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必刷实验题100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必刷实验题100题(含答案解析)第1页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必刷实验题100题(含答案解析)第2页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必刷实验题100题(含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必刷实验题100题(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必刷实验题100题(含答案解析),共1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明进行“测量橙汁的密度”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小明复习光学知识时,利用光学实验盒,重做如下光学实验(如图):
    (1)如图甲所示,做“小孔成像”实验时,小明分别改变小孔形状:圆形、方形、三角形、星形(孔足够小),在光屏上都能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小孔成像所成像的形状只与 的形状有关;
    (2)如图乙所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采取的操作是 ;(选填序号“A.向纸板喷烟或雾”、“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或“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3)如图丙所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选用透明玻璃板而不选平面镜的原因是 ;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将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从而得出 的结论:为了判断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还是实像,他的做法是 ;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移动蜡烛和光屏至如图丁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刚好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图中蜡烛移动到42cm刻度线处,此时在光具座上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无法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其原因是 。
    2.小明进行“测量橙汁的密度”实验。

    (1)小明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进行调节平衡,游码移至标尺零刻度线处,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则接下来的操作是: ;
    (2)为了测量结果更准确,下列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用字母表示);
    A.计算橙汁的密度
    B.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C.烧杯中盛适量的橙汁,用天平测出橙汁和烧杯的总质量
    D.调节天平平衡
    E.将烧杯中的橙汁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橙汁的体积
    (3)小明测量橙汁和烧杯总质量时,如图乙所示操作,请你指出他的不妥之处 ,若如图乙测量,则总质量为 g。
    (4)不用量筒,只需添加一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也可以完成该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a、用已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记为m0.;
    b、向一个烧杯倒入适量橙汁,用天平测出橙汁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1.;
    c、向另一个相同烧杯中倒入与橙汁等深度的水(如图丙),用天平测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2.;
    d、橙汁的密度ρ橙汁= (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3.小明和同组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实验前应将烛焰和光屏的中心调节到凸透镜的 上,此时在光屏上所成的清晰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2)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不改变如图甲所示蜡烛和透镜位置:
    ①若将凸透镜换成焦距相同、镜面较小的凸透镜再次实验,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 (选填“变小”“变暗”或“变不完整”)了;
    ②若将凸透镜换成镜面大小相同、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再次实验,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3)小明利用同一凸透镜,测了多组物距u和像距v的数据,并作出物距u的倒数和像距v的倒数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该凸透镜焦距为 cm;
    (4)另一小组同学在凸透镜位于P处(图中未画出)位置不变时,移动蜡烛,光屏先后在P同侧的甲、乙两处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且甲处的像比乙处大,则以下四个选项中( )是正确的。(填序号)
    A.甲处可能成的是虚像 B.乙处像可能是放大的
    C.P点位置在甲的左侧 D.蜡烛的移动方向向左
    4.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形容沸腾的水“势如奔涛”。小明用如下的装置探究水在沸腾时的特点。

    (1)在安装如图甲的装置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为了减少热量损失,小明打算在比烧杯口稍大的圆形硬纸板上剪出一个小孔,以便通过小孔将温度计竖直插入烧杯内的水中,如图乙所示两种剪裁方式,选用 (选填“a”或“b”)方式才能正确测量水温;
    (3)当水温为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并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当加热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为 ℃;请根据实验数据在丁图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并根据所画图像,分析总结出水沸腾时的特点: 。
    5.如图甲所示,小明用两支相同的蜡烛A、B、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刻度尺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中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目的是为了便于确定 ;
    (2)将点燃的蜡烛A竖直放在玻璃板前, (填“点燃”或“未点燃”)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眼睛在蜡烛 (填“A”或“B”)一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大小 ;
    (3)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直线将物和对应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如图乙)发现蜡烛A的像与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 。且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6.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过程中,蜡烛火焰的像若没能成在光屏的中央而成在了光屏的上方,则应将蜡烛向 (填“上”或“下”)调节才能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2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的实像,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调节蜡烛的位置,同时将光屏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4)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 (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5)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7.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小致和小知同学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图甲所示)进行了实验。
    (1)组装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图甲装置中给烧杯加盖的目的是 。
    (3)观察气泡可知图甲中水处于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状态。
    (4)小致和小知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别如图乙中A、B所示。由图像可知,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 。
    8.如图是小明同学测量自制果汁密度的实验:
    (1)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后,发现天平指针如图甲所示 调;图乙是用已调好的天平测量空烧杯质量时的情景,他的错误是: ;
    (2)纠正错误后,按照下列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是49.4g;
    ②取适量的果汁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量果汁和烧杯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则果汁的质量为 ;
    ③将烧杯中的果汁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丁所示;
    ④计算果汁的密度为 kg/m3;
    (3)按照上述实验步骤测出的果汁的密度将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小组内交流发现:将上述实验步骤①②③④顺序调整为 ,可以减小误差。
    9.在实验操作大赛上,小明与小华分别展示了下面两个实验:
    (1)图甲是小明展示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应在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在透明玻璃板中能够看到蜡烛A的像,这是因为在玻璃与空气分界面处发生了 (选填“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
    (2)图乙、丙是小华展示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他测得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
    (3)当各元件位于丙图中的位置时,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 的实像。将蜡烛移至5cm刻度线处,其他元件的位置不变,若使清晰的像呈现在光屏上,需在蜡烛与透镜间放置一个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4)图丙中,将蜡烛移至30cm刻度线处,其他元件的位置不变,若要光屏成清晰的像,只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10.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水平放平面镜,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绕ON翻折。
    (1)实验时,把纸板ENF垂直放在平面镜上,光线AO的入射角大小是 度;
    (2)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改变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 B.沿ON向后转动纸板E
    C.沿ON向后转动纸板F D.改变入射角的大小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 (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内(选填“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
    (4)若让另一束光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
    A.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小强同学进行了以下操作。
    (1)如图甲所示,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 ;沿玻璃板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玻璃板的位置;
    (2)将一只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利用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寻找并记下蜡烛A像的位置;此步骤中选用的蜡烛B应与蜡烛A完全相同,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 ;
    (3)移动点燃的蜡烛A,再做两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将白纸沿放置玻璃板的直线折叠,发现a和a'、b和b'、c和c'对应点的位置基本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填字母);
    A.平面镜成虚像 B.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实验中,小强正在玻璃板前观察蜡烛A的像,小雨同学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的后表面,那么小强 (选填“能”或“不能”)继续看到蜡烛A的像;
    (5)在实验中如果把玻璃板向右倾斜,如图丙所示,蜡烛像的大致位置应在图丙中的 (选填“A”或“B”)处。
    12.2023年5月17。日,我省莱州市西岭村金矿勘查项目初步认定,西岭金矿新增金金属量近200吨,累计金金属量达580吨,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单体金矿床,物理课外实践小组用一块小石头模拟矿产勘查组研究西岭金矿矿石,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块矿石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用镊子将 移至标尺最左端的零刻度线上,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 ,使天平平衡;
    (2)将矿石放在天平的左盘中,通过向右盘加减砝码后,指针的位置又如图甲所示,此时应 ,使天平平衡;
    (3)天平平衡后,所用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可知矿石的质量为 g;
    (4)向量筒中倒入60mL的水,用细线拴住矿石并放入量筒中后,量筒中的水面如图丙所示,则矿石的体积为 ;
    (5)实验所测矿石的密度为 ;
    (6)因矿石具有吸水性,实验所测矿石的密度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13.小新利用图甲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选用主要器材: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白纸、刻度尺和黑色纸板等。
    (1)平面镜成像实质上是由光的 形成的;
    (2)实验时用薄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目的是 ;
    (3)实验中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把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蜡烛A的像与蜡烛A ;
    (4)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根据A的位置移动蜡烛B,每次标记出蜡烛A和它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请根据小新完成的下列实验数据表格,在①、②处填写数据名称;
    (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蜡烛A的像和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为 ;
    (6)将黑色的纸板放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小新在蜡烛A侧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实”或“虚”)像。
    14.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甲中小车上方的椭圆形圆圈内的数值是小车到达该位置时从停表读出的时间,则:
    (1)该实验的原理为 ;
    (2)实验前小华想练习一下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小车的长度为 cm,如图丙,停表的读数为 s;
    (3)分析图甲中所给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 (选填“是”或者“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在BC段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
    (4)小华在实验时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者“小”);若小车还没开始运动时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 (选填“大”或者“小”);
    (5)如下图,某同学分别画了小车从A到C的运动图像,与事实相符的是 。
    A. B. C. D.
    15.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后,好奇的小王同学想知道老师所用粉笔的密度。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1)他把10支粉笔放到调好的托盘天平上,当天平再次平衡,右盘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则每支粉笔的质量为 g;
    (2)小王在量筒中加入体积为V1的水,把一支粉笔放入量筒,发现粉笔在水面停留一瞬,冒出大量的气泡后沉底。量筒中水面到达的刻度为V2,若把(V2﹣V1)作为粉笔的体积来计算粉笔的密度,测得粉笔的密度会比真实值偏 (选填“大”或“小”);
    (3)小王把一支同样的粉笔用一层保鲜膜紧密包裹好放入水中(保鲜膜的体积忽略不计),发现粉笔漂浮在水面上,于是他用水、小金属块、量筒和细线测量粉笔的体积,如图乙,粉笔的密度为 g/cm3;
    做完试验后,该同学想用类似的方法测量一杯液体的密度,步骤如下:
    ①测量空烧杯的质量;
    ②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③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的体积;
    ④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液体的密度。
    (4)上述测量过程会导致测得的密度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
    (5)为了使测量值更精确,上述测量顺序可调整为: (填写序号)。
    16.小刚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位置不变,想要找到清晰的像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像的特点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
    (3)当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时,保持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和光屏对调一下位置,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4)在实验过程中,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用不透光的纸板挡住凸透镜的左半部,此时光屏上的像将 ;
    A.像的大小、形状不变,像的亮度变暗
    B.像的左半部消失
    C.像的右半部消失
    D.像缩小一半
    (5)某同学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种即可)
    17.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图甲他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且与镜面保持 ,白色的硬纸板的作用是 ;(写出一种即可)
    (2)如图甲用量角器测量角i和角r,可以得到的规律是 ,有的同学认为这个结论不可靠,理由是 。若将入射光线EO向ON靠近,则反射光线OF ON(选填“靠近”或“远离”);
    (3)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 ;
    (4)为了进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小李将纸板沿PQ剪开,将纸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平面镜图乙所示,发现在纸板右侧的 (选填“上部”或“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说明: 。
    18.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为了计时更准确,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若计时员开始计时时,小车已过A点,则所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将偏 。(均选填“大”或“小”)
    19.物理课上同学们正在进行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
    (1)小明首先取来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随后发现如图1,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右”)调节;
    (2)小明调节天平水平平衡后,把小石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当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填字母符号)
    A.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横梁重新水平平衡
    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最小的砝码拿走,并向右移游码
    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3)天平再次水平平衡后,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2所示,那么小明所测量小石块的质量是 g;
    (4)接下来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如图3所示。待测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则测得该小石块的密度为 kg/m3。
    20.小明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得到图甲所示的光路图。
    (1)由甲图可测得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在 。
    (3)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烛焰的像,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4)如果用纸板将透镜的下半部分遮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5)实验时,蜡烛燃烧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由于影响到了实验的进行,这时最合理的调整是 。(填字母符号)
    A.只需将凸透镜向上移动一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下移动一些
    C.只需将蜡烛向上移动一些
    (6)小明将一个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再将光屏靠近凸透镜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又看到烛焰清晰的像,由此可知该眼镜片可用来矫正 眼(选填“近视”或“远视”)。
    21.小明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如图1所示,组装器材时,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除了实验装置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正确组装好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某一时刻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如图2所示,该温度值为 ℃;
    (3)小明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出的被测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3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①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
    ②熔化过程经历 min。第4min时,试管中的物质处于 态;
    (4)第5min后,继续加热直到烧杯内的水持续沸腾,试管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22.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中: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应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
    (2)继续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a.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为116g;
    b.如图乙所示,把烧杯中部分盐水倒入量筒,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为40cm3;
    c.如图丙所示,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
    d.计算出盐水的密度ρ;
    请在表格中的①②③位置处填写相应的数据;
    (3)某小组在步骤b中不慎将少量盐水溅在量筒外面,这个小组测得的盐水密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若实验开始时,取的盐水较少,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 (选填“会”、或“不会”)
    23.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
    (1)实验时,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 ;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竖直地立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看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像和物大小 ;
    (3)实验时,为确定平面镜成实像还是虚像时,需在 (选填“A”或“B”)位置竖直放一个光屏,并在如乙图中的 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选填“a”、“b”、“c”或“d”);
    (4)在实验中,小军看到蜡烛A有两个不重合的像,为了减小这个影响,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选填序号);
    A.换用较薄的玻璃板 B.换用较厚的玻璃板 C.调整观察的角度,使像重合
    (5)当蜡烛A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4.有一种1角硬币,看上去好像是铝制的,它真是铝制的吗?请你想办法测量它的密度。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步骤:首先用天平测出10个1角硬币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托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10个1角硬币的质量为 g。然后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再把10个硬币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水面升高,如图丙所示,则10个硬币的体积是 。
    (3)根据测量结果可知这种1角硬币的密度为 。由于铝的密度是,所以这种1角硬币 (填“是”或“不是”)纯铝制成的。
    25.根据实验数据,仔细分析,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如图所示,是一位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结果,请分析表格中的记录,回答以下问题:
    ______cm
    (1)记录数据的同学忘了填写凸透镜的焦距,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凸透镜的焦距 cm;
    (2)当凸透镜的物距u与焦距f满足 (填表达式)关系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
    (3)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所成的实像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4)当凸透镜成缩小的像时,u v(选填“>”“=”或“<”);
    (5)如果在此透镜前再放一个凹透镜,那么第1次实验数据中的像距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6)在第8次实验中,发现物体在焦点时不成像,为了说明时不成像,请将下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图补充完整 。
    26.如图甲所示是观察水沸腾的装置,利用此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图甲中水的温度是 ,为了缩短实验时间,请你提出一条可行性操作建议 ;
    (2)如图乙所示,是某探究小组实验后绘制的图像,图像中BC段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热量,温度 ;
    (3)由图丙表格数据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
    几种液体的沸点(标准大气压)

    (4)水在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7.小丽发现:体积大的铁块质量大;体积大的木块质量也大;水也是这样。为了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她选用了体积相同的3个木块和3个铁块(体积均为1cm3)进行了实验。
    (1)小丽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①根据实验数据,小丽在甲图中画出了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请你在甲图中补画出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 ;
    ②通过分析图像,小丽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 比,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 ,这个比值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物质的 ;
    (3)小丽通过这次实验真正明白了人们常说的“铁比木头重”的含义。下列说法能体现这句话正确含义的是 。
    A.铁的质量比木头的质量大
    B.铁的重力比木头的重力大
    C.铁的密度比木头的密度大
    D.体积相同的铁比木头的质量大
    2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实验前需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如图乙所示,光屏上正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应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厚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现将图乙中虚线圆圈部分当做人的“眼睛”,当蜡烛远离“眼睛”时,“眼睛”需调节凸透镜的厚度使其 (选填“变薄”或“变厚”),改变其对光线的偏折能力,从而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该“眼睛”无法调节凸透镜达到应有的厚度,则该“眼睛”为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应该配戴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进行矫正。
    29.“百年考古颂盛世,一眼千年悦今朝”,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龙纹白玉壁”是虢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绝对的先秦玉壁绝品,如图甲所示。文物爱好者小华从市场上购买了一块类似材质的玉坠,想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测量出玉坠的密度。
    (1)小华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至左侧零刻度线处,此时指针偏向分度标尺中线的左侧,应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2)调好后小华将玉坠放在左盘,在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再次平衡,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玉坠的质量为 g。
    (3)为了测量玉坠的体积,小华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三个步骤:
    ①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05g;
    ②用细线拴住玉坠,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在水面处做标记;
    ③取出玉坠,用装有40mL水的量筒往烧杯中加水,直到 ,量筒中的水位如图己所示;
    ④则玉坠的体积为 。
    (4)聪明的同桌善于另辟蹊径,他测出图戊中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21g,则玉坠的密度为 。
    30.如图所示是小明和同学共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情景:
    (1)实验时需点燃蜡烛,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他们的中心和烛焰的中心大致在 。
    (2)蜡烛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到达光屏,在光屏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3)小明实验规范,测量准确,根据实验记录信息如表格所示,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若将物距调为24cm,则像距为 cm。
    31.“探物”一组用如下器材测量一矿石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 把游码拨至标尺最左端的 处,横梁静止时分度盘上的指针如图甲,接下来应 ,直到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2)用天平测矿石质量,横梁再次平衡如图乙,记录矿石质量为 g;
    (3)将用粗线拴好的矿石放入装有60mL水的量筒中,水面上升到如图丙所示位置。根据测量结果可知矿石的密度为 ;
    (4)在实验评估环节,同学认为他们测得的矿石密度值偏 。其原因是 ;
    “探物”二组在没有量筒的情况下也测出了矿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请补充横线上的内容:
    (1)用调好的天平测量出矿石的质量为;
    (2)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3)将矿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当矿石全部浸在水中时,水未溢出,用笔在水面标记: ;
    (4)矿石密度的表达式 (用已知量和所测量的量表示,水的密度用表示)。
    32.两名同学合作探究光的折射特点,让一束光分别从空气中以不同角度射入水和玻璃中,将入射角与折射角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表一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表二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
    (1)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的大小是 ;
    (2)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选填“增大”或“减小”);进一步分析表中数据,推理可得初步结论: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
    (3)当光线以35°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的大小是 ;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用塑料薄膜和水制成的“水凸透镜”与外观尺寸相同的“玻璃凸透镜”相比,“玻璃凸透镜”的焦距更 (选填“大”或“小”);
    (5)本实验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 。
    33.一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u和像距v,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实验时,首先要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 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心;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3)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蜡烛在光屏上成的像越来越 (选填“大”或“小”);
    (4)第4次实验时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晰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应用了此成像特点的是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
    (5)若第4次实验完成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到光具座 ,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
    (6)若第4次实验完成后,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某处放一透镜,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左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则该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
    (7)若第4次实验完成后,不改变图中蜡烛和透镜位置,只将甲凸透镜换成材料和口径相同的乙凸透镜,再次实验,则需将光屏 (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光屏上所成的像比原来的像 (选填“变大”或“变小”)了;
    (8)第5次实验完成后,该同学取下光具座上的凸透镜靠近课本,发现课本上的字变大了。为了探究这一情境下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50cm处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 (选填“30~40cm”或“40~50cm”或“50~60cm”)范围内,发现无论怎样调节光屏,都找不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在同学的帮助下,他观察到了烛焰的像,他的观察方法是 。
    34.某物理兴趣小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
    (1)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如图甲所示情况,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右”)调节;
    (2)天平水平平衡后,把小石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当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由分度盘左侧偏向分度盘右侧,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3)天平再次水平平衡后,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那么所称量石块的质量是 g;
    (4)测量石块体积时,发现石块过大无法放入量筒中。在测量出石块质量m的基础上,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丙的实验方案:
    ①将溢水杯中装满水;
    ②将石块浸没到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的水流入小烧杯中;
    ③测得溢出水的体积为20mL;
    则石块密度ρ= 。
    35.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F光源和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
    (1)实验前,安装器材的过程中,发现F光源在光屏上成像情况如图甲所示,接下来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2)实验过程中,兴趣小组的同学将F光源、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此时光屏上会出现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3)当F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的时候,将光源靠近透镜的过程中,按F光源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观察到三种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像的正确顺序依次为 ;
    (4)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又对F光源进行了研究,发现字母“F”比起字母“B”、“H”、“Z”更适合作为光源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理由是 。
    36.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小轿车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为弄清其原因,利用玻璃板进行了如下探究。
    (1)兴趣小组首先探究了玻璃板的成像特点,如图甲所示。将点燃的蜡烛A放置在玻璃板前面,拿未点燃的蜡烛B(与A完全相同)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并在方格纸上记录蜡烛B的位置。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发现蜡烛B均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 ;
    (2)实验后,方格纸上的实验记录如图乙所示,分析可知玻璃板所成像的位置特点是: ;
    (3)兴趣小组将玻璃板向蜡烛A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如图丙所示,发现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 (选填“向上”,“向下”或“不”)移动,由此可知,小轿车前挡风玻璃倾斜的目的是 。
    37.小马同学的爸爸在古玩市场买到一块古瓷片,小马同学想测量这块古瓷片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然后调节 使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瓷片的质量,所用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瓷片的质量为 g;
    (3)他发现瓷片放不进量筒,就用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瓷片的体积;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浸没瓷片,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标记,取出瓷片;
    b.先往量筒装入40mL的水,然后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瓷片的体积 ;
    (4)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瓷片的密度ρ为 ;
    (5)根据以上步骤,你认为小马同学测出的瓷片密度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38.如图乙所示是小红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图甲,让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
    (2)某次实验中将蜡烛和光屏调整到图乙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
    (3)保持图乙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动,可以在光屏上再次看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若将一远视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接着要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所成的像 (选填“变大”或“变小”);
    (5)当烛焰随着燃烧而变短,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可以采取的方法是:① ;② 。
    39.实验室常用蜡烛完成以下光学实验:
    (1)图甲演示的是 成像示意图,只将蜡烛向右移动,光屏上的像会变 ;
    (2)图乙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点燃蜡烛A并观察它的像,把 (选填“未点燃”或“点燃”)的蜡烛B移到蜡烛A像的位置。若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则蜡烛B需要 (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才能与蜡烛A的像再次重合;
    (3)图丙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①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 ;
    ②实验时,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到 ;
    ③将蜡烛移至光具座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
    ④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实验中随着蜡烛燃烧变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向 移动;
    (4)用由几个发光二极管做成的“F”字样的发光体代替蜡烛也可以进行上述光学实验,你认为其好处是 (写出一点即可)。
    40.市面上流行的一款调料——甜酱油,具有酱香浓郁、甜咸适口、滋味鲜美的特点。在兴趣活动中,同学们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甜酱油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水平平衡;
    (2)调好天平后,同学们将适量的甜酱油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和甜酱油的总质量为;然后将烧杯中的部分甜酱油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倒入量筒中甜酱油的体积为 ;
    (3)再把烧杯和剩余甜酱油放在天平左盘中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烧杯和剩余甜酱油的总质量为 ;
    (4)所测甜酱油的密度为 ;
    (5)实验后在整理器材时,细心的小聪发现量筒的外壁附有甜酱油,与同学们交流得知,是在将烧杯中的甜酱油倒入量筒时,甜酱油滴落在量筒的外壁上,因此所测得甜酱油的密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6)若(3)问中将烧杯和剩余酱油放在调好天平的右盘中,在左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烧杯的剩余酱油和质量为 。
    41.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固定在图中刻度处不变。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的焰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 上;
    (2)当他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此时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将凸透镜移动到 刻度处时,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B. C. D.
    (4)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 (选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或影子;
    (5)将原凸透镜更换为一个焦距较大的凸透镜后,其它元件不动,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 (选填“凸”或“凹”)透镜,所放置的透镜可以用来矫正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4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的、 的(选填“放大”或“缩小”)、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课后,小敏和小明又进行尝试,当他们相距2m,用图甲中的凸透镜观看对方,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敏眼睛正立的像,如图丙,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时小敏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B.若图片中小敏将凸透镜水平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小明看到正立的像可能变大
    C.小敏从凸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
    D.小敏从凸透镜中看到小明倒立缩小的像
    43.小明在做“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光路,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数据:
    (1)实验中发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时,折射角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3)小明发现,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光不但会发生折射现象,还会发生 现象,而且反射角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4)若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入射角为时,则折射角为 .
    44.妈妈制作了一杯奶茶,小明想知道奶茶的密度,他将奶茶带到实验室进行了测量。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 处,当横梁静止时,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直到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
    (2)小明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将适量奶茶倒入烧杯中,用托盘天平测出奶茶和烧杯的质量;
    ②将烧杯中的部分奶茶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测出奶茶的体积 ;
    ③用托盘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奶茶的质量,如图丙所示, g。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奶茶的密度 ;
    (4)在步骤②中,有少量的奶茶附着在量筒液面上方的内壁上,测得的奶茶密度比真实值 (选填“大”或“小”),烧杯中剩余奶茶的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5.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小明点燃蜡烛,调整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蜡烛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2)小明将蜡烛放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恰好呈现一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明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线处,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实验时,用直径相同但焦距更大的凸透镜替换原凸透镜,只移动光屏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则此时的像比原来的像 (选填“大”“小”或“等大”)。
    46.在“探究固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托盘天平,量筒,甲、乙两种不同材料的固体。
    (1)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把游码移到称量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分度盘上的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在其中一次测量质量时,将最小为5g的砝码放入托盘天平的右盘后,分度盘上的指针也如图甲所示,为了使天平的横梁平衡,应该 (填正确的字母序号);
    A.把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B.不取下这个砝码,把标尺上的游码向右移
    C.取下这个砝码,把标尺上的游码向右移
    (3)他们分别测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及体积,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的数据,请在图乙相应位置的坐标纸上描点,并用平滑曲线画出物质乙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像 ;
    (4)比较表中甲和乙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物质的 一般是不同的,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物质的密度;
    (5)小明通过所学的知识测量鹅卵石的密度,所测数据如图乙和图丙所示,该鹅卵石的密度为 ;
    (6)实验结束后小明发现天平右边托盘下一直沾着一点泥土,通过与组里的同学们分析讨论,可知所测鹅卵石的质量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理由是 。
    47.如图甲、乙两张图片记录了小林在一次骑行中,分别两次从自行车后视镜(平面镜)看到弟弟的像,根据这个现象,她来到实验室里利用图丙中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 。该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如图丙所示,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将另一支完全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实验时小林应在蜡烛 (选填“A”或“B”)一侧观察玻璃板中的像;
    (3)调整后,小林通过多次实验发现:蜡烛A无论靠近还是远离玻璃板,通过移动蜡烛B都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小林判断出:从图甲到图乙,弟弟在后视镜里的像的大小是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的;
    (4)实验中,为得到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小林将蜡烛B在水平桌面的纸上移动,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描出此时蜡烛、玻璃板和像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是 。
    48.某兴趣小组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金属块的密度。
    (1)实验开始前,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的 ,发现指针所处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端移动;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天平平衡后,右盘中所放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 g;
    (3)将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如图丙所示,再将金属块用细线系好放进盛有水的量筒中,量筒中的水面升高到如图丁所示的位置,读取量筒读数时,视线应该与 保持水平,读取数据后,该金属块的体积为 ;
    (4)该金属块的密度为 。
    49.某兴趣小组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通过甲图的实验操作,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实验过程中为取得较好实验效果,蜡烛烛焰、透镜、光屏中心应调整 ;
    (3)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固定透镜,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4)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25cm刻度线处,为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该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
    (5)将蜡烛移至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发现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为了观察此时成像特点,接下来的操作是: 。
    50.如图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甲图)和像距物距关系(乙图)。
    (1)小燕根据实验记录,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乙图),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调节三者的位置后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烛焰的像,随着蜡烛的燃烧,可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可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3)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捷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cm处后,再移动光屏,光屏上会出现清晰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这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4)如图甲,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换成焦距稍大一些的凸透镜,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直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5)实验后,该同学取下自己所带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左移动光屏,原来模糊的像又变清晰了,则说明该同学所带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51. 如图所示,小明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 调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后,指针位置如图甲,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使天平平衡;
    (2)将矿石放在天平的 盘,调节天平再次平衡,砝码与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矿石的质量是 g;
    (3)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测量矿石的体积,如图丙所示。由此可得出矿石样品的密度为 g/cm3;
    (4)实验之前小明和同学们对测量的顺序进行了讨论:若先测出矿石的体积,再测出矿石的质量,这样测出的密度比上述结果偏 (选填“大”或“小”)。
    5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
    (1)实验前,应将点燃的蜡烛、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并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整到 ;
    (2)如图中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3)若固定透镜位置不变,蜡烛移到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
    (4)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若将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 (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的镜片;
    (5)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若要重新成像在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填“上”或“下”)移动。
    53.小明用天平和量筒等器材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图甲是小明调节天平时的情景,他的错误之处是 ;
    (2)小明纠正了错误后,发现天平指针如图乙所示,此时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
    (3)用调好的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小石块质量是 g;
    (4)图丁是测小石块的体积时的情景,小石块的体积是 ;
    (5)根据实验数据可以求出小石块的密度是 。
    54.如图所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2)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3)实验中,光屏上已经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某同学不小心用手指的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则光屏上会出现 ;(选填“指尖的像”“指尖的影子”或“完整烛焰的像”)
    (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若将蜡烛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 (选填“变大”或“变小”);
    (5)如图所示位置,小明拿起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在光具座上向右移动光屏后,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小明拿起的眼镜是 。(选填“近视镜”或“远视镜”)。
    55.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
    (1)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2)当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此时光屏上正好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光屏上承接到烛焰 、 的 像。应用了此成像特点的是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
    (3)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应将光屏移至 cm刻度线处,可再次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
    (4)将蜡烛移至45m刻度线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始终承接不到烛焰清晰的像。此时应在凸透镜 (选填“左侧”或“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的特点。
    56.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蜡烛放在水平而上,玻璃板竖直放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应选择 (选填“薄”或“厚”)玻璃板进行实验;
    (2)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5cm处,小丽沿垂直板面方向将A以5c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2s后放稳.则未点燃的蜡烛B与A相距 cm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3)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
    (4)若玻璃板上端向左倾斜(如图),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会 (选填“偏高”或“偏低”);
    (5)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或“不变”或“变小”)。
    57.临沂是农业大市,被誉为“山东南菜园”。为提高蔬菜的品质及产量,可向蔬菜喷洒密度在1.03~1.05g/cm³之间的叶面喷施肥。小明用固体颗粒肥料和水配制了叶面喷施肥,为了确定配制的喷施肥是否符合要求,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并将 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横梁静止时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2)将适量叶面喷施肥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喷施肥的总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烧杯和喷施肥的总质量为 g;
    (3)将烧杯中的喷施肥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喷施肥的体积为 cm3;
    (4)将倒空后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测出倒空后的烧杯的质量为36.2g;
    (5)小明所配制的喷施肥的密度为 g/cm3。为符合要求,他应该向配制的喷施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 (选填“固体颗粒肥料”或“水”);
    (6)评估小明的实验方案可知,他测量出的喷施肥的密度是 (选填“偏大”“偏小”或“准确”)的。
    58.下图是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他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1)实验前,应先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2)如图所示,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清晰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应用 了这个成像规律;
    (3)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调节,它的像将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明把自己的眼镜放在图中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图中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他只适当地调整光屏使之远离凸透镜,光屏上又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小明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59.在“探究固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中,

    (1)将天平调节好以后,在左盘中放入铁块,向右盘中添加了几个砝码后,观察到天平的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再添加一个质量最小的砝码,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应 ,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
    (2)小明用3个铁块、小丽用3个木块、小强用3个铝块分别进行实验,记录下实验数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用这些实验数据做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关系图像。分析比较图中小明组(或小强组、或小丽组)的图线,可得的结论是: 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将图中小明组、小强组和小丽组的三条图线对比分析,可得的结论是: ;
    (3)因此,这个比值反映的是 (“物质”或者“物体”)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密度。像这种利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我们还学过 。
    60.小明同学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实验前需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的高度,最合理的操作是 (填序号);
    A.将三者分散排列,然后用目测的方法调节
    B.将三者靠拢,然后用目测的方法调节
    C.将三者分散排列,用刻度尺分别测量高度进行调节
    (2)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可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向 移动;
    (3)小明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烛焰位置,观察到如图中①至⑥的六种烛焰清晰的像。其中,能够呈现在光屏上的有 。(填写序号)
    61.图甲是探究晶体海波熔化过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由乙图可知海波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且温度 (选填“升高”、“保持不变”或“降低”)。由图象可知,AB段海波处于 (选填“固态”、“固液共存”或“液态”)。BC段对应温度如图丙所示,则海波的熔点是 ℃,可选用 (选填“实验室温度计”或“体温计”)进行测量。
    62.在物理社团活动中,小明想用密度知识测量浓盐水的密度,取适量浓盐水的样品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放到标尺的零刻线处。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端移动。
    (2)将盛有适量浓盐水的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改变右盘中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此时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及杯内浓盐水的总质量为 g;
    (3)将烧杯中的一部分浓盐水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甲、乙、丙三位同学不同的读数方法:其中正确是 同学,则量筒中浓盐水的体积为 cm3;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浓盐水的总质量为106g;
    (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浓盐水的密度为 g/cm3,相当于 kg/m3。
    6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平行于主光轴方向经凸透镜会聚,光屏上出现的是最小最亮的光斑,可知凸透镜的焦距f= 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 ;
    (2)当把蜡烛放在光具座20cm刻度线处时,移动光屏并出现清晰的像,这时在光屏上能成倒立、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移动到35cm刻度线处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所成像的性质是 。
    64.2023年初夏,我市部分山区在精准扶负政策扶持下种植的大樱桃喜获丰收,小明用天平和量筒对大樱桃的密度进行了测量。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先 ,再调节 让天平横梁平衡;
    (2)测量大樱桃质量时,将最小为的砝码放在天平右盘中后,分度盘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应 ,让横梁平衡。横梁平衡后,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大樱桃的质量为 g;
    (3)用细线拴住大樱桃并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量筒中,水面上升到如图丙所示位置,接着将大箖桃提出后,量筒中的水面下降至刻度线处,则大樓桃的体积为 ,大樱桃的密度为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65.小明和小华正在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液体的密度。
    (1)调节好天平后,小明将空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内,往右盘依次加砝码时,出现了如图甲的情况,他需要 (选填序号),然后根据指针的偏转情况进行操作,直至天平平衡;
    A.向右移动平衡螺母
    B.向右盘中加更小的砝码
    (2)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40g,小明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液体,天平平衡时所用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是 g∶再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测出液体的体积V是 ;液体的密度为 ;
    (3)小明用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得到了液体的质量m,用公式计算出了液体的密度。小华提出,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液体密度要比真实值偏大,为了减小误差,只需要增加一个操作步骤∶ ,再做合理计算即可。
    (4)接着,他们用家用电子秤和水杯测量鸭蛋的密度,实验步骤如图丁A、B、C、D所示:
    用 (选填序号)中的数据计算鸭蛋的密度更加准确,这样计算出鸭蛋的密度是 。
    66.小明和小红在老师指导下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实验所用一个未知焦距的凸透镜,他们按实验要求组装好了实验器材。
    (1)他们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如图乙所示,他们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处,调节蜡烛的烛焰与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 ,若此时他们想在实验中能用光屏承接到烛焰的实像,光屏应在 (选填“50~60cm”、“60~70cm”或“70~100cm”)范围内移动;
    (3)他们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放在30cm刻度线处,调整光屏的位置,则在光屏上可以看到烛焰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倒立的像;此时仍保证蜡烛、凸透镜及光屏的位置不变,换用焦距为8cm的凸透镜,观察光屏上成像的情况,能模拟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因。
    67.小明为了探索声音的奥秘,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1)如图甲,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弹开,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敲击右边音叉,左边音叉也把乒乓球弹起,说明 可以传声;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变大,说明 ;
    (3)如图丙,将上面置有轻质小球的发声体放在玻璃罩内,通过抽气口,往外抽出罩内空气。随着罩内空气不断减少,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看到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仍然在剧烈地跳动。由此得出实验结论:声音传播
    (4)如图丁所示,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 ;(选填序号“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或“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小明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太长时,可以明显看到钢尺在振动,但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68.小明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测量酸奶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 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2)在烧杯中倒入酸奶,将其放在天平左盘上,在右盘内添加砝码,当放入最小的5g砝码时,天平的指针如图甲,接下来的操作是 ,
    A.取出最小砝码,将游码向右移动,至横梁再次平衡
    B.不取出最小砝码,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至横梁再次平衡
    C.取出最小砝码,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至横梁再次平衡
    D.不取出最小砝码,将游码向右移动,至横梁再次平衡
    (3)天平平衡时,所用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为 g;由于酸奶比较粘稠容易粘在容器壁上且不透明,对体积测量影响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找来如图丙所示的5mL针筒,抽取酸奶至5mL刻度处,测得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为56.5g,则酸奶密度为 kg/m3;
    (4)同组的同学在实验中发现一个“问题”,5mL针筒刻度线前的尖端还是有一点小“空隙”,这部分体积并不计入针筒标记的刻度中,这会导致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比实际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酸奶的密度,测量过程如下:
    ①往一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
    ②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底的深度为h1;
    ③将水全部倒出,擦干烧杯后,再缓慢倒入酸奶,直至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再次为m;
    ④用刻度尺测出酸奶液面到烧杯底的深度为h2;
    ⑤请写出酸奶密度的表达式:= (用所测的物理量和表示)。
    69.小明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
    (1)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该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
    (2)如图甲,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等大的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或“科学推理法”);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 (选填“A1”、“A2”或“A3”);
    (3)小明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此过程中,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等大”“不变”或“变小”);
    (4)为了让右边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同学只将玻璃板平行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5)实验中小明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 (选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6)做实验的时候,小明从竖直放置的平面镜里看到对面竖直墙上挂的电子钟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当时的实际时间是 。
    70.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1)按照图甲安装实验器材,由图乙可得出该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当各元件位置如图甲所示时,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时,一只飞虫落到了凸透镜表面上,则光屏上出现 (填写正确选项的字母);
    A.飞虫的像 B.飞虫的影子 C.仍是原来的像
    (3)若要使(2)中光屏上的像变大,应将蜡烛向 移动,同时将光屏向右移动(选填“左”或“右”);
    (4)如图丙所示,将烛焰置于凸透镜焦距以内,在透镜另一侧可以观察到放大的虚像,若将一不透明的光屏置于如图丙中的虚线处,则烛焰的像 。(填写正确选项的字母)
    A.会消失 B.亮度变暗 C.没有变化 D.成在光屏上
    若要使图丙中的虚像变大,应将蜡烛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
    (5)实验小组又借来同学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凸透镜左侧(如图丁),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出现清晰的像,则该同学佩戴的是 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71.实验小组用图1中装置进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1)为了缩短加热时间,请提出一条可行的方法: ;
    (2)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2中 图(选填“甲”或“乙”);对气泡内的气体进行猜测,正确的是 ;
    A.热空气 B.水蒸气 C.冷空气 D.二氧化碳气体
    (3)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白气”,和它的形成过程相同的是 (选填序号);
    ①冰 ②霜 ③雾 ④雪
    (4)图3所示是a,b两个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像,分析图像及实验过程,可知:
    ①水沸腾过程的特点是水沸腾时,继续加热,但温度 ;
    ②a组水的质量 (选填“>”“=”或“<”)b组水的质量;
    72.小超同学用如图甲所示器材完成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
    (1)实验中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 ;
    (2)实验中应选择与蜡烛①外形相同且未点燃的蜡烛②,移动蜡烛②发现其恰好能与蜡烛①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 ;
    (3)将蜡烛①远离玻璃板,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图乙,将玻璃板倾斜,蜡烛①的像将 (选填“仍然”或“不再”)与蜡烛①关于镜面对称。
    接着小超和媛媛利用光具座、两个焦距相同而直径大小不同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等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5)实验时,应该选择直径 (选填“大”或“小”)的凸透镜做实验,成像会更亮;
    (6)当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恰好能够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的特征是倒立、 的实像,该成像特点可作为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的原理;
    (7)在上一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超取了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光屏适当 (选填“左”或“右”)移;
    (8)实验过程中发现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像在向 移动,为了使像重新成在光屏中央,可以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调整;
    (9)在实验过程中小超发现如果在凸透镜的左侧观察,在凸透镜上可以观察到一个正立的等大的像。你推测这个像的成像原理是蜡烛发出的光在凸透镜的左侧面上发生了 (选填“反射”或“折射”)。
    73.小军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利用天平(砝码)、量筒、烧杯和细线等器材,对某种合金和水进行了探究。
    (1)小军首先对该种材料制成的不同合金块进行探究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归零后,若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1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端调节;
    ②图2是测量合金块质量时使用砝码情况和游码的位置,该天平的分度值为 g。
    ③图3是他用量筒测量②中合金块体积的情景,则该合金块的体积为 。
    ④换用大小不同的合金块,重复上述测量,他得到不同合金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如图4所示,由图像可知,合金块的质量与体积成 (正/反)比例。
    ⑤通过上述探究,若合金块的体积为,则它的质量m= g;
    (2)小军接着对水进行探究,描绘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线如图5中甲所示,他分析后发现,由于误将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当作了水的质量,导致图线甲未经过坐标原点,由此推断:水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应是图5中的 图(选填“乙”“丙”或“丁”)
    小军组为了测量某种绿茶饮料的密度,进行了以下实验;
    (3)用调节好了的天平,测量绿茶饮料和烧杯的总质量,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偏左侧,为了准确测量,应向 (选填“左”“右”)移动游码;
    (4)测得绿茶饮料和烧杯的总质量为69. 6g,然后将一部分绿茶饮料倒入量筒中,如图所示,再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上,称得剩余绿茶饮料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由此可知:量筒中绿茶饮料的体积是 ,量筒中绿茶饮料的质量是 g,绿茶饮料的密度是 。
    74.“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操作如下:
    (1)实验前,应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 ;
    (2)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明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可确定出焦距f= cm;
    (3)调节三者位置,使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则光屏上的像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选填“虚”或“实”)像;
    (4)保持图乙中透镜、蜡烛位置不变,在透镜和蜡烛间加一个凹透镜,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5)若在图乙中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则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可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 (选填“变大”或“变小”);
    (6)保持图乙中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移动到30.0cm处时,光屏应移至 cm处才能得到等大的实像。
    75.如图甲是小红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A、B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白色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选用的白色硬纸板表面要尽可能 (选填“粗糙”或“光滑”)一些,使光在白纸板上发生 反射,这样我们就能从各个方向看清光的传播路径;
    (2)为了进一步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小红同学把硬纸板B沿PQ剪开,将硬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如图乙,发现在硬纸板的 (选填“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看不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可说明 ;
    (3)小红同学用铅笔将图甲中的光线描绘在纸板上后,她让光线沿着FO方向入射,看到反射光线恰好沿OE方向射出,这表明 ;
    (4)为了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小红同学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测量三次反射角的度数,填写在表格中,如图丙所示,你认为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 ;
    (5)完成实验后,小红同学发现每次用铅笔把光的传播路径描下来非常不方便,经认真思考,她认为较方便的操作是在光的传播路径上标记两个合适的点就能确定了,她用到的光学知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
    76.小聪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观察指针偏转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才能使天平平衡;
    (2)把小石块放在天平的 盘中,用镊子向另一个盘中加减砝码,再移动游码。当横梁再次平衡时,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是 g;
    (3)如图丙向量筒中装适量水,用细线系住小石块并放入量筒中,液面静止后如图丁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为 ;计算小石块的密度为 ;
    (4)若将石块放入量筒时有水溅出,则密度测量值偏 (选填“大”或“小”)。
    77.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小明按图甲所示操作,让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要求估读)
    (2)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之后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变;
    (3)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
    (4)将蜡烛向右移动到30cm刻度处,此时应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相比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5)若将图乙中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则光屏上 (选填序号);
    A.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若将图乙中蜡烛移到45cm刻度处,为了观察到凸透镜所成的像,应 (选填序号);
    A.把光屏放在凸透镜右侧进行移动,观察上面的成像情况
    B.把光屏放在凸透镜左侧进行移动,观察上面的成像情况
    C.眼睛从凸透镜右侧,透过凸透镜向左观察
    D.眼睛从凸透镜左侧,绕开凸透镜直接观察
    正确操作后,观察到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
    78.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甲所示,小明让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得所用透镜的焦距为 cm;
    (2)移动蜡烛和光屏,当处于图乙位置时,光屏上恰好能得到清晰的像。我们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3)小明始终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适当向左移动蜡烛时,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79.2023年10月15日,临沂马拉松赛在五洲湖广场鸣枪开跑,临沂第二十二中的小强坚持完赛后获得纪念奖奖牌。小强想知道纪念奖奖牌的密度,进行了如下测量: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调平后如图甲所示,请指出调平过程中存在的错误: ;
    (2)改正错误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直至天平平衡;
    (3)用调好的天平测量奖牌的质量时,他在天平的右盘加了几个砝码后,指针还是稍微偏左,再放入质量最小的砝码,指针又稍微偏右,他的下一步操作应该是 ;
    A.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B.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移
    C.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平衡螺母向右调 D.取出最小的砝码并向右移动游码
    (4)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数量和游码对应的位置如图乙,奖牌的质量是 g;
    (5)如图丙,将奖牌缓慢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内,用量筒测出溢出水的体积,如图丁。则奖牌的密度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6)该实验中,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 ,原因是 。
    80.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选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在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现象更明显;
    (2)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蜡烛放在20cm刻度线处,要想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可以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恰好呈现一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3)如图甲所示,要想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若不改变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可以将蜡烛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还可以不改变器材的位置,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合适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片;
    (4)如图甲,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明将蜡烛移动到45cm刻度线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当小明的眼睛在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到烛焰 (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
    (5)如图乙,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0cm刻度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则像移动的距离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蜡烛移动的距离。
    81.小池是一名天文爱好者,他淘到一小块“陨石”,但难以辨别真伪。阅读资料后知道陨石密度一般大于,于是小池对这块“陨石”的密度进行了测量,来初步鉴别真伪,测量过程如图所示。
    (1)他把天平放在 桌面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0”刻度线,调节 使天平平衡,然后将“陨石”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当加入最小砝码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他接下来的第一步操作应该是 (填字母)。
    A.调节平衡螺母
    B.拨动游码
    C. 取下最小砝码后拨动游码
    (2)天平平衡后,砝码质量和游码对应刻度如图乙所示,则“陨石”的质量为 g。
    (3)将“陨石”(不吸水)缓慢放入盛有40mL水的量筒中,水面升高至如图丙所示,则陨石的体积为 ,其密度ρ= 。
    (4)若实验过程中,小池先测量“陨石”的体积,再测量“陨石”的质量,最终测得“陨石”的密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82.小明利用实验室器材测量两块大小和材质均不相同的石块的密度。
    (1)小明将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天平的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应该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直至横梁平衡;
    (2)正确调节天平平衡后,在测量小石块质量时,天平再次平衡后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是 g;
    (3)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盛水的量筒中,量筒前后液面如图丙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为 ;
    (4)小明发现大石块比较大,不能放入量筒中,经思考后,想了另外一种方法测量,如下图所示,实验操作如下。
    ①用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为;
    ②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③将大石块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在水面的位置做标记,用天平测出烧杯、水和大石块的总质量;
    ④取出大石块,向烧杯里加水,直到水面到达标记处,测得此时的烧杯和水总质量为。
    经分析知,以上步骤中可以省去不做的是 (填步骤前的序号);已知水的密度为,根据以上测量,计算大石块的密度 (用水的密度和测量量表示)。
    83.某同学想知道食用葡萄糖粉是晶体还是非晶体,于是将葡萄糖粉末带到学校的实验室,组装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本实验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按照实验规范要求,调整铁圈c确定其高度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3)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
    (4)上表是实验记录的部分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葡萄糖粉 (选填“是”或“不是”)晶体。在第5min时,试管中物质处于 状态。
    84.小军利用天平、水和烧杯来测量一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请将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零刻度处,调节天平的 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1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m为 ;
    如图2所示: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b.让小石块浸没于水中,在烧杯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
    c.取出小石块;
    d.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e.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标记处,再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2;
    f.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V。
    (3)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
    小军在实验完成后分析,通过这种方法测的石块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另一个同学很快想到:不需要增加器材,也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步骤,只要将小军同学的主要实验步骤(2)中的顺序稍加修改,就会大大减小误差,这位同学调整后的(2)中的主要实验步骤顺序为 ;
    (4)小军又找来几个同种小石块,测出几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绘出图象,下图四幅图象中,能正确表示石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图象是 ,能正确表示“密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象是 。
    A. B.C.D.
    85.如图中A,B是从一块厚度均匀的金属片上剪下来的两块小金属片,其中A是长方形,B的形状不规则。小晶同学利用刻度尺、天平和砝码测算出了金属片B的面积。
    (1)请写出小晶同学的主要实验步骤【所测物理量用相应字母表示】
    ① ;
    ② ;
    (2)推导出金属片B的面积表达式: 。【表达式用步骤中所采用的字母表示】
    86.某小组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若实验的过程中蜡烛点燃的时间太长,导致光屏上烛焰的像位于光屏上方边缘,则应将蜡烛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最终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当选用焦距为10cm的甲透镜进行实验,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实像,根据此时的成像特点,我们可制成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到光具座 cm刻度线处,则可以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依据的原理是在折射现象中 ;
    (3)最后,小明将器材还原为如图所示的元件位置处,将甲透镜更换成焦距为20cm的乙透镜,小明发现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动,无论怎样移动蜡烛,在光屏上都不能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光具座长度太短
    ②光屏距离透镜太近,无论怎么移动蜡烛,光屏都无法成清晰的像
    ③蜡烛无法移动到距离凸透镜足够远的位置
    87.小明在复习凸透镜成像的知识时想到了2021年12月9日“太空教师”王亚平给我们展示的“天宫课堂”中的水球成像实验,于是利用水透镜(注射器和弹性膜制成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器材进行探究,小明在测量水透镜焦距时发现: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水透镜的焦距为 cm,再将蜡烛置于光具座上,并让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处于 ;
    (2)将实验器材按图乙位置放置,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像应该是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这与生活中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原理相同;
    (3)在图乙所示的实验情景下,该同学从水透镜中抽水,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看到清晰的像;
    (4)实验中他不小心用纸把透镜下半部分遮住了,则他看到的光屏上所成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上展示了一个中间充有气泡的水球,透过这个水球我们可以看到“一正一倒”两个缩小的像,如图丙所示,倒立的像是水球所成的倒立、缩小的实像,若王亚平靠近水球,倒立的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中间气泡中形成的缩小、正立的像 (选填“是”或“不是”)凸透镜成像的结果。
    88.“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在2021年3月出土了大量文物,如图所示是其中的金面具残片,文物爱好者小张和小敏同学制作了一个金面具的模型,用实验的方法来测量模型的密度。
    (1)小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此时指针偏向分度标尺中线的左侧,应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2)调好后小张将模型放在左盘,在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再次水平平衡,砝码和游码如图甲所示,则模型的质量为 g;
    (3)小张又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三个步骤:
    ①烧杯中加入适量水;
    ②用细线拴住模型并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在水面处做标记;
    ③取出模型,用装有40mL水的量筒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水面达到标记处,量筒中的水位如图丙所示,则模型的体积为 cm3,由以上数据可求得模型的密度为 g/cm3;
    (4)旁边的小敏发现取出的模型粘了水,这样计算出的密度值与实际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89.小明在“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中:
    (1)小明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 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如图甲所示情况,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
    (2)天平平衡后,小明按图乙所示的方法称量金属块的质量,请写出他操作的错误有哪些 ?纠正错误后,小明进行了正确操作,发现放上最小的5g砝码后,天平指针又如甲图所示。此时他应该进行什么操作 ?
    天平再次平衡时,托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情况如图丙所示,金属块的质量是 g。
    (3)小明在量筒内倒入20ml的水,放入金属块后量简内水面如图丁所示,他读数时,视线应在 (选填“A”“B”或“C”)处。金属块的体积是 ,金属块密度是 。
    90.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用凸透镜看远处物体时,可以看见缩小的像,用凸透镜看课本上的字时,能看见放大的像。由此可以猜想: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能与 有关;
    (2)点燃蜡烛,调整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 、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将蜡烛放在10cm刻度线处,将光屏移动到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 、 的实像;
    (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30cm刻度线处,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线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在凸透镜的右侧,会透过凸透镜观察到像,像的特点如乙图中的 。(选填乙图中数字序号)
    91.暑期,小伟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他想知道所获奖牌的材质,为此,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1)把天平放在 上,把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如图甲所示位置,接下来的操作是 ,直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2)测量过程中,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标尺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奖牌的质量为 g;
    (3)在测量奖牌体积时,由于量筒口径较小,奖牌无法放入。经过思考,小伟采取了以下步骤测出了奖牌的密度。
    ①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细线系住奖牌使其浸没在水中,并在烧杯壁上水面到达的位置作出标记,如图丙所示;
    ②把奖牌从水中取出后,将量筒中的水(体积是40mL)缓慢加入烧杯中至标记处,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丁所示,则奖牌的体积为 ;
    ③算出奖牌的密度是 。小伟将测得的密度和表中数据进行对比,推测奖牌可能是 制成的。并猜想测量过程中是什么原因导致奖牌比这种物质的密度要小 (答案合理即可)。
    92.如图1所示为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小明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并将蜡烛烛焰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凸透镜的主光轴上,目的是使像成在 ;
    (2)小明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部分观测情况记录在下列表格中:
    ①凸透镜焦距f= cm;
    ②当物距u=20cm时,像距v= cm;
    ③当物距u=10cm时,像的性质是 ;
    (3)如图2是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制作水球时呈现的情景,假设她稍向后远离水球,则她在球中所成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该成像特点与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哪个应用类似?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4)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他应当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5)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要使烛焰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 移动。
    93.小明跟奶奶拉呱时,发现奶奶一直认为“人离平面镜越近,人在镜中的像越大”,为了纠正奶奶的错误认知,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所示,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用支架把玻璃板架在白纸上,并让玻璃板与纸面 ;
    (2)将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放在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 (选填“A”或“B”),并移动蜡烛B,直至 ,从而纠正了奶奶的错误认识。此处用了哪种科学探究方法?
    (3)为了让奶奶更信服,小明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时,需确保 (选填“左右”或“前后”)位置不同;
    (4)小明给奶奶变了个戏法:将与蜡烛A的像重合的蜡烛B拿走,并在它的位置处竖放一个光屏。让奶奶从 (选填“A”或“B”)看光屏,光屏上有“蜡烛B”;从另一侧看光屏上的“蜡烛B”却消失了。这个小戏法逗得奶奶开怀大笑,同时小明也给奶奶解释了玻璃板成 (选填“虚”或“实”)像的道理。
    94.为了平衡营养,小明的妈妈买了多种杂粮。小明想知道红豆的密度,于是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他们的操作如下:
    (1)小明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了使天平水平平衡,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直到天平水平平衡;
    (2)如图乙所示是小明用天平测量空烧杯质量的情景,小组同学指出他实验操作中有错误,他的错误是 ;
    (3)小明用天平正确测得空烧杯的质量为,向烧杯中装入适量饱满的红豆并放到天平左盘上,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红豆的总质量为 g;
    (4)测红豆体积时,小组设计了两种方案:
    ①将烧杯中红豆倒入空量筒中,振动量筒,使红豆表面平整,测出红豆的体积;
    ②在量筒内注入适量水,如图丁所示,将烧杯中的红豆缓慢倒入量筒的水中,此时量筒的读数为,测出红豆的体积。由此计算得到红豆的密度为 ;
    (5)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针对红豆体积的测量进行了详细分析:若采用方案①,由于红豆间存在较大间隙,导致测得红豆的密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
    95.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进行了如下操作:
    (1)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像距v与物距u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
    (2)如图乙所示放置,光屏上的像应为丙图中的 (选填“1”、“2”、“3”或“4”),若此时撤去光屏,人眼在如图乙所示的A位置 (填“能”或“不能”)直接看到蜡烛的实像;
    (3)实验完成之后,小明把爷爷的老花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像变得模糊了,模糊的原因是像成在了光屏 (前方或后方),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9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所用器材有:两个相同的蜡烛、玻璃板、支架、白纸、刻度尺、火柴等。
    (1)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最好选用 (选填“无色”或“茶色”)玻璃板;
    (2)在玻璃板一侧点燃蜡烛A,在另一侧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到A像的位置,发现它们完全重合,说明 。这里用到的是科学研究中的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等效替代法”);
    (3)如果要使像更清楚,可以在 (选填“物”或“像”)一侧铺上黑纸;
    (4)在像的位置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选填“虚”或“实”);
    (5)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左右是否是相反的,应该选用图乙中的 进行实验。
    97.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 ,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则AB段的平均速度 ;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未到B点就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
    (5)小强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并在 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98.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后,好奇的小王同学想知道老师所用粉笔的密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1)他把10支粉笔放到调好的托盘天平上,当天平再次平衡时,右盘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每支粉笔的质量为 g;
    (2)小王在量筒中加入体积为的水,把一支粉笔放入量筒,发现粉笔在水面停留一瞬,冒出大量的气泡后沉底。量筒中水面到达的刻度为,若把作为粉笔的体积来计算粉笔的密度,测得粉笔的密度会比真实值偏 (选填“大”或“小”),原因是 ;
    (3)小王把一支同样的粉笔用一层保鲜膜紧密包裹好放入水中(保鲜膜的体积忽略不计),发现粉笔漂在水面上。于是他用水、小金属块、量筒和细线测量粉笔的体积如图乙,粉笔的密度为 ,粉笔越写越短后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99.右图所示的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焦距分别为10cm和30cm的两个凸透镜,为了顺利完成实验,你应该选择焦距为 cm的凸透镜;在实验过程中,要使透镜中心、烛焰和光屏中心大致在 ;
    (2)将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分别放在上图所示的位置,此时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的性质是倒立的、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如果此时将蜡烛和光屏对调,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3)若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的像较之原来的像会 (选填“变暗”“缩小”或“不完整”);
    (4)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由于燃烧逐渐变短,光屏上的像逐渐 (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可以通过向 移动凸透镜,使像回到光屏中央。
    100.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1)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减小,这时反射角也减小,使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 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光束 (选填“偏离”或“靠拢”)法线;
    (2)如果让光线逆着B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 ;
    (3)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4)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① ;② 。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温度/℃
    90
    94
    98
    99
    100
    100
    100
    100
    实验次数


    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1
    5
    5
    ……
    2
    6.5
    6.5
    ……
    3
    4
    4
    ……
    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g
    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ρ/g•cm﹣3
    116


    40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
    正/倒
    大/小
    虚/实
    1
    30
    倒立
    缩小
    实像
    15
    2
    26
    倒立
    缩小
    实像
    16.2
    3
    23
    倒立
    缩小
    实像
    17.7
    4
    20
    倒立
    等大
    实像
    20
    5
    18
    倒立
    放大
    实像
    24.3
    6
    15
    倒立
    放大
    实像
    30
    7
    13
    倒立
    放大
    实像
    40
    8
    10
    9
    5
    正立
    放大
    虚像
    10
    3
    正立
    放大
    虚像
    液体
    水银
    酒精
    液态氢
    沸点/
    357
    78
    -253
    实验次数
    木块质量
    铁块质量
    体积
    1
    0.5
    8
    1
    2
    1
    16
    2
    3
    1.5
    24
    3
    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1
    12
    24
    倒立、放大、实像
    2
    16
    16
    倒立、等大、实像
    3
    20
    13.3
    倒立、缩小、实像
    入射角/°
    0
    30
    45
    60
    折射角/°
    0
    21
    35
    40
    入射角/°
    0
    30
    45
    60
    折射角/°
    0
    17
    24
    30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
    60
    30
    20
    15
    12
    像距
    12
    15
    20
    30
    60
    入射角
    反射角
    折射角
    实验序号
    物质种类
    质量/g
    体积/
    1

    27
    10
    2.7
    2
    54
    20
    2.7
    3
    81
    30
    2.7
    4
    108
    40
    2.7
    5

    20
    10
    2
    6
    40
    20
    2
    7
    60
    30
    2
    8
    80
    40
    2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75°
    2
    30°
    60°
    3
    45°
    45°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57
    66
    75
    84
    84
    84
    84
    89
    94
    99
    物质
    密度/



    实验序号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1
    60
    20
    倒立、缩小、实像
    2
    30
    30
    倒立、等大、实像
    3
    20
    4
    10
    附答案及解析
    1. 物体(烛焰) C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物与像的大小相等 用一张白纸放在像的位置,如果白纸上能承接到像,是实像;否则为虚像 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在光屏承接不到
    解析:(1)[1]分别改变小孔形状∶圆形、方形、三角形、 星形,只要孔足够小,光屏上都能得到清晰的蜡烛 像,说明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2)[2]为了能够在纸板上显示光路,实验应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C正确。
    (3)[3]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 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另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 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4]玻璃板后面没有点燃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5]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 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或一张白纸,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如果白纸上能承接到像,是实像;否则为虚像。
    (4)[6]由图可知,此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即
    u=2f=30.0cm
    根据透镜成像规律可知,透镜焦距为15.0cm,将蜡烛移动到42cm刻度线处, 此时物距为8.0cm,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2. 将平衡螺母向左移动,使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 DCEBA 物体和砝码放反了 58.2
    解析:(1)[1]由甲图可知,称量前指针偏右,故应将平衡螺母向左移动,使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
    (2)[2]测量质量前先调节天平,用天平测出橙汁和烧杯的总质量,再测量倒出橙汁的体积,最后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并计算橙汁的密度,故为了测量结果更准确,合理顺序是DCEBA。
    (3)[3][4]图乙存在的问题是物体和砝码放反了;此时右盘中烧杯总质量与游码对应质量的和等于左盘中砝码的质量,故烧杯总质量
    (4)[5]由题意可知,橙汁质量
    与橙汁等深度的水的质量
    倒入烧杯的橙汁的体积与水的体积相同
    橙汁的密度
    3. 主光轴 放大 变暗 左 10 B
    解析:(1)[1]本实验前,应将烛焰、光屏和凸透镜的中心调节到同一高度,烛焰所成的像才能成在光屏中央。
    [2]由图甲知,蜡烛与透镜的距离小于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即物距小于像距,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投影仪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2)[3]图甲中,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凸透镜换成焦距不变,镜面较小的,则通过凸透镜的光线变少,成像亮度变暗,物距、像距不变,凸透镜的焦距不变,所成的像的性质不变。
    [4]将凸透镜换成镜面大小相同、焦距较小的凸透镜,此凸透镜的聚光能力变强,蜡烛的位置不变时,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的会聚点靠近凸透镜,即像距变小,所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由凸透镜的成像特点知,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像距变小时,像变小,所以此时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变小了。
    (3)[5]由图乙知,当物距的倒数为5m-1时,像距的倒数也为5m-1,说明此时的物距等于像距为
    物距等于像距时,成等大的实像,所以物距等于二倍焦距,凸透镜的焦距为
    (4)[6] A.由于甲处和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因此甲处只能成实像,故A错误;
    B.由于题干未提供物距和凸透镜的焦距,因此,乙处可能成放大的实像,也可能成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
    CD.由题意可知,光屏先后在P同侧的甲、乙两处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且甲处的像比乙处大,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像在不断的靠近凸透镜,因此凸透镜在乙的右侧,蜡烛在凸透镜的右侧,此时蜡烛在远离凸透镜,因此蜡烛向右移动,故CD错误。
    故选B。
    4. 自下而上 a 97 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解析:(1)[1]因为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安装器材时需要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
    (2)[2]b在纸板边缘剪孔,放入温度计后,温度计的玻璃泡会接触到烧杯侧壁,从而导致测量温度不准确,故剪裁合适的是a。
    (3)[3]如图丙所示,分度值为1℃,故读数为97℃。
    [4]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连线,如下图所示:
    [5]水沸腾时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5. 像的位置 未点燃 A 相等 相等
    解析:(1)[1]实验时用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即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确定像的位置。
    (2)[2]如果点燃玻璃板后方的蜡烛B,B的烛焰的光线透过平面镜,干扰对A的烛焰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的观察,难以确定像的位置,从而对实验造成影响,所以实验过程中蜡烛B不需要点燃。
    [3][4]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因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因此人眼应该一直在蜡烛的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5]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直线将物和对应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如图乙所示,发现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6. 上 10 缩小 照相机 远离 近视眼镜 D
    解析:(1)[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光路特点可知,当所成的像不再光屏的中心而偏上方时,应当向上调节物的位置才能使像成在光屏中心,所以应当将蜡烛向上调节。
    (2)[2]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可知焦距为
    f=0.5×20cm=10cm
    (3)[3][4]因为焦距为10cm,所以物距为35cm时大于3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的镜头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5]由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可知,想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须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靠近透镜移动,为了能够承接到清晰的像,应当将光屏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4)[6]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光线会聚在光屏的前方,所以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需要让光线发散,凹透镜对光线由发散作用,而近视眼镜就是凹透镜,所以可以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
    (5)[7]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够是光线折射而成像,但是挡住上半部分后通过的光线减少,所以成的像会变暗,故D正确。
    故选D。
    7. 自下而上 减少热量散失 沸腾时 >
    解析:(1)[1]实验时我们需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此需要根据酒精灯位置调节石棉网的高度,又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触容器底部,所以需要根据烧杯的位置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故组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2]在烧杯上加盖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减少实验所需要的时间,更快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3)[3]水沸腾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都达到沸点,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成水蒸气,进入气泡,同时气泡所受水压减小,气泡不断增大,所以图甲是水沸腾时的状态。
    (4)[4]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相同,说明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不同,根据可以判断所用水的质量不同,A温度变化量小,所以A的质量大,即mA大于mB。
    8. 右 在测量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 48g 1.2×103 偏大 ②③①④
    解析:(1)[1][2]由图甲能看出,此时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边,所以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由图乙可以看出,在测量的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这是错误的。
    (2)[3][4]由图丙可知,烧杯和果汁的总质量
    m总=50g+20g+20g+5g+2.4g=97.4g
    由图丁知量筒中果汁的体积为
    V=40mL=40cm3
    果汁的质量
    m=m总﹣m杯=97.4g﹣49.4g=48g
    果汁的密度
    (3)[5][6]当把烧杯内的果汁全部倒入量筒内时,不可能把烧杯内的果汁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测量的果汁的体积偏小,由公式知,密度测量结果偏大,所以先用天平称出盛有果汁的烧杯的总质量;再把烧杯中的果汁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果汁体积;最后用天平称出剩余果汁和烧杯的总质量;所以合理的实验顺序是②③①④。
    9. 较暗 光的反射 10.0 同一高度 缩小 近视 右
    解析:(1)[1][2]环境越暗,蜡烛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因此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看到蜡烛A的像,是因为发生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2)[3][4]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f=60.0cm-50.0cm=10.0cm
    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5][6]当各元件位于丙图中的位置时,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将蜡烛移至5cm刻度线处,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其他元件的位置不变,则像成在光屏的左侧,需在蜡烛与透镜间放置一个近视眼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4)[7]图丙中,将蜡烛移至30cm刻度线处,根据
    u=v=2f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若光屏要成清晰的像,只需将光屏向右移动。
    10. 40 D 不能 同一平面 B
    解析:(1)[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的法线是ON,纸板ENF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图中的入射角是
    90°-50°=40°
    (2)[2]在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时,为了得出普遍的规律,应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这样才能避免结论的偶然性,应进行的操作是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3][4]实验中将纸板F向后折转,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5]让一束光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即让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向镜面,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即反射光线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选B。
    11. 确定像的位置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B 能 A
    解析:(1)[1]玻璃板可以成像,也可以透光,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蜡烛A用于成像,蜡烛B用于与像作比较,蜡烛AB完全相同,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3)[3]依题意得,将白纸沿放置玻璃板的直线折叠,发现a和a'、b和b'、c和c'对应点的位置基本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距等于物距,故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4]实验中,小强正在玻璃板前观察蜡烛A的像,小雨同学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的后表面,不影响蜡烛A成像,则小强能继续看到蜡烛A的像。
    (5)[5]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在实验中如果把玻璃板向右倾斜,如图丙所示,蜡烛像的大致位置应在图丙中的A处。
    12. 游码 右 平衡螺母 向右移动游码 48.8 20 2.44 偏大
    解析:(1)[1][2][3]使用天平前,应对天平进行调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用镊子将游码移至标尺最左端的零刻度线上,根据图甲知,指针偏左,说明右侧偏轻,故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
    (2)[4]根据题意知,称量矿石质量时,增减砝码后指针偏左,说明右盘中砝码质量小于矿石的质量,故应向右移动游码,使天平水平平衡。
    (3)[5]根据图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标尺的读数为3.8g,矿石的质量
    (4)[6]由图丙知,总体积为80mL,故矿石的体积
    (5)[7]矿石的密度
    (6)[8]由于矿石具有吸水性,导致矿石浸没后的总体积偏小,计算出矿石的体积就偏小,由密度公式可知,实验所测矿石的密度值偏大。
    13. 反射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大小相等 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蜡烛A的像玻璃板的距离/cm 蜡烛A的像和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能 虚
    解析:(1)[1]来自物体的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物体的像,平面镜成像实质上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2]玻璃板有透光性,既能成像,又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实验时用薄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3]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把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知B与A的像大小相等,又蜡烛A和B完全相同的,故说明蜡烛A的像与蜡烛A大小相等。
    (4)[4][5]本实验要研究蜡烛A与玻璃板的距离及蜡烛 A的像与玻璃板的距离的关系,在①、②处填写数据名称为:①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cm,②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5)[6]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蜡烛A的像和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6)[7][8]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将黑色的纸板放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由于反射光线在蜡烛A一侧,小新在蜡烛A侧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成像的一侧没有反射光线,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14. 1.80 338.5 不是 0.2 大 小 C
    解析:(1)[1]实验中先测量路程与时间,再通过求出小车的速度,该实验的原理为。
    (2)[2]由图乙得,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小车的长度为
    [3]如图丙,停表的小表盘的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5~6之间,偏向6位置,读作5min,大表盘的分度值为0.1s,示数为38.5s,则停表的读数为
    (3)[4]5]由图得,AB段小车的速度为
    BC段小车的速度为
    说明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4)[6]小华在实验时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时间偏小,而路程测量准确,由得,会使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7]若小车还没开始运动时就已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时间偏大,而路程测量准确,由得,测得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小。
    (5)[8]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A.s-t图像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不动,故A不符合题意;
    B.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s-t图像是一条曲线,且随时间增加,路程增加的越来越快,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
    D.v-t图像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 3.84 大 0.64 偏大 ②③①④
    解析:(1)[1] 由图甲得,10支粉笔的质量为
    每支粉笔的质量为
    (2)[2] 粉笔会吸水,导致水与粉笔的总体积V2变小,若把作为粉笔的体积来计算粉笔的密度,测得粉笔的体积会偏小,粉笔的质量测量准确,则粉笔的密度会比真实值大。
    (3)[3] 由图乙得,量筒的分度值为2mL,读数时以凹液面的底端所对的刻度值为准,粉笔的体积为
    粉笔的密度为
    (4)[4] 先测空玻璃杯质量,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的体积;这种做法因玻璃杯壁粘液体,测出的体积偏小,算出的密度偏大;
    (5)[5] 实验中为了减少液体在玻璃杯上的附着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先测玻璃杯与液体的总质量,再倒入量筒中,然后测玻璃杯的质量,因此,调整后的步骤顺序为:②③①④。
    16. 10.0 右 放大 投影仪 能 A 蜡烛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
    解析:(1)[1]由图可知,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即焦距为
    (2)[2][3][4]凸透镜焦距为10.0cm,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物距为15cm,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像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即光屏位于70.0cm刻度线右侧,因此光屏应向右移动,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5]根据光路是可逆的,保持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和光屏对调一下位置,物距和像距对调,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4)[6]用不透光的纸板挡住凸透镜的左半部,右半部分仍能够折射成像,只不过到达像点的光变少了,像变暗了,但光屏上的像仍然是完整的,大小形状均不变,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7]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像,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有可能物体在焦点上,不能成像;有可能烛焰、凸透镜、光屏不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像无法成在光屏上;也有可能物体虽然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但是离焦点太近,像距太大,超过了光具座的长度,光屏上得不到像。
    17. 垂直 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次数少,无法得出普遍规律 靠近 可逆的 下部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解析:(1)[1] 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由于法线与镜面垂直,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所以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垂直。
    [2] 白色的硬纸板的作用是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3] 如图甲用量角器测量角i和角r,可以得到的规律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 有的同学认为这个结论不可靠,理由是实验次数少,无法得出普遍规律。
    [5] 若将入射光线EO向ON靠近,入射角减小,则反射角也减小,则反射光线OF向ON靠近。
    (3)[6] 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7] [8] 如图丙所示,根据题意可知,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上半部分与反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而下部分与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发现在纸板右侧的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18. 小 大
    解析:[1] 为了计时更准确,应该调节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较长。
    [2] 若计时员开始计时时,小车已过A处,会导致所测的AC段时间偏小,由
    可知,所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将偏大。
    19. 右 C 82.4 20 4.12×103
    解析:(1)[1] 天平指针出现如图1所示情况,偏向分度标尺的左侧,说明天平的左端下沉,右端上翘,他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2] 当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放的砝码多了,故应该把天平右盘的最小的砝码拿走,并向右移游码直至横梁水平平衡,称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3] 由图2所示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小石块的质量为
    (3)[4] [5] 由图3所示可知,小石块的体积是
    该小石块的密度为
    20. 10 同一高度 缩小 照相机 能 上 C 远视
    解析:(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2)[2]实验前,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3)[3][4]当蜡烛距凸透镜的位置如乙图所示,此时物距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4)[5]当将透镜的下半部分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上半部分成像,像与原来相同,还是完整的像,只是像比较暗一些。
    (5)[6]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有一条通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改变,入射光向下移动,从另一侧出来的光向上移动,所以蜡烛变短向下移动,像向上移动。
    [7]实验恢复正常需将蜡烛向上移动一些。
    故选C。
    (6)[8]若将一只眼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将光屏靠近凸透镜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又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这说明像提前会聚了,所以该眼镜片是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21. 自下而上 停表 -3 晶体 不变 3 固液共存 不会
    解析:(1)[1][2]安装器材时,需要从下到上安装,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还需要停表,测量一端时间内温度变化规律。
    (2)[3]如图所示,分度值为1℃,从零℃往下读,故此时的读数为-3℃。
    (3)①[4][5]如图3可知,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是晶体;该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②[6][7]从第2min开始熔化,到第5min结束熔化,故熔化的时间为3min;第4min时,试管中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4)[8]第5min后,继续加热直到烧杯内的水持续沸腾,试管中的水能够达到沸点,但是无法继续吸收热量,故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22. 左 72 44 1.1 偏大 不会
    解析:(1)[1]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指针右偏,右边重,故需要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①[2]如图丙所示,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②[3]量筒中盐水的质量
    ③[4]盐水的密度
    (2)[5][6]在步骤b中不慎将少量盐水溅在量筒外面,导致体积变小,质量是准确的,这个小组测得的盐水密度会偏大;若实验开始时,取的盐水较少,体积准确,质量准确的,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23. 确定像的位置 相等 B c A 不变
    解析:(1)[1]实验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直接透过玻璃板便能观察到成像情况。
    (2)[2]A、B两支蜡烛完全相同,而A的像与B完全重合,说明A的像与B大小相等,则A的像与A大小相等,所以可得: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大小相等。
    (3)[3]光屏上能承接到的是实像,不能承接到的是虚像,而A的像成在B蜡烛处,所以需要在B蜡烛的位置处放置光屏,才能确定像是否成在光屏上。
    [4]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在a位置有A蜡烛的光线射向平面镜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能观察到成像,但不能确定像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所以应在c位置观察光屏,才能确定光屏上是否能承接到像。
    (4)[5]实验中,A在玻璃板中成两个不重合的像,这是因为A的光能通过玻璃板前后两个面都成像,所以应换用较薄的玻璃板,避免成两个像。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6]在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大小相等,蜡烛A远离平面镜时,其大小不变,像的大小也不变。
    24. 11.6 5 不是
    解析:(1)[1] 实验原理是密度公式
    (2)[2] 10个1角硬币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标尺的分度值为,即
    [3] 10个硬币的体积
    (3)[4] 这种1角硬币的密度
    [5] 由于铝的密度是,则
    所以这种1角硬币不是纯铝制成的。
    25. 10 远离 > 变大
    解析:(1)[1] 由表格数据可知,当物距和像距均等于20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
    则焦距。
    (2)[2] 由表格数据可知,当物距在10cm和20cm之间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即此时物距满足
    (3)[3] 由表格数据可知,当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所以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所成的实像远离凸透镜。
    (4)[4] 由表格数据可知,当凸透镜成缩小的像时,物距均大于像距,即。
    (5)[5] 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如果在此透镜前再放一个凹透镜,则像距会变大。
    (6)[6] 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穿过凸透镜后过焦点,作出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26. 96 减少水的质量 吸收 不变 水银 液化
    解析:(1)[1] 图甲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水的温度是。
    [2] 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也可以提高水的初温。
    (2)[3][4] 由图像中BC段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持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5] 由图丙表格数据可知,只有水银的沸点远远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水银的温度计。
    (4)[6] 水在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27. 天平 正 不同 密度 CD
    解析:(1)[1]为了完成实验需要测量木块和铁块的质量,因此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天平。
    (2)[2]根据表格的数值进行描点,再作出图像,如图所示
    (3)[3]木块和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是过原点一条直线,说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是成正比的。
    [4]木块的质量与体积比值是0.5g/cm3,铁块的质量与体积比值是8g/cm3,因此可初步得出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5]物理学中将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定义为密度。
    (3)[6]A.物质质量与体积有关,所以铁的质量不一定比木头的质量大,故A是错误;
    B.物体重力与质量有关,铁的质量不一定比木头的质量大,铁的重力也不一定比木头的重力大,故B是错误;
    C.“铁比木头重”是指相同体积的铁质量比木头质量大,即铁的密度比木头的密度大,故C是正确的;
    D.“铁比木头重”是指相同体积的铁质量比木头质量大,故D是正确的。
    故选CD。
    28. 10.0 同一高度 照相机 变薄 近视眼 凹透镜
    解析:(1)[1]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凸透镜焦距为10.0cm。
    [2]为使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始终成在光屏的中央,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3]由图乙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即物体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制成的。
    (2)[3] 当蜡烛远离“眼睛”时,即物距增大,此时的像成在“视网膜”(光屏)的左侧,为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调节凸透镜焦距变大,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减弱,即凸透镜的厚度变薄。
    [4]此时的像成在“视网膜”(光屏)的左侧,该“眼睛”无法调节凸透镜达到应有的厚度,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偏强,该“眼睛”为近视眼。
    [5]近视眼对光的会聚能力偏强,应用凹透镜矫正。
    29. 右 36.8 水面与标记处齐平 16
    解析:(1)[1]天平指针偏向分度标尺中线的左侧,说明天平左侧较重,平衡螺母应该向右调节。
    (2)[2]如图所示,砝码质量为35g,游码为1.8g,所以物体的总质量为36.8g。
    (3)[3]取出玉坠,再加水直到标记处,则加入的水的体积等于玉坠的体积。
    [4]玉坠的体积等于加水的体积,也就是量筒中减少的体积,体积为
    (4)[5]烧杯中增加的水的质量为
    玉坠的体积为
    玉坠的密度为
    30. 同一高度 漫反射 8 12
    解析:(1)[1]为了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该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他们的中心和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2]光屏上较为粗糙,光在光屏上发生漫反射。
    (3)[3]由表格可知,当
    物体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8cm。
    [4]由表格可知,当物距为12cm时,像距为24cm,根据光路可逆,当物距为24cm时,像距为12cm。
    31. 镊子 0刻度线 将平衡螺母向左调 小 忽略了粗绳的体积,测量的矿石体积偏大,则测得的矿石密度值偏小 将矿石取出,加水至标记处,称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解析:“探物”一组:
    (1)[1][2][3]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镊子把游码拨至标尺最左端的0刻度线处,由图甲可知,横梁静止时分度盘上的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直到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2)[4]由图乙可知,矿石质量为
    (3)[5]根据题意,结合图丙可得,矿石的体积为
    矿石的密度为
    (4)[6][7]在实验评估环节,同学认为他们测得的矿石密度值偏小,其原因是忽略了粗绳的体积,使测量的矿石体积偏大,则测得的矿石密度值偏小。
    “探物”二组:
    (3)[8]将矿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当矿石全部浸在水中时,水未溢出,用笔在水面标记,将矿石取出,加水至标记处,称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4)[9]根据题意可知,矿石取出后,加水的质量为
    加水的体积为
    加入水的体积等于石块体积,即石块的体积为
    矿石的密度表达式为
    32. 0° 增大 不可能 45° 小 寻找普遍规律
    解析:(1)[1]从表格中数据可得,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到另外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为0°。
    (2)[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随着增大。
    [3]从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空气中的入角度较大,当入射角等于90°时,折射角也达不到90°,所以折射角不可能达到 90°。
    (3)[4]光路是可逆的,从表格中数据可得,当光线以 35°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等于45°。
    (4)[5]由表格中数据可得,光从空气中到水中的折射程度小于光从空气中到玻璃的折射程度大,所以“玻璃凸透镜”的焦距更小。
    (5)[6]本实验多次改变入射角,是为了得到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33. 同一高度 10 大 放大 投影仪 65 会聚 向左 变小 50~60cm 取下光屏,从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
    解析:(1)[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2]由表格数据知,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也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2f=20cm,则f=10cm。
    (3)[3]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成的像会变大的。
    (4)[4][5]第4次实验时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物距为15cm,蜡烛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投影仪也是利用此规律制成的。
    (5)[6]在第4次实验中,物距为15cm,像距为30cm,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到光具座65cm处,,物距为30cm,像距为15cm,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6)[7]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某处放一透镜,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左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呈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光线提前会聚了,说明该透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7)[8][9]如图所示,甲凸透镜比较薄,乙凸透镜比较厚,则乙透镜比甲透镜的的焦距小、折射能力强;第4次实验完成后,不改变图中蜡烛和透镜位置,只将甲凸透镜换成材料和口径相同的乙凸透镜,相当于增大了物距,光会提前会聚,需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像也比原来的小。
    (8)[10][11]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在光屏不能呈现;则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50cm处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50~60cm范围内,物距小于焦距,发现无论怎样调节光屏,都找不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此时取下光屏,应从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
    34. 右 取下最小的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指在中央刻线处 47.4 2.37g/cm3
    解析:(1)[1]如图甲,指针偏左,故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2]称量时,指针偏右,说明砝码质量太大,故应取下最小的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指在中央刻线处。
    (3)[3]石块的质量是
    m=20g+20g+5g+2.4g=47.4g
    (4)[4]如图丙,石头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即
    V=V水=20mL=20cm3
    石块的密度为
    35. 见解析 放大 ②③① 见解析
    解析:(1)[1]由图可知,光屏上的像偏上,为了使像能始终成在光屏中心,接下来应该调节光源、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2]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此时光屏上会出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3)[3]当F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的时候,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成虚像时,物距越小,像越小,将光源靠近透镜的过程中,按F光源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观察到三种清晰的像的正确顺序依次为②③①。
    (4)[4]字母“F”比起字母“B”、“H”、“Z”更适合作为光源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理由是“F”可以探究像和物体的左右、上下是否相反,而“B”无法探究像和物体的上下是否相反,“H”无法探究上下是否相反,也无法探究左右不否相反,“Z”无法探究像的倒立是由于上下相反而导致的还是由于左右相反而导致的。
    36. 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大小相等 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 向上 防止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成的像影响司机视线
    解析:(1)[1]蜡烛B均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玻璃板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
    (2)[2]由图乙可知,玻璃板成像时,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且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可知玻璃板所成的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
    (3)[3][4]因为玻璃板所成的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故将玻璃板向蜡烛A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时,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会向上移动;小轿车前挡风玻璃倾斜的目的是使车内物体的像成在挡风玻璃上方,以免影响司机视线。
    37. 平衡螺母 32 10 3.2 偏小
    解析:(1)[1]天平测量前,要放到水平台上,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应先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再调节两端平衡螺母,使横梁水平平衡。
    (2)[2]由图甲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游码对应刻度为2g,则瓷片的质量
    m=20g+10g+2g=32g
    (3)[3]由图丙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量筒中液体的凹液面与30mL刻度线相平,则剩余水的体积为30mL,根据图乙可知,瓷片的体积等于向烧杯中所添加水的体积,所以瓷片的体积
    V=40mL-30mL=10mL=10cm3
    (4)[4]瓷片的密度
    (5)[5]由于取出瓷片带走了一部分水,所以要向烧杯中要多倒入一些水,故所测瓷片的体积偏大,由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测量值偏小。
    38. 10.0 缩小 照相机 放大 靠近 变小 将凸透镜下移 将光屏上移
    解析:(1)[1]由图甲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焦点上,凸透镜的焦距为
    60.0cm-50.0cm=10.0cm
    (2)[2][3]将蜡烛和光屏调整到图乙位置时,物体位于二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
    (3)[4]保持图乙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动,根据光路可逆性,当物距等于前一次成像的像距时,可以在光屏上再次看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4)[5]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所以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将远视眼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经过凸透镜的光线会比原来提前会聚成像,所以将光屏向左移动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6]凸透镜与远视镜叠加的效果相当于焦距变短,即像距变短,所成的像比原来变小。
    (5)[7][8]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不断变短,为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将蜡烛向上移动、将光屏适当向上移动或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39. 小孔 变大 未点燃 靠近 光的折射 同一高度 缩小 能 上 见解析
    解析:(1)[1]图甲演示的是小孔成像示意图,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只将蜡烛向右移动,由相似三角形的特点可知,光屏上的像会变大。
    (2)[3]点燃蜡烛A并观察它的像,方便确定像的虚实,要把未点燃的蜡烛B移到蜡烛A像的位置,以便找到像的位置和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4]若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蜡烛B需要靠近玻璃板才能与蜡烛A的像再次重合。
    (3)①[5]光经过凸透镜后会发生偏折,然后成像,所以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
    ②[6]实验时,把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到同一高度。
    ③[7]将蜡烛移至光具座20cm刻度线处,物距为
    50.0cm-20.0cm=30.0cm
    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所以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④[8]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可知,光屏上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9]实验中随着蜡烛燃烧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不发生偏折可知,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4)[10]用由几个发光二极管做成的“F”字样的发光体代替蜡烛也可以进行上述光学实验,其好处是可以:增加物体的亮度,使成像更清晰(或者:长度不变;稳定安全)。
    40. 零刻度线 左 60 偏大
    解析:(1)[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先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
    [2]由图甲得,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右边,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横梁水平平衡。
    (2)[3]由图乙得,量筒的分度值为4mL, 倒入量筒中甜酱油的体积为
    (3)[4]由图丙得,则烧杯和剩余甜酱油的总质量为
    (4)[5]所测甜酱油的质量
    密度为
    (5)[6]将烧杯中的甜酱油倒入量筒时,甜酱油滴落在量筒的外壁上会导致测得的体积偏小,而质量测量准确,由得,所测得甜酱油的密度偏大。
    (6)[7]依题意得,烧杯的剩余酱油和质量为
    41. 主光轴 照相机 35 B 没有 凸 远视眼
    解析:(1)[1]实验前调整烛焰的焰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可以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2]三个元件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应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应用了这一原理。
    [3]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动到光具座35.0cm刻度处,此时的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再次出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
    (3)[4]三个元件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物距
    像距
    综合①②可知
    则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0cm。
    故选B。
    (4)[5]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大小不变。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像将完好,但亮度会变暗,所以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泥点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光屏上也不会看到泥点的像。
    (5)[6]将原凸透镜更换为一个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由于焦距变大,折光能力变强弱,像会成在光屏的后方,所以需要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可以使光线会聚的凸透镜。
    [7]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
    42. 10.0 放大 40.0 D
    解析:(1)[1]由图甲可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60.0cm-50.0cm=10.0cm
    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f=10.0cm。
    (2)[2]由图乙可知,物距
    25.0cm-10.0cm=15.0cm
    像距
    55.0cm-25.0cm=30.0cm
    此时
    2f>u>f
    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物距变为原来的像距,即把凸透镜移至40cm刻度处,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4]ACD.由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可知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敏眼睛正立的像,此时小敏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则小明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眼睛中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而此时小敏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小敏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故A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B.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像同侧,若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因此若图片中小敏的手将透镜水平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小明看到正立的像有可能变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3. 同一平面 小于 反射 等于 15°
    解析:(1)[1]由光的折射规律知,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2)[2]分析表中数据发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都小于入射角,可得出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3][4]小明发现,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空气中,另一部分光会进入水中发生折射,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光不但会发生折射现象,还会发生反射现象,而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5]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由图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为15°时,折射角为11.3°,则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入射角为11.3°时,则折射角为15°。
    44. 零刻度线 右 80 104.2 1.05 大 不变
    解析:(1)[1][2]天平在使用前应先调平,调平的方法是: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然后将游码拨回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当横梁静止时,由图甲可知,指针向左偏,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
    (2)②[3]由如图乙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则读数为80mL,即奶茶的体积为
    V=80mL=80cm3
    ③[4]由图丙可知,天平横梁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对应的刻度为4.2g,则烧杯和剩余奶茶的质量为
    m2=100g+4.2g=104.2g
    (3)[5]量筒中奶茶的质量为
    m=m1−m2=188.2g−104.2g=84g
    所以奶茶的密度为
    (4)[6][7]烧杯中的奶茶倒入量筒中测体积时,若有少量奶茶附着在量筒液面上方的内壁上,测出的奶茶的体积将偏小,由密度计算公式可知,会导致测得的奶茶的密度偏大。
    [6]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与质量跟体积无关,故烧杯中剩余奶茶的密度不变。
    45. 同一高度 缩小 右 变大 大
    解析:(1)[1]实验前,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2]由图所示的情景知道,此时光屏上恰好呈现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3][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强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线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右移动,像将变大。
    (4)[5]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换用焦距更大的凸透镜,使像距变大,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远离凸透镜,则此时的像较原来的像变大。
    46. 右 B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不变 在测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已经避免了左、右两盘质量不同带来的影响
    解析:(1)[1]由图甲可知,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后,指针处于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2)[2]由图甲可知,测量质量时加入最小的5g砝码后,指针偏向左侧,说明砝码的总质量较小,这时左盘物体的质量大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接下来的操作是:不取下这个砝码,向右移动游码,直至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3)[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乙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
    (4)[4]由表格可知,甲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乙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故可得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5)[5]由图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游码所对应的质量为2.0g,鹅卵石的质量为
    如图丙所示,量筒的分度值为2mL,量筒水的体积V1=30mL,然后测量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为V2=40mL,则鹅卵石的体积为
    根据密度公式可得,该鹅卵石的密度为
    (6)[6][7]天平右边托盘下一直沾着一点小污垢,这个污点已经在调节平衡螺母时调平了,不影响称量结果,即在测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已经避免了左、右两盘质量不同带来的影响,所以所测鹅卵石的质量不变。
    47. 确定像的位置 刻度尺 A 不变 见解析
    解析:(1)[1][2]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玻璃板另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实验中需要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故需要刻度尺。
    (2)[3]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观察玻璃板中的像。
    (3)[4]像与物大小相等,从图甲到图乙,弟弟在后视镜里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4)[5]将蜡烛B在水平桌面的纸上移动,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描出此时蜡烛、玻璃板和像的位置,接下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测量各点到镜面的距离,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48. 最左端零刻度线 左 52.4 凹液面最低点 20
    解析:(1)[1][2]实验前,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的左端零刻度线处,图甲中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3]由图乙可知,金属块的质量为
    m=50g+2.4g=52.4g
    (3)[4][5]由图丙可知,量筒内水的体积是40mL,由图丁可知,量筒内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是60mL,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最低点相平,金属块的体积
    V=60mL-40mL=20mL=20cm3
    (4)[6]该金属块的密度为
    49. 15.0 在同一高度上 缩小 远离 倒立 从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看烛焰
    解析:(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2)[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3)[3]蜡烛在1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
    u=40cm>2f
    此时成像的性质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4)[4][5]蜡烛在2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25cm,物体靠近凸透镜,像远离凸透镜,故应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此时物距
    f

    相关试卷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必刷多项选择题50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必刷多项选择题50题(含答案解析),共5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汽车超速行驶非常危险、害人害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单项选择题50题刷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单项选择题50题刷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以下几个研究实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必刷计算题50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必刷计算题50题(含答案解析),共42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