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专题10 诗词鉴赏 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0 诗词鉴赏(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10 诗词鉴赏(解析版).docx
    专题10 诗词鉴赏(原卷版)第1页
    专题10 诗词鉴赏(原卷版)第2页
    专题10 诗词鉴赏(原卷版)第3页
    专题10 诗词鉴赏(解析版)第1页
    专题10 诗词鉴赏(解析版)第2页
    专题10 诗词鉴赏(解析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0 诗词鉴赏 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0 诗词鉴赏 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0诗词鉴赏原卷版docx、专题10诗词鉴赏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3-24七年级上·河南洛阳·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1.C 2.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海边,看到辽阔的大海,涌起滔天的波浪。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A.本诗“观”字统领全篇;
    B.本诗描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
    D.本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故选C。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是: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示例: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吹过来,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波涛滚滚,一波接着一波,涌着巨大的海浪,向岸边压过来。
    (23-24七年级上·广西玉林·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次”有“依次”“停留”“接连”等意思,标题中的“次”指停留、停宿。
    B.首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渐退的壮观景象。
    D.颈联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4.同学们在默写时,时常将“雁”与“燕”相混淆,请你分析这首诗用“雁”字的理由。
    【答案】3.C 4.诗人常把“燕”当做春天的象征,而“雁”在古诗中却多为游子思乡的寄托,传达惆怅和哀愁之情。在这里,诗人欲借归雁传递家书,抒发思乡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潮平两岸阔”描绘的是春潮涌动的景象;
    故选C。
    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乡书何处达?归雁入胡天”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家书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把家书捎到洛阳去。作者这个时候无法回到故乡,既失落又调怅,所以在看到北归大雁的时候,思念故乡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浓烈,表达的是一种离家日久,羁旅漂泊时产生的思乡之情。古诗一般用“鸿雁传书”表达思乡之情,表达内心的惆怅和哀愁;用“飞燕”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此处应写作“雁”,写诗人见雁思亲。
    (22-23七年级上·河南许昌·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本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6.请任选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案】5.①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②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③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6.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感情,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关心和怀念之情。②想象奇特,把明月当作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之情。③运用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感情交融在一起,表达对友人遭贬的深重忧虑以及关怀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意象。“杨花落尽子规啼”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杨花”“子规”是春天独特的景物,首句写“杨花”“子规”,既是写景又点明时令(暮春)。“杨花落尽”,写杨花已不在树枝而是随风飘扬,给人以飘零之感。子规鸟的啼叫声是悲切的,有“不如归去”的意思,古人认为其是悲情之鸟。“杨花”飘落,子规悲啼,给人以画面感,同时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此时正值杨花落尽的暮春时节,作者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偏远一事,不禁担忧起友人的的命运,怀念起友人来,借“杨花”“子规啼”来渲染凄凉悲切的气氛,寓情于景,景中传情,希望友人早日归来。
    6.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可从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拟人的角度:句子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行为,希望它陪伴好友,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想象的角度: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奇特的想象,托月寄情,把明月想象成知心人,让它作为自己的替身或知己,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情景交融的角度:明月本是自然界的景物,诗人在诗句中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赋予明月,让明月化身为自己的知己,伴随友人到被贬之地。将明月随人移动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巧妙地交融在一起。
    (23-24七年级上·河北秦皇岛·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各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7.C 8.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解析】7.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C.“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氛围,作者此时正远离家乡,浪迹天涯,居无定所,乐景衬哀情,面对温馨家居的场面,自然而然的引发出作者的思乡之情,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故选C。
    8.本题考查描绘画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注意:首先找出诗歌里面出现的意象(一般是名词),列出来并解释意思;其次,把这些意象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本题注意抓住意象“古道”“西风”“瘦马”,理解意思,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示例:在荒凉的古驿道上,秋风瑟瑟,一位疲惫的旅人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缓缓向前走着。
    (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9.品读本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正是江南好风景”是早春之时,表达诗人重遇李龟年的欣喜与激动。
    B.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C.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河山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D.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间接抒情,表达诗人的无限感慨。
    10.《诗大序》中说:“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请你说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采用什么手法?抒发怎样的情感?
    【答案】9.A 10.反衬;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个人身世沉沦。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及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或者,一语双关;“落花时节”既表达诗人对繁华时代落幕、国家衰微的感慨及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悲慨。
    【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A.有误,“落花时节”点明是暮春时节;“正是江南好风景”写江南的美景,是为了反衬离乱事世和沉沦身世;
    故选:A。
    10.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而现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诗人置身于江南好风景之中,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字里行间寓藏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23-24七年级上·江西抚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注】珪(guī):古代用作凭信的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通过对多种景象的描绘,突出了诗人出发之“早”,旅途之辛苦。
    B.颈联写晨色朦胧时,客店隐藏在远处飘渺不清的树色中,田地旁有流水的声音,却看不到泉水。
    C.颔联和颈联是通过由近及远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
    D.全诗通过描写“早雾浓”“树色遥”“月如玉”等景象,只从视觉角度来凸显出行之早。
    1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
    【答案】11.D 1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比作一种玉,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
    D.根据“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的意思是我出门的的时候,鸡都还没啼叫,过往的旅客的马不停嘶叫,可见诗歌也从听觉的角度凸显出行之早,本项表述有误;
    故选D。
    1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情感内涵的分析能力。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已经走出了三十里,看见天上的明月如同玉一样依旧高悬在天空。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比作“珪”,表现月色皎洁,同时突出“我”行路之早,“独”字表达了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23-24七年级上·江苏淮安·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蓟①北旅思
    唐 张籍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②。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客亭③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注释:①蓟(jì):州名,在今天津市蓟县以北地区。②白苎(zhù)词:指《白苎舞歌》,它是一首吴声歌曲。③客亭:即离亭,是行者出发,居者送别之所。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感情脉络细腻真切,委婉动人,通篇用词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B.诗前两联的着眼点不同,首联落笔于自身,侧重过去;颔联重点写身外,侧重现在。
    C.“独语”似是诗人在自说自话,将诗人失意的情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D.尾联描述了离亭门外杨柳青青,朝南那面的杨柳枝被折没的画面,营造了孤寂的氛围。
    14.诗的颈联中写到“多愁只自知”,请简要概括诗人有哪些“愁绪”?
    【答案】13.B 14.①欲归不得的失望(思乡而不能回或思乡);②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③仕途失意(政治上失意或失意)的感慨。
    【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B.首联写诗人每天都在遥望故乡,侧重现在,更多的是在书写自身,颔联写常送友人归乡,追忆往昔,侧重过去,是写身外;
    故选B。
    1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每天我都遥望故乡,徒然地唱着故乡的那曲丝词。写诗人漂泊在外,思念故乡;表现了诗人欲归不得的失望;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常常因为聚会送朋友回归故乡,追忆起当年离别家乡的情景;不如意时还喃喃自语,几多乡愁也只有自已知道。回忆当年离别家乡的情景,如今独自一人,仕途失意,喃喃自语,表现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仕途失意的感慨。
    (23-24七年级上·山东滨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送韦城李少府①
    张九龄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②白马津③。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注释】①此诗是张九龄任职洪州时送别挚友所作。古代江西南昌被称为洪州。韦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②轩:车的通称。③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春天在西边驿亭送好友李少府到南昌赴任。
    B.颔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送别时的景物,美丽野花尽收眼底,林中鸟鸣犹感清新。
    C.颈联虚实结合,先虚写喝酒送行,后实写李少府的车辆经过白马津的情景。
    D.诗歌语言清新简练,结构严谨,借景抒情,感情真挚,可见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16.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5.C 16.①尾联表现了诗人与李少府之间的真挚情谊,又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
    【解析】1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颈联“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意思是告别县城踏上回乡路,归车走向白马津。渴酒送行是实写,李少府的车辆经过白马津的情景是虚写。
    故选C。
    16.本题考查赏析词句及情感主旨。
    尾联“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意思是只要彼此相互了解,心心相印,即使相隔万里,也如同近在身边的邻居一样。在这首诗中,诗人与李少府即将分别,面对离别,诗人没有一味沉浸在悲伤之中。通过这两句诗,作者直接表达了诗人与李少府之间深厚真挚的情谊,不因距离的遥远而有丝毫的减损。同时,这两句诗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真正的友谊是不受距离限制的。它超越了空间的阻隔,强调了心灵相通、相知相惜的重要性。这种表达给即将分别的两人以及读者都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体现出诗人乐观豁达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23-24七年级上·湖南永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7.下列有关【甲】【乙】两首诗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作者流落江南,和同样流落在江南的宫廷乐师分别:【乙】作者流落扬州,为被贬到夜郎西的好友送行。
    B.【甲】诗写于春天,写相逢,情感基调是喜悦的;【乙】诗写于秋天,写离别,情感基调是悲伤的。
    C.【甲】诗抒发了相逢之乐,“落花”代表愉悦之情:【乙】诗抒发分别之悲,“杨花”代表悲伤之情。
    D.【甲】诗抒发了相逢之情。末句隐喻彼此飘零、国运衰微的深切感伤:【乙】诗抒发了分别之情。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18.【甲】诗中的“落花时节”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17.D 18.“落花时节”既点明与故人重逢的时令是暮春,又暗喻诗人衰病漂泊落魄之悲,且隐喻国运衰微、社会动乱、盛世不再的社会现实。
    【解析】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A.有误,【甲】作者流落江南,和同样流落在江南的宫廷歌唱家重逢;【乙】作者听说好友被贬到夜郎西,表达同情与关切、牵挂之情;
    B.有误,【甲】写于春天,写相逢,情感基调是悲伤的;【乙】写于暮春,写离别,情感基调是悲伤的;
    C.有误,【甲】抒发相逢之悲,“落花”代表凄凉飘零之感;
    故选D。
    18.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意为: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 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23-24七年级上·福建厦门·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注释】①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②江乡:指江南水乡。
    19.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的颔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是客观规律,因此应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B.甲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涌起羁旅漂泊产生的思乡怀亲之情。
    C.乙诗首联以“秋雨”“秋叶”营造出了清冷凄凉的氛围,为下文叙事抒情做铺垫。
    D.乙诗颈联中写“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这是诗人触景生情,感慨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20.【甲】【乙】两首诗的尾联在艺术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9.A 20.都是设问句(自问自答)。甲诗借“乡书”“归雁”,乙诗借“孤舟”“霜月”,都抒发了羁旅的愁思。(写甲抒发思乡怀亲,乙飘零孤独也可)。
    【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甲诗中的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意思是:潮水上涨与岸边齐平,更显得两岸的广阔,风正对着船行的方向直吹,风帆在桅杆上静静地悬挂着;由此可见本联描写的是潮平风正,帆船在广阔的江上行走的景色,并非阐述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是客观规律的深刻哲理。本项表述不当;
    故选A。
    20.本题考查分析诗句的艺术手法及情感。
    甲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为: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作者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借“乡书”“归雁”等意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属于以景结情。
    乙诗“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意思为: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我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作者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借“孤舟”“霜月”等意象,表达出天涯游子的飘零之苦,属于以景结情。据此提炼两首诗的相同点即可。
    (23-24七年级上·福建莆田·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怎样理解“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
    2.诗中“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1.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无可奈何)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凄清境况。 2.不仅负载着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首句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凄清境况。
    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结合诗句和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遥怜故园菊”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3-24七年级上·湖南株洲·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②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③,风尘④何处期?
    【注释】①故关:故乡。②少孤:从小就成了孤儿。③相向:相对。④风尘:纷乱的世境,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3.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自然地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
    B.颔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色调和谐,与首联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的晚春送别图。
    C.“多难识君迟”,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D.本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基调悲凉。
    4.从全诗看,尾联的“掩泪空相向”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3.B 4.①对友人的不舍。②对坎坷人生的悲叹:自幼失父、远役他乡等。③缺少知音的孤寂。④现世纷争(社会动乱),后会无期的凄凉。
    【解析】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颔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色调和谐,与首联一起构成一幅荒凉、寒冷的严冬送别图,而不是美丽的晚春送别图;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此类题目需要在分析整首诗的内容上把握情感,然后分类概括。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营造了离别时悲凉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别后“掩泪空相向”,抒发了送别友人后的悲伤;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感叹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所期”,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现在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何时才能相会呢?“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社会动乱之悲。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3-24七年级上·内蒙古巴彦淖尔·期中)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诗歌中的景物融入了诗人的情感,我们称之为“意象”。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写出暮春时节杨花凋谢,零落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这个意象表达出诗人因朋友左迁而感到的忧愁。请你结合《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
    6.请你设身处地,以“征人”的视角,描写一下诗歌所描绘的情景。(100字左右)
    【答案】5.作者把沙漠比作雪,月光比作寒霜,写出了边塞寒气袭人的场面,渲染了空寂惨淡的气氛,体现出作者心中的孤独与凄凉;又借芦管的幽怨之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6.示例:回乐烽前,沙地广袤,洁白似雪;受降城外,明月当空,色如白霜。边塞的夜晚,总是格外的寒凉与漫长。远处,断断续续传来芦管的声音。侧耳细听,呜咽幽怨,在我的心头萦绕。身边的士兵们,也纷纷抬起头,望着家乡的方向,流露出无限的愁绪与思念。
    【解析】5.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情感。
    在诗歌的前两句中,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在诗歌第三句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触动了征人的思乡愁绪,同时也体现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6.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作答此题时,可适当加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描绘。
    示例: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在这寂静的寒夜中,不知从哪里传来呜咽的芦笛之声,勾起了我心中思念远方亲人的无限愁绪。这时,身边的兄弟们好像也听到了芦管声,纷纷抬起头,朝着家乡的方向眺望。
    (23-24七年级上·江西南昌·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州歌·其六①
    汪元量〔宋代〕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释】①原诗是南宋灭亡后,作者作为俘虏被押送到燕山一带去的途中所作。
    7.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四句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
    B.“夕阳一片寒鸦外”,既是化用典故,又是诗人眼中所见,蕴含着真情实感。
    C.“目断”是思而望,望而不见。“四百州”说明了魂牵梦绕的故国曾经是地大物博、国强民盛,而今马上就可以再相见了。
    D.全诗的感情基调缠绵惆怅、凄神哀肠。
    8.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7.C 8.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
    【解析】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C.“目断东西四百州”的意思是:望穿茫茫四极啊,何处是故园神州?此处“四百州”说明了魂牵梦绕的故国曾经是地大物博、国强民盛,而今再也寻不见了,国势衰微。选项“今马上就可以再相见了”的表述不正确;
    故选C。
    8.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情感主旨。
    “北望燕云不尽头”的意思是:举目北望,望不尽的是白云渺渺。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诗人用迷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夕阳来烘托凄恻悲凉、感慨惆怅的复杂情怀,抒发自己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
    “大江东去水悠悠”的意思是:浩浩东流,永不停歇的是江水悠悠。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诗人以“大江东去水悠悠”的壮阔之景衬托心中难耐的孤凄无助、恍然如梦的思绪,传达出哀怨、惆怅、悲凉的心境。
    “夕阳一片寒鸦外”的意思是:斜阳西沉,映照着归鸦飞过的寒空;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画面很简单,夕阳渐沉,暮色苍茫,寒鸦归巢,正是眼中所见,真情实景,但那种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绪却深入人心,衬托出诗人孤寂清冷(或悲凉凄恻、感慨惆怅)的心境。
    可见全诗最主要的写作手法诗借景抒情。
    (23-24七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①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①中庭:指庭院中。
    9.本首诗意境唯美,给人无限遐想。请你发挥想象,把“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两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10.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9.庭院的地面一片雪白,鸦静静地栖息在树上,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10.从“月明”、“秋思”等词语可以看出,本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首先要正确翻译诗句,其次能做到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要特别注意锤炼鸦、露等关键意象的修饰词,既能做到正确翻译,又能做到语言优美,还能恰当地表情达意。
    结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以“栖”表示“鸦”的形态,表示是归巢之鸦;以“冷”饰“露”更写出诗人内心的凄凉落寞之意。
    示例:庭院地上洒满了银白色的月光,树枝上栖息着归巢的乌鸦,深秋的夜里一片寂静,只有冷冷的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庭中桂花。
    1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
    结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可知,诗句意为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结合诗题“十五夜望月”,并根据本诗景物描写和“秋思”这一提示词,可知表达的是诗人在中秋之夜的思乡之情。诗人不说自己的思念,而是以疑问语气问“落谁家”,含蓄深沉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23-24七年级上·湖南长沙·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钟山即事①
    王安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②花草弄春柔③。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有感而作。②竹西:竹林西畔。③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美姿态的意思。
    1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山即事》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B.王安石在晚年罢相隐居之后,诗歌创作发生了变化,这首诗的风格显得清空精绝、雅丽低回。
    C.“茅檐相对坐终日”,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地坐着,寂寞至极而至感到愁苦。
    D.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是用反衬,王安石的诗是直写,从正面渲染静态,显得平淡自然,直截明快。
    1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1.C 12.(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2)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也蕴含着孤独、寂寞和政治上失意的心情。
    【解析】11.本题考查赏析、理解诗句。
    C.“感到愁苦”有误。“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通过在茅檐下独坐,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幽静。故选C。
    12.考查诗歌内容、情感理解。
    诗歌大意:山涧中的流水,静悄悄的,绕着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绿草,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晃。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着这明媚的春光;夕阳西下,耳边听不到一声鸟鸣,山中显得格外的静寂幽旷。
    本诗的诗眼为“幽”字。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所以“涧水无声”和“一鸟不鸣”都是围绕这个“幽”的特点来写的。
    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诗表达的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是的所见所感。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涧、竹、花、草之美,构成一幅春日图景,所写之景是美的,有对美的欣赏之意,也有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三四句中再写情境,点出幽境。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作品看似表露诗人心中的一种闲适自得,然而细细品味则不难体会出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
    (23-24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甲】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乙】
    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诗人此行是由于原官职任期已满,准备进京待选。
    13.以下关于两首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
    B.乙诗三四两句写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化静景为动景,写出平原行舟平顺稳当的特点。
    C.甲诗“入”和“流”两个动词连用,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出秋夜行船之事。
    D.乙诗“飞”字明写花朵,暗写风大,点明节令;“卧”字表明作者躺于行船之中,写出悠闲。
    14.两首诗歌的作者当时都在船行途中,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在情感主旨上的异同处。
    【答案】13.B 14.同:两首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希望。异:甲诗里还有对故乡和友人的深深留恋与不舍;乙诗中还有一种心旷神怡、轻松畅快、沉稳自信的喜悦情绪流露。
    【解析】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乙诗三四两句写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船与云其实都在向前移动,只是相对静止而已。这里的“云不动”,是作者内心平静轻松的外化。所以是“化动为静”,而非“化静景为动景”。
    故选B。
    14.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及对比阅读。
    《峨眉山月歌》中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意境清朗秀美,秋高气爽月色特明。又以“秋”字来形容月色之美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希望。抒发了李白对祖国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体现了诗人离乡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襄邑道中》作者任满经襄邑入京,诗人此行是任开德府教授期满,入京待选,因此志得意满,心情舒畅,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希望。此诗通过对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这次远行,非常轻松畅快,心旷神怡。
    所以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希望。不同之处是:甲诗还体现了诗人离乡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乙诗还可以看出诗人志得意满,心情舒畅,沉稳自信,心旷神怡的喜悦情绪。
    (23-24七年级上·河北保定·期中)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15.请品读李白的两首诗歌,将“鉴赏”部分AB两处补充完整。
    A B
    16.请解释【甲】诗中的“杨花”。
    【答案】15. 思念友人(对友人的关切、同情) 敬亭山 16.柳絮
    【分析】1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内容理解。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月却处处可以见到,所以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将“月”赋予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新奇,风格浪漫;友人被贬地处偏远的的龙标,诗人的“愁”既有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又有对友人远赴贬谪之地的担忧、牵挂、怀念,更有一层忧愁与无奈。
    根据提示“仿佛能感受诗人的孤独寂寞,与诗人相对而视,给诗人带来慰藉”,确定乙诗对应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将“敬亭山”人格化,好像敬亭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陪伴诗人,给与其慰藉。
    16.本题考查解释词语。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杨花:柳絮。
    (23-24七年级上·湖北黄石·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听角①思归
    唐·顾况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破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②徘徊。
    注释:①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②影:指作者自己的身影。
    【乙诗】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7.下列有关以上甲、乙两首诗歌的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是七绝,此诗写诗人看到黄叶满院,青苔满地,写拂晓的号角声惊醒了诗人的美梦,只得起来伴着夜色徘徊。
    B.乙诗是元曲,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景物,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
    C.甲诗在梦与现实交织中表现思归的情绪,情到浓处,伤心不能自己;乙诗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D.甲诗中“起行残月影徘徊”,把自己完全放在了一个形单影只的凄冷环境中,烘托了内心的孤苦;乙诗“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创设了清新淡雅的意境,表现了游子对家乡生活的憧憬。
    18.甲、乙两诗的都出现了“断肠”一词,请简要分析其蕴含的情感,谈谈你对古诗词阅读方法的发现。
    【答案】17.D 18.甲诗“断肠”为全曲之眼,抒发了漂泊天涯游子悲秋思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乙诗“断肠”为全诗之眼,抒发了伤秋思乡、悲伤愁苦之情;我们阅读诗歌时可以关注有特殊意义的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歌的情感
    【解析】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了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以乐景衬哀情,强化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无家可归的愁苦;
    故选D。
    1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意为:此夜梦中我未能和想念的人见面,心情惆怅,只好起来在残月下伴影徘徊。“断肠”一词为诗眼,遭遇贬谪打击之后的诗人,仕途前景似乎灰暗无光,漂泊在外,失意时自然会想起远方的家园,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为: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描写了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断肠”一词为全曲之眼,表达了沦落天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据此可知,阅读古诗词时,我们可以关注特定意象或关键词,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主旨。
    (23-24七年级上·湖北襄阳·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送沈子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①罟(gǔ)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 ②临圻,地名。
    19.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无误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都是诗人直接与朋友相别。
    B.两首诗都提到了“杨柳”这个意象,表达的都是对朋友的挽留、依恋之情。
    C.从结构上看,两首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次句便直叙其事,后两句抒情。
    D.这两首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感情真挚,语言明快,风格清丽。尤其最后两句,想象奇妙,余音袅袅。
    20.《唐绝诗钞注略》:“妙摄入‘送’字,以行送且以神送,且到处相随,遂写得淋漓尽致。”请说说“送”字妙处。
    【答案】19.D 20.“送”字妙在把抽象的相思转化为无边春色,赋予春色以人的动作。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送你一路前行。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解析】1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都是诗人直接与朋友相别”有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可知不是直接与朋友相别;
    B.“表达的都是对朋友的挽留、依恋之情”有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该句选用漂泊无定的杨花,写景兼点时令,是在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可知没有表达对朋友的挽留、依恋之情;
    C.“两首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有误,《送沈子归江东》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意思是杨柳飘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杨柳渡头”该处写景并点明了送别的地点,“行客稀”描绘了渡口的冷清景象,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并没有点明当时的季节,故可知《送沈子归江东》不符合“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故选D。
    20.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结合“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意思是我心中此刻只有相思之情,就像无边无际的春色,无论江南江北都送你一路还家。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是十分美丽的想象,有着无比蕴藉而深厚的感情。“送”字妙在把抽象的相思转化为无边春色,赋予春色以人的动作。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
    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甲】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宋]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鉴赏:自然界中的景物原本无知无情,在诗人笔下却能变成知人意、达人情的知心者。【甲】诗中的“明月”是友好的使者,传达着诗人A 的情感。【乙】诗中的B 仿佛能感受诗人的孤独寂寞,与诗人相对而视,给诗人带来慰藉。

    相关试卷

    专题13 记叙文阅读(一)训练 【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3 记叙文阅读(一)训练 【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3记叙文阅读一原卷版docx、专题13记叙文阅读一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2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docx、专题12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 专题学习活动 练习【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6 专题学习活动 练习【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6专题学习活动原卷版docx、专题06专题学习活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10 诗词鉴赏 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