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9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含答案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9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含答案解析版),共25页。
(23-24七年级上·山东济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①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兵后焚炼为垩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有删节)
【注】①(凉烟白草)苍凉的烟雾荒草。
4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B.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C.自驿西南出 西:西面
D.复西行约三里许 许:表示约数
49.下列句子中,加点“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濂闻其语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其真无马耶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正色邪
5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他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三苏”、范仲淹、王安石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B.甲文末段抒情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
C.乙文中宋濂一行按当地人指引,先游丰乐亭、醒心亭,再游醉翁亭,最后赏让泉风景。
D.乙文中写自然风光往往雄奇清绝,写人文风景则倾覆焚毁,两相比较令人怅惘叹息。
5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兵后焚炼为垩尽。
【答案】
48.C 49.A 50.D
51.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52.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兵后焚炼为垩尽。
【解析】
4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句意为:从滁州驿向西南出发。西:向西。故选C。
4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例句中的例句“其” 是代词,他们的。
A.代词,代指他们的;B.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C.指示代词,其中;D.或许,表推测;故选A。
5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所以“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三苏”、范仲淹、王安石都属于‘唐宋八大家’”的理解错误;B.甲文末段最后落脚到“太守之乐”,所以“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的理解错误;C.宋濂一行按当地人指引,先游丰乐亭、醒心亭,再游让泉,最后赏醉翁亭风景。所以“先游丰乐亭、醒心亭,再游醉翁亭,最后赏让泉风景”的理解错误;故选D。
5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晦:暗。朝暮:早晨和傍晚。……者……也:判断句式标志,……是……
5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醉翁亭早就荒废了,名人石刻非常多,但是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几乎没有了。“亭久废”是一个单独句子,其后可断开,“名人石刻颇夥”是一个单独句子,“兵后焚炼为垩尽”是其结果,中间可以断开,故根据句意以及断两处的要求即可断句为: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兵后焚炼为垩殆尽。
参考译文:
【甲】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下来的,那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造这亭子的人是谁呢?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的又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开在前面,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乙】
从滁州驿向西南出发,经过平皋后大约三里左右,远远望见丰山连绵雄伟,超出琅琊诸峰。当地人指着说:山下有深幽的山谷,地形低洼,四面都是山,中间有一处紫微泉,是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紫微泉往上十多步就是丰乐亭,丰乐亭往东几百步就是醒心亭。从醒心亭拐弯向西就可以进入天宁寺。现在全都废弃了,只有苍凉的烟雾荒草罢了。我听了他们的话,为此惆怅了许久。
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做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现在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到了醉翁亭。醉翁亭早就荒废了,名人石刻非常多,但是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几乎没有了。醉翁亭后的四贤堂,也废弃了。醉翁亭旁边有一处玻璃泉,又叫做六一泉,有一根石栏杆压在上面,石栏杆下还压着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用手捧水喝,温的。
(23-24七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①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②,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③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④故旧耶?
(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有删改)
【注】①汩(gǔ):搅乱,扰乱。②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③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④乡党:乡里、家乡的人。
5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非学无以广才:
(2)意与日去:
(3)汝若到彼:
(4)不然则徒劳费:
5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意与日去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已无可望之 理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
C.能奋然勇为 公欣然曰(《咏雪》)
D.汝若到彼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5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56.联系上下文,说说【乙】文“然今遣汝”的原因除了“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还有哪两个。(2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57.【甲】【乙】两文中的父亲都对儿子的学习提出了要求,请概括其共同点。
【答案】
53.增长 意志 你 徒劳
54.C
55.(1)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56.不欲昼夜督责;无朋友闻见
57.甲乙两文都是从宁静专一、热爱学习,勤奋刻苦等角度来提出学习的要求的。
【解析】
5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2)句意: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意:意志。
(3)句意:你要到了那里。汝:你。
(4)句意: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徒:徒劳。
5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流逝/离开;B.助词,的/代词,代指胳膊;C.都意为“……的样子”;D.假如,要是/好像;故选C。
5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以,用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
(2)然,但是;遣,让;汝,你;恐,担心;专,专心。
5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可知,“然今遣汝”的原因除了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外,还有“不欲昼夜督责”“无朋友闻见”两点原因。
5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甲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淫慢则不能励精”“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和乙文“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等语句可知,甲乙两文都是从宁静专一、热爱学习,勤奋刻苦等角度来提出学习的要求的。
参考译文:
【甲】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
58.(23-24七年级上·山东淄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 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 孤法卿父? ”元方曰:“周公、 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候: 拜访, 问候。②履行: 实践, 做。③绥: 安, 安抚。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孤往者尝为邺令:
④周公不师孔子: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2处)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3)参考词典解释,翻译下列句子。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法”的义项:①法令,法律; ②方法; ③效法,仿效; ④准则,标准。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元方的应答:【甲】文中他以“① ”“② ”(用原文回答)指出友人的问题所在。【乙】文则列举了③ (用自己的话概括) 的事例,两篇文章中元方的回答都体现了他④ 、⑤ 的人物形象。
(5)同学们在翻译“君与家君期日中”这句话时,对第一个“君”的解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翻译成“您”,另一种认为翻译成“你”。你认为哪种翻译更符合文意?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约定 舍弃 曾经 学习、效仿
(2)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4)无信 无礼 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 聪明(聪慧)机智(机敏)
(5)示例:翻译成“您”更好。因为“您”是敬称,表现了元方的知书达礼,对父亲的朋友表示尊敬,更符合文意。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期:约定;②句意为: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委:舍弃;③句意为: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尝:曾经;④句意为:周公不学孔子。师:学习、效法。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句意: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因此可断句为: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字词意思:卿家君:你父亲;孤:我;法:效法、仿效。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元方是用“无信”“无礼”指出友人的问题所在;乙文中,由“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一句可知,陈元方是列举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事例进行回答。两种回答,都体现了他的聪慧、机智。
(5)本题考查字的理解。“君与家君期日中”的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这里“君”翻译成“您”更恰当,“您”是敬称,表现了元方的知书达礼,表达对对方的尊敬。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在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位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朋友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人!和我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无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他,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乙】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23-24七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甲]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②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④绝编⑤,迨⑥能倍⑦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患:担心。③既:已经。④下帷:典故。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⑤绝编:典故。指孔子读书用功,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⑥迨:等到。⑦倍:通“背”。
59.解释画横线的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2)思而不学则殆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患记问不若人
60.与“人不知而不愠”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B.学而不思则罔C.曲肱而枕之D.切问而近思
6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语句。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62.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63.概括出【甲]【乙]两文中相同的学习方法。
【答案】
59.生气, 恼怒 疑惑 以……为乐 如
60.B
61.(1)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2)吟咏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62.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63.及时复习、善于思考
【解析】
5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2)句意为: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殆:疑惑;(3)句意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乐:意动用法,以……为乐;(4)句意为: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若:如。
60.本题考查“而”字用法。
“人不知而不愠”中“而”字用法是:连词,表转折。
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转折;C.连词,表修饰;D.连词,表并列;故选B。
6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好: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
(2)咏:吟咏。思:思考。义:意思。
6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意思是:(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才能终身不忘。“用力多者收功远”主谓结构,应在“远”后停顿;“其所精诵”偏正结构,做主语,应在“诵”后停顿;因此断句为:用力多者收功远/ 其所精诵 /乃终身不忘也。
6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甲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和乙文“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可概括出要及时复习;根据甲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乙文“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可概括出:要善于思考。
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才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23-24七年级上·山东烟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①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②,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节选自《世说新语》)
【丙】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③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④。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⑤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⑥焉别颜回?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魏武:即曹操。②令方:使其成方形。③将:带、领。④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那时(谢仁祖)在言谈中已表现出奇异的领悟能力,跻身于上流社会。⑤坐:座位。⑥尼父:指孔子。
64.解释下列加点词。
(1)相委而去( )
(2)元方入门不顾( )
(3)人问其故( )
6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晏乃画地令方
B.相委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C.欲以为子 所宝以百数
D.诸人咸共叹之 虽与之俱学
66.翻译句子。
(1)魏武知之,即遣还。
(2)年少,一坐之颜回。
6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画两处)
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68.三个选段中的孩子,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答案】
64.离开 回头看 缘故
65.D
66.(1)曹操知道了这件事,立即把他送还何家。
(2)这少年,是全座中的颜回啊。
67.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68.示例1:我喜欢何晏。何晏画地为方,身处其中,委婉表达自己不想被曹操收为养子的想法,可见他是个聪明机灵的小孩。示例2:我喜欢谢仁祖。从他能领悟长辈话中的意思,并机智应对,可见他是个有知识、反应敏捷的小孩。
【解析】
6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去:离开。
(2)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3)句意:别人问他原因。故:缘故。
6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副词,才/连词,于是;B.表顺承,可不译/表转折,但是、却;C.介词,把/介词,用;D.代词,他/代词,他;故选D。
6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知:知道;即:立即;遣还:送还。(2)年少:这少年;坐:座位。
67.本题考查断句。句子意思:谢仁祖答道:“座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曰”后提示“仁祖”所说的内容;“焉别颜回”提出问题;正确断句为: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6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甲文“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非人哉”,不卑不亢,分条理罗列出父亲友人的过错,指出父亲友人不信守诺言,没礼貌的过失之处,据理力争维护父亲的形象,表现了元方是明礼,善言懂得诚信的重要性的人。
根据乙文“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可知,曹操想收养何晏,何晏画地为方,身处其中,委婉的拒绝曹操;表现了何晏的聪明机灵。
根据丙文“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可知,大家赞美谢仁祖是颜回,谢仁祖能领悟长辈话中的意思,并机智应对,表现了谢仁祖有知识、反应敏捷。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丙】
谢仁祖八岁的时候,父亲谢豫章(谢鲲)带着他送客。那时(谢仁祖)在言谈中已表现出奇异的领悟能力,跻身于上流社会。大家都在赞扬他,说道:“这少年,是全座中的颜回啊。”谢仁祖答道:“座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
69.(23-24七年级上·山东淄博·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诣①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④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⑤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⑥。
(《孔融巧答陈韪》,有删改)
[注]①诣:前往,到……去。②俊才清称:有才学、有名望的高雅之人。③通:通报进门。④伯阳:即老子,据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问题。⑤奕世:几代。⑥踧踖:尴尬。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俄而雪骤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莫不奇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鼓琴》)
B.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
C.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学弈》)
D.人以其语语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4)[甲][乙]两文都出自《世说新语》的《言语》篇,“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才气的谢道韫,[乙]文中你看到了怎样的孔文举呢?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急 相比 认为……奇异
(2)B
(3)①不久,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②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人们把孔文举说的话告诉了他。
(4)从这则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的孔文举。当时李元礼在洛阳很有名望,只有才子、社会名流和李家亲友才能登门拜访,孔文举能够联想到孔子和李耳的故事,以此推论和李府有着亲近的关系,可见他才思敏捷。当陈韪评价孔文举“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时,孔文举能机智地应对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来辩驳对方,可见他聪明机智,善于应对。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
(2)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3)句意:没有人不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奇:意动用法,认为……奇异。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若:动词,如,比得上/动词,好像;B.乃:都是副词,才;C.之:代词,他/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以:介词,把/动词,认为;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差:差不多,大体。拟:相比。
(2)重点词语:至:到。以:把。第一个“语”是名词,话语;第二个“语”是动词,告诉。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乙文“时李元礼有盛名……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的通好也”(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可知,李元礼在洛阳很有名望,只有才子、社会名流和李家亲友才能登门拜访,孔文举能够联想到孔子和李耳的故事,以此推论和李府有着亲近的关系,可见他才思敏捷;根据“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孔文举面对陈韪的目中无人,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来辩驳对方,可见他聪明机智,善于应对。
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一个 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李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不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23-24七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吴起守信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7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期日中( ) (2)入门不顾( )
(3)至暮不来( ) (4)欲服三军( )
71.参照表格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下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B.起不食待之C.而止之食D.起之不食以俟者
7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明 日 早 令 人 求 故 人 故 人 来 方 与 之 食
7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74.你赞同乙文中吴起的行为吗?请结合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答案】
70.约定 回头看 到 想要
71.D
72.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73.(1)友人感到很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2)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
74.示例:赞同。吴起与朋友约好了一起吃饭,朋友不来就一直等。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个讲诚信的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7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1)句意:约定在中午。期:约定;(2)句意: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顾:回头看;(3)句意:到了傍晚还没有来。至:到;(4)句意:想要使军队信服。欲:想要。
7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他;B.代词,他;C.代词,他;D.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D。
72.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明日早”是全句的时间,可独立,所以在其后停顿,两个“故人”分别是上句“求”的宾语与下句“来”的主语,因此要在中间停顿,“故人来”与“方与之食”的主语分别是故人与吴起,中间要停顿。所以断句为: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7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惭:惭愧;引:拉。句意:友人感到很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
(2)为信:坚守信用;若此:到如此程度;服:使……信服;三军:军队。句意: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
7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首先表态,赞同。然后阐述自己的看法。
示例:赞同。吴起与朋友约好一起吃饭,朋友没有来,吴起就一直等,并派人去叫朋友,等朋友来了,才吃饭。吴起讲信用,令军队信服,可见守信非常重要,为人要守信。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约定回来就一起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能不守信用。
(23-24七年级上·山东潍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7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博学而笃志 笃:
(2)思而不学则殆 殆:
(3)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然:
(4)我独亡 亡:
76.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仁在其中矣 其恕乎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君子之过也
C.人不知而不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7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儒家学派提倡的怎样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
75.坚定 疑惑 这 通“无”,没有。
76.B
77.(1)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成为老师了。
78.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
【解析】
75.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2)句意: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殆,疑惑。
(3)句意: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然,这,这样。
(4)句意:惟独我没有。亡,通“无”,没有。
76.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
A.代词/语气词;B.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D.助词,表示询问的对象/……的人;故选B。
7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注意关键词的解释。
(1)重点词语:患,担心;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知,了解。
(2)重点词语:温,温习;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为(wéi),动词,做,担任。
7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作答本题时应首先翻译并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结合自己的生活时实际进行分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断不可加在别人身上。这是最早是周礼的准则,受到儒家始祖孔子推崇。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参考译文:
《论语》十则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用来终生践行它么?孔子说:大概是宽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贡说:“君子所犯的过错,就象日食和月食一样。犯了过错,天下人都看得清楚;改正了,人人都心存敬仰。”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到是这样说的啊:死生有命运决定,富贵在天意安排。君子做事谨慎而没有过失,与人交往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啊,君子有什么忧虑没有兄弟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79.(23-24七年级上·山东临沂·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②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注释】①志(zhì):同“识”,记。②说(shuì):劝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温故而知新
②学而不思则罔
③王生不说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
(3)【甲】文和【乙】文都讲到了关于学习方法的话题。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这对我们的学习有怎样的启发?
(4)对有关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甲】文第三句告诉我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知之”“好之”“乐之”,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
C.【乙】文中李生是因为听信传言所以才认为王生不擅长学习,并没有进行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D.【乙】文中的王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能说他是一个喜欢学习却不擅长学习的人。
【答案】(1)①旧的知识。②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③同“悦”,高兴。
(2)①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②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
(3)甲文:孔子认为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乙文:李生认为学习知识还要善于思考。
启发: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
(4)C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故,旧的知识。
②句意: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③句意:王生不高兴。说,同“悦”,高兴。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成。
①重点词: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者,代词,“……的人”;好,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
②重点词:但,只;志,记。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甲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由此可知,孔子认为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乙文:结合“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句可知,李生认为学习知识还要善于思考。启发: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结合李生说的“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句可知,李生认为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有自己的判断。故选C。
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王生喜欢学,却得不到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
(23-24七年级上·山东临沂·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
【乙】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能倍③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②下帷绝编:分别指董仲舒和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两个典故。③倍:同“背”。
8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思而不学则殆( )
(2)切问而近思( )
(3)迨能倍诵乃止( )
8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B.去后乃至 乃终身不忘也
C.择其善者而从之 咏其文,思其义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用力多者收功远
8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和[乙]文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
B.[甲]文中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上有独别的见解,强调温习的重要性,主张学思结合。
C.[甲]文中“吾日三省吾身”强调只有从“忠”“信”“习”三方面自我反省才能日有所进。
D.[乙]文中提到司马光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用心刻苦。
83.读了[乙]文,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不少于三条)
8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答案】
80.疑惑 恳切 等到
81.D
82.C
83.示例:①要精益求精,要学就学好,不半途而废,要刻苦勤奋;②我明白了读书的好方法:“书不可不成诵”、要“咏其文、思其义”;③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差要多努力;④要学会利用时间,不错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不浪费时间。
84.(1)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2)读书时下的力气多的人,收获就长远,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解析】
8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殆:疑惑;(2)句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切:恳切;(3)句意: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才停止。迨:等到。
8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表转折,但是、却/表顺承,就;B.副词,才/连词,就;C.代词,其中/代词,指读过的;D.代词,……的人/代词,……的人;故选D。
8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从从“忠”“信”“习”三方面自我反省就会有所收获,但是不排除还有其他方面;本项中“只有”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
83.本题考查阅读启发。
根据“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可知,司马光小时候担心自己记诵诗书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到了别人背诵下来去玩耍的时候,依旧不放松学习;启发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差要多努力;根据“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可知,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司马光才到了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能终身不忘的地步;启发我们要精益求精,要学就学好,不半途而废,要刻苦勤奋;根据“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可知,读过的书要背诵下来,理解文章的意思,利用各种闲暇的时间来读书,就会收获很大;启发我们“书不可不成诵”、要“咏其文、思其义”;要学会利用时间,不错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不浪费时间。
8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温故:温习旧知识;知新: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以:凭借;为:成为;(2)用力多者:指读书时下的力气多的人;收功:收获;远:长远;精诵:指精读和背诵过的书;乃:就(能)。
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才停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
(23-24七年级上·山东枣庄·期中)阅读下面两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散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弈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85.解释加点的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不亦君子乎。
(4)温故而知新。
8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7.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8.甲文选自 ,为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乙文选自《论语》,《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十二章》论及学习态度、 、自我反省等方面,内容丰富。
【答案】
85.(1)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2)像 (3)指有才能的人 (4)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86.(1)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2)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87.A
88.《世说新语》 儒 学习方法或(感慨惜时、坚守志向、学习与兴趣、学习与思考等;根据文意,意思概括到即可)
【解析】
85.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1)句意: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2)句意: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似,像。
(3)句意:不也是君子吗。君子,指有才能的人。
(4)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知新,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86.本题考查译句。(1)未若,不如比作。因,趁,乘。起,飞舞。(2)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舍,放弃。
87.本题考查断句。
A.“王凝之”是一个完整的人名,中间不应断开。正确断句为: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故选A。
8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甲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第二空:《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为“四书”之一。
第三空:根据“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得:学习方法。
根据“博学而笃志”可得:坚守志向。
根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得:学习与兴趣。
根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得:感慨惜时。
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之
①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关系,相当于“的”。
②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他们”“它们”。
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9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不含答案版),共14页。
这是一份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含答案解析版),共24页。
这是一份山东 2024-2025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真题分专题汇编 专题07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版),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