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讲义 (2份,原卷版+解析版)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讲义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原卷版docx、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讲义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02
知识网图
03
课前准备
温馨提示:请先预习通读课本
知识点01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 。
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的共同优势:
(1)共同特点:
①四大文明古国都分布在 。
② 。
(2)有利自然条件(共同优势):
① ;② ;③ 、肥沃,便于农耕;④ 充足。
2.自然条件重要不
(1)孟加拉国自然条件优越,区域发展水平不高:位于恒河一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 ,水热 ,人口稠密;但却是世界上极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2)日本自然条件 ,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较好:地处西北太平洋;多 、 ,少 、 ,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世界上发达的国家之一。
3.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 。
(1)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成都平原的地方, 分水堤将江水一分为二,西边为宽而浅的 ,东边为窄而深的 ,流入宝瓶口;内外江的水量四六分水,水位较低时, 60%的江水流入 ,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水位较高时,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 ”位于鱼嘴分水堤与离堆之间,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挟带的泥石便流入 ,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2)美国“黑风暴”:美国大平原地区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黑风暴”,最严重的地区一个月内尘暴天数长达25天,主要原因是 中部大平原,破坏了 ,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
知识点01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 。
(1)农业社会: 、 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以河流水为例,农业社会人类主要用以 和 。
(2)工业社会: 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3)信息社会: 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如何 、 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 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1)一种重要 或关键性 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2)有的区域 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 和 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
自然资源 、 →支撑经济发展。例:澳大利亚, 、 、铝土等资源丰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4.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1)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 区域经济的发展。例:荷兰大力发展 、 工业,忽视其他工业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 其经济发展。例:瑞士利用 、 等优势,成为发达国家。
04
课中学习
探究01 德国鲁尔区的兴衰
材料一 鲁尔区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它住于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工业区。
材料二 纵贯鲁尔区的莱茵河及其3条支流与总长400多千米的4条运河相互沟通,形成区内完整的内河运输网络。并通过莱茵河口的鹿特丹港与海外联系。鲁尔区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网,区内的高速公路也交织成网,任何地点距离高速公路都不超过6千米。
材料三 鲁尔谋田是著名的优质煤田,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鲁尔区西南部靠近法国著名的洛林铁矿。
19世纪上半叶,鲁尔区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矿和生产钢铁,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传统工业地域。
材料四 鲁尔区的工业生产长期局限于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鲁尔区传统的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逐渐降低,技术的发展使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鲁尔区的煤炭产量也逐步减少。同时,世界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越来越多,钢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钢铁替代产品的广泛应用,都使世界钢铁市场需求急剧减少。鲁尔区经济衰退,一些大型煤钢联合企业关闭,工人失业。此外,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迫使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纷纷向德国南部地区转移,也使鲁尔区的工业发展难以为继。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进行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和优化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整治。经过综合整治,鲁尔区经济结构趋于协调,工业布局趋于合理,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改变了重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成为环境优美地区。
1.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2.归纳鲁尔区曾经衰落的原因。
【典型例题1】鲁尔区曾是在煤炭资源传统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区位条件优越。20世纪50年代,鲁尔区经济开始衰退。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进行综合整治。经过综合整治,鲁尔区经济再度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得益于( )
①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②便利的水陆交通③广阔的市场④充沛的水源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鲁尔区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的是( )
A.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B.世界性钢铁过剩
C.煤炭资源枯竭D.新技术革命冲击
3.鲁尔区主要的整治措施有( )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④发展科技,推进产业转型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探究02 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材料一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较大。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图2.7)。1949年以来,山西省累计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煤炭外调量最高时占全国省际煤炭外调量的314左右,近年来仍维持在1/3的水平。
材料二 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最高时超过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3,2015年占15%。近些年,山西省的煤炭产量下降,经济增速较为缓慢。
1.分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的关系。
2.阅读课本内容,讨论其对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影响。
【典型例题1】具有10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的河南省焦作市,曾靠煤炭资源一马当先,20世纪90年代成为我国中西部的经济隆起带。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焦作煤城火红的经济乐章戛然而止。为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河南省把推动焦作经济转型上升为河南省省级战略。读“焦作市位置图”和“2013年工业比重构成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世纪90年代,焦作市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包括 ( )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科技发达
③交通便利 ④劳动力丰富廉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若焦作市保持2013年的工业比重构成,最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
A.土地荒漠化B.土壤次生盐碱化
C.黑土肥力下降D.环境污染严重
3.焦作市经济转型采取的措施可行的是 ( )
A.向软件、国防重工方向发展B.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C.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D.继续扩大煤炭资源开采量
05
课堂总结
06
题型考法
考法01 区域自然条件的分析
命题角度:结合材料分析区域自然条件
【题型示例1】马尔维纳斯群岛由346个岛礁组成,面积11800平方千米,人口约2000人,雪山和冰川面积约占全岛面积的65%。下图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地理位置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太平洋西岸B.高纬度地区群岛
C.临近南美洲南端大陆东岸D.属于南半球、东半球
2.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以丘陵、山地为主,南高北低B.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冷湿润
C.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D.河流短小,流速缓慢
考法02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命题角度: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措施
【题型示例2】江苏省是我国重要的风电设备制造基地,也是我国较早进行风电开发的地区之一。2020年12 月,江苏竹根沙海上风电场项目 67 台风力发电机全部顺利安装完成,图为当地风电场的景观。据此完成 17~19 题。
1.风力发电的特点是( )
①清洁可再生,没有环境污染 ②建设周期短,装机规模灵活
③建设投资少,发电较为稳定 ④实际占地少,对土地要求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江苏省风电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沿海滩涂广阔,地势平坦
B.西北季风强劲,风能丰富
C.周边经济发达,需电量大
D.设备制造基地,配套完善
3.海上风电场的建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洋流流向改变B.海洋向陆地的水汽输送减弱
C.减缓海底泥沙淤积D.产生电磁辐射和噪音污染,影响鱼类生长
07
强化特训营
逐 点 击 破
知识点01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每年5月份,昌邑北部渤海沿岸的70万亩(1亩≈666.67平方米)盐田便迎来春盐收获季,当地在盐田布局风力发电设备,获得了较好的效益。下图为昌邑盐场位置图。完成下面小题。
1.昌邑市春盐收获时间集中在每年5月份的主要原因是该月( )
A.气温最高B.蒸发旺盛C.光照最强D.风力较强
2.在盐田布局风力发电设备有利于( )
A.提高盐田晾晒效率B.降低晒盐的能源消耗
C.提供大量就业岗位D.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
知识点02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
A.从①到②B.从②到④C.从③到⑤D.从⑤到⑥
2.下列关于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有结冰期B.河流有凌汛现象
C.河流落差大D.河流汛期集中在春夏两季
知识点03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黄河流域的工业发展具有很强的不均衡性,各区域工业布局主要有增长极开发(布局极化效应强,适用于欠发达地区和区域开发初期阶段),点轴开发(分布沿空间方向扩散,适用于人口较密集地区和区域开发中期阶段)与网络开发(分布均衡,大分散,小集中,适用于发达地区)三种模式。下图示意黄河流域重点工业分布情况,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黄河下游地区工业布局的主要模式是( )
A.增长极开发B.点轴开发C.网络开发D.尚不明确
2.依据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状况,兰州—西宁地区应该成为我国的( )
A.优化开发区域B.重点开发区域C.限制开发区域D.禁止开发区域
3.关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各区域产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区域均依赖丰富的矿产资源形成很多资源型城市
B.上游区域可以依靠优势资源进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
C.中游区域应该加大废水处理和资源开采技术的推广
D.下游中心城市协同周围城市一起加快发展高新产业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德国慕尼黑大学某教授把中国首先分成东部和西部,再分成南部和北部,形成四大综合区,并命名为“金色中国”、“黄色中国”、“银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关于图中各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各区域内部没有明显的分异
B.各区域之间具有明确的界线
C.决定各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气候和地形
D.各区域间不存在广泛的联系
2.我国四大综合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的是( )
A.金色中国区应扩大绿洲农业的规模B.黄色中国区农作物以水稻和甘蔗为主
C.银色中国区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D.绿色中国区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
读图,回答下面3-4小题。
3.该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A.区域具有明确的范围、形状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是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的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4.划分图中几类区域的主要目的是( )
A.根据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开发B.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C.通过政策干预使各区域同化D.进一步明确区域边界,体现社会公平
气候适应型城市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能够有效应对暴雨、雷电、强风、雾霾、高温、干旱、尘沙、霜冻、积雪、冰雹等恶劣气候,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正常运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生态安全相对可靠的城市。2023年生态环境部发文,积极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据此完成下面5-7小题。
5.下列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方案可行的是( )
A.新疆库尔勒一森林城市B.辽宁大连一红树林城市
C.湖北武汉—海绵城市D.四川广元—光伏城市
6.城市建筑应对高温的可行措施有( )
①墙面涂成深色②墙面粘贴保温层
③建设通风廊道④进行立体绿化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7.气候适应型城市应对恶劣气候的措施有( )
①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②建立防灾减灾智慧管理平台
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④创建多渠道投融资模式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虾皮是毛虾晒干而成,用中国毛虾生产的虾皮为上乘食品。毛虾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海产虾类资源,常见的有中国毛虾和日本毛虾。前者主要分布在黄、渤海,后者多见于东海。日照沿海地区有一种传承上千年的捕虾方式——站在海里踩着高跷推着渔网往前走捕虾,被称为“推虾皮”(图1)。近年来从事这一古老劳作方式的人越来越少。图2示意黄海北部海洋环境。据此完成下列8-9题。
8.目前“推虾皮”产业从业人员极少的根本原因是( )
A.技术复杂,难以传承B.虾皮太小,市场滞销
C.污染严重,毛虾绝产D.人工捕捞,效率低下
9.日照沿海“推虾皮”,苏北沿海则是船捕毛虾,生产方式不同的影响因素是( )
A.海岸地貌B.海水深度
C.海水盐度D.海浪大小
美济岛(下图)位于我国南海的南沙群岛中东部海域,北距海南岛约1100公里,是在美济礁的基础上填海造陆而成,因形状优美被誉为“南海之心”。目前美济岛常住人员上百,且以军人为主。据此完成下面10-11小题。
10.美济岛当前适宜发展的产业是( )
A.高品质海产养殖业B.深海探测装备制造
C.海洋生物医药D.海洋新材料制造业
11.为确保美济岛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大力填海造陆增大环境容量 ②修建宾馆等全力发展旅游业
③严厉禁止掠夺式海水捕捞业 ④加强污染源的全面整治力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黄淮海平原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然而并非所有土地都具有优良的农业生产条件,有高产田和中低产田的分布差异。下图为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完成下面12-13小题。
12.推测黄淮海平原高产田集中分布在( )
A.中部冲积平原B.滨海平原
C.山前冲积平原D.丘陵地带
13.黄淮海平原冲积扇大小不一,影响冲积扇形态大小的因素主要是( )
A.堆积区水网密度B.沉积物供给数量
C.沉积物颗粒大小D.堆积区降水总量
葑田是指将湖泽中的葑泥移附到漂浮在水面的木架上,成为一种可随水位上下浮沉的耕地(图1);垛田则是将湖泽中的泥土不断堆积垒高(一般1米以上),从而形成四周环水呈岛屿状的田地(图2)。江苏省兴化地区地势低洼,湖泽众多,历史上葑田盛行,后因河道演变,葑田逐渐变成垛田并一直延续使用至今。完成下面14-15小题。
14.当地农民大规模开发葑田,主要适应当地( )
①人多地少的特点②洪涝频繁的特点
③光热充足的特点④土壤贫瘠的特点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5.该地区葑田逐渐演变成垛田,主要因为( )
A.洪涝灾害增多B.盐碱化加重C.湖泽水位变浅D.可用木材减少
下图是“长三角和川渝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6-17小题。
16.与长三角相比,川渝地区的突出优势是( )
①水陆交通便利②土地广阔,价格较低③水能资源丰富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7.川渝地区人口大量流向长三角,对长三角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改善城市环境B.增加就业岗位
C.提高农业比重D.缓解劳动力短缺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核心地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区域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导致西藏各区域农业发展不同。目前,西藏粮食自给率在70%左右,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西藏粮食自给率影响显著。下图示意预测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2030年西藏各区域粮食自给率变化。完成下面18-20小题。
18.与北部相比,西藏南部( )
A.气候高寒,草甸较多B.山高谷深,多峡谷地貌
C.太阳辐射强,气温高D.冰川分布广,多冰蚀湖
19.气候变化对西藏北部地区粮食自给率影响较小,主要原因是西藏北部( )
A.受气候变化影响小B.粮食自给率高
C.耕地面积分布较少D.水分条件变差
20.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西藏地区可以( )
A.实施南粮北运B.开垦藏北耕地C.加快产业北移D.大力修建水坝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传统煤炭企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TM集团历史悠久,至今已有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下图示意2012—2018年我国TM集团各子系统协同度(协同度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的能力)情况。煤炭企业的产业协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煤炭开发与利用协同;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环境与经济协同。自2011年开始,TM集团基于自身发展需求,开始转型发展,截止到2018年,经过8年多的转型发展,创造了辉煌业绩。TM集团的产业协同发展经验,将对我国科学布局西部地区煤炭产业和提前谋划西部地区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描述TM集团各子系统协同度的差异。
(2)说明TM集团转型对我国传统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先行者,1962年至今该国进行三次能源转型:从煤炭到油气、从油气到核电、从核电到可再生能源。因可再生电力的波动性,德国从电力市场、灵活性电源、储能、电网和预测等方面灵活运行电力系统。下图示意2022年3月19日部分时段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与日前电力价格(是指提前发布当日一天内的电价信息,以供电厂和消费者参考决策)变化情况。
(1)分别指出3月19日德国日前电价与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发电量的相关性。
(2)据图分析3月19日德国日前电价变化特点的成因。
(3)简述德国电价采用灵活定价策略的重要意义。
(4)据德国能源转型及灵活运行电力系统,请你为我国能源转型及电力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厄立特里亚是我国“一带一路”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国家之一。该国经济落后,以旱地农业为主,传统能源主要依赖生物燃料,电力严重缺乏。中国农企研究工作站在当地援建光伏动力滴灌工程,并辅以膜下滴灌技术。
材料二:左图是厄立特里亚示意图。当地传统民居屋顶以茅草和树干为材料,厚实的墙体由黄土和碎石组成(右图)。
(1)描述厄立特里亚的地理位置。
(2)说明厄立特里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3)说出我国和厄立特里亚在经贸合作中各自的优势条件。
(4)近年来厄立特里亚电力供应日趋紧张。你是否赞同在该国大力发展光伏发电?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学习重难点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区域认知:结合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分析区域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
②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运用综合思维对比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③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区域自然环境的了解,能初步认识如何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如何合理有效的开展生产活动。
④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
教学难点:区域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精品同步训练题,文件包含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同步测试题原卷版doc、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同步测试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优秀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