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导学案
展开1.结合案例,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特点,分析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结合材料,针对区域自然资源种类及分布特征,客观评价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一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自主梳理·探新知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1)主要表现:_地理位置__、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
(2)典例
2.具体影响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综合思维)历史上,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会出现《史记》中所记载的现象?
(2)(区域认知)“苏湖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1)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活动的限制大,人类难以克服这些障碍。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土地开垦困难,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2)水热条件良好,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丰富。
归纳拓展
1.自然条件及具体内容
[名师点拨]
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的发展条件
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如下图所示)都位于北温带,地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其共同的区位条件:地势平坦,热量、水源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
2.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以我国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分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
3.人类活动对区域和自然条件的改造影响区域发展
典例剖析
例题1 (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下图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
评价埃塞俄比亚发展灌溉农业的水资源条件和地形条件。
[答案] 有利:河湖较多,灌溉水源较充足;沿海地形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不利:降水分干湿季,干季易发旱灾;高原山地面积比例大,不利于推广灌溉农业。
[解析] 评价需要分析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读图可知,埃塞俄比亚河湖较多,灌溉水源较充足;沿海地区等高线较稀疏,地形较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不利条件:根据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亚降水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仅在湿季种植作物,降水季节变化大,干季易发旱灾;从整个国家看,等高线相对密集,高原山地面积比例大,对推广灌溉农业阻力较大。
对点训练❶ (2023·河南新蔡县一中高二月考)不丹是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内陆山国,森林覆盖率达72%,经济水平较低,却是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将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之上的“不丹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读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不丹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C )
A.交通 B.自然资源
C.地形 D.气候
(2)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适宜在不丹大力发展的产业是( B )
①旅游业 ②木材加工业
③花卉种植业 ④高新技术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不丹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区域整体海拔较高,聚落分布在河谷地区,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适宜居住,影响不丹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C正确;不丹位于山区,河流落差大,交通不便,聚落分布在河谷并不是利用河流的交通条件,A错误;也不是因为河谷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B错误;河谷地区气温相对较高,适宜居住,但这也是地形因素导致的,气候不是本质因素,D错误;故选C。第(2)题,根据材料,该国将生态环境置于经济发展之上,不会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②不符合;不丹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森林覆盖率高,境内自然风光独特,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适宜在不丹大力发展的产业是旅游业,①符合;可利用地形差异,发展花卉种植业,③符合;该国经济落后,不适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④不符合;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知识点二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自主梳理·探新知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_物质基础__。
(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_种类__不同。
①农业社会:_土地资源__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工业社会:_矿产资源__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_丰富程度__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_根本性改变__。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_制约__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_分布与组合__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_支撑作用__。
2.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_关键__。
(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_过度依赖__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内蒙古矿产资源富集,目前,世界上已查明的 140 多种矿产中,已发现矿产种类 128 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 56 种,探明储量的有 78 种,22 种列前 3 位,7种居全国首位,特别是煤炭处于我国北方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储量极其丰富。内蒙古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市区之一。2005年全自治区GDP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人均GDP超过中国大陆平均水平。
结合材料探究:
(1)(区域认知)内蒙古是我国传统的牧业地区,但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综合思维)如果内蒙古自治区持续只依赖矿产资源开发而发展经济,则其经济会持续发展吗?为什么?
提示:(1)内蒙古的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近年来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不会持续发展。矿产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会导致矿产资源枯竭。
归纳拓展
1.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2.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典例剖析
例题2 “资源诅咒”(Resurce Curse)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下表为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读表完成(1)~(3)题。
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
(1)四大资源丰度都多于全国平均值而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是( B )
A.黑龙江省 B.云南省
C.四川省 D.西藏自治区
(2)上表中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是( D )
A.耕地资源 B.矿产资源
C.能源资源 D.森林资源
(3)我国“资源诅咒”最不明显的区域是( A )
A.东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西北地区
[解析] 第(1)题,根据表中主要分布省区,四大资源丰度都多于全国平均值而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是云南省,B正确。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不符合,A错。四川省耕地资源不符合,C错。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不符合,D错。第(2)题,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必须是GDP增速低、平均资源丰度高的资源类型。综合考虑,森林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D正确。第(3)题,选项中四个地区,东南地区资源最不丰富,而经济最发达,“资源诅咒”最不明显。A正确。
对点训练❷ 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较大。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我国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导向是( B )
A.市场 B.原料
C.交通 D.劳动力
(2)在地表水匮乏的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 A )
A.循环用水 B.开发地下水
C.远程调水 D.建地下水窖
(3)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 C )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
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解析] 第(1)题,材料显示出我国目前布局的煤制油企业主要位于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这些省级行政区域是我国煤炭储量和产量较大的区域,因此,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导向是原料。第(2)题,一般而言,地表水匮乏地区气候干旱,因此,水资源成为人类活动的限制性因素。虽然我国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的高耗水问题,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循环用水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适用于长期用水。开发地下水容易引发生态问题,远程调水成本高,建地下水窖能够收集的水量有限,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第(3)题,煤制油是对煤炭资源的深加工,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煤炭变成油后会减少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小,因此,发展煤制油产业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C项正确。
策略指导
能源统计图的判读
能源统计图可分为静态统计图和动态统计图。静态统计图主要用于呈现某时期能源构成或对比,如对比某时期不同能源类型或不同区域能源的差异(如图1、图2)。动态统计图主要呈现不同时期能源构成情况,有一定的时间要素(如图3)。
1.看图形和组成要素
图1为扇形图,只呈现了各种能源间的百分比关系;图2为柱状图,可呈现不同省区不同能源类型所占的比重;图3为多要素组合图,既呈现了主要能源消费量的变化(柱状图),也呈现了单位GDP能耗的变化(曲线图)。
2.找图例、坐标和点线柱
(1)坐标统计图一般要先看坐标,如图3中纵坐标分别代表能源消费量和单位GDP能耗,横坐标代表时间。
(2)看图3的图例,明确图中主要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水电,柱状图示意能源消费总量变化,曲线示意单位GDP能耗的变化。
(3)观察图3中柱和曲线的变化特征以及柱的构成,主要从柱和曲线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上去观察,柱的构成要结合图例,比较不同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大小。
3.看构成和变化,借原理析前因后果
图1没有过多构成要素,较简单,重点抓住几种能源消费比重的大小差异;图2纵轴为百分比,要抓住各省区间不同能源消费比重的差异;图3纵轴有两个,代表不同的构成要素,横轴为时间,可表示变化,因此要抓住两个要素随时间的变化。
做题时,结合不同能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对题干进行分析。
考题展示
(2023·黑龙江大庆高二期末)资源诅咒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发展)与地区资源优势偏离程度的指标,资源诅咒系数越大,说明资源遭受诅咒即资源没有带来相应的财富、没有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程度越高。读图,据此完成(1)~(3)题。
(1)广东省资源诅咒系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 )
A.资源利用率高 B.资源丰富
C.人口过多 D.气候湿润
(2)为改变山西省资源诅咒系数高的现状,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B )
①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
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扩大资源的开发和输出,促进经济发展
④转变资源输出方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广东省虽然资源分布量小,但资源利用率高,经济发达,故资源诅咒系数较低,故选A。第(2)题,单纯扩大资源的开发和输出难以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不会降低资源诅咒系数,③错误;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够提高资源附加值,会降低资源诅咒系数,①正确;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会降低资源诅咒系数,②正确;转变资源输出方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会降低资源诅咒系数,④正确。综上,①②④正确,故选B。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对图中M、N两地≥10 ℃等积温线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 )
A.都凸向河流上游,因为位于河谷地带
B.都凸向河流下游,因为位于山地地带
C.M凸向河流下游,因为位于河谷地带
D.N凸向河流上游,因为位于山地地带
2.B城市周边地区被誉为“天府之国”,其发展种植业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D )
A.多晴天,光照充足
B.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
C.积温高,一年三熟
D.多河流,水源充足
[解析] 第1题,图中M、N两地均有河流发育,地形为河谷地带,地势比两侧山地地势低,热量较两侧山地丰富,因而两地≥10 ℃等积温线都凸向河流上游,故答案选A。第2题,图中B城市为成都市,所处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平原,盆地地形,多云雾天气,光照不足;地处亚热带地区,热量丰富,冬季温暖,夏季高温;积温高,一年两熟到三熟;该地区多河流,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种植业,物产富饶,被誉为“天府之国”, 故答案选D。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下图为都江堰位置及工程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 导致历史上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主导因素是( C )
A.农业 B.政策
C.地势 D.气温
4.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推测鱼嘴的首要功能是( D )
A.净水 B.蓄水
C.拦水 D.分水
5.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至关重要。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C )
A.全面硬化渠岸,减少侵蚀
B.种植热带树种,涵养水源
C.定期内江截流,淘滩清淤
D.上游梯级建坝,蓄水发电
[解析] 第3题,成都平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且集中;上游支流汇水量大,加上河道淤积严重,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容易出现洪涝,季风区降水年际变化大,水旱频繁,故与地势关系最大,C正确。水旱灾害与政府政策、农业和气温关系不大,排除A、B、D。第4题,鱼嘴主要由石块建成,无净水功能,A错误;鱼嘴位于江中,是整片石块构成的,没有蓄水功能,B错误;由于鱼嘴只位于江中,没有占据整条河道,所以拦水功能有限,C错误;鱼嘴位于江中,将岷江水流一分为二,所以鱼嘴的首要功能是分水,D正确。第5题,全面硬化都江堰渠岸,使都江堰附近植被覆盖率减少,不利于都江堰的保护,A错误;都江堰位于亚热带地区,引种热带树种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做法不现实,B错误;河道泥沙淤积,加重洪涝风险,定期截流清淤,疏通河道,可保障都江堰的正常运转,C正确;上游建坝拦截水流,与都江堰关系不大,D错误。
(2023·海南海口模拟)英属设得兰群岛(下图)位于北海,在发现石油以前,居民多从事鲱鱼捕捞和捕鲸业,生活贫苦。20世纪70年代,设得兰群岛周围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目前,英国政府为寻找化石燃料替代能源,计划在设得兰群岛上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据此完成6~7题。
6.设得兰群岛建设风电场的优越条件是( C )
A.阴雨天气多,空气潮湿
B.游客多,利于风电旅游发展
C.迎风海岛,风力强劲稳定
D.方便输向英国本土,经济效益大
7.设得兰群岛风电场建设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B )
A.改善北海鸟类栖息环境
B.改善英国、丹麦等国空气质量
C.加剧设得兰群岛荒漠化
D.遏制设得兰群岛石化工业发展
[解析] 第6题,考查自然资源的开发条件。阴雨天气多,风电场建设条件差,不利于风电场的建设,A错误;该地建设风电场是为了获得电力资源,并非为了发展旅游业,B错误;设得兰群岛地处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属于迎风海岛,风力强劲且稳定,适合建设风电场,C正确;该群岛距离英国本土相对较远,电力输送需要架设跨海输电线路,成本高、难度大、经济效益低,D错误。第7题,考查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北海鸟类栖息环境可能受到一定的破坏,A错误;风能属于清洁能源,该地通过建设风电场,有利于调整当地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而改善英国、丹麦等国的空气质量,B正确;设得兰群岛受盛行西风影响强,区域气候湿润,荒漠化问题并不严重,C错误;当地开发风电对石化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一定会遏制当地的石化工业发展,可能会推动当地石化工业向高端环节转型升级,D错误。
二、综合题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方,是古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由于河水泛滥,下游低洼地区不宜耕作。在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弃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断北移。左图示意两河流域,右图为巴格达的气候资料。
(1)运用地质作用原理说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过程。
(2)简述R河的水文特征。
(3)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古文明的条件。
(4)分析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土地弃耕,文明中心北移的原因。
[答案] (1)因板块碰撞挤压导致该地下陷;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的冲积作用形成。
(2)径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有冬汛。
(3)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长期耕种,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交通要道,多民族融汇之地;人口众多。
(4)地处干旱地区,蒸发旺盛;河水泛滥,地下水位上升,长期蒸发后,土地盐碱化严重。
[解析] 第(1)题,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导致该地下陷,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流水冲积作用下形成平原。第(2)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和气候有关,一般从径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汛期、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流速等方面分析。结合巴格达气候资料图可知,R河全年降水少,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故河流径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全年最低气温高于0度,河流无结冰期;冬季降水较多,有冬汛。第(3)题,古代文明中心一般位于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使得这些地区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孕育出古老文明。第(4)题,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重心不断北移的地理原因是该地土壤盐碱化的加剧。该地地处干旱地区,蒸发旺盛;河流下游易出现河水泛滥,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地表水蒸发后,盐类物质在地表残留,长期的这种过程使该地出现土壤盐碱化,文明中心不断向河流中上游转移。
影响
实例
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很优越,区域发展水平却不高
南亚的孟加拉国,位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_低平__,水热_充足__,人口_稠密__,但却是世界上最_不发达__的国家之一
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_自身的比较优势__,依然能够发展得很好
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日本,多火山、地震,少平原、耕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但其依靠_社会资源__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具体影响
实例
改造自然,必须遵循_自然规律__谋求人地和谐
我国_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__
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_经济效益__,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美国大平原地区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_黑风暴__”
具体内容
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
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地势起伏、地形成因、地形对所在区域其他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
气候特征
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要素(主要指降水和气温)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河流
特征
水文
特征
年径流总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特征
水系
特征
发源地、流向、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干支流、河网密度、落差等特征
土壤
主要表现在土壤的质地、厚度、肥力、酸碱度等方面
植被
植被的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
结构
原理及作用
宝瓶口
当时的人们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垒山凿出了形状酷似瓶口的山口,故取名“宝瓶口”
鱼嘴
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人们用竹、木、卵石等材料,在岷江的江心筑分水堰,形如鱼嘴。鱼嘴分水堤将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宽而浅;东边为窄而深的内江,流入宝瓶口。内外江的水量四六分水,水位较低时,60%的江水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而当水位较高时,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
飞沙堰
飞沙堰位于鱼嘴分水堤与离堆之间,其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携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都江堰整
体性功能
“深淘滩,低做瑶”是千百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
自然条件
改造方式
对区域的影响
气候
条件
发展温室大棚,改造热量条件
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率
人工降雨
缓解区域旱情
地形
条件
山区发展梯田,进行立体种植
发展农业,保护生态
水文
条件
建设水利工程
防洪、排涝、灌溉
过度开发
导致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
生物
条件
过度捕捞、引进物种
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入侵
破坏植被
区域生态问题严重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起主要作用的资源
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知识、人才等
自然资
源对产
业布局
的影响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得以发展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矿产资源的储量状况和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下降,知识、人才等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
举例
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以大庆、克拉玛依为代表的石油工业城市,以鞍山、本溪、攀枝花为代表的钢铁工业城市,以金昌、铜陵、个旧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都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
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途径
要求
适度开发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利益兼顾
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环境保护
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的生存环境的目标
公众参与
应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资源
类型
主要分布省区
GDP平均增速比全国平均少/%
平均资源丰度比全国平均多/%
耕地
资源
黑龙江、吉林、宁夏、云南、西藏、甘肃、青海
0.56
66.24
矿产
资源
辽宁、四川、湖北、山西、云南、安徽、贵州、湖南、江西
0.02
4
能源
资源
山西、云南、四川、陕西、贵州、西藏
0.11
5.68
森林
资源
西藏、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
0.27
1 496.59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学案设计,共15页。
人教版 (2019)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学案设计,共11页。
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学案设计,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