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雾、云、雨以及风的形成条件分析(2份,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雾、云、雨以及风的形成条件分析(原卷版).docx
    • 解析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雾、云、雨以及风的形成条件分析(解析版).docx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雾、云、雨以及风的形成条件分析(原卷版)第1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雾、云、雨以及风的形成条件分析(原卷版)第2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雾、云、雨以及风的形成条件分析(原卷版)第3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雾、云、雨以及风的形成条件分析(解析版)第1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雾、云、雨以及风的形成条件分析(解析版)第2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雾、云、雨以及风的形成条件分析(解析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雾、云、雨以及风的形成条件分析(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雾、云、雨以及风的形成条件分析(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雾云雨以及风的形成条件分析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雾云雨以及风的形成条件分析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雾的形成条件分析
    1.雾是由悬浮近地面空气中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气现象,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是液态的。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与云的不同之处在于,云生成于大气的高层,而雾接近地表。
    2.空气容纳的水汽是有限度的,当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也就饱和了。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容纳的水汽多少也与气温高低有关。气温越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越多,反之则越少。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雾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3.雾的分类
    (1)气团雾
    ①辐射雾:在日落后地面的热气辐射至天空里,冷却后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气。而潮湿的空气便会因此降至露点以下,并形成无数悬浮于空气里的小水点,这便是辐射雾。它主要在秋天或冬天的清晨,天晴且风弱时出现,在日出后不久或风速加快后便会自然消散。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
    ②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这种雾常伴随毛毛雨的天气。
    ③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蒸汽凝结成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④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
    ⑤平流辐射雾:平流辐射雾是由平流及辐射两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
    (2)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一般雾后便是持续性的降雨。锋前锋后均有,但以暖锋附近居多。锋前雾是由于锋面上面暖空气云层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气内,经蒸发,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凝结形成;而锋后雾,则由暖湿空气移至原来被暖锋前冷空气占据过的地区,经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
    4.雾的形成条件分析
    (1)降温:较冷的下垫面;
    (2)充足的水汽;
    (3)无风或微风的环境;
    (4)凝结核。
    二、云的形成
    1.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并且,云可以形成各种的形状,也因在天上的不同高度、形态而分为许多种 。
    2.积雨云:云体浓厚庞大,垂直发展极盛,远看很像耸立的高山。云顶由冰晶组成,有白色毛丝般光泽的丝缕结构,常呈铁砧状或马鬃状。云底阴暗混乱,起伏明显,有时呈悬球状结构。积雨云常产生雷暴、阵雨(雪),或有雨(雪)旛下垂。有时产生飑或降冰雹。云底偶有龙卷产生。积雨云还有同类——雨层云。两者区别是积雨云雨下的时间短,但是很猛;雨层云时间长,但下得没有积雨云那么猛烈。
    3.层积云:属低云族,结构松散的大云块、大云条(滚轴状)组成的云层,有时排列成行;颜色灰白或灰色;云块的视角宽度通常大于5°;主要由空气的波动和乱流混合作用形成,一般由水滴构成,北方和高原地区严寒季节可由水滴、冰晶、雪花构成,厚者可降间歇性小雨雪,南方有时可有较大降水;根据其形状特征可分透光、蔽光、积云性、荚状、堡状等层积云数种。
    4.荚状层积云:是由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共同影响形成的,常为中间厚边缘薄,形似豆荚,梭子状的云条,个体分明,分离散处。荚状云最容易出现在山地背风坡区, 且多出现在西南、正西以及西北背约25~35度上空。
    三、风的形成条件分析
    1.风的形成原理:地面受热不均,受热较多的地方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受热较少的地方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大气的垂直运动。在近地面则形成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产生气压差。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驱动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
    2.风的受力分析
    (1)近地面: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是形成风的直接动力,既影响风的方向,也影响风的大小。
    ②摩擦力:近地面的粗糙程度,决定了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方向与风的方向相反,会减小风的速度。水平气压梯度力一定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摩擦力既影响风的方向,也影响风速大小。
    ③地转偏向力:风在运动时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的方向,对风速大小没有影响。
    (2)高空中的风一般没有摩擦力的影响,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热带条件下,高空中的风速一般大于近地面风速。
    3.等压线中风向的作图:
    (1)做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判断南北半球,确定偏转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确定近地面还是高空,近地面偏转约45°,高空偏转约90°。
    3.风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下垫面)、地形(阻挡或狭管效应)。
    4.狭管效应
    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1)产生原理
    液体在管中流动,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气流在地面流经狭窄地形时类似液体在管中的流动,流速也会加快,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地球上山地的许多风口和许多地方出现的地形雨都与气流经过狭窄地形密切相关。
    (2)形成条件
    ①自然的峡谷地形可对风速产生影响,引发狭管效应。
    ②就像峡谷里的风总比平原风猛烈- -样,城市高楼间的狭窄地带风力也特强,易造成灾害。一些楼间窄地的瞬间风力就大大超过七级,以至于行驶的汽车都会打晃。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20种新的城市灾害中。
    有关气象部门测试显示,在城市刮起六七级大风时,狭管效应能使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间风力达到12级,广告牌和一 些院墙很难抵御。“ 狭管效应”的威力大小,与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置有着密切关联。高层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机会越天,反之则越小
    5.焚风
    焚风效应: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6.季风
    (1)季风的概述
    大陆和海洋在一年里增温和冷却程度的不同,就会引起季风。冬季大陆冷却快,温度比海洋上低,使大陆上的气压比海洋上的高,空气由大陆流向海洋;夏季大陆增热快,温度比海洋高,使海洋上的气压比大陆上的高,空气从海洋流向大陆。因此,随着冬夏季节的交替,盛行风向发生方向相反的变换。
    海陆之间气温差越大,气压差也就越大,季风则越强盛。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季风现象,但以亚洲南部和东部的季风现象最为显著。由于东亚和南亚(及东南亚)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这些地方季风的形成和特点都有很大的不同:东亚季风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南亚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共同作用引起的。
    (2)东亚的季风
    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洲大陆)的东端,面临着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太平洋)。由于海洋热容量大,夏季升温比大陆慢,冬季降温比大陆慢,而大陆热容量小,夏季升温迅速,冬季降温也迅速。这种情况下,冬季大陆上的温度比海洋低,使得大陆底层大气温度比海洋底层大气低,密度大,气压值高。
    因此,在冬季,亚洲内陆寒冷,亚欧大陆中心(在蒙古及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带)盘踞着一个强大高气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气压数值平均高达1040百帕(标准大气压为1010百帕)。
    高压区中心的空气辐合下沉,积聚形成一个规模很大的干燥寒冷气团。这时候,亚洲东面的太平洋高压减弱退缩,南面的印度洋气压较低。这样的气压形势,使得蒙古高压的冷气团不断南下,成为强劲的冬季风。
    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广大地区(即东部季风区),正好处在大陆与海洋高低气压中心之间的过渡地带,为冬夏季风运行所必经之地。冬季盛吹偏北风,夏季盛吹偏南风,年年年如此,很有规律。所以,中国也是世界著名的季风国
    (3)南亚的季风
    印度和中南半岛及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沿岸各国,由于夏季亚洲大陆强烈增温,又为低气压经常活动的区域,而在印度洋上是高气压,海陆之间气压差特别大,受印度大陆上的热低压吸引,形成海洋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并与当地的西南季风合并使得夏季风增强,其风速比东北季风强两倍以上。
    冬季,亚洲大陆强烈冷却,常为高气压盘踞,印度洋上为低气压。因此,从大陆上吹来了东北季风。亚洲南部的东北季风与东北信风一致,并使之加强。但是,南亚季风的冬季风不如夏季风强。(注意,南亚季风以印度最为典型,故以下内容以印度为例)
    1、2月份是南亚一带的凉季,通常在东北风的控制下(印度北部平原因受北面青藏高原阻挡,冬季风绕路,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风)。由于远离冬季风源地,南亚的“冬季”从来都没有寒潮大风。
    凉季过后的4、5月份是热季。此时,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东北季风基本已经退出印度半岛,西南季风的势力很弱。整个半岛的降水很少,而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烈,是个酷热干燥的季节。
    从6月份开始,随着从海上吹来的西南季风逐渐增强,印度雨季开始。西南季风带来大量海洋水汽,半岛上空对流旺盛,阴云密布,大雨夹杂着强烈的雷电而倾注下来,连续三个月阴雨不断。9月中旬以后,随着气压带风带南移,夏季风开始撤退。
    四、雨的形成条件
    1.相对湿度: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它反映了空气距饱和空气的程度。相对湿度,用RH表示。表示空气中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和气压下的饱和绝对湿度的比值,得数是一个百分比。(也就是指某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与同温度和气压下饱和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之比,这个比值用百分数表示。例如,某机房平常所说的湿度为60%,即指相对湿度。)
    2.相对湿度计算公式
    3.相对湿度与降水的关系:
    (1)空气相对湿度达到1时,或空气水汽含量过饱和时,空气中的水汽会以附着在凝结核上的形式凝结出来。
    (2)当空气遇冷时,空气饱和水汽含量逐渐下降,而空气实际水汽含量不变,相对湿度逐渐增大,当达到过饱和状态时,水汽发生凝结形成降水。因为对流层中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上升的气流可能会发生降水;由低纬度向高纬度运动的气流,空气会逐渐降温,易形成降水。
    (3)当空气逐渐升温时,空气饱和水汽含量逐渐上升,而空气实际水汽含量不变,相对湿度逐渐下降,所以一般下降的气流或者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会逐渐升温,一般不会产生降水。
    【例题1】上坡雾是稳定的湿润气流被风吹向坡度较小的山坡时,因冷却而形成的雾。5月某日11时,西北太平洋某岛屿东部出现上坡雾,其白天持续增强,傍晚大雾开始衰退,但范围有所扩大。下图示意本次上坡雾的形成与衰退。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本次上坡雾形成时( )
    ①海面比陆地温度高②海面比陆地温度低③近地面风速较大④近地面风速较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有利于上坡雾持续增强的条件有( )
    ①海风②谷风③焚风④高空西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上坡雾在衰退阶段范围扩大,是因为( )
    A.气温升高,海陆温差减小B.湿润气流增强,高空西风向东移
    C.气温降低,离岸气流下沉D.湿润气流减弱,携带水汽凝结
    【答案】1.D 2.A 3.C
    【解析】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坡雾是稳定的湿润气流被风吹向坡度较小的山坡时,因冷却而形成的雾。因此当海面气温较陆地低时,气压较陆地高,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①错误,②正确;雾的形成是由于气流难以吹散,近地面风速较小的原因,③错误,④正确。②④正确,故选D。
    2.白天盛行的海风和谷风叠加,持续将湿润气流向山坡输送,利于上坡雾在白天持续增强,①②正确;焚风性质干、热,会促使雾蒸发消散,③错误;高空西风与增强上坡雾的风向相反,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
    3.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可知,上坡雾衰退阶段范围扩大,主要是由于陆地气温下降速度较快,风向由陆地吹向海洋,离岸风导致气流顺着山坡下沉,雾气难以吹散,因此范围逐渐扩大,C正确;气温升高,将导致雾气减少,A错误;上坡雾衰退阶段,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湿润气流减少,B错误;湿润气流减弱,不是水汽凝结的缘故,且水汽会减少,D错误。故选C。
    【例题2】滩云是弧状云的一个亚型,经常出现在暴风雨到来之前,是一种海滩上空局部受特殊因素影响形成的云。滩云一般移动速度快,有时给人感觉就像沙尘暴一样,而有时又像海啸一样。下图为滩云景观图。完成下面4-5小题。
    4.与滩云的形成关系密切的天气系统是( )
    ①暖锋②冷锋③反气旋④气旋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5.滩云多形成在海滩上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水汽供应C.植被覆盖率D.海陆热力差异
    【答案】4.C 5.D
    【解析】4.根据材料可知,滩云常出现在暴风雨到来之前,且移动速度很快,同时结合景观图中滩云的形态可判断出其形成应当与冷锋、气旋有关,②④正确;暖锋推进速度不快,反气旋不会形成暴风雨,①③错。故选C。
    5.云的形成与热量差异、水汽输送有关。海滩地区海陆热力差异较大,加之海面上水汽供应量较大,因此容易形成锋面系统,进而形成滩云,D正确;太阳辐射对滩云的形成位置影响不大,排除A;水汽供应与滩云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并不是滩云多形成在海滩上空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赤道附近的广阔海面上水汽供应更加充足,但滩云并不多见,排除B;海滩附近植被覆盖率往往较低,且植被覆盖率与滩云的形成无关,C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D。
    【例题3】从达坂城到乌鲁木齐的中天山峡谷纵穿天山山脉,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每年冬春季节当蒙古高压外围的冷气团回流到天山南坡之后,易在该峡谷区产生焚风效应。下图示意2018年3月~2021年2月,乌鲁木齐及其周边9个气象观测站出现焚风的次数统计。完成下面6-7小题。
    6.中天山峡谷焚风的风向为( )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
    7.影响图中各气象观测站焚风出现次数多少的因素有( )
    ①地势高低②城市规模
    ③植被覆盖率④在峡谷中的位置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答案】6.A 7.D
    【解析】6.材料中提到,该峡谷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每年冬春季节当蒙古高压外围的冷气团回流到天山南坡之后,易在该峡谷区产生焚风效应,所以该地焚风应从东南地势较高处吹向西北地势较低处,风向为东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观察图中各气象站焚风出现的次数可知,位于海拔较低的乌鲁木齐、八钢、乌拉泊等地焚风出现的次数多,①正确。结合材料,从达坂城到乌鲁木齐位于峡谷中,乌鲁木齐、八钢、乌拉泊等地位于峡谷出口附近,焚风出现的次数多,④正确。焚风与城市规模和植被覆盖关系不大,故选D。
    【例题4】阿联酋年降雨量极少,造成其国内很多地区缺水严重。为此,阿联酋欲启动“造山引雨”“南极拖冰”计划。左图示意阿联酋地理位置,右图示意阿联酋拖冰山拟定路线。据此完成下面8-10小题。
    8.阿联酋“造山引雨”,输送水汽的主要是( )
    A.西南季风B.盛行西风C.东南季风D.东北信风
    9.相比人工降雨,“造山引雨”的优势是( )
    A.综合效益好B.技术门槛低C.资金投入少D.环境污染轻
    10.阿联酋拖冰山回国,最主要考虑的是( )
    A.沿途气温与风速B.回程路线与船速C.冰山的融化速率D.洋流流向与性质
    【答案】8.A 9.A 10.C
    【解析】8.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北越赤道后右偏形成)带来大量暖湿气流,途经阿联酋,若人造高山,可阻挡气流使其被迫抬升形成降水,冬季阿联酋受来自波斯湾的东北风影响会有少量降水,但波斯湾的水汽相对较少,故造山引来的主要是夏季西南季风带来的雨水,A错误;盛行西风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B错误;该地受西南季风影响,不是东南季风,C错误;信风较干燥,D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相比人工降雨,人造山地既可以引雨、改善气候环境,又可以作为人造景观发展旅游业,综合效益明显,A正确;人造山耗资巨大,且高山建造需要考虑其稳定性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故技术要求相对较高,BC错误;人工降雨比较清洁,而高山建造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环境影响,D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阿联酋拖冰山回国是为了缓解用水紧张状况,拖回的冰山产生的有效水资源至关重要,故最主要考虑的问题应是拖冰途中冰山的融化速率,C正确;而沿途气温与风速、回程线与船速、洋流流向与性质等均是影响冰山融化速率的因素,AB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一、选择题
    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低1.0km的天气现象。图为安徽省近十年年平均大雾日数的空间分布。完成下面1-2小题。
    1.大雾一般多发的时间为( )
    A.冬季的凌晨B.春季的傍晚C.夏季的深夜D.秋季的中午
    2.图示平均大雾日数最多的区域多雾的原因主要是( )
    A.距海近,水汽充足B.地形崎岖,利于凝结
    C.风力小,凝结核多D.纬度较低,气温较高
    【答案】1.A 2.B
    【解析】1.从材料信息可知,“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低1.0km的天气现象。”雾形成的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汽、凝结核和降温。冬季太阳高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尤其凌晨为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刻;且冬季天气晴朗,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气温日较差大,A正确;春季,气温在回升,且此时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少,成雾的条件相对较差,B错误;夏季的深夜、秋季的中午,气温高,不易形成雾,CD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安徽省为内陆省份,A错误;由图中“长江”信息可推知,安徽省地势总体西南高、东北低,淮河以北地势平坦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雾日较少。长江以南为皖南山地,雾日较多。因此,地形、地势差异导致温差差异较大,利于凝结;且皖南山地临近长江,水汽较多,B正确;皖南山地人类活动较少,凝结核较少,C错误;气温较高不利于凝结,D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3年7月11日开始入伏,8月19日出伏,今年进入三伏天以来,我国北方多地的气温在不断地刷新高温历史纪录。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北方和南方出现极端高温的频次都快速增加。此外,厄尔尼诺也是造成北方高温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图为某大陆西侧南回归线附近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
    3.正常年份,图中M区可能形成的自然现象是( )
    A.雾B.云层C.暴雨D.海冰
    4.若图中的离岸风风力大幅减弱,可能给该地区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
    A.增加沿岸大气湿度B.减少沿岸海水蒸发量
    C.海域渔业资源更丰富D.“厄尔尼诺”影响减弱
    【答案】3.A 4.A
    【解析】3.由图示分析,正常年份该地区在大陆西侧南回归线附近,盛行东南风,形成离岸流,底层冷水上泛,形成寒流;该地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冷暖气流相遇形成海雾,A正确;气流下沉,不易形成云层、暴雨(降水),B、C错误;南回归线附近,不会有海冰,D错误。故选A。
    4.由题目分析可知,若图中的离岸风风力大幅减弱,该地区沿岸上升流减弱,即寒流减弱,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也减弱,故可能给该地区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增加沿岸大气湿度、增大沿岸海水蒸发量,A正确,B错误;冷水上泛受阻导致底层营养物质难以到达表层,饵料减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C错误;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南信风减弱,导致寒流减弱,水温上升的现象,“厄尔尼诺”影响可能增强,D错误。故选A。
    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充足,气温较低时,大气中的水汽容易饱和凝结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降低,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雾。2021年12月13日到14日上海市出现一次特殊的双层浓雾天气现象。下图为此次浓雾出现前后不同高度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斜线柱表示2点前后雾的高度)。完成下面5-6小题。
    5.上图所示时间内,地面最低气温约为( )
    A.-0.5℃B.0.5℃C.4.5℃D.5.5℃
    6.两点钟后,上层雾和下层雾的变化应是( )
    A.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变小B.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增大
    C.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增大D.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变小
    【答案】5.A 6.B
    【解析】5.由图可知,地面即海拔0 m处,地面的最低气温值应出现在8点以前,根据等温线,温度范围约为-1 °C~0°C,可能是-0.5 °C,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6.上层雾是冷空气侵入形成的平流雾,随着冷空气下沉,两点钟后,应是上层雾下沉,AC错;上层雾和下层雾叠加到一起,下层雾浓度增大,B对,D错。所以选B。
    平流雾,是当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上,下部分冷却而形成的雾,能将城市中的建筑物“缠绕”其中,使身处地面的人们觉得如临仙境。贵州省威宁县位于草海(湖泊)的东北面,每年冬春季会多次出现平流雾景观。据此完成下面7-9小题。
    7.平流雾笼罩县城时,该地主要的风向是( )
    A.西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东南风
    8.该县城被平流雾笼罩时,该地( )
    A.出现逆温现象B.风力较大C.气温较高D.天气晴朗干燥
    9.雾对人类的健康威胁较大,出现平流雾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呼吸道感染的学生可以步行上学B.城市居民继续开展晨练
    C.影响民用飞机的高空航行D.老年人应减少出行
    【答案】7.A 8.A 9.D
    【解析】7.形成雾需要有充足的水汽供应;受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春季白天时,湖泊的温度低于陆地,导致近地面风从湖泊吹向陆地,携带大量的水汽,由于冬春季节陆地温度较低,从而形成平流雾;由于近地面风从湖泊吹向陆地,草海位于威宁县的西南面,因此平流雾笼罩县城时,该地主要的风向是西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该县城被平流雾笼罩时,说明雾不容易扩散,风力弱,B错误;冬春季节,由于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加之夜间冷空气沿山坡向盆地中部运动,盆地中部出现逆温现象,A正确;出现雾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天气阴沉潮湿,CD错误。故选A。
    9.平流雾发生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较差,呼吸道感染学生步行上学会加重病情,A错误;空气差,城市居民不宜晨练,B错误;飞机在平流层,雾出现在对流层,不会影响民用飞机的高空航行,C错误;平流雾发生时,大气污染较重,老年人应减少出行,D正确。故选D。
    贵州省东北部的梵净山主峰海拔2572米,高耸于低山丘陵之间。梵净山降雨较周边地区多,山顶多大风,云瀑(流云在垂直方向上的一种动态景观,其形态像河流瀑布一样倾泻而下)蔚为壮观,如图所示。完成下面10-12小题。
    10.梵净山较周边地区降水更丰富,主要是因为多( )
    A.地形雨B.锋面雨C.对流雨D.气旋雨
    11.梵净山山顶多大风的主要原因是( )
    A.终年受西风带的控制B.周边地区植被覆盖少
    C.相对海拔较高的孤峰D.周边上升气流较强烈
    12.梵净山多云瀑,是因为梵净山( )
    ①气压较高②水汽充足③相对高差大④多大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10.A 11.C 12.D
    【解析】10.梵净山相较于周边地区,地势较高,夏季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带来大量的暖湿气流遇山体阻挡,形成丰沛的地形雨,所以A正确。B、C、D都没有体现出山体的特殊性,都不能选。故选A。
    11.梵净山位于贵州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受西风带的控制,所以A错误。山顶与周边地区有一定的距离,山顶的风与周边植被也就没有多大的关联性,所以B错误。海拔越高的地方,气流受到的阻挡越小,摩擦力也就越小,风力就越大;梵净山是孤峰,山顶没有什么阻挡,风力自然就大,所以C正确。风是指大气的水平运动,而D选项是气流的垂直运动,所以D错误。故选C。
    12.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梵净山海拔较高,所以①错误,A、B、C三个选项都包含有①,都是错误的。云瀑的形成:丰沛的水汽沿山势抬升凝结成云,大风吹拂下的云层继续爬升,越过山脊倾泻而下形成云瀑,所以②③④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D正确,ABC错误。故D正确。
    帽状云一般是出现在一座孤立挺拔的山峰顶部几乎静止不动,气流翻越山脉时可激发出地形重力波,如果这种大气波动的幅度与山体空间尺度接近,当气流上升到峰顶赶上周围气流又很稳定,那么上升气流在峰顶冷却至饱和时就会形成帽状云。据此,完成下面13-14小题。
    13.有利于形成帽状云的主要气象条件是( )
    A.大气对流运动强烈B.微风或无风
    C.空气潮湿水汽饱和D.锋面活动强烈
    14.中国“戴帽”山现象出现较多,主要原因是( )
    A.国土广阔B.地形复杂
    C.河网交错D.气候多变
    【答案】13.B 14.B
    【解析】13.据材料“气流上升到峰顶赶上周围气流又很稳定,那么上升气流在峰顶冷却至饱和时就会形成帽状云”可知,帽状云的形成主要是峰顶周围气流很稳定,所以有利于形成帽状云的主要气象条件是微风或无风,以保证水平气流的稳定,B正确;大气对流运动强烈、锋面活动强烈大气运动比较剧烈,不能形成帽状云,AD错误;空气潮湿水汽饱和,会使云层高度降低,不能在山峰顶部形成帽状云,C错误。故选B。
    14.中国“戴帽”山现象出现较多,主要原因是中国地形复杂,多山地,B正确;国土广阔、河网交错、气候多变都不是帽状云形成的条件,ACD错误。故选B。
    2023年6月10日傍晚,南京市区遭遇强对流天气,出现了壮观的悬球状云,俗称乳状云,并持续10~15分钟。某地理研究小组为了探究乳状云的成因及其为何会持续一定时间,设计以下演示实验:把装满水的气球(相当于充满水和冰的乳状云)和普通气球混和并悬挂起来模仿云团,再提供一些大气能量模仿云团受热状况(下图)。据此,完成下面15-17小题。
    15.下列为乳状云景观的是( )
    A. B.
    C. D.
    16.根据演示实验,推测乳状云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
    ①具有大水滴或冰粒的云胞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旺盛的下沉气流④稳定的大气环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7.下列对乳状云持续时间较长的模拟实验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普通气球受热后上升较快B.普通气球受热后立即爆裂
    C.装满水的气球比热容较大,受热慢D.装满水的气球离热源较近,受热快
    【答案】15.D 16.A 17.C
    【解析】1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乳状云为悬球状云,D图为悬球状云,应为乳状云,D选项正确;ABC图都不是悬球状云,都不是乳状云,ABC选项错误。所以选D。
    1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下方均匀受热,需要强烈的上升气流,②正确;装满水的气球向下运动,说明有旺盛的下沉气流,③正确;装满水的气球模拟具有大水滴或冰粒的云胞,①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乳状云需要强对流天气,大气环境不稳定,④错误。所以选A。
    17.装满水的气球比热容比较大,吸收同样多的热量,升温较慢,C正确,D错误;普通气球上升不是乳状云持续时间影响较小,A错误;普通气候受热之后上升,不会爆裂,B错误。所以选C。
    雹灾是指冰雹降落造成的灾害。冰雹是一种坚硬的球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难以提前预报。2023年4月17日21时40分左右,云南镇雄县(104°18'E~105°19'E,27°17N~27°50'N)的多个乡镇就遭遇了极端天气,鸡蛋大的冰雹从天而降,最大的冰雹竟然比馒头大。下图示意冰雹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18-20小题。
    18.冰雹形成的必备条件有( )
    ①云内水分充沛,有较厚不稳定层②云内气流上升强烈且不均匀
    ③区域内地形起伏大,气流强烈抬升④云层垂直厚度与冻结层一致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9.冰雹天气难以预报主要是因为( )
    A.气温变化幅度大B.降水持续时间短
    C.发生空间范围小D.气象要素变化快
    20.有关此次雹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冰雹融化容易造成城镇内涝B.户外车辆及瓦类屋顶遭受重创
    C.致使全县粮食大规模减产D.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答案】18.A 19.D 20.B
    【解析】18.依据材料,冰雹是一种强对流天气影响下产生的。需要气流强烈上升且不稳定,水分充沛能够凝结为较大的冰晶,在下降过程中不能完全融化,从而形成冰雹。当云层垂直厚度与冻结层一致,空气中的水汽会凝结,但不一定会形成冰雹,还要考虑近地面大气的温度,冰雹是强对流的产物,和地形雨的形成机制不同,综上所述,①②正确,A对,排除BCD。故选A。
    19.依据材料信息“2023年4月17日21时40分左右,云南镇雄县(104°18'E~105°19'E,27°17N~27°50'N)的多个乡镇就遭遇了极端天气,鸡蛋大的冰雹从天而降,最大的冰雹竟然比馒头大”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冰雹是一种小范围、短时间形成的强对流天气,其形成具有时间上的突然性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短时间、小范围的气象要素变化快,故难以预报。综上所述,D对,排除ABC。故选D。
    20.镇雄此次冰雹的最大特点是冰雹的体积大。故其下落形成的垂直冲击力大,对户外车辆的玻璃部件及瓦类屋顶会造成重创;冰雹的降水时间短,降水总量不会太大,不易形成城镇内涝;冰雹的范围较小,故不会形成大规模粮食减产;冰雹的持续时间短,不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综上所述,B对,排除ACD。故选B。
    较温暖海域上方空气常有丰富的水蒸气,当来自大陆的强烈干冷空气经过该海域时,水蒸气接近饱和,该气团被风吹到空中迅速凝结成为冷流云,冷流云大都存在于温带中低空,范围较广阔。下图为2022年12月24日东亚局部地区冷流云卫星遥感图,图中近海面与高空风向不同。完成下面21-22小题。
    21.关于冷流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太阳辐射影响,南非以南海域1月比7月更易出现
    B.受暖流增温影响,亚欧大陆西部海域比东部更易出现
    C.冷流云常与温带气旋结合,常位于暖锋锋面上部
    D.由遥感图推测,日本本州岛东南部海域在冬季常出现
    22.甲地近海面或高空等压线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
    A.AB.BC.CD.D
    【答案】21.D 22.A
    【解析】21.冷流云更易在冬季出现,南非以南海域7月比1月更容易出现,A错误;亚欧大陆西部易受西风影响,从海洋吹向陆地,与冷流云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题设不符,而亚欧大陆东部易受冬季风影响,海域常出现冷流云,B错误;冷流云常与温带气旋结合,作为冷锋云系的一部分(大陆冷气团移入海洋暖气团),非暖锋锋面上部,C错误;遥感图中,来自渤海的冷流云越过山东半岛后继续在黄海漂移,可知山东半岛不能阻挡冷流云,同理在日本海的冷流云经过日本列岛后可以继续在日本东南海域出现,且日本东南部海域与黄海南部纬度相当,冬季常出现,D正确。故选D。下图为2022年12月24日冷流云情况。
    22.观察冷流云可知,甲地近海面吹西北风,中纬度高空一般吹西风(材料已说明近海面与高空风向不同),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判断,A图为近海面的西北风,A正确;B图为东南风,错误;C图为高空的西北风,错误;D图为高空东风,错误。故选A。
    下图为“某日8时(北京时间)亚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形势图”。完成下面23-24小题。
    23.与乙地相比,甲地风速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B.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
    C.地表的摩擦作用较小D.冷锋过境时风速较大
    24.影响图中出现大范围轻雾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较为封闭,水汽不易扩散B.受冷气团控制,地面温度较低
    C.受暖气团控制,大气湿度较大D.锋面逆温影响,大气层结稳定
    【答案】23.C 24.C
    【解析】23.读图可以看出,从等压线分布来看,与甲地相比,乙地等压线更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应该更强,故 A 选项错误;由图可以看出,与甲地相比,乙地距离冬季风源地丙冷高压中心更近,故 B 选项错误;由图可以看出,乙地位于陆地上,甲地位于渤海海域,甲地海面平坦,摩擦力小,可能是甲地风速更大的主要原因,故 C 选项正确;从天气系统来看,甲、乙两地都位于冷锋锋线后侧,天气形势相同,故 D 选项错误;故选C。
    24.读图可以看出,轻雾区主要出现在江淮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故 A 选项错误;该地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蒸发较强,湿度较大,故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锋面逆温发生在锋面附近,锋面此时还未到达轻雾分布地区,故D选项错误。故选C。
    尤卡坦半岛终年受信风带控制。该半岛西海岸海风登陆时,遇到陆地上稳定的信风,徘徊不前,形成海风锋。下图示意尤卡坦半岛位置和地形。据此完成下面25-26小题。
    25.尤卡坦半岛西部形成海风锋最可能在( )
    A.冬季午夜B.春季早晨C.夏季午后D.秋季傍晚
    26.尤卡坦半岛西海岸离岸风比向岸风更强,东海岸则相反.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B.信风与海陆风叠加情况不同
    C.东西海岸海陆风强度不同D.东海岸海洋水体更大、更深
    【答案】25.C 26.B
    【解析】25.据材料信息可知,信风稳定时容易形成海风锋。北半球夏季,东北信风北移,可以完全控制该区域,因此夏季最易出现海风锋;夏季午后,海陆间温差最大,是近地面一天中海风最强的时间,在半岛西部信风来自大陆,湿度较低,而海风受海洋影响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海风遇到信风,不同温度、湿度的空气相遇,容易形成锋面,所以此时海风锋形成的可能性最大,C正确,ABD正确。所以选C。
    26.读图,结合经纬网和大气环流可知,该地受东北信风控制,东北信风对于西海岸是离岸风,对于东海岸是向岸风,而海风主要在白天出现,由海洋吹向陆地,而夜间以陆风为主,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即信风与海陆风的叠加情况不同,B正确;由材料“西海岸离岸风比向岸风更强,东海岸则相反”可知,东北信风势力强,原因是信风带风向常年稳定,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反而不利于形成此情况,A错误;东北信风势力强,也说明海陆风强度较弱,东西海岸的海陆风强弱无法比较,C错误;海洋水体深度与风的强度关系较小,D错误。所以选B。
    下图为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27-28题。
    27.关于图中A,B,C三种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风都是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导致的B.三种风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
    C.B风是C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D.受三种风影响的地区,都易出现降水
    28.图示季节( )
    A.亚欧大陆上被亚洲高压控制B.亚欧大陆上的温度低于同纬度海洋
    C.亚洲东部地区低温少雨D.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
    【答案】27.C 28.D
    【解析】27.图中显示南亚和东亚地区盛行偏南风,此时可能是北半球夏季;图中A、B、C三种风分别是东南季风、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其中,东南信风常年存在,东南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西南季风是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AB错;东南信风C从陆地吹向海洋,一般不易出现降水,D错;图中西南季风B是东南信风C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C对。故选C。
    28.由上题可知,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夏季,此时亚欧大陆上被印度低压控制,A错;北半球夏季,亚欧大陆上的温度高于同纬度海洋,B错;亚洲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C错;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D对。故选D。
    乌鲁木齐市区位于中天山北麓,东、西、南三面环山,大体为开口朝北的“喇叭口”地形。当天山山脉南坡气压高于北坡时,来自东南向的山口风一年四季都可以袭扰乌鲁木齐市区,表现为明显的焚风效应。下图为乌鲁木齐市区冬季低空焚风演变阶段逆温层厚度和逆温层温差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29-30小题。
    29.低空焚风演变阶段,乌鲁木齐逆温层温差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过程前B.强盛期C.衰退期D.过程后
    30.受低空焚风效应的影响,乌鲁木齐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
    A.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B.大气对流旺盛,多雷阵雨
    C.近地面风速大,雾霾少发D.地表蒸发旺盛,炎热潮湿
    【答案】29.B 30.A
    【解析】29.依据图文材料,可知低空焚风演变阶段,乌鲁木齐逆温层温差变化最大的时期是强盛期,B正确,排除ACD。故选B。
    30.依据图文材料,受低空焚风效应的影响,乌鲁木齐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A正确;逆温层内底部温度低,上部温度高不会出现对流和大风情况,排除BC;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炎热干燥,排除D;故选A。
    华西雨屏带是一条带状狭长的多雨区,这里终日细雨连绵,云雾笼罩,年降水量在1200m至2000m之间,被当地人戏称为天漏的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象条件使华西雨屏带生态系统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动植物分别占全国的12%和22%。下图示意该地区部分城市2019年降水量(单位:mm)分布。据此完成下面31-32小题。
    31.导致华西雨屏带降水量较多的主要原因为( )
    A.热量充足,空气对流强烈B.地势较高,气流抬升明显
    C.临近海洋,大气水汽充足D.位置特殊,台风频繁过境
    32.与华西雨屏带生态系统独特、多样关系不大的是( )
    A.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充足B.海拔较高,垂直差异明显
    C.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D.人烟稀少,人类活动较弱
    【答案】31.B 32.C
    【解析】31.由图中信息可以判定,该地为我国四川西部,是成都平原向西部高山地区的急剧过渡地带,平均相对高差大。突然陡升的地势抬升了来自太平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并与高原的冷空气相遇,从而形成丰沛的降雨,B正确;川西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没有盆地高,A错误;川西高原,远离海洋,C错误;川西高原,深居内陆,台风影响小,D错误。故选B。
    32.该地地处北纬30°左右的亚热带地区,而且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生物多样性丰富;从低海拔平原过渡到高原地区,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极为明显;人烟稀少,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少;虽然海拔较高,但多雨雾天气,太阳辐射小,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海渔业资源丰富,素有“天然鱼仓”之称。春夏季节,东海海面平流冷却雾(暖湿气流流至冷海面形成)频发,严重影响海上航行。下图示意2月份东海所在海域表层水温分布。
    (1)描述2月份东海及周边海域表层水温的分布特点,并指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2)从水体运动的角度分析东海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3)简述春夏季节东海海面平流冷却雾的形成原因。
    【答案】(1)分布特点:水温东南高、西北低(等温线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西部南北温差比东部大(西部南北方向等温线比东部密集)。主要影响因素:纬度、洋流、海陆位置。
    (2)北上暖流与南下沿岸流交汇,使海水搅动,带来大量营养盐类;陆地淡水河流汇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为鱼类提供饵料;洋流交汇和江海交汇,水温变化大,鱼类种类多。
    (3)春夏季节,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对东海海域影响较大;此时,东海表层海水温度还较低,暖湿气流与表层海水温差较大,容易形成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平流冷却雾。
    【详解】(1)由图中海域表层水温分布数值看看出:2月份东海及周边海域表层水温的分布特点:水温东南高、西北低(等温线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西部南北温差比东部大。东海西北部纬度高气温低;2月份陆地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低,沿海海域(西北部)水温受陆地影响较大,西北水温低;西部南北方向等温线比东部密集,因此西部南北温差比东部大。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纬度、洋流、海陆位置。
    (2)注意设问中的限定语,即“从水体运动的角度”分析。从图中看,东海海域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有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在此交汇,使海水流搅动,饵料丰富;且沿岸有多条河流注入,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给渔场的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洋流交汇和江海交汇,水温变化大,鱼类种类多。
    (3)由材料“春夏季节,东海海面平流冷却雾(暖湿气流流至冷海面形成)频发”分析可知:春夏季节,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对东海海域影响较大;此时,东海表层海水温度还较低,暖湿气流与表层海水温差较大,容易形成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平流冷却雾。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狩湾是日本北海道地区的一处海湾,受暖流影响冬季平均水温约5℃。冬季晴天时,石狩湾近岸海域易出现低空层状云(布满全部或部分天穹且厚度较为均匀的云层),多形成于夜间,云层高度在50米以内。研究表明,合适的风场和逆温是低空层状云形成的重要条件。下图示意某次低空层状云形成时北海道岛部分地区的风场和近地面等温线分布。
    (1)分别用虚线和箭头在下图中绘制出近岸海域低空层状云形成时逆温层的上界和陆地风向。
    (2)分析该地低空层状云多出现在冬季晴朗夜晚的主要原因。
    (3)从风和气温角度,说明图中太平洋近岸海域难以形成低空层状云的原因。
    【答案】(1)绘图如下。

    (2)冬季昼短夜长;晴天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夜晚陆地近地面气温快速下降,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海上蒸发的水汽遇冷易凝结成云。
    (3)沿岸陆地冬季风风向与陆风一致,风速较大;沿岸陆地近地面气温较高,冷却程度不足;位于山地南侧,日出后陆地近地面升温快,对流扰动强。
    【详解】(1)结合材料中的云层高度及逆温是低空层状云形成的重要条件可知,逆温条件下气流运动相对稳定,有利于层状云的形成和稳定,所以低空层状云应在逆温层上界之下,故逆温层的上界需画在层状云边界之上。由于水面暖湿气流蒸发,遇到上方从陆地来的冷空气易凝结成云,故风应从陆地向海洋吹。如图所示:

    (2)该地冬季昼短夜长,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晴天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陆地降温快,海洋与陆地之间温差较大,产生气压差,陆地气压高于海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海上蒸发的水汽遇到来自陆地的冷空气,易凝结成云。
    (3)读图可知,太平洋沿岸陆地气温相对较高,气压差更大,并且与陆地冬季风风向一致,风速较大,冷却程度不足,不满足陆地冷空气入海促使温暖湿润的水汽凝结的条件;太平洋沿岸陆地南侧为阳面,日出之后升温较快,对流扰动强,气流不稳定,不利于云的形成。
    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间湖是指达到结冰条件时仍长时间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离岸风使新形成的薄冰不断向更远的海洋运动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冰间湖是冰封海域与大气连通的窗口,海—气界面的相互作用过程对海冰与海水间的热量交换、海水盐度及海洋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左图示意南极近海冰间湖的形成原理,右图示意南极罗斯海地区。
    (1)专家认为,冰间湖面积扩大会促使极地气温上升,请说明理由。
    (2)说明图示区域离岸风势力强大的原因。
    (3)研究表明,冰间湖利于当地生物生存,请给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1)冰间湖面积扩大,海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反射太阳短波辐射减少),水温升高;海洋输送给大气的热量增多;大气中的水汽增加,保温作用增强。
    (2)南极大陆受强大的极地高压控制;沿海地区坡度大;在气压梯度力和重力作用下,冷空气沿坡面加速运动(形成强大的离岸风)。
    (3)冰间湖促进海气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使海洋生物种类数量增加;为陆地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基础;为极地鸟类提供食物和生存空间。
    【分析】本题以南极罗斯海地区及冰间湖的影响为材料,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气温的影响因素、风力的影响因素、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素养。
    【详解】(1)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冰间湖是指达到结冰条件时,能长时间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而冰间湖的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湖面上的冰川较薄甚至没有,故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相对减弱,海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相对会增加,使得水温会出现升高的趋势。由于海气热传导作用的存在,同时由于水面不断的升温,使得海洋输送给大气的热量会出现增多的变化。同时受大气保温作用的影响,由于此处大气中的水汽出现了增多的趋势,故其云量或水汽含量有所增加,其保温作用也有所增强,故冰间湖面积的扩大可能会促使极地气温出现上升的趋势。
    (2)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图示地区为南极罗斯海地区,该地纬度相对较高,受极地高压控制时间相对较长。同时从等高线可以看到此处沿海地区坡度相对较大,受极地高压的影响,此处气流从陆地吹向海洋,在沿海地区受到地势坡度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风力会出现加速的作用,使得极地冷空气沿坡面形成较为强大的离岸风。
    (3)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冰间湖是冰封海域与大气连通的窗口,通过海气的相互作用使得海水之间的热量和物质存在一定的交换。由于冰间湖的存在,会使得该地水温有所上升,而水温上升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使得海洋生物种类的数量和种群有所增加。这也为陆地的生物生长提供了一定的饵料基础,同时也为极地地区的鸟类提供了食物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太行山脉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其山麓焚风(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地方性风)较强,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太行山东麓地带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左下图为太行山东西两侧剖面示意图,右下图为太行山东麓焚风日分布图。
    (1)简析太行山东麓冬春季焚风多发的原因。
    (2)与白天相比,指出太行山东麓夜晚焚风效应强度特点并说明原因。
    (3)简述太行山早春焚风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答案】(1)东麓相对高度大,下沉增温幅度大;冬春季节西北风强劲且干燥,在太行山东侧下沉增温。
    (2)特点:夜间焚风效应强。原因:夜间太行山东坡吹山风,与从西北(或偏西)方向吹来的焚风叠加,风力加强,而白天吹谷风,会减弱焚风。
    (3)有利影响:焚风效应会使热量增加,农作物物候期提前,减少低温冻害。不利影响:焚风会使温度升高、湿度降低,可能引发山麓旱灾和风沙灾害。旱灾对于农作物危害极大。
    【分析】本题以太行山焚风为背景,考查焚风效应的强弱及分布、日变化及原因、焚风对农业的影响等知识点, 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可以从地形和大气环流两个角度说明。地形上:太行山东麓相对高差大;大气环流角度:该区域冬春季盛行西北风,干燥的西北风向东越过太行山,由于高差大,其下沉增温幅度很大。
    (2)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和材料焚风的概念可知:夜晚太行山东麓坡面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然后气流沿坡下滑,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能加强焚风。故太行山东麓焚风夜晚频次高。
    (3)根据材料可知:焚风会使温度升高、湿度降低,可能引发山区森林火灾、山麓旱灾和风沙灾害。加剧春旱,旱灾对于农作物危害极大;同时太行山东麓会受到寒潮影响,该地区焚风效应会使热量增加,农作物物候期提前,降低低温冻害的影响。
    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雾与雨的交融是我国江南梅雨时节的特有美景,“雨雾江南”成为江淮地区特有的明信片。2023年6月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夏季风势力偏弱,6月份江淮地区的“雨雾江南”美景发育欠佳。下图为我国正常年份江淮地区梅雨时节的锋面系统图示。
    (1)从天气系统角度,阐述“雨雾江南”的形成过程。
    (2)分析2023年6月江淮“雨雾江南”美景发育欠佳的原因。
    (3)列举2023年6月江淮地区农业生产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答案】(1)冷暖空气势力相当,在江淮地区形成准静止锋,锋面系统位置变化较小;暖气团一侧气温高,大气中水汽较为充足;锋面附近,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形成逆温层,锋面附近大气较为稳定,形成雨雾交融的景观。
    (2)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夏季风偏弱,夏季风水汽供应不足;夏季风偏弱,锋面位置偏南,6月份暖湿气团无法到达江淮地区;夏季风偏弱,冷空气较易南下,江淮区域大气中水汽变少,大气干燥。
    (3)降水偏少,稻田灌溉缺水;湖泊水量不足,淡水养殖面积受限。
    【分析】本题以我国正常年份江淮地区梅雨时节的锋面系统图示为材料,涉及天气系统、厄尔尼诺现象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结合图示可知,由于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形成江淮地区准静止锋,锋面位置较为稳定,受气团密度的影响,下部是冷气团,上部是暖气团,形成逆温层,锋面附近大气较为稳定,再加上暖气团中水汽充足,遇冷空气凝结,使得近地面冷空气一侧易形成雨雾景观。
    (2)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夏季风偏弱,一方面造成冷空气较易南下,6月份暖湿气团无法到达江淮地区,锋面位置偏南;夏季风偏弱,另一方面引起夏季风水汽供应不足,江淮区域大气中水汽变少,大气干燥,不易形成逆温层,雨雾现象发育欠佳。
    (3)因夏季风势力偏弱,梅雨偏晚,降水偏少,6月份江淮地区稻田灌溉水源不足,湖泊水量减少,湖区面积减少,淡水养殖业易受影响。
    3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风受青藏高原阻挡转变为西南气流,与冬季风在云贵高原相遇,呈现准静止状态。有专家认为,西南气流暖而干,而冬季风在南侵过程中;沿途增加了不少水汽,加之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挡抬升,水汽更易凝结成云致雨。下图示意昆明——贵阳间地形剖面。
    (1)请你根据专家观点,在图中的相应位置绘制准静止锋的锋面,并把符号标注在水汽的主要凝结位置。
    (2)冬季风强弱年际变化很大。指出冬季风偏强年份该区域的降水特点(时空分布、总量、强度)。
    【答案】(1)
    (2)冬季风偏强的年份,该区域降水时空分布较均匀,降水总量多,降水强度大。
    【分析】本题以准明准静止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准静止锋、降水特点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西风受青藏高原阻挡转变为西南气流,与冬季风在云贵高原相遇,呈现准静止状态”,由此可知准静止锋由西南气流和冬季风(西北季风)势力相当且遇到地形阻挡而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锋面降水主要分布在冷气团一侧,因此得出水汽主要凝结位置在偏贵阳一侧。
    (2)结合材料“有专家认为,西南气流暖而干,而冬季风在南侵过程中;沿途增加了不少水汽,加之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挡抬升,水汽更易凝结成云致雨”,昆明准静止锋的水汽主要来自冬季风。如果冬季风偏强,该区域的降水总量和强度都会有所增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如果冬季风偏强,该地冬季降水有所增加,因此该地降水的时空分布会更均匀。

    相关试卷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湖泊(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湖泊(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湖泊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湖泊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河流(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河流(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河流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河流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河流阶地(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河流阶地(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河流阶地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河流阶地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