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敕勒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似、庐、笼、盖、苍、茫”6个生字,书写“阴、似、野、苍、茫”5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自主学习,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图片出示草原风光。
2.引导交流:你能用一两句话描述看到的景色吗?(天真蓝,草原真辽阔,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啊!)
3.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李白的诗,李白虽然爱旅行,但是从来没去过大草原。在古代,草原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今天我们旅行的步伐停在了阴山脚下,在这里生活着一个民族,叫敕勒族,他们养牛羊、骑俊马,过着快乐而富足的生活,为此他们还创作了一首民歌,就是我们课本中的《敕勒歌》。(板书课题:敕勒歌)
学生齐读课题。
4.带领学生继续欣赏一下不同的草原风光。
5.解题。
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收集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二、想象促读,初步感知
1.朗读诗歌。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播放范读,学会注意听,说说听出了怎样的节奏。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指名读:学生练读后,指名朗读。(相机纠正字音和停顿)
(4)提示:见:读“xiàn”,教师引导学生看注释,简单了解古代没有“现”,“见”就是“现”,在这里是“出现、显露”的意思,不读“jiàn”。
2.认读生字。
出示本诗中的生字,学生齐读:似 庐 笼 盖 苍 茫
点拨:强调易错字音:“似、苍”读平舌音,“笼、苍、茫”读后鼻音。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音。说一说如果你身在牧民居住的大草原,会有怎样的感觉?
预设1:草原景色真美丽,让人觉得身心舒畅!
预设2:草原是多么辽阔啊!
4.学生观察插图,结合诗句,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预设:蓝蓝的天空,无边无际的草地,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三、图文结合,感悟意境
1.学习第1、2行诗句。
(1)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请学生理解诗词大意。
提示:“川”是平地。敕勒川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阴山下”交代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似”是好像的意思;“穹庐”是蒙古包的意思,此处指屋顶;“笼盖”是笼罩的意思。
诗词大意: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板书:位置:阴山下)
(2)理解“穹庐”。
结合蒙古包图片理解,“穹庐”指蒙古人所住的毡帐,用毡子做成,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状似天,因而称为穹庐,也是蒙古包。
(3)品析“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课件出示草原和蒙古包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来品析诗句。
预设:表现了草天一色、茫无边际的辽阔景象。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家园的情感。
(4)指导朗读:出示前两行诗歌,结合草原的图片。学生做手势模仿穹庐笼盖四野的样子,带上动作读,体会大草原的辽阔。
2.学习第3、4行诗句。
(1)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学生理解诗词大意。
提示:“苍”是青色的意思;“茫茫”指的是辽阔无边;“见”是出现,显现的意思。
诗词大意:蓝蓝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出了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板书:苍苍 茫茫 草低 见牛羊 )
(2)品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①“天苍苍,野茫茫”突出天空的辽远,原野的无边。(板书:辽阔无边)
②“吹、低、见”三字让原本安静的画面鲜活起来。
诗中虽然没有写人,但是有人。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
(3)提问:“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诗给你什么感觉?
预设1:我感到浓浓的生机、活力。
预设2: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和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板书:茂盛肥壮)
(4)出示后两行诗和相关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中描绘的美景。
(5)学习“苍苍、茫茫”在形容不同的事物时的不同含义。
①“天苍苍”在这里形容天空蓝蓝,而“白发苍苍”形容头发白白的。
②“野茫茫”形容原野没有边际,而“云海茫茫”形容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3.背诵指导。
(1)教师引导:草原多么壮丽富饶,带着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全班齐读一遍。试着背诵。
(2)背诵技巧:边读边想象自己就是一个牧民,生活在这里是多么快乐!忍不住放声歌唱——
4.绘制图画,感受美景。
(1)提出要求: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请你画一幅简笔画,并将古诗抄在上面。看谁画得漂亮,写得规范!要画出草原、阴山、牛羊,天地旷远,表现出草原的辽阔。
(2)展示学生的绘画。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诗要求会写的生字“阴、似、野、苍、茫”,引导观察: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字的笔顺、关键笔画及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引导交流:“阴、似、野”是左右结构,其中“阴、似”是左窄右宽,注意“丿”的穿插。 “野”是左右等宽,左短右长;“苍、茫”是上下结构。
3.教师重点指导“似、苍、茫”,提示书写要点。
(1)似,左窄右宽,左半部分“以”的第一笔竖提一笔写成,第二笔点位置略高,竖撇的撇尖穿插到左下方,末点收笔略高于撇尖。
(2)苍,“艹”窄、扁,“仓”宽、大,“仓”上面的撇、捺相交于竖中线左侧,收笔撇低捺高。
(3)茫,“艹”窄、扁,居上居中,“氵”首点在左上格横中线上方,“亡”的点笔在右上格,收笔在横中线上。
4.学生描红,练写本课所有生字,教师展评。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2.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其他描写草原景色的诗句,学生了解,读一读。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曹邺《寄刘驾》
3.课堂演练。
4.课后作业。
(1)把《敕勒歌》背诵给家人听。
(2)完成本课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本节课我主要从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学生在赏析诗歌的基础上,拓展到欣赏描写自己家乡的诗歌,通过练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课上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授课在讨论、合作的氛围之下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成功之处
1.运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地位。 如在学习认读生字词时,综合运用指名读、齐读和小老师领读的方式,将读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
2.课堂上留了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指导学生认真书写。低年级语文课堂上至少要保证10到15分钟的书写练习时间。这堂课我给足了学生练写生字的时间,对生字的讲解精细到每一个字的间架结构、起笔落笔、笔顺和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比较细致。
二、不足之处
教学中,我忽略了学生自身具有的学习能力,对问题的处理,一味地牵引,反倒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
语文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二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3376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夜宿山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敕勒歌第二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3377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敕勒歌第二课时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了解作品,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指导书写,背诵积累,品读诗句,感受意境,作业设计,巩固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第二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第二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法,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