条表述。
【答案】21.这种精神具体指为了捍卫家园而愿意牺牲自我的精神或者舍生取义的精神。 22.燕国时期的易水河:水流充沛,清澈透明,生机勃勃。
现在的易水河:水流一线(时断时续),浊流(污染严重),失去生机。 23.如今的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不再把英雄作为敬仰对象,不珍惜极具人文精神的环境,导致自己生活的环境被破坏,人文精神也逐渐丧失。 24.①对荆轲为后世留下人文精神的赞美。②对易水因污染断流而失去蓬勃生机和人文精神的荣光的惋惜。③对找寻人生价值,把握生命作为机会的呼唤。
【解析】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联系前四自然段,结合第⑵段中的“说:“他明知有去无回,仍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可概括出这种“精神”具体指,荆轲为了国家,舍生忘死、义无反顾。
2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⑶段的“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可概括出燕国时期的易水河:水流充沛,清澈透明,生机勃勃。
结合⑹段的“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耐……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可概括出现在的易水河:水流一线,污染严重,缺乏生机。
2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
结合⑸段的“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⑺段的“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和⑻段的“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可以看出,承载人文精神的易水河,随着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失去的不只是蓬勃生机,更是人们对于英雄的崇敬之情。如果失去精神信仰,那人们的生活也只会变得更加痛苦不堪,环境更是糟糕。
24.本题考查作者感情分析与概括。
结合⑷段的“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可概括出,作者对荆轲为后世留下人文精神,充满了赞美之情;
结合⑸段“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⑽段的“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和⑾段的“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可概括出,对易水因污染断流而失去蓬勃生机和人文精神的荣光充满惋惜、无奈;
结合⒀段的“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可概括出,对找寻人生价值,及时认真地把握生命的呼唤。
(2023·湖北武汉·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的真正生命
①有一年去一个偏远省份的乡镇,当地朋友热情介绍说挑了个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凡是头一次来这里的客人没有不去的。
②车子停在村外。百年古树,围绕着一个空旷的场子。不远的村子里,老宅第灰砖、白墙、黑瓦,山墙上衰草摇曳。并不宽阔的门脸表达着谦抑与内敛;敞开的厅堂则显示着轩昂与豁达。外墙一边写着“忠、孝”,一边写着“节、廉”。门头上的大匾,高悬着皇帝的圣旨;门楣边的堂号,无不出于“仁、义、礼、智、信”:“树和堂”讲和为贵;“慎德堂”讲慎终追远以德为先;“文敏堂”讲敏而好学;“五桂堂”喻修齐治平……朋友意兴盎然,请各位猜堂前的水池为何是半月形。见无人回应,直接揭了谜底:“水满则溢,花盛则凋,月赢则亏,半月是未央,表示这家的运势还有上升的空间。”
③我对朋友不区分那些必须区分的文化糟粕、毫无保留地欣赏这一切深不以为然。过去讲“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更大意义上是要出人头地!一个人出外打拼,不能混上个一官半职,不能捞个盆满钵满,不能给家族置办大屋广田,都没脸回老家了。那些畏缩地夹在趾高气扬的“翰林第”“大夫第”之间的寒门人家,当初活得怎样压抑憋屈,可想而知。读书做官,升官发财,福禄寿喜,很多乡人讲究的“本事”就是成王败寇,即便自己不怎么样,至少祖宗阔过……
④忽然下雨了,淅淅沥沥地打湿了石板街巷,也打湿了心情。我抬头远远地看着村外山峰上密布的云雾,闷得想放开嗓子叫喊。
⑤保留若干相对完整、有时代特点的标本,让后人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出了狭窄、阴暗、发霉、难以忍受、像蠕虫一样爬行的生存环境,不无认识价值。似乎悖论就摆在那儿:如果那些原来真是那么神圣不可动摇,又怎么会破烂的呢?
⑥有些人立足于对传统的依赖和对古老的膜拜,一味停留在祖宗的遗产上而不思进取,甚至因此对某些多元文化充满成见,对某些现代生活加以种种嘲笑。有的人一面享受现代生活的优越,一面享受“某种保护者”的光环,鱼和熊掌兼得。这样的精明根本不管那些糟粕是怎样沉重的历史负担,根本不管那些处在窘境中的人们改变生存状况的渴望,而他们则可以从“差异”中丰富“审美”。最可笑的是一些像我这样爬上田埂、脚杆上的泥巴还没有洗干净的人,也跟着模仿某些“名流”牙疼似的呻吟所谓“乡愁”──倘若现代生活真是那么痛苦,传统乡村真的都那么美好,卷起城里的铺盖回乡不就完了?这样的“保护”者,客观上将文化封闭在一个凝滞的状态,取消其彻底更新的可能,文化的不良积淀因此而变成沉重的历史负担,生动新鲜的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被完全排除,这多多少少是一种“食古不化”。
⑦此后,随着视野的不断扩大,我越来越多地看到人们对传统与现实相互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拓展,越来越多地看到无数的沉疴变成了财富,无数的腐朽化为了神奇!
⑧上海新天地、天津意式风情区、成都宽窄巷子……一个又一个著名的成功范例令人目不暇接。珠三角,更是让我亲身感受到现代目光观照、现代胸襟包容、现代手段构建的城乡更新。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山逶迤,无边静穆。宋元南阳望族世居的古镇,有着灿烂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鳞次栉比的客家古建围屋是客家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悠悠古村落,已走过千年。忙碌的都市人在这里寻找恬淡惬意的生活,寻回城市人无处安放的心情。悠长竖列的民宿,中式的客家瓦房,西式的装修摆设,古典的传统结构,时尚的浪漫元素,现代美学活化了旧村落,传统乡村生活自然融入了现代空间。人文古韵和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客家风土人情在这里浓缩并且升华。这里的古老乡村,让我们享受到一种充满活力的美好时光。而这里的城市改造,更让我看到全新的时代风貌。
⑨文化从来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就是不断挑战传统界限的过程。城市的命脉不在于遗产式的文化积淀,而在于代表着创意和创造力的文化流动。历史的遗存之于现代生活,最多只是一种记忆的符号,一种装点的元素,一种进步和美好的对照。深刻认识文化的本来意义和它的真正动力及规律,而不是沉浸、沉湎、沉醉在文化底蕴和文化沉淀中裹足不前,是一切文化创造的前提。
⑩历史不只是拿来留恋和炫耀的,历史是创造和建设的结果。今天被拿来留恋和炫耀的历史,是前人创造和建设的结果;后人拿来留恋和炫耀的历史,是今人创造和建设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和建设才是历史的真正生命。
25.读①②段,在当地朋友看来,他介绍的这个村子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是什么?
26.文章第⑥段写了哪几种“食古不化”的“保护者”,请简要概括。
27.粤港澳大湾区是如何做到化腐朽为神奇的?请结合⑦⑧段内容概括回答。
28.结合全文,说说怎样才能让历史有真正的生命。
【答案】25.这个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6.对传统依赖膜拜,不思进取,对现代文化生活充满成见和嘲笑的人;既不分糟粕地宣扬传统文化,又精明的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优越的人;来自乡村,贪念着现代生活,又跟风表达对传统乡村留恋的人。 27.在历史的遗存中注入时尚现代的元素。(将现代的元素融入历史的遗存。) 28.不要盲目依赖膜拜历史,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造和建设新的文化历史。
【解析】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②段“百年古树,围绕着一个空旷的场子。不远的村子里,老宅第灰砖、白墙、黑瓦,山墙上衰草摇曳。并不宽阔的门脸表达着谦抑与内敛;敞开的厅堂则显示着轩昂与豁达”可知,这个地方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很有历史韵味,可概括为:历史悠久;
结合第②段“外墙一边写着‘忠、孝’,一边写着‘节、廉’”以及“门楣边的堂号,无不出于‘仁、义、礼、智、信”:“树和堂”讲和为贵;“慎德堂”讲慎终追远以德为先;“文敏堂”讲敏而好学;“五桂堂”喻修齐治平等内容可知这个地方保留了很多儒家思想,文化底蕴深厚,可概括为:文化底蕴深厚。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⑥段“有些人立足于对传统的依赖和对古老的膜拜,一味停留在祖宗的遗产上而不思进取,甚至因此对某些多元文化充满成见,对某些现代生活加以种种嘲笑”可提取概括为:对传统依赖膜拜,不思进取,对现代文化生活充满成见和嘲笑的人;
结合第⑥段“有的人一面享受现代生活的优越,一面享受‘某种保护者’的光环,鱼和熊掌兼得。这样的精明根本不管那些糟粕是怎样沉重的历史负担,根本不管那些处在窘境中的人们改变生存状况的渴望,而他们则可以从‘差异’中丰富‘审美’”可概括为:既不分糟粕地宣扬传统文化,又精明的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优越的人;
再结合第⑥段“最可笑的是一些像我这样爬上田埂、脚杆上的泥巴还没有洗干净的人,也跟着模仿某些‘名流’牙疼似的呻吟所谓‘乡愁’”可概括为:来自乡村,贪念着现代生活,又跟风表达对传统乡村留恋的人。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⑧段“悠长竖列的民宿,中式的客家瓦房,西式的装修摆设,古典的传统结构,时尚的浪漫元素,现代美学活化了旧村落,传统乡村生活自然融入了现代空间。人文古韵和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客家风土人情在这里浓缩并且升华。这里的古老乡村,让我们享受到一种充满活力的美好时光。而这里的城市改造,更让我看到全新的时代风貌”可知拥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的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地融入了现代文化的因素,古今交融,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美好感受,得到了全新的发展。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③段“我对朋友不区分那些必须区分的文化糟粕、毫无保留地欣赏这一切深不以为然”以及第⑥段“立足于对传统的依赖和对古老的膜拜,一味停留在祖宗的遗产上而不思进取,甚至因此对某些多元文化充满成见,对某些现代生活加以种种嘲笑”和“这样的‘保护’者,客观上将文化封闭在一个凝滞的状态,取消其彻底更新的可能,文化的不良积淀因此而变成沉重的历史负担,生动新鲜的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被完全排除,这多多少少是一种‘食古不化’这样的‘保护’者,客观上将文化封闭在一个凝滞的状态,取消其彻底更新的可能,文化的不良积淀因此而变成沉重的历史负担,生动新鲜的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被完全排除,这多多少少是一种‘食古不化’”分析可得,作者认为对于传统、对于历史,不能盲目地膜拜,全盘接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再结合第⑩段“历史不只是拿来留恋和炫耀的,历史是创造和建设的结果。今天被拿来留恋和炫耀的历史,是前人创造和建设的结果;后人拿来留恋和炫耀的历史,是今人创造和建设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和建设才是历史的真正生命”可概括出:不断创造和建设新的文化历史。
(2023·湖北武汉·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时区
①女儿上高中,班级大合唱时,她被音乐老师选为钢琴伴奏。
②她从小学习钢琴,接受专业的训练,虽然比不过专业琴手,但训练的步骤和方式却是完全一样的。这意味着在流畅、悦耳的旋律背后是大量的枯燥练习。后来学业繁重,女儿不再练琴。钢琴上落满灰尘。我暗自后悔,觉得女儿因为学琴浪费了大把时间。老师安慰说:“孩子从小练,属于童子功,现在不想弹就算了,以后总有想弹的时候,恢复起来也是很快的。”
③突然而至的伴奏任务激发了女儿弹琴的热情。她想尽一切办法挤出时间练琴,严格遵守当年钢琴老师的指导,甚至保持着弹奏时先跑几遍指头的习惯。在停止练习弹钢琴3年后,女儿此时似乎获得新的魔力,从心态到技法,完全像换了一个人。我的后悔陡然冰释,想起钢琴老师说的:“没有白练的说法,只是有些种子长得慢一些。”
④当速度和效率成为信息时代的标杆,光阴是背后的一支支利箭,催着人快马加鞭。当时间成为流水线,传送带上是不断增加的恐慌和焦虑。人们总是害怕自己或者孩子成长太慢,成功太晚。
⑤网上有一首很火的诗——《走在自己的时区里》。在时间上,纽约走在加州前面3小时,但加州并没有变慢。有人22岁毕业,但等了5年才找到好工作。有人25岁就当上了CEO(首席执行官),却在50岁时去世了。也有人直到50岁才当上CEO,最后活到了90岁。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节奏。不用忌妒或嘲笑他们。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时机行动,所以,放轻松,你没有落后,也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时区里,一切都非常准时。
⑥一个种青花椒的朋友告诉我,青花椒的种子比一般作物奇特。播下去,发芽的时间参差不齐,早晚不定,有时前后相差可能有一年多。所以,种青花椒要有耐心。着急也没有用,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节律。生命从来拒绝整齐划一,它们不疾不徐,酝酿着自己时区里的阳光和风雨。在生命的时区里,快与慢,奔跑和静止,都很准时。
⑦柳宗元记载过一个名叫郭橐驼的种树高手,他批评其他的种树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殷勤照拂实际成为强行打扰,还是因为太心急,和今天焦虑的人们如出一辙。
⑧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节拍过完一生。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时区和步伐,慢慢来,它们不是流水线上标准整齐的产品,需要高效率的规划和设计。它们有属于自己的四季,前面少的后面自然会补上,这里少的那里自然也会补上。时间不仅要用来追赶,一泻千里,也要用来酝酿和发酵,在静默中生长出从容安详的灵气。
(蒋曼 《时代邮刊》 因命题需要,有删改)
29.阅读第②段,概括音乐老师说以后弹钢琴“恢复起来也是很快”的原因。
30.阅读第③段,简要概括女儿“此时似乎获得新的魔力”中“魔力”的表现。
31.阅读第⑥⑦段,现在的父母和“其他的种树人”在哪些方面“如出一辙”?请简要概括。
32.结合全文内容,作者从孩子成长中获得哪些教育启示?请分条概括。
【答案】29.孩子通过大量的专业练习有了扎实的基本功。 30.①音乐老师的伴奏任务激发了女儿弹琴的热情(女儿想尽一切办法挤出时间练琴);②女儿严格遵守当年钢琴老师的指导,重拾技法。 31.①因为爱,父母总是着急于孩子成长得太慢。②强行打扰,给孩子带来伤害。 32.每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成长(发展)节奏,家长要耐得住性子,给孩子成长的时间,让他们按自己的节奏成长。
【解析】29.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②段中的“她从小学习钢琴,接受专业的训练,虽然比不过专业琴手,但训练的步骤和方式却是完全一样的”“孩子从小练,属于童子功”可得:孩子通过大量的专业练习有了扎实的基本功。
30.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③段中的“突然而至的伴奏任务激发了女儿弹琴的热情。她想尽一切办法挤出时间练琴,严格遵守当年钢琴老师的指导,甚至保持着弹奏时先跑几遍指头的习惯”可得:音乐老师的伴奏任务激发了女儿弹琴的热情(女儿想尽一切办法挤出时间练琴);女儿严格遵守当年钢琴老师的指导,重拾技法。
31.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④段中的“人们总是害怕自己或者孩子成长太慢,成功太晚”可得:因为爱,父母总是着急于孩子成长得太慢。
根据第⑦段中的“殷勤照拂实际成为强行打扰,还是因为太心急,和今天焦虑的人们如出一辙”可得:强行打扰,给孩子带来伤害。
32.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根据末段中的“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节拍过完一生。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时区和步伐,慢慢来,它们不是流水线上标准整齐的产品,需要高效率的规划和设计”可得:每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成长(发展)节奏。
根据末段中的“时间不仅要用来追赶,一泻千里,也要用来酝酿和发酵,在静默中生长出从容安详的灵气”可得:家长要耐得住性子,给孩子成长的时间,让他们按自己的节奏成长。
(2023·湖北武汉·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里的“荒野”
①严格说来那并不算是什么荒野,但我在内心一直这么呼唤它。它蛰伏在我散步的必经之路上,毗邻公交站台,与那座幽深的公园只以高耸的红叶石楠树篱相隔,后者本是我的日常闲逛之地。
②那个午后,我正沿着惯常的路线闲逛,忽然被一个隐蔽、微敞的豁口吸引,一股陌生的野地的气息从那里汹涌而出。我扒开树篱,犹疑地探身而入,内心的惊诧感无以复加,坑洼不平的碎石路面,东一片西一片随意生长的树,树丛所围的空地上还一片荒芜,尚没有像后来那样遍植玲珑葱翠的菜蔬。
③在那个忧如隔世的空间里,不安与慌乱纷至沓来,好像随时可能冒出什么意外之物来将我掳至另一世界。绕过软泥和荒草的羁绊,跌跌撞撞地来到那片最大空地的中心,视野所及皆是长长短短的树枝,有些倒伏在地,有些枝叶缠绕,以混乱、粗粝、毫无秩序为最大美德。公交车的报站声远去,马路对面的普鲁斯特烘焙房早已延绵成另一世界的景观,耳边只有鸟鸣和风吹树叶的声响,当低头凝视,涌现在眼前的是落叶、软泥、枯枝、瓦砾、蒲公英、黑色树籽它们随意生长,好似泥地里什么都能长出,又随时可能隐去。
④城市里很难找到这样“原始”的地方,到处都是被硬化、被改造的路,路就像人一样,被要求着做一条“文明”的路,晴天和雨天都能供人行走的路,被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共同青睐的路。
⑤从那以后,我经常闯入其中,让双脚踩在那样“野生”的路面上,我的鞋子因此沾上青草的气息、泥土的气息,林林总总的四季荒野的气息,以至给人行过千山万水的错觉。我总是在黄昏日落时分前往,于夜幕低垂之际离去(如此小心翼翼好似为了避人耳目),看橙黄色光斑落在草丛里、水面上——那里恰有一条起分割作用的河,让它看着更像半个孤岛。
⑥一年四季,每当涌现散步的念头,那一片野地便率先占据脑海,好像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值得一去的地方。其实,我在那里也待不了多久。没有一条固定的路,不是被蔓延的杂草占据,就是被拓荒者更改了方向。我会找个角落做一些在别处显得不合时宜之事,或大声朗读手机里的某段文字,或对着草木做出光怪陆离的动作,反正又没有人在暗处看着这一切,即使看见又如何。
⑦在我逗留期间,偶尔也会有人进入,或者先我在里面待着了。但谁也不会多看对方一眼。在那里,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外卖小哥丢下工具箱在河边垂钓。一对母子站在菜地前用异乡人的语调高声谈论着什么。还有流浪的猫与狗也会跑来这里,它们总是比人更警觉,更容易发现这种荒僻之地。
⑧它只是城市建设者大刀阔斧后留下的边角料,一边是河一边是道路,它夹在其中,动弹不得。即使如此,它仍要接受城市规则的束缚,比如不允许有人在那里种菜。有一天,当我再次进入时发现那里赫然立着一块块白色牌子,上面写“非私用地,禁止种植”——但终究没有将长出的菜蔬径直拔去,好像他们要做的仅仅是竖立牌子,宣告规则,如此而已。
⑨在“警示牌”到来之前,那片野地的开阔部分已被菜地占据,几乎所有菜场里时兴的菜蔬那里都有,甘蓝、豌豆、芝麻、土豆、莴苣、香菜、葱……不知道种植者长着何等模样,是同一个人,还是无数不同的面孔汇聚而来,他们应该有过共同的乡间生活经历,不短的栽种历史,对土地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情感,见不得其被闲置,认为那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⑩变化正在悄悄发生,我却一无所察。直到某个百无聊赖的日子,当我走到那条街上,习惯性地望向那里,野地里的一切忽然一览无余。他们已将那圈高耸的树篱拔去,重新种上半人高的金边黄杨,神秘和幽深感陡然消失了,我的视野顺利延展到野地的中心,无需踏足其中,便看见了一切。哪怕是相似的风景,却与我在那种境遇下看见的全然不同。
⑪低矮树篱的出现是个信号,它意味着完全敞开,接受任何目光的注视,没有了遮蔽的神秘感,也便丧失了未知和惊喜。人类改造荒野的本能一直都在,包括私人种植者和公共绿地的推广者,但他们能做的不过是让这世上多一块菜地或多一个公园。但“荒野”正在消失,自然的完整性正面临破坏,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的。
⑫那些隐藏在城市一角的“荒野”总能被毫无悬念地发现,以各种方式变身为“绿道”“公园”,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让事物变得单一、乏味,问题在于人的心灵永远无法从整齐划一的事物中获得任何慰藉。
33.结合文章第①段到第④段内容,概括这片城市里的“荒野”有什么样的特点。
34.结合⑧⑨两段内容,说说作者对“野地”被菜地占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35.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这片荒地是最值得去的地方。
36.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33.原始(或“荒芜”“未被开垦”);无序(或“混乱、粗蛎、毫无秩序”)。 34.为人们对土地的执着情感而感慨。为荒地的原始状态被破坏而遗憾。 35.那里远离城市文明,更贴近大自然(充满自然的气息)。那里充满自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顾忌他人眼光。那里因为隐蔽而充满神秘感,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36.希望人们更多地尊重自然的原生态,不要把所有荒野都变为统一的规划,打上人类的烙印。希望城市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能保持自然的多样性与完整性,给人类更多的心灵慰藉
【解析】33.本题考查提炼概括能力。
结合本文第②段“一股陌生的野地的气息从那里汹涌而出”“坑洼不平的碎石路面,东一片西一片随意生长的树,树丛所围的空地上还一片荒芜,尚没有像后来那样遍植玲珑葱翠的菜蔬”,第③段“在那个忧如隔世的空间里”,第④段“城市里很难找到这样‘原始’的地方”可知,这片城市里的“荒野”非常的荒芜,未被开垦,很原始;
结合本文第③段“绕过软泥和荒草的羁绊,跌跌撞撞地来到那片最大空地的中心,视野所及皆是长长短短的树枝,有些倒伏在地,有些枝叶缠绕,以混乱、粗粝、毫无秩序为最大美德”“当低头凝视,涌现在眼前的是落叶、软泥、枯枝、瓦砾、蒲公英、黑色树籽它们随意生长,好似泥地里什么都能长出,又随时可能隐去”可知,这片城市里的“荒野”非常混乱、无序、粗粝、毫无秩序。
34.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
结合第⑧段“它只是城市建设者大刀阔斧后留下的边角料,一边是河一边是道路,它夹在其中”“但终究没有将长出的菜蔬径直拔去,好像他们要做的仅仅是竖立牌子,宣告规则,如此而已”可知,这里写出了荒地的地位,以及荒地被种上菜蔬后,也只是宣告规则,没有采取实际的行动,由此体现了作者为荒地的原始状态被破坏而遗憾。
结合第⑨段“不知道种植者长着何等模样,是同一个人,还是无数不同的面孔汇聚而来,他们应该有过共同的乡间生活经历,不短的栽种历史,对土地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情感,见不得其被闲置,认为那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可知,这里写出了作者对荒地的原始状态被破坏的实施者进行猜测,以及对这些人的评价,由此可看出作者为人们对土地的执着情感而感慨。
3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本文第④段“城市里很难找到这样‘原始’的地方,到处都是被硬化、被改造的路,路就像人一样,被要求着做一条“文明”的路,晴天和雨天都能供人行走的路,被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共同青睐的路”,第⑤段“从那以后,我经常闯入其中,让双脚踩在那样‘野生’的路面上,我的鞋子因此沾上青草的气息、泥土的气息,林林总总的四季荒野的气息,以至给人行过千山万水的错觉”可知,因为那里远离城市文明,充满大自然的气息,所以作者认为这片荒地是最值得去的地方。
结合本文第⑥段“一年四季,每当涌现散步的念头,那一片野地便率先占据脑海,好像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值得一去的地方”“我会找个角落做一些在别处显得不合时宜之事,或大声朗读手机里的某段文字,或对着草木做出光怪陆离的动作,反正又没有人在暗处看着这一切,即使看见又如何”可知,因为那里充满自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顾忌他人眼光,所以作者认为这片荒地是最值得去的地方。
结合本文第⑩段“他们已将那圈高耸的树篱拔去,重新种上半人高的金边黄杨,神秘和幽深感陡然消失了,我的视野顺利延展到野地的中心,无需踏足其中,便看见了一切。哪怕是相似的风景,却与我在那种境遇下看见的全然不同”可知,因为那里因为隐蔽而充满神秘感,充满了未知和惊喜,所以作者认为这片荒地是最值得去的地方。
3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偶然发现了一处荒地,这个荒地充满大自然的气息,很原始,没有被开垦过,也很神秘,“我”认为它是很值得去的地方,因而“我”也经常去那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顾忌别人的眼光,但是,后来它却被人种上了菜蔬,甚至被改造成了公共绿地,原始状态完全被破坏,“我”对此感到很遗憾。结合第⑫段“那些隐藏在城市一角的‘荒野’总能被毫无悬念地发现,以各种方式变身为‘绿道’‘公园’,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让事物变得单一、乏味,问题在于人的心灵永远无法从整齐划一的事物中获得任何慰藉”可知,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原生态的荒地被改造的无奈,同时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能在推进城市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能保持自然的多样性与完整性,不应设置统一的标准,而应尊重自然的原生态。
(2023·湖北武汉·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向图书馆借一段美好时光
①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去图书馆借书,一次性可以借满20本,这是天堂馈赠给我的一段快乐时光,细小的幸福在书海里漫无声息地增加。
②每次站在一排排书架前寻书,我都怀揣着寻宝似的期待与新奇,有选择的纠结、有定睛的思索、有反复的比较、有邂逅的惊喜,最终仔细打量后,才把这些中意的宝贝带回家。床头、书房、厨房、客厅的沙发上,它们的身影或于淡淡的阳光里摇曳,或于静谧的时光里沉默成一抹悠然。
③起初和它们相处的时刻很多,多到可以连成线、串成珠。临睡前翻一翻,淡淡的墨香熨平了浮躁的心,香甜了我的梦;劳碌后“听”它们说上几段话,美好的情节舒缓了紧绷的神经,抖擞了我的身;无聊时跟它们唠唠嗑,平淡如水的生活也荡起了一串串涟漪,逗笑了我的脸;坐车路上,它们是我眼中最旖旎的风景;等待时分,它们又成了我安放独处时光的后花园。目光不舍,手也不甘,心也依恋,这就是最初的新鲜感,甜蜜而又新奇。有时兴致造访,在笔记本上做摘抄,丝毫不放过任何一处心灵的触动,目光所到之处摘下所有的点滴收获,将知识的麦穗一串串地珍藏起来。穿梭在书海的慢时光里,我化身为一条恣意漫游的小鱼,海洋里的一切都让我身影欢跃。
④但是最近,诸多杂事堆积,心被牵走了。借来的书被抛之脑后,仿佛秋风一夜之间吹落满城黄叶,再也无暇顾及枝头的鸟儿们。那些书就如这群鸟儿,或被搁置一旁,进入休眠状态;抑或被束之高阁,落满尘灰,面目苍凉,到底是因我收起了往日的深情。
⑤想当初借书时,眼睛里有如获至宝的光,手也不甘落后,迫不及待将它们取下、拥入怀中,生怕一时的迟疑它们被人抢了去。但因为怠慢的稀里糊涂,预存的充实时光却无法一一提取。看起来似乎书里的人不曾讲完要讲的话,未走完要走的路,但并不忧伤,依然在那儿,不慌不忙。而我在错失的美好里独自感伤,赊欠了图书馆天堂一段欢乐的时光,最美的风景遗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倒映着无尽的惆怅。
⑥还记得那些书曾经照亮了我心灵的无数个岔路口:《平凡的世界》将苦难熬制出希望,告诉我身在井隅也要有仰望星空的姿态;《百年孤独》用荒诞离奇的超人想象,点拨我不再执着对抗孤独才是不惧一切的开始;《理智与情感》从姐妹两人的爱情观里款款走来,启迪我克制才是美丽人生的良方。书对我而言,不只是琐碎生活中的心灵花园,为我精心栽种四季的芬芳;不仅是世俗烦扰中的一面盾牌,替我抵御人生困惑的侵袭;也远不止是劳碌之余的一种人生留白,帮我珍藏慢时光里的知识宝物;它还是我抵达远方的希望指南,为我拨开每个迷雾重重的迷惘时刻;它更是我热爱生活的一束火把,将漫漫人生征程涂满温暖多姿的注脚。
⑦此刻,窗外一弯细月醒在夜空中,垂钓起我畅游书海随时不晚的心苗,也同时点亮了我昔日陶醉书堆的唯美!月亮日复一日地奔走在团圆的路途中,那眼前的书再厚,只要我眼不再偷懒,心不再游离,也终会有读到最后一页的圆满的那一刻吧?彼时回望那段有书相伴的时光,它定是葱茏而美好,而那时的我,眉眼含笑,也定是执着而无悔的幸福模样。
37.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寻书像寻宝一样?请简要概括。
38.读③-⑤段,说说第⑤段划线句“预存的充实时光却无法一一提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9.对作者而言,书籍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第⑥段的内容,分条概括。
40.综观全文,作者对读书这件事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概括。
【答案】37.寻觅时充满期待、新奇;获得时有惊喜和满足感(愉悦感)。 38.因停止阅读而无法兑现预期的读书之乐,这让我颇为感伤和惆怅。 39.书给了我丰富的人生启迪;书让我的人生更加温暖美好。 40.读书随时都不晚,只要坚持读书,就能从阅读中获得幸福感。
【解析】37.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②段“每次站在一排排书架前寻书,我都怀揣着寻宝似的期待与新奇,有选择的纠结、有定睛的思索、有反复的比较、有邂逅的惊喜,最终仔细打量后,才把这些中意的宝贝带回家”可知,作者说寻书像寻宝一样,是因为站在书架寻觅时内心充满期待、新奇;当选好书,获得时内心又充满惊喜和满足感(愉悦感)。
3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④段“但是最近,诸多杂事堆积,心被牵走了。借来的书被抛之脑后,仿佛秋风一夜之间吹落满城黄叶,再也无暇顾及枝头的鸟儿们”,第⑤段“看起来似乎书里的人不曾讲完要讲的话,未走完要走的路,但并不忧伤,依然在那儿,不慌不忙。而我在错失的美好里独自感伤,赊欠了图书馆天堂一段欢乐的时光,最美的风景遗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倒映着无尽的惆怅”可知,第⑤段划线句“预存的充实时光却无法一一提取”体现了作者因杂事堆积停止阅读,而无法兑现预期的读书之乐,为此独自感伤和无尽惆怅的心境。
39.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⑥段“还记得那些书曾经照亮了我心灵的无数个岔路口:《平凡的世界》将苦难熬制出希望,告诉我身在井隅也要有仰望星空的姿态;《百年孤独》用荒诞离奇的超人想象,点拨我不再执着对抗孤独才是不惧一切的开始;《理智与情感》从姐妹两人的爱情观里款款走来,启迪我克制才是美丽人生的良方”可知,书给了“我”丰富的人生启迪;
结合第⑥段“书对我而言,不只是琐碎生活中的心灵花园,为我精心栽种四季的芬芳;不仅是世俗烦扰中的一面盾牌,替我抵御人生困惑的侵袭;也远不止是劳碌之余的一种人生留白,帮我珍藏慢时光里的知识宝物;它还是我抵达远方的希望指南,为我拨开每个迷雾重重的迷惘时刻;它更是我热爱生活的一束火把,将漫漫人生征程涂满温暖多姿的注脚”可知,书让“我”的人生更加温暖美好。
40.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⑦段“此刻,窗外一弯细月醒在夜空中,垂钓起我畅游书海随时不晚的心苗,也同时点亮了我昔日陶醉书堆的唯美!月亮日复一日地奔走在团圆的路途中,那眼前的书再厚,只要我眼不再偷懒,心不再游离,也终会有读到最后一页的圆满的那一刻吧?彼时回望那段有书相伴的时光,它定是葱茏而美好,而那时的我,眉眼含笑,也定是执着而无悔的幸福模样”可知,作者认为读书随时都晚,只要你愿意沉醉于书海,只要你眼不偷懒心不游离,你一定可以读到最后一页;只要有书相伴,坚持阅读,一定能从书中从阅读中获得幸福感。
(2023·湖北武汉·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
①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
②在农业文明时代及其文学里,充满了此类坚实的叙述。这种叙述基本上成立,田园牧歌式的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安稳,血脉相关,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仅是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你都是笃定的。中国有不少古话和俗语与此有关:出门靠墙,在家靠娘;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叶落归根,等等。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
③但是今天,很多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家园也不能幸免。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家园,因为家园正在被迫失去它自己。
④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祖先的坟墓在那里,父母至今生活在那里,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里。判断这世上的一切,我都会以家园为最初也是最终的参照;它是我判别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标尺。但是这些年,我发现正在失去这些参照和这把标尺。
⑤从二十多岁的某一年开始,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从来如此”不一定就对,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
⑥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故乡正自外向内、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至精神地逐渐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村庄。物质生活当然变得更好,我不会矫情到无视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但我不得不说,当某一天我从村庄后面的一条路进入故乡,茫然地发现找不到自己家时,我以为走错了地方。当然也不会,不过是我在自己的故乡变成了一个异乡人。从那个时候起,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
⑦我这个年龄的人,比我再小一些的年轻人,都在一茬茬地离开故乡,不仅是远离土地,远离修葺一新的房屋,也在远离“家园”。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
⑧儿子生在北京,八岁了也没回过老家几次。上一次带他回去,街坊邻居逗他:你是哪里人呀?他说:北京人。又问他:那这是你的什么地方?他认真地答:是我的籍贯。
⑨我悚然一惊。我确曾跟他简要地解释过何为“籍贯”:一般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儿子的记忆力很好,回答也不能算太离谱,但答案还是让我心惊。惊的不是小东西胆敢忘了本,而是,震惊于他竟部分地说出了我的感受。我在那里出生、成长,我从那里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它是我的原点和出发地,是我生根发芽的地方,但这些年我的确无法遏制某种凶猛的感受节节生长:家园于我而言,很可能也只剩下一个籍贯。
(选自《无法返回的生活》2021年6月)
41.“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请结合①-③段,说出藏在作者心中的“家园”具有怎样的特点。
42.解释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里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
43.结合④-⑦段,说说文中所写的家园正在消失的表现有哪些?
44.有人说“散文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投射,是醒着的心灵对于世相的观察”,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家园的情感。
【答案】41.①充满自然气息②是精神的寄托、心灵的归属 42.“整过容的脸”指村庄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简化和篡改而僵化成千篇一律的状态。 43.①家园在去泥土化,变得水泥化、标准化。河、路、庄稼、野草正在消失,村庄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②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③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对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 44.①对家园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简化和篡改的痛心与无奈。②对自己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的震惊和愧疚。③对心中家园的怀念、强烈呼唤和挽留。
【解析】41.本题考查筛选与概括。
由第②段“田园牧歌式的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知,藏在作者心中的“家园”充满自然气息;
由第①段“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第②段“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可知,藏在作者心中的“家园”是精神的寄托、心灵的归属。
42.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结合第③段“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家园,因为家园正在被迫失去它自己”,第⑤段“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可知,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村庄被简化和篡改,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都是千篇一律的状态,就如同“整过容的制式的脸”,表现了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
43.本题考查内容梳理与概括。
由第⑤段“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和第⑥段“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可知,家园在去泥土化,变得水泥化、标准化。河、路、庄稼、野草正在消失,村庄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
由第⑥段“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可知,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
由第⑦段“我这个年龄的人,比我再小一些的年轻人,都在一茬茬地离开故乡,不仅是远离土地”“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可知,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
44.本题考查对情感的理解。
由选文第⑤段“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被篡改后的村庄的无奈与痛惜;
由第⑦段“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体会到作者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的震惊和愧疚;
由第②段“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士”是作者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怀念、强烈呼唤和挽留。
(2023·湖北武汉·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中的诗意
①出外旅游的人,常把天气看成是个关键,左右自己的情绪。遇上风和日丽或秋高气爽的日子,心情会特舒畅,说:“天气太好了!”若遇上灰暗天,阴沉沉的,濛濛细雨,情绪会变得低落,说:“唉,倒了霉,天不作美!”
②其实这是一种常识的偏见。我们的心境不必太受外部天气的影响。要学会同外部世界拉开一段审美距离,心静下来,超脱一点,去观照一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天晴下雨,都是“天”的安排,都是好得很。各有各的妙处,各有各的一道天下独绝的风景。如果你抱怨坏天气,那是你没有审美眼光,见不出坏中的美。
③我们要向古代诗人学习,学他们的审美眼光。就说雨吧。
④“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南朝梁,何逊)若是我们一般人,旅游到此,常会怨天尤人:“天气糟透了!”但诗人何逊却从中见出了天地间的一种悲壮气势,也道出了自己的胸怀。他一定在暗中赞叹:“好得很!”
⑤“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唐,杜甫)这才是杜甫之所以为杜甫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在任何天气条件下,他都能保持诗人主体的独立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雨催诗”。——仅三个汉字,多好的表述!表述得多到位!杜甫没有被坏天气牵着鼻子走,而是他驾驭天气,把他化成诗!这才是杜甫同一般人的区别。今天的中国人读唐诗,不光要背诵,更要学诗人审美的心态、架势和视角。——这种学习是学点金术。即便我们没有成为在纸上写诗的诗人,但有了诗人的气质,旅游起来,便能见出常人不易见出的美,也不会被坏天气毁掉我们的好心情。
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刘长卿)这便是诗人的高超姿态或架势了。面对人生世界,艺术家和哲学家最重要的是一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架势或姿态。若是一般人,遇上衣服被斜风细雨打湿,便要急忙避雨,认定是件坏事,有点大惊小怪。诗人却不以为然。他马上联想到“闲花落地听无声”,诗意、诗境即油然而生。“看不见”和“听无声”是对称的。一个属于视觉系统,另一个属于听觉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句一出,诗人刘长卿估计会对打湿衣的细雨表示感激之情。把对湿衣的细雨发出抱怨,转化为对它的感激,感激它给了他写诗的灵感。——这的确给了我们珍贵的启示,对我们外出旅游,以及面对整个人生世界都有教益。
⑦在乌镇,我就遇上两回濛濛细雨,一想到古代诗人换个角度看雨,洒脱的姿态,我便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情绪照样好,颇有左右逢源,豁然开朗的味道。
⑧我特别喜欢在斜风细雨中过乌镇一座座古老的石桥;更喜欢站在桥上听雨点打在船篷上的声音。这声音是柔和的,安详的,悠缓的。若是没有这声音,乌镇不是缺了一角吗?乌镇是一首交响曲。少了雨打船篷的声音,尤其是站在桥上看,听,品味,咀嚼,就好像少了一种乐器(比如长笛或黑管),曲子的总体效果就会受影响。
⑨在雨中站久了,我们可以走进长长的河边的水廊下,木结构,小瓦盖,是遮雨避风寒的一个独特建筑空间,也是乌镇的一绝。坐在长廊下,我继续品味雨,雨中的古镇,质朴典雅,气格高古,情幽兴远,构成了我的一个白日梦(Day-dream)。——这才是我三次造访乌镇的理由。我是来寻梦、做梦的。
⑩我无法拒绝这座千年古镇的诱惑和魅力,包括雨中的诗意。
⑪这叫什么?这叫浪漫。浪漫不仅仅是在情人节这一天,在一座高层办公大楼的对面广场,打出一条长5米的横幅,上面写着“莉莉,我爱你!”在这个世界,各有各的浪漫。有比没有好。雨中的乌镇有的是浪漫情调。学会见出、听出它吧!发掘它吧!这样,你每天都会有收获,一年四季,不管晴天雨天,也不管刮风起雾,或月朦胧,水濛濛,夜半卧听疏缓钟。
(有删改)
45.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外出旅游的人会有“常识的偏见”?请结合①②两段内容简要概括。
46.第③段中,作者说:“我们要向古代诗人学习,学他们的审美眼光。”请简要概括我们要学习古代诗人哪些审美眼光?
47.第⑨段中作者说“我是来寻梦、做梦的”,结合⑧⑨段说说作者到雨中乌镇是来寻什么梦的?
48.文章以“雨中的诗意”为题,请结合全文说说我们该如何在人生中寻找到“雨中的诗意”?
【答案】45.①因为心境常受外在好坏的影响;②因为不懂好坏各有妙处,审美眼光不全面。 46.①通过自己的胸怀发现外物的气势;②审美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③不盲从,要有自己独特(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 47.柔和安详雨声中古朴幽雅的生活氛围。 48.坦然洒脱面对人生中的负面(不被人生中的负面所影响),变换角度看待人生中的负面,发现其中的美好。
【解析】45.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①段中“出外旅游的人,常把天气看成是个关键,左右自己的情绪。遇上风和日丽或秋高气爽的日子,心情会特舒畅,说:‘天气太好了!’若遇上灰暗天,阴沉沉的,濛濛细雨,情绪会变得低落,说:‘唉,倒了霉,天不作美!’”,第②段中“其实这是一种常识的偏见。我们的心境不必太受外部天气的影响”的内容可知,因为心境常受外在好坏的影响;
结合第②段中“要学会同外部世界拉开一段审美距离,心静下来,超脱一点,去观照一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天晴下雨,都是‘天’的安排,都是好得很。各有各的妙处,各有各的一道天下独绝的风景。如果你抱怨坏天气,那是你没有审美眼光,见不出坏中的美”的内容可知,因为不懂好坏各有妙处,审美眼光不全面。
46.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④段中“‘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南朝梁,何逊)若是我们一般人,旅游到此,常会怨天尤人:‘天气糟透了!’但诗人何逊却从中见出了天地间的一种悲壮气势,也道出了自己的胸怀。他一定在暗中赞叹:‘好得很!’”的内容可概括为:通过自己的胸怀发现外物的气势;
结合第⑤段中“‘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唐,杜甫)这才是杜甫之所以为杜甫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在任何天气条件下,他都能保持诗人主体的独立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内容可概括为:审美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结合第⑥段中“‘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刘长卿)这便是诗人的高超姿态或架势了。面对人生世界,艺术家和哲学家最重要的是一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架势或姿态”的内容可概括为:盲从,要有自己独特(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
47.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⑧段中“我特别喜欢在斜风细雨中过乌镇一座座古老的石桥;更喜欢站在桥上听雨点打在船篷上的声音。这声音是柔和的,安详的,悠缓的。若是没有这声音,乌镇不是缺了一角吗?乌镇是一首交响曲。少了雨打船篷的声音,尤其是站在桥上看,听,品味,咀嚼,就好像少了一种乐器(比如长笛或黑管),曲子的总体效果就会受影响”,第⑨段中“在雨中站久了,我们可以走进长长的河边的水廊下,木结构,小瓦盖,是遮雨避风寒的一个独特建筑空间,也是乌镇的一绝。坐在长廊下,我继续品味雨,雨中的古镇,质朴典雅,气格高古,情幽兴远,构成了我的一个白日梦”的内容可概括为:柔和安详雨声中古朴幽雅的生活氛围。
48.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结合第⑥段中“面对人生世界,艺术家和哲学家最重要的是一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架势或姿态。若是一般人,遇上衣服被斜风细雨打湿,便要急忙避雨,认定是件坏事,有点大惊小怪。诗人却不以为然。……诗句一出,诗人刘长卿估计会对打湿衣的细雨表示感激之情。把对湿衣的细雨发出抱怨,转化为对它的感激,感激它给了他写诗的灵感。——这的确给了我们珍贵的启示,对我们外出旅游,以及面对整个人生世界都有教益”的内容可知,要坦然洒脱面对人生中的负面或不被人生中的负面所影响;
结合第⑦段中“在乌镇,我就遇上两回濛濛细雨,一想到古代诗人换个角度看雨,洒脱的姿态,我便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情绪照样好,颇有左右逢源,豁然开朗的味道”的内容可知,要变换角度看待人生中的负面,发现其中的美好。
(2023·湖北武汉·校联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做自己很重要
①早年当班主任的时候,我接触过一个叫小敏的“问题生”。其实她成绩很好,是班里的尖子生,每个课间都见她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就是这么优秀的一个人,却很少和同学互动。慢慢地,大家开始在背后叫她“梅花”,因为觉得她傲雪凌霜,实在太高冷。谁都不愿意和她在一个组讨论问题,每一次落单,小敏都显得有些不自在,这种不自然又助长了大家对她的审视和苛责,久而久之,小敏也就没有融入集体的意愿了。
②我决定找小敏谈一次,我小声地问她:“每天看书辛苦吗?在学校的时候快乐吗?”小敏思考了几秒,坦言一开始觉得有些别扭,也尝试在课间放下书本,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可她根本不知道其他人嘴里说的那些明星,即使想说,也插不上话。小敏笑着说:“我曾问自己,放下书,去和同学聊那些不感兴趣的人和事,我能坚持多久?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可那样的我,还是我吗?后来,我就想通了。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别人已经有人做了,我还是安心做自己吧。
③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小敏的话却始终难以忘怀。我们真的很难用世俗的观点去界定每一种鲜活的人生,因为每个人的家庭、性格、爱好不同,所以自身的频率、波段就不同。喜欢打牌的人自然爱找牌友,碎嘴八卦的人就喜欢扎堆聊天。当外界环境对你是一种滋养的时候,你肯定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但如果周围人的价值观和你的格格不入,那你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排除干扰,坚持做自己。
④另外,当我们面对多样化选择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考虑如何坚持做好自己。谷歌首席科学家李飞飞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个关于不被迷惑和坚持的故事。1999年,李飞飞大学毕业,就业形势一片大好。她同时得到了麦肯锡和高盛等华尔街多家机构的邀请,却为了心中的梦想只身去西藏研究藏药。几年后,她再次放弃了华尔街的高薪工作,毅然决定读博,而且选择的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神经科学专业。李飞飞说:“眼睛看到的前方应该是空旷的,我们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
⑤总体上来说,出身与教育造就了性格,性格决定了观念,观念又生成了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视角和个性化的表达,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与这个世界不断地碰撞。每一种思想都会有人支持,也会有人反对,就像同样的城市,既会有人喜欢,也会有人讨厌,这本没有对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不同,不丢失自我。
⑥有人曾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你应该合群”“你应该像别人一样”……这些话无论是假意还是真心,都只是别人的意见。我们完全没必要因为害怕孤独而强迫自己置身于某个圈子,把时间和情绪交由他人去挥霍,去引导。
⑦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活着的使命绝不是尽量让更多的人接受自己、喜欢自己。活着,是为了不断找到那些真正有趣的事,做一个绝不完整但十分精彩的人。”说到底,这世界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畅快淋漓地过一生。
49.第①段中“问题生”小敏的“问题”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0.阅读第②到③段,说说小敏为什么要“坚持做自己”。
51.阅读第④段,如何理解“眼睛看到前方应该是空旷的,我们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这句话的意思?
52.阅读第⑤到⑦段,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表述如何才能坚持做自己。
【答案】49.示例:不愿意融入集体。 50.示例:小敏认识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兴趣(价值观)不同,若是迎合别人,会丢失自我。 51.【答案示例1】不被多样化的选择迷惑,才能清晰地看清楚自己的目标,坚持做自己。
【答案示例2】不被目前优厚的选择迷惑,才能更清晰地看清楚自己的目标,坚持做自己。 52.示例:(1)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2)保持内心的淡定从容。(3)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解析】49.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末段中的“久而久之,小敏也就没有融入集体的意愿了”可得:不愿意融入群体。
50.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②段中的“可她根本不知道其他人嘴里说的那些明星”“我曾问自己,放下书,去和同学聊那些不感兴趣的人和事,我能坚持多久?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可那样的我,还是我吗?后来,我就想通了。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别人已经有人做了,我还是安心做自己吧”可得:小敏认识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兴趣(价值观)不同,若是迎合别人,会丢失自我。
51.考查词句理解。
根据本段中的“另外,当我们面对多样化选择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考虑如何坚持做好自己”可得:当我们面对多样化的选择时,不要多样的选择迷惑,这样才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目标,坚持做好自己。
52.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⑤段中的“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视角和个性化的表达,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与这个世界不断地碰撞”可得: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根据第⑥段中的“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可得:保持内心的淡定从容。
根据末段中的“活着,是为了不断找到那些真正有趣的事,做一个绝不完整但十分精彩的人”可得: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2024上·湖北武汉·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的艺术
曹国琪
①有种说法,0.1秒决定了短跑冠军,1秒之内决定了灾难面前的生死时速,1分钟的懊悔可能是错过了一次航班,1小时的表现可以获取心仪女孩的芳心,如要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没有一年半载难以实现。
②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意在强调读书对人的塑造作用。同样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说,“人就是他所走过的路。”是时间铺设了这条漫长的路。在漫长的时间里,你变得善良温柔;在时间里,你变得多愁善感;在时间里,你气宇轩昂……时间是女娲手中的泥土,靠了它,你才成为了你。
③时间如此有意义,它的另一面也会令人烦恼。林语堂曾说过,如果你想一天不得安宁,在家请客吃饭。一年不得安宁,造房装修……有些时间让你周遭充满鸡飞狗跳。还有一些时候,时间像是旅途中单调而无聊的路程,让你既提不起兴趣,又无法打发。这样的时间多了,就常常让我们陷入麻木、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人不知所措时,经常以忙碌填满日程,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和自然。一旦这种日子停摆下来,很多人又会魂不守舍一样地茫然。时间的两面性让它不再是一个话题,而成为一个命题。
④我见过许多真正幸福的人,他们所有的时间投入都是播种和生长。对他们来说,只要方向正确,时间就是最好的滋养。丰富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抹去容颜上的皱纹,宛如时光倒流,及人所不及。
⑤最好的惜时如命不是躺在重症病床上的觉悟,紧迫感不等同于使命感。“身前了浮事、身后不虚名”,紧迫感令人焦虑,而真正的美好时光大多是从容状态下的产物。忘却繁花,不觉春风,只为一心追寻心中那一粒星斗。惜时如命并不是拒人门外,而是闭门造车,总有一天,当他打开自己的那扇门时,外部世界的纷扰也会为之降低分贝。
⑥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驱驰自己的时间。“你要的是什么?”永远比“你要如何得到什么?”来得重要。你春天没有思考这个问题,冬天收获的必定是一箩筐的鸡零狗碎;清晨你没有它的答案,傍晚必定空手而归。时间是袋中的利箭,失败的猎人往往箭矢乱飞而终无所获。
⑦浅尝则止、见异思迁,往往是失败者的通病。点点时间是屋檐间的滴水,从不改变滑向重点的轨迹。耗时越久,则日积月累,获得感越大。反之,那洒水车的游走灌沃虽如泼如倾,但逞一时之快,几个时辰之后就了无痕迹。
⑧要把时间的艺术操之在手。大多数人对时间的感觉:与心悦之人对坐,时光如急流穿涧;与烦厌之人尬谈,时光如老龟负重。另一种说法,快乐一瞬间,痛苦如度年。实际上,时间用在不同场景中都是一种主观感受,好与坏、长与短,不仅在于你的规划和爱惜,更取决于填满你个人时间的是笑声还是叹息。由此可见,时间的艺术首先是选择的艺术。
⑨时间也有鹅绒和败絮之别。人的这一生,饱满丰富与否,取决于所执着的事、往来的人、见识的世界、品过的滋味。所谓厚德载物,是在你这一生的时间容量中,或在那看似透明的万花筒中,装了多少能兑换未来的东西。
53.阅读①②段,说说时间有哪两重意义。
54.说说第⑤段中加点词“闭门造车”在文中的意思。
55.阅读⑥⑦两段,说说驱驰自己的时间,我们要做到哪两点?
56.阅读⑧⑨两段,说说如何才能把握好时间的艺术?
【答案】53.①时间对于事件完成有决定意义。②时间铺设了人所经历的路,时间造就了人。 54.惜时如命是在从容状态下,追寻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所纷扰,不焦虑,用时间滋养内心。 55.①提前明确自己的需求和追求,提前做好时间规划,确定好目标。②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坚持目标。 56.①明确时间是主观感受,要注意规划和爱惜,以及要乐观度过个人时间。②在一生的时间中,充实人生内容,为未来做准备。
【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从第①段中“如要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没有一年半载难以实现”可以概括出:时间可以让我们做成一件事,对于事件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第②段中“人就是他所走过的路”“是时间铺设了这条漫长的路”可以概括出:时间铺设了人生之路,从“在漫长的时间里,你变得善良温柔;在时间里,你变得多愁善感;在时间里,你气宇轩昂……时间是女娲手中的泥土,靠了它,你才成为了你”可以概括出:时间造就了人,让我们成为自己。
54.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内容来分析。
“闭门造车”意思是关上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联系“真正的美好时光大多是从容状态下的产物”“总有一天,当他打开自己的那扇门时,外部世界的纷扰也会为之降低分贝”可知,惜时如命就是要“闭门造车”,即追求从容的生活状态,遵循自己的内心,这样外部世界的纷扰也会随之减少,内心就会宁静。
5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从第⑥段中“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驱驰自己的时间”“‘你要的是什么’永远比‘你要如何得到什么?’来得重要”可以概括出: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追求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这样才会有所收获;
从第⑦段中“浅尝则止、见异思迁,往往是失败者的通病”“点点时间是屋檐间的滴水,从不改变滑向重点的轨迹”“洒水车的游走灌沃虽如泼如倾,但逞一时之快,几个时辰之后就了无痕迹”可以概括出: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要半途而废。
56.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第⑧段中“要把时间的艺术操之在手”“时间用在不同场景中都是一种主观感受,好与坏、长与短,不仅在于你的规划和爱惜,更取决于填满你个人时间的是笑声还是叹息”“时间的艺术首先是选择的艺术”可以概括出:我们要学会选择对待时间的心态,了解时间是人不同场景中的主观感受,要学会规划时间、爱惜时间,用乐观的心态对待时间;
从第⑨段中“人的这一生,饱满丰富与否,取决于所执着的事、往来的人、见识的世界、品过的滋味”“所谓厚德载物,是在你这一生的时间容量中,或在那看似透明的万花筒中,装了多少能兑换未来的东西”可以概括出: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决定了人生是否充实,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多为未来做准备。
(2024上·湖北武汉·九年级武汉市武珞路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声一片
①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②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那时候我们还是孩子,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③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买来菊花,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
④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的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其实秋天还早了,蟹儿只是科技的产物罢了。
⑤古人是怎么样知道秋天的呢?
⑥热的南部,用双手耕作的农人,永远对时间和气候的变化有一种敏感,那种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时预测到它开放的时机。
⑦在工业发展神速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不断有新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只知道事物的实体、季节风云的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后来的人逐渐能穿透事物的实体找那更精细的物质,老一辈的人只知道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分子,后来知道分子之下有原子,现在知道原子之内有核子,有中子,有粒子,将来可能在中子粒子之内又发现更细的组成。可叹的是,我们反而失去了事物可见的实体,正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只见秋毫,不见舆薪”。
⑧到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人们与自然越来越远了。
⑨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的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⑩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亲切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⑪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来烤着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⑫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清。
⑬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原文/林清玄,有改动)
57.读②—④段,概括说说现代都市人越来越不了解季节的表现。
58.结合第⑨自然段内容说说“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的语意。
59.作者在第⑫自然段中说自己“有一种伤感的心情”,请结合⑧—⑪段内容分析一下作者伤感的原因。
60.最后一段,作者又提到了孩子,结合本文题目“秋声一片”,说说作者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57.从市场中得到关于季节的信息,却又往往被迷惑,产生错误的判断。 58.都市人控制了室内的气温,在室内再也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只有在远离都市的大自然里,季节的特征才比较明显。 59.(1)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
(2)人们为满足生活的欲望又在不停的人为地改造自然;
(3)我们难以感受到自然的乐趣。 60.(1)对于未来人与自然关系进一步恶化的担忧(未来的人类将更加远离大自然);(2)对儿时亲近自然的淳朴简单的生活的怀念;(3)希望人们能够尊重自然、亲近自然
【解析】57.考查对重点语段的理解。第二段为辅助信息,讲述儿时的我们是从观察自然中了解季节的,所以并无直接答案;第三、四段都是举例信息:一段说被花市迷惑,一段说被蟹黄迷惑,共同点是:从市场中得到关于季节的信息,却又往往被迷惑,产生错误的判断。
58.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联系本段“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可知本句中“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的意思是人们学会了控制室内的温度,从此在室内再也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季节只是在窗外变换,无法影响室内的人。“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是拟人的写法,把四季人格化。“远方的树林”喻指大自然,是说,只有在远离城市的大自然里,才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59.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第八段中的“到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人们与自然越来越远了”可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使我们对于大自然的感应日渐衰微,让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根据第九段中的“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的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可知: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停的改造自然,使四季远离了人类。根据第十段中的“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我们就不能亲切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可知:我们再也感受不到自然万物的美好,享受自然的乐趣。
60.考查赏析作者情感。末段特意强调了“我们下一代”的孩子,他们代表着人类的未来与希望。作者担心孩子们再也不会知道自己的这种心情,也就是在担心未来孩子们会比现在的自己更远离自然,表达了作者对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的担忧。题目“秋声一片”是作者儿时感受到的秋季自然风光,表现了自己对于儿时简单淳朴,亲近自然的生活的留恋与向往之情。末段与题目综合起来分析,还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希望,希望人们回归自然,回归传统,能尊重自然,亲近自然。这是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也是对读者发出的呼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9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60题(重庆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9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60题重庆专用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9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60题重庆专用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8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60题(广州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8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60题广州专用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8记叙文阅读之散文+小说15篇60题广州专用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6 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60题(广东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6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60题广东专用原卷版doc、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精选06记叙文阅读之散文15篇60题广东专用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