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2份,原卷版+解析版)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湖泊(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湖泊(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湖泊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湖泊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湖泊的概述
1.湖泊: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湖盆是地表相对封闭可蓄水的天然洼池。
2.湖泊的分类:湖泊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按泄水情况可分为外流湖(吞吐湖)和内陆湖;按湖水含盐度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加特殊专题:热熔湖塘
二、按成因分类
1.构造湖:是在地壳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盆地上经储水而形成的湖泊。其特点是湖形狭长、水深而清澈,如云南高原上的滇池、洱海和抚仙湖;青海湖、新疆喀纳斯湖等。构造湖一般具有十分鲜明的形态特征,即湖岸陡峭且沿构造线发育,湖水一般都很深。同时,还经常出现一串依构造线排列的构造湖群。
2.火山口湖:系火山喷火口休眠以后积水而成,其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湖岸陡峭,湖水深不可测,如长白山天池深达373米,为中国第一深水湖泊。
3.堰塞湖: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地震引起的山崩和冰川与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壅塞河床,截断水流出口,其上部河段积水成湖,如五大连池、镜泊湖等。
4.岩溶湖:岩溶地区的地表上长草并有沙碎石覆盖,草和沙碎石底下是很厚的一层碳酸盐类地层,很容易受水的溶蚀,无论来自地表渗透下来的水,还是地下水,迂到此类地层都会起着溶蚀作用。岩层经溶蚀后成空洞,溶蚀愈来愈严重,空洞相应就愈来愈大,大到一定程度,因承受不了地上植被与泥沙碎石的压力时,便发生溶洞崩塌,崩塌后的溶洞,逐渐的积水、储水,从而形成岩溶湖。
5.冰川湖:是由冰川挖蚀形成的坑洼和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湖泊。如北美五大湖、芬兰、瑞典的许多湖泊等。
6.风成湖:沙漠中低于潜水面的丘间洼地,经其四周沙丘渗流汇集而成的湖泊,如敦煌附近的月牙湖,四周被沙山环绕,水面酷似一弯新月,湖水清澈如翡翠。
7.河成湖:由于河流摆动和改道而形成的湖泊。它又可分为三类:一是由于河流摆动,其天然堤堵塞支流而潴水成湖。如鄱阳湖、洞庭湖、江汉湖群(云梦泽一带)、太湖等。二是由于河流本身被外来泥沙壅塞,水流宣泄不畅,潴水成湖。如苏鲁边境的南四湖等。三是河流截湾取直后废弃的河段形成牛轭湖。如内蒙古的乌梁素海。
8.海成湖:由于泥沙沉积使得部分海湾与海洋分割而成,通常称作泻湖,如里海、杭州西湖、宁波的东钱湖。约在数千年以前,西湖还是一片浅海海湾,以后由于海潮和钱塘江挟带的泥沙不断在湾口附近沉积,使湾内海水与海洋完全分离,海水经逐渐淡化才形成今日的西湖。
9.潟湖:陆地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沿海地区,当海洋潮水向岸边运动时,推动泥沙移动,加之洋流的影响,泥沙沿着海岸堆积,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分海域,沙坝内侧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
10、热熔湖塘
其形成是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部分冰块融化,产生类似石灰岩区的岩溶现象。如冰洞、冰塔、热融坍陷、热融洼地等。是由地下冰融化而造成的地面下沉和滑塌,又称热融。热融现象广泛分布在冰缘地区。热喀斯特可分为两种,即热融沉陷和热融滑塌。
热融沉陷 热融滑塌
1、热融沉陷:主要产生在平坦地面,冻土层内地下冰融化使地面发生沉陷,出现沉陷漏斗、浅洼地,如果洼地集水成湖,称热喀斯特湖,也称热融湖;广泛分布于多年冻土发育的平原或高原地区。
2、热融滑塌: 主要发育在斜坡地面,由于坡地冻土层地下冰融化后饱含水分,使土体沿融冻面滑动,称热融滑塌。形态有新月形、长条形、围椅状、枝叉形等。其活动具明显的周期性,如中国大兴安岭北部、祁连山东部的热融滑塌,始于每年春季,夏季达高峰,秋季逐渐停止。
由于自然营力和人为破坏,破坏了多年冻土的热平衡,造成地表的凹陷。成为热融沉陷,当凹地有积水时,成为热融湖塘。
①冻土→冰楔 夏季:活动层融化,融水和降水顺着裂隙下渗,到永动层上部再次冻结,使得裂隙中的冰体积逐渐变大,根据裂隙形态,冰会冻结成上大下小的锥形。
②冻胀丘(冬季) 冬季,活动层不均一冻结膨胀使得地表凹凸不平,形成小丘。
③多边形土(冬季:冻结、收缩、开裂)
④自然、人为原因改变了地表状况,气候变暖或地下冰暴露,使得地下冰融化,地表塌陷成凹坑,水分汇集,形成热融湖塘。
可将该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1、形成前:多年冻土层稳定,地下冰未融化。
2、初始期: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受热融化,地表下陷,地表水汇聚。
3、成熟期:湖盆大量蓄水,向周围和下方冻土提供热量。向外,湖岸坍塌后退,湖面不断扩大;向下,湖泊最深可达多年冻土层下限。
4、消亡期:持续扩张的热融湖可能与径流或相邻湖盆相遇,进而排水。一旦开始排水,湖泊即停止生长,被水生植物、泥炭、沉积物等填满,最终消失。
三、咸水湖与淡水湖
淡水湖:湖水矿化度小于或等于1g/L;一般是外流湖;
微(半)咸水湖:湖水矿化度大于1g/L,小于35g/L;
咸水湖:湖水矿化度大于或等于1g/L,小于50g/L;一般是内流湖,没有流出湖泊的河流。
盐湖或卤水湖:湖水矿化度等于或大于50g/L;
干盐湖:没有湖表卤水,而有湖表盐类沉积的湖泊,湖表往往形成坚硬的盐壳;
砂下湖:湖表面被砂或粘土粉砂覆盖的盐湖
1.外流湖的生态价值:提供水资源、调节小气候、调节径流、航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2.外流湖面积缩小的原因:
(1)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2)工农业用水量大;
(3)围湖造田;
(4)泥沙淤积。
三、湖泊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
(1)水位
①周期性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水的补给方式。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雨季水位最高,旱季最低;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湖泊,最高水位在夏季,最低在冬季;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湖泊,水位变动一般不大。周期性的变化又分为年变化和日变化。有些湖泊因受湖陆风、海潮、冻结和冰雪消融等影响,产生周期性的日变化。
②非周期性的变化:往往是因风力、气压、暴雨等造成的。此外,由于地壳变动、湖口河床下切和灌溉发电等人类活动也可使水位发生较大变化。
③与湖泊底部地形的关系:湖盆底部地形平坦,湖水较浅的,水位变化大;湖水深,地形坡度大的,水位变化小。
(2)盐度:气候(降水量/融冰量/融雪量、蒸发量)、河流(流入、流出)、生产生活用水、湖泊封闭程度。
(3)含沙量:周围地形、气候、河流、湖床深浅、附近当地风沙情况。
(4)结冰状况:直接因素是气温,间接因素有纬度、地形、盐度、水深、离陆地远近、流动性、温泉(地热)。
(5)生物:气温、饵料、水域面积、封闭程度、人类活动影响、地形。
四、湖泊的演化
(1)外流湖(吞吐湖)变成内流湖的条件
①地壳运动:青海湖原来是外流湖,后因地壳运动形成内流湖。
②河道变迁:乌裕尔河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形成内流区。
③山区由于冰川运动,如冰蚀或冰碛物的堵塞形成的冰川湖——纳木错湖;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致使河道堵塞形成的堰塞湖——羊卓雍措湖。
④入湖径流减少,蒸发量逐渐增大,湖泊水位下降,无径流排出,形成内流湖。
(2)盐湖的形成过程及盐湖的主要特征
①形成过程: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下陷,地势下降,形成地势低洼的盆地→然后盆地积水成湖→河流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且湖泊无径流流出排泄盐分→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蒸发量增大→盐度进一步增大,形成咸水湖,最终形成盐湖。
②主要特征:封闭、蒸发量大、盐度大、面积小、降水少、湖水较浅、地势较平坦等。
(3)分析湖泊咸、淡相互转化的条件
①淡水湖→咸水湖→盐湖: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入湖径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不断下降,外流湖变成内流湖,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盐度不断增加,逐渐变成咸水湖,最终形成盐湖。
②咸水湖→淡水湖: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后来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由于径流不断汇入,盐度不断降低,逐渐变成淡水湖。
五.我国湖泊的分布
(1)青藏高原湖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湖区,也是我国湖泊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绝大多数属咸水湖(蒸发),青海湖(青)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属咸水湖)。纳木错(藏)为西藏面积最大和海拔最高的大湖。察尔汗盐湖(青海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柴达木盆地最大的盐湖。
(2)东部平原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淮河下游,山东南部地区,全部为外流湖、淡水湖。五大淡水湖泊——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苏)、洪泽湖(苏)、巢湖(皖)。其中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补: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①咸水湖:
自然:①降水少,蒸发旺盛;②全球变暖,加剧蒸发;人为:①过度的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小 ②破坏植被,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措施:①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
②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淡水湖:
例题1:兴凯湖属于中俄界湖,由大、小兴凯湖组成,两湖由一条长约90千米,最宽处约1千米的沙岗隔开,仅雨季连通,岗上树林茂密,两侧常出现“大湖波浪滔天、小湖温柔恬静”的景观。湖水从东北面松阿察河溢出,即乌苏里江的西源。大兴凯湖平均水深约4米,湖水较混浊,含沙量5、6月最高。图一为兴凯湖位置示意图,图二为当地沙岗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沙岗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
A.湖水堆积B.冰川堆积C.风力堆积D.人工堆积
2.图中沙岗面积最小的月份最可能是( )
A.2月B.5月C.8月D.11月
3.大兴凯湖湖水5、6月含沙量最高,其主要原因是( )
A.湖水水量小B.入湖沙量最大C.风浪较大D.灌溉用水量大
例题2:高原湖泊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指示区域环境的变化。色林措是青藏高原第二大内流湖,近20余年来湖泊面积年均增加23.5km²。下图示意2000年与2023年色林措遥感影像对比。据此完成下面4-5小题。
4.推测色林措面积增大的根本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减弱B.冻土与冰川消融C.年均降水增加D.植被覆盖率提高
5.图中四地中,地势最低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例题3:2018年3月12日,芬兰官方公布了计划在北极圈内修建一条铁路,连接挪威希尔克内斯口岸与芬兰现有铁路,打通芬兰现有铁路网至北冰洋的交通运输线,之后通过开辟的“北极丝路”绕北冰洋进入亚洲东部。图为北欧局部地区水系和交通示意图。完成下面6-8小题。
6.图示区域湖泊众多,这些湖泊的成因是( )
A.河流改道,积水成湖B.海底淤积,积水成湖
C.断裂下陷,积水成湖D.冰川刨蚀,积水成湖
7.“北极丝路”的火车向中国运输的大宗货物是( )
A.石油B.木材C.床D.服装
8.中国工程人员在该国境内修建铁路需要克服的困难是( )
A.寒冷潮湿B.烈日暴晒C.淡水短缺D.高寒缺氧
例题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荆江是长江中部从枝江到洞庭湖一段的别称。洞庭湖区是指长江荆江段南岸以洞庭湖为中心,海拔高程在50m以下的广大河、湖冲积—淤积平原和环湖岗丘及外围低山区。河流汇入洞庭湖后经城陵矶流入荆江。20世纪50年代以来,荆江河段经历了下荆江裁弯、入湖河流上修建大量水库等工程,荆江河段水沙条件发生了变化,导致洞庭湖面积大小发生变化、洞庭湖有“洪水一大片”之说,且6月泊水面积大于7~8月。近年来,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洞庭湖水体面积的变化进行监测。
(1)写出洞庭湖区的水系特点。
(2)据材料分析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洞庭湖面积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3)说明形成洞庭湖“洪水一大片”的自然原因。
(4)试用我国锋面雨带移动的规律解释洞庭湖面积6月较大的原因。
(5)说出采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洞庭湖面积变化的优势。
一、选择题
伊塞克湖位于天山中段的崇山峻岭中,大湖终年不冻。湖面平均海拔1608m,面积超过6300k㎡,是世界上较大的构造湖,湖内可以定期航行。
1.下列关于伊塞克湖水文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咸水湖,湖水水位日变化小,季节变化大
B.淡水湖,湖水水位日变化大,季节变化大
C.咸水湖,湖水水位日变化大,季节变化大
D.淡水湖,湖水水位变化小,季节变化小
2.伊塞克湖冬季不冻的原因是( )
①湖泊水位深,水量大,升温幅度大②位于内陆,夏季气温高
③湖水盐度较高,不易结冰④北部山地阻挡冬季寒冷气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023年7月29日8时至8月1日11时,河北涿州出现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355.1毫米,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右图为白洋淀流域水系及部分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面3-4小题。
3.有关涿州此次严重洪涝的自然原因,从水文水系角度表述正确的是( )
①短时降水强度大②短时流量大③市政排水设施落后④集水速度快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此次洪涝对白洋淀及周边的影响是( )
A.增大白洋淀的流域面积B.增大白洋淀的蓄洪能力
C.淀区周边地面沉降减弱D.淀区芦苇分布面积减小
犹他湖湖面海拔1400米,平均水深2.7米,为史前邦纳维尔湖的残存部分。尽管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大湖萎缩,但犹他湖仍然为淡水湖。春季犹他湖面积扩大,夏季缩小,秋季略有扩大。下图示意犹他湖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面5-6小题。
5.犹他湖成为淡水湖、关键取决于( )
A.降水B.蒸发C.径流D.下渗
6.春季犹他湖的主要补给方式( )
A.受气温影响大B.水量稳定C.输沙能力强D.水温较高
乍得湖是内陆淡水湖,位于撒哈拉沙漠与热带稀树草原之间,地处乍得盆地的中央以及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4国交界处。乍得湖的西南部盐度最低。在短短的40多年间,湖水面积萎缩90%以上,除了旱灾等自然因素,还要归因于乱砍滥伐、大规模灌溉以及在注入乍得湖的河流上游修建水库等人为因素。下图示意雨季时的乍得湖及注入乍得湖的主要河流。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
7.图中乍得湖没有河流流出,却是淡水湖,其原因可能是( )
A.乍得盆地内存在低地,湖水转变为地下径流渗出
B.乍得湖地处沙漠与热带草原之间,干湿季节明显
C.流域面积广阔,注入乍得湖的河流数量多
D.乍得湖生物生长旺盛,湖水循环周期短
8.与其他区域相比,乍得湖西南部湖水盐度最低,是由于西南部( )
A.河流流速快且径流丰富B.湖面蒸发微弱,水分失去少
C.注入的河流多且水量大D.湖泊岛屿阻隔,湖水流出少
的的喀喀湖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周围高山环绕,湖面海拔3821米,面积约83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40-180米,最深处达28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被称为“高原明珠”。的的喀喀湖海拔高而不冻,水面平均温度14℃,有25条河流流入的的喀喀湖,只有一条德萨瓜德罗河从湖中流向波波湖。下图示意的的喀喀湖分布。据此完成下面9-10小题。
9.的的喀喀湖海拔高而不冻的主导因素是( )
A.周围高山环绕,干热风盛行B.位于低纬度,湖泊蓄水量大
C.地下岩浆活动,地热资源丰富D.地处高海拔,常见晴朗天气
10.的的喀喀湖水位季节变化明显,其高水位出现在( )
A.9-11月B.12月一次年2月C.3-5月D.6-8月
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11-13小题。
11.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量C.地下径流量D.地表径流量
12.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1961-1979年B.1970-1989年C.1980-1999年D.2000-2020年
13.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A.沙尘天气增多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D.绿洲面积增加
二、综合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马拉开波盆地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四周山地环绕,盆地中心是南美洲最为湿热的马拉开波湖湖区。湖区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马拉开波湖早期仅通过一条狭窄的水道同加勒比海连接,湖水北咸南淡。
材料二马拉开波湖简图。
(1)解释马拉开波湖湖水北咸南淡的原因。
(2)分析马拉开波湖湖区“热”的自然原因。
(3)从气压带和风带角度分析马拉开波湖湖区冬、夏半年降水都较多的原因。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赛里木湖和艾比湖是新疆西北部两个较大的内陆湖泊。其中赛里木湖湖面海拔约2073米,全年盛行偏西风,流域内年降水量约257毫米,湖面年蒸发量约550毫米(比我国西北内陆其他湖泊蒸发量小很多),结冰期长达6个月。近60年来,赛里木湖流域气候暖湿化,湖水盐度随之变化。组成湖岸的多为粘性差、透水性较好的粉砂岩、石灰岩为主,近年来湖岸整体上出现坍塌趋势,尤其以东岸坍塌最为严重。
艾比湖湖面海拔约为189米,艾比湖的盐度比赛里木湖的盐度高。下面左图为赛里木湖位置以及周边情况示意图,右图为艾比湖和赛里木湖的位置和地形示意图。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赛里木湖年内蒸发量小的原因。
(2)简析与艾比湖相比,赛里木湖盐度较低的主要原因。
(3)指出近60年来赛里木湖盐度的变化趋势,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原因。
(4)赛里木湖湖岸易坍塌且东岸最为严重,对上述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西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泥石流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的灾害事件。其中,位于波密县境内的古乡沟,是发育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冰川边缘地区的一条大型冰川泥石流沟。自1953年以来,每年夏秋季节,这里泥石流频繁暴发。古乡沟是帕隆藏布江的一条支流,泥石流规模大,暴发频率高,曾两次阻断帕隆藏布江,形成堰塞湖。
材料二:图甲为古乡堰塞湖位置,图乙为古乡沟流域纵坡剖面及堰塞湖图和波密气象站1961~2005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表。
波密气象站1961~2005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
(1)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易暴发泥石流的原因。
(2)分析古乡沟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及危害。
(3)针对堰塞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年份
月平均气温(℃)
月降水量(mm)
6月
7月
8月
6月
7月
8月
9月
2005
15.8
17.8
17.0
64.7
83.3
112.2
40.6
1961~2005
14.8
16.5
16.2
147
102
78.4
10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沙丘的形成原因分析(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沙丘的形成原因分析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沙丘的形成原因分析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月相与潮汐(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月相与潮汐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月相与潮汐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太阳的视运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太阳的视运动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太阳的视运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