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著《唐诗三百首》专题阅读——袖珍版唐诗选集——叶聚——送别诗 学案-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 学案 0 次下载
- 名著《唐诗三百首》专题阅读—袖珍版唐诗选集叶聚—山水田园诗 学案-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 学案 0 次下载
- 名著《唐诗三百首》整本书阅读之诗歌解读【第三卷:七言古诗】【第四卷七言乐府】-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名著《唐诗三百首》整本书阅读之诗歌解读【第五卷:五言律诗】(一)-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名著《唐诗三百首》整本书阅读之诗歌解读【第五卷:五言律诗】(二)-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名著《唐诗三百首》整本书阅读之诗歌解读【第一卷:五言古诗】【第二卷:五言乐府】(二)-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
展开【第一卷:五言古诗】【第二卷:五言乐府】(二)
【导读】
本卷为五言古诗五言乐府,选录14位诗人的40首诗。古体诗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不强调用韵、平仄和对仗。因为其限制较少,所以抒发情感更自由,更灵活。五言古诗即为每五字一句,篇幅长短不限,本卷中篇幅短的仅有6句,为李白的《春思》《子夜吴歌》、孟郊的《列女操》《游子吟》;长的则有30句,为李白的《长干行》。
在本卷中,我们将与许多诗人初遇,并将通过诗歌,感受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李白在月下独酌,杜甫与故友卫八处士重逢;綦毋潜初春之际泛舟若耶溪,王维想在青溪盘石上垂钓;常建徘徊在王昌龄隐居之处,孟浩然在萝径旁操琴等候丁大;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佛塔,柳宗元在清晨就到超师院里读禅经
我们会为元结《贼退示官吏》的悯时伤怀而唏嘘不已,也会为王昌龄“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的谆谆告诫而感慨万千,更会为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而倍感遗憾;我们能够领略九龄风度,感受诗仙风采,形成杜甫印象,也将初步了解诗佛摩诘,为韦应物能够以“瓢酒慰风雨”而眼潮心热,为孟郊用寸草春晖歌咏母爱而心神激荡。
学习本卷诗歌,可以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用充满诗意的解句去还原并触摸诗人的情愫,由此与诗人产生共鸣,找到畅叙心怀的途径;还可以运用名句赏析的方式精读某些诗句,在反复吟咏品析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唐诗三百首》共读016:《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注释】
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
北山:万山在襄阳以北。
试:一作“始”。“心随”一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薄暮:傍晚。
清秋:一作“清境”。
平沙:又作“沙行”。
舟:又作“洲”。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诗歌解读】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
孟浩然隐居襄阳,时常流连于郭外近郊之山水胜地。万山,在今湖北襄阳西北,一名汉皋山。此诗是作者在清秋薄暮之时,登高怀念同在襄阳的另一个隐者张五而作。张五即张湮,与孟浩然同隐襄阳鹿门山。这首诗就是两个隐者之间的感情传递,具有自然淡泊、飘逸流洒之致。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开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二句从南北朝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 “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三四“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这首诗在孟浩然作品中素以淡而有味著称。作者写景抒情都从淡处着笔。淡,并不是模糊或隐而不见,而是通过简练素雅显示其流利疏宕之致。作者在诗中把握了自己的意绪,但对它并不着力渲染,不加强调,只是让它随着目光流动,随着外在景物而飘游。因此,所写的景不求其形似逼真,而只捕捉它生动的印象,显示其感受的独特新颖。这样诗的每一个角度,不论是情还是景,其间都渗进一种飘逸天然之气。诚如闻一多所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唐诗三百首》共读017:《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译文
山中的日光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注释
开轩:开窗。
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恨:遗憾。
中宵:中夜,半夜。
创作背景
南亭,似应在涧南园,位于孟浩然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辛大疑即辛谔,为作者同乡友人,常
于夏日来南亭纳凉,与孟浩然约为琴酒之会。
诗歌解读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夏日怀人诗。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这两句是说,山头的霞光,忽然落下了西山;池上的明月,渐渐升起在东山之上。这是通过视觉来写“南亭怀人之时间”。落日黄昏,月上柳梢,常常最容易唤起一个人的思念。日月倏忽,光阴似箭,诗人对于辛大的想念却不曾减少半分。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两句是说,披散头发,正好乘着夜夕的清凉;打开轩窗,闲卧令人心情舒畅。这是通过触觉来写“南亭怀人之状态”。“散发”,是一种放松的状态;“开轩”,也是一种放松的状态。这种舒服的状态,正是由于周围舒适的环境带来的。这就从侧面写出夏日到来的美好与期待。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两句是说,荷塘上的清风,徐徐送来荷花的幽香;竹叶上的露珠,轻轻滴下发出清响。这是通过嗅觉、听觉来写“南亭周围之风景”。这两句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极其凝练地写出了夏日南亭景色之清幽、静谧,使人不禁心驰神往。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这两句是说,想要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这是通过听觉写“南亭怀人之心情”。一个“恨”字,道出了诗人心中真正的忧愁——怀才不遇。当你读懂了他离开长安时写给王维的那句告别诗,“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就能明白他心中所恨了。正如辛弃疾感叹的那样,“知我者,二三子。”孟浩然也是因为辛大懂他,所以才会如此思念。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两句是说,想到这里,不免怀念起老朋友来,直到夜半时分还在劳神梦中想念。这是写“南亭怀人之深情”。其实前四句就是一个很好的五律了。但诗人为何又追写了一句呢?细细读来,不难发现,若无最后一句,则不能点题,更不能体现怀人时间之久、对友人情谊之深。
恰逢立夏,愿你的夏日都有懂你的人相伴,愿眼前的风景都有喜欢的人陪你去看,再无忧愁,快乐相随。
《唐诗三百首》共读018:《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唐,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解
①业师:业禅师的简称,法名业的僧人。一作“来公”。山房:山中房舍,指佛寺。期:一作“待”。丁大:作者友人。名凤,排行老大,故称丁大,有才华而不得志。
②度:过、落。
③壑:山谷。倏:一下子。
④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⑤樵人:砍柴的人。
⑥烟鸟:雾霭中的归鸟。
⑦之子:这个人。之,此。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宿来:一作“未来”。
⑧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携琴”。
译文
夕阳已经落下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基忽然香暗静寂,
月光照进松林夜晚渐生凉意,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山中砍柴人已经全都归家而去,烟薄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与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带着琴站在山路等你。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其背景是这样:孟浩然住在僧人业师的庙里,他的朋友丁大(可能是丁凤,有才华而不得志)约定晚上来庙里和他共宿。天快黑了,丁大还没有来,孟浩然就出庙等候他,并作此诗记其事。
诗歌解读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写在山间夜宿,期待友人不至。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全诗不仅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令特征,而且融合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静,语言委婉舍蓄。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
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香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
澶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
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唐诗三百首》共读019:《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唐代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译文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注释
①从弟:堂弟。
②斋:书房。
③山阴:今浙江绍兴。
④少府:官名,泰置,为九卿之一,次于县令。唐代科第出身的士子也任其职。
⑤帷:帘幕。
⑥澹:水缓缓地流。
⑦演漾:水流摇荡。
⑧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
⑨荏苒:同“冉冉”,指时间的推移。
⑩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诗歌解读
首句“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让人感觉到王昌龄是高高在上地躺在床上,轻纱被月光照亮。随后描写月光照在水面上的景象,“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虽然清辉澹澹,却又变换莫测,正如此情此景, (对比)强烈而平和。
第三、四句“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则表现了月亮从半月到圆满的变化,犹如此情此景,始终存在,至今难以忘怀。
接下来,诗人唤起了远方的友人,诉说自己的思念,“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情感深沉,怀念之情溢于言表。美人在这个月光之夜的美景下,也在思念亲朋好友,唤起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情感跨越千里对望月色,也十分感人。
整首诗优美细腻,通过对高空观月的描写和对友情的怀念,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赞美了月光下的美丽和深沉情感的力量。很好地展现了唐诗的文学特色
《唐诗三百首》共读020:《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唐代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译文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慧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创作背景
《寻西山隐者不遇》这首诗是丘为早年的作品,从诗中表现的林泉之思来看,大约写于诗人中进士之前。如题所示,诗人是专程到山中寻访隐者,结果却未见到,但看到隐者居处的环境,颇有感触,便写了这首诗
【注解】:
1、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2、黾勉:殷勤。
3、契:惬合。
4、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
诗歌解读
诗开头两句写隐者所居之地的情况,似在叙实,实写隐者远离尘世之心,兼带出寻者不辞劳苦。三、四句写到门而不遇。第三联写诗人在主人窗前的猜测:若不是乘柴车出游了,就该是去临渊垂钓了。这些隐逸之士的闲适雅趣,不正面写,而由寻访者推断出,较灵活。“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寻来,差池不见,空负一片景仰之情。可见诗人已生失望之心。诗到此转笔而写隐居之地的景色:看着幽静的景色,明白了清静至理。由访人转为问景,诗人又满足了。尾句写诗人尽兴游玩欣赏之后下山。这里暗用了《世说新语》中典故。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即乘船而访,经夜始至,及至门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答:“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用此典来抒自己旷达胸怀。
访友而不遇,而见隐者生活和性格;访人不遇而自觉满足。访友不在友,这才是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的高雅之士。这首诗语意平淡,而写景清寂,情节富有转折,寄意明了;虽无华丽词藻,而感情真挚,读罢令人心清脑明,的确是一首好诗。
《唐诗三百首》共读021:《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春泛若耶溪》
唐代: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释】
1、“幽意”句:意思是归隐山林的念头一直未曾断绝。
2、随所偶:随遇而安,听凭自然。
3、“际夜”句:指入夜之际,小舟已经转向西南山谷。
4、南斗:即斗宿,位于北斗的南边,故称南斗。
5、潭烟:水上雾气。
6、“生事”句:指世事渺茫,前途不见,我宁愿做一个溪边垂钓的隐者。
译文
我寻幽访胜的兴致很浓很浓,从来就没有断绝过。此去游玩,一路下来,随心所欲,美景接连不断。晚风吹着小船,缓缓而行。沿着开满鲜花的河岸,渐渐驶入春花夹岸的溪口。到了夜晚,转到西边的山谷。隔着高高的山崖,仰望夜空,天上的南斗星清晰明亮。潭水上飞起浓烟密雾,柔和迷离。小船慢慢地漂行,月亮和两岸的树仿佛低落在行舟的背后。人生世事如弥漫的烟雾一样飘渺不定,何等地纷繁渺茫。宁愿做一名持竿垂钓的老翁,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诗歌解读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五言古诗。整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摹,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
开篇两句以“幽意”两字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是幽居独处,随遇而安的意趣。三四两句,就有引人入胜之妙。人在和煦的春风中登舟,驶进了香花夹岸的若耶溪,这种风送小舟,百花盛开,馥芳四溢的氛围,真使诗人陶醉而流连忘返。随着小舟特循溪曲折前行,明月东升,碧波荡漾,诗人遥望天际,南斗灿然高挂。这里既描写了船驶溪中,千回百转的动态,也表现了诗人舟中眺望的情态,用笔简练,形象鲜明。七八两句又是另一幅画面。小舟不断前行,溪谷之中夜霭漫漫,飘浮不定。诗人用一“飞”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雾霭浮动之状,而且也体现了小舟穿雾而行中诗人的感受。往后看,一轮明月已从林后渐渐西沉,越来越向后推移,用一“低”字,情景也很逼真
《唐诗三百首》共读022:《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释文: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注释】
①隐处:指王昌龄故居。
②松际:松树顶上。
③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④药院:芍药园圃。
⑤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⑥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⑦群:与……为伍。
创作背景:
常建和王昌龄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此诗即作于常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即今安徽省含山县石门山时。常建夜宿故人旧时隐居之处,触景生情,遂作此篇。
诗歌解读
首联“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写了隐居的地方。清溪水流入石门山,隐居地别无他物,远望去唯有孤云。这里“孤”指主人不在,而白云向来就是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孤云”流露出对王昌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赞叹。清深的溪流、高远的孤云,都象征着王昌龄的高洁品质。诗人以此二句来突出了王昌龄的个性和情趣。
颔联“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点出“宿”字和隐居的人。诗人夜宿他人隐居处,看到天空明月高照,想到这一片清光并非为我,而是为“君”,为王昌龄。诗人用拟人手法将自己的一腔深情灌注于一片清光之中,情景交融,不仅点染出一个清寂的境界,而且使人联想起隐者那如月光般皎洁清明的灵魂。
颈联“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是写夜景的清幽。王昌龄的住处只有一间茅屋,即所谓“茅亭”。茅屋的东面有一片松林,篱边有花,院内种有药草,可见王昌龄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宿”字,写花影像安睡在庭院中一样,突显了隐居地的清幽静谧。到院里散步,又看见王昌龄种的药草长得茂盛依旧,有的地方还有长过青苔的痕迹。“滋”字写出了苔藓正在滋长蔓延,暗示主人不在已久,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达得含蓄微妙。
尾联写自己的归志。“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谢时去”意即辞去时俗的牵累,“鸾鹤群”即与鸾鹤为群。鸾鹤是传说中在仙界才有的生灵,诗人与之为群,意思是隐逸的生活如同仙界一样美妙。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十分隐晦: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亦”字是故意也是善意地劝说王昌龄:“不如意就回来吧”。隐逸是王昌龄曾经的做法,诗人在这里婉转地点出王昌龄以出世之心重新入世,终究是不合时宜。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意在招王昌龄再隐。
“清”是诗景的主色调,不仅因为有“清溪”“清光”等景物:隐处的孤云、松际的微月、茅亭中的深深花影、药院中的片片苔痕,都与“清”相叠加,增添了“清”的意韵。这是一种“孤”清,一种“深深”的幽清,一种潜生的与山中岁月共存的、自然本色的清,仿佛象征了王昌龄的人格,也导引着后辈诗人常建油然而生终老此中的遐想。
《唐诗三百首》共读023:《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官。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松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注释
慈恩寺:唐高宗为太子时为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
出世界:高出于人世之外。
蹬道:塔的石阶。
峥嵘句:意谓塔之高峻突兀有如鬼斧神工。
五陵:指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胜因:善缘。
夙:素来。
挂冠:辞官。
觉道:即佛道。
资无穷:受用不尽
参考译文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工要装嵌力想梦要一系世化基用做督慪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弯。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蓿笔直驰道,楼台言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诗歌解读
此诗前十八句描墓慈恩寺塔的孤高、突兀、超逸绝伦的气势,以及佛塔周围苍茫、古寂、清幽的环境,烘托出一派超脱虚空的气氛;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全诗主要描写了佛塔孤高危耸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登临后忽然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并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言。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抬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婉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弯。此时再看宝塔,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夸。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言馆何玲玩。”状慕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濠濠。”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签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盲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富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芭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唐诗三百首》共读024:《元结:贼退示官吏·并序》
元结:贼退示官吏·并序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令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注释]
1、井:即“井田”;
2、井税:这里指赋税。
3、戎旃:军帐。
4、典:治理。
5、委:率。
6、刺船:撑船。
诗歌解读
这是斥责统治者横征暴敛的诗。诗序交代了历史背景,然后在诗中表现了官吏不顾人民死活,与“夷贼”比较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全诗共分四段。前六句为第一段,写昔岁太平日子,生活的安适。七至十四句为第二段,写“今”,写“贼”。对“贼”褒扬。十五至廿句,为第三段,写“今”,写“官”。抨击官吏,不顾丧乱人民之苦,横征暴敛。最后四句为第四段,写自己的心志:宁愿弃官,也不愿做所谓“忠臣、贤臣”。宁愿归隐江湖,洁身自好,也不愿作为帮凶,坑害人民。
诗直陈事实,直抒胸臆,不雕琢矫饰,感情真挚。不染污泥、芳洁自好。
《唐诗三百首》共读025:《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韵译
官邸门前画戟林立兵卫森严,休息室内凝聚着焚檀的清香。
东南近海层层风雨吹进住所,逍遥自在池阁之间阵阵风凉。
心里头的烦躁苦闷将要消散,嘉宾贵客重新聚集济济一堂。
自己惭愧所处地位太过高贵,未能顾及平民百姓有无安康。
如能领悟事理是非自然消释,性情达观世俗礼节就可淡忘。
鲜鱼肥肉是夏令禁食的荤腥,蔬菜水果希望大家尽管品尝。
大家躬身饮下一杯醇清美酒,抬头聆听各人吟诵金玉诗章。
精神愉快身体自然轻松舒畅,心里真想临风飘举奋力翱翔。
吴中不愧为文史鼎盛的所在,文人学士简直多如大海汪洋。
现在才知道大州大郡的地方,哪里是仅以财物丰阜而称强?
注解
森:密密地排列。戟:古代一种兵器。
宴寝:宴,意为休息。宴寝就是私室,内室。这里指休息的地方。
海上:指苏州东边的海面。
烦疴:烦躁。疴,本指疾病。
居处崇:地位显贵。
斯民康:人民康乐。
理会:通达事物的道理。
达:旷达。形迹:指世俗礼节。
时禁:当时正禁食荤腥。
幸:希望,这里是谦词。
金玉章:文采华美、声韵和谐的好文章。这里指客人们的诗篇。
神欢:精神欢悦。
吴中:苏州的古称。
群彦:群英。汪洋:众多。
大藩:这里指大郡、大州。藩,原指藩王的封地。
诗歌解读
此诗可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为开头六句,写宴集的环境,突出“郡斋雨中”四字。寥寥数句,洒脱简劲,颇有气概。
第二层为“自惭”以下四句,写宴前的感慨。“自惭居处崇”,不单指因住处的高大宽敞而感到惭愧,还包括显示刺史地位的“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等因素在内,因为这些更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
第三层为“鲜肥”以下六句,写诗人对这次宴集的欢畅体会。这次宴会,正值禁屠之日,并无鱼肉等鲜肥食品上桌,而是以蔬果为主。这说明与宴者的欢乐并不在吃喝上,而是在以酒会友、吟诗作赋上。诗人得意洋洋地说:“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他一边品尝美酒,一边倾听别人吟诵佳句杰作,满心欢快,浑身轻松,几乎飘飘欲仙了。
第四层为最后四句,盛赞苏州不仅是财赋强盛的大藩,更是“群彦今汪洋”的人才荟萃之地,以回应题目上“诸文士燕集”的盛况。
《唐诗三百首》共读026:《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释】 ①初发:启程。扬子:长江又称扬子江。此处指长江上渡口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元大:姓元的朋友,行大。校书:官名,掌校理典籍。唐代秘书省及弘文馆均设校书郎。②亲爱:指好友。③归棹洛阳人:指自己乘舟回归洛阳。广陵:郡名,即今江苏扬州市。④沿洄:顺流而下叫沿,逆流而行叫洄。
【解题】
韦应物于大历八年(773)前后曾游广陵(今江苏扬州),次年西归。此诗约作于由扬州启程返归时。初发,启程。扬子:扬子津,渡口名,在今江苏扬州南,近瓜洲。元大,名不详。校书,官名,唐秘书省置校书郎,掌校勘典籍。诗中抒写辞别友人之依依离情,生动感人;末以舟行回旋,喻世事反复难以自主,感慨遥深。沈德潜《唐诗别裁》云:“写离情不可过于凄惋,含蓄不尽,愈见情深,此种可以为法。”
【译文】 凄楚而别,我离开了亲爱的友人;扁舟轻荡,驶入了烟波浩渺的长江。回归洛阳的船儿,离广陵已越来越远,但云雾中广陵的树色仍依稀可见,晓钟的残音还萦绕在耳边……。今日一别,天各一方,再次相逢,未知何处?世事如波上之舟,颠簸不定;身世随宦海浮沉,又怎能定居一乡?-
【诗歌解读】
这是一首离别诗。代宗广德元年(763),韦应物被任命为洛 阳丞。乘船离广陵赴任洛阳的途中,因思念友人元大,故作此诗。
“凄凄去亲爱”,诗人怀着凄怆的心情告别朋友元大。以“亲爱”二字 称友人,足见二人交谊的深厚与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泛泛入烟雾”,但船 终于启行了,荡漾着慢慢驶入大江茫茫烟雾之中。“泛泛”,荡漾的样子、 浮动的样子。诗人惆怅若失的心恰如荡漾在烟雾迷蒙的江面上的客船, 景物也似不自觉地染上了诗人的离情,变得朦胧迷茫了。
诗人摇桨向着洛阳归去,忽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 隐隐传来。“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向为人称道,号为“六朝佳句”。 对仗工严又无人工痕迹,且用倒装语序,正常的语序是“人划棹归洛阳,广 陵残钟响彻树林”。这是一种诗意的语言,一种诗性的表达。钟声越来越 细,树影越来越小,友人越来越远,离别背景物全然引出,更觉离别的苦痛 与心伤。
在这分别之际,朋友之间难舍难分,诗人满怀愁绪。“亲爱的朋友啊, 今天我们在此分别,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呢?世事难料,如同江上浮动的 小船,不一定要飘向何方,哪能由我们自己做主啊。”诗人一方面申述朋 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自我开解,亦安慰友人。看似平淡,却饱含着诗 人浓浓的深情,传达无限情意。
全诗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人心弦。《唐诗笺要》评此诗 说:“数字内无数逗露,无数包含,了却情人多少公案。元明间才人为一 ‘情’字作传奇千百出,不敌这首。”话说虽得有些夸张,却把握住了此诗 “含蓄不尽,愈见情深”(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的高妙手法。
《唐诗三百首》共读027:《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寄全椒①山中道士
〔唐代〕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②。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④。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⑤。
注释
①寄:寄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②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③涧:山间流水的沟。束:捆。荆薪:杂柴。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④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风雨夕:风雨之夜。
⑤空山:空寂的深山。行迹:来去的踪迹。
译文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诗歌解读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写出了郡斋气候的冷,更写出了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足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最终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起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唐诗三百首》共读028:《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肠飚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暨丝生几缕。
译文
你从东方回到长安来,衣裳沾满灞陵的春雨。
请问你来此为了何故?你说为开山辟地买斧。
党党春雨百花淋雨开,习习和风燕子新孵雏。
去年一别如今又逢春,双暨银丝添生了几楼?
创 作 背 景
韦应物于大历四年至十三年在长安,而冯著在大历四年离长安赴广州,约在大历十二年再到长安。这诗可能作于大历四年或十二年。冯著是韦应物的朋友,其事失传,今存诗四首。韦应物赠冯著诗,也存四首。
诗歌赏析
诗人与朋友别后重逢,对朋友的遭遇深表同情,同时予以慰勉。全诗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既情意深长,又生动活泼,清新明快,回味无穷。它的感人,首先在于诗人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前途有展望,对朋友充满热情。因此他能对一位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深表同情,体贴入微而又积极勉励。
本诗首二句主要是说冯著刚从长安以东的地方来,还是一派名士兼隐士的风度。接着,诗人自为问答,料想冯著来长安的目的和境遇。“采山”句是俏皮话,打趣语,大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其寓意即谓谋仕不遇,心中不快。诗人自为问答,诙谐打趣,显然是为了以轻快的情绪冲淡友人的不快,所以下文便转入慰勉,劝导冯著对前途要有信心。但是这层意思是巧妙地通过描写眼前的春景来表现的。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这两句大意是说,造化无语而繁花正在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时失意而不快不平,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
所以末二句,诗人以十分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满含笑意地体贴冯著说:你看,我们好像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鬓发并没有白几缕,还不算老呀!这“今已春”正是承上二句而来的,末句则以反问勉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这首赠诗,以亲切诙谐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
《唐诗三百首》共读029:《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庸代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实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译文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
大风突超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藩大地的夜色苍黑。
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
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注释
次:停泊。
盱眙(x0yi):今属江苏,地处淮水南岸。
逗:停留。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
舫:船。
临:靠斑.
驿: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人归”:句意为日落城暗,人也回去休息了。
芦洲:芦苇丛从生的水洲.
诗歌解读
全诗共有八句,主要在于写旅途寄宿之景,又以诗中景色表述无尽的思乡情感!
这首诗共分为两段,前四句为第一段,主要书写因傍晚时分大风骤起不得不终止旅途而投宿孤零驿馆,后四句为第二段,是以一些夜晚情景来衬托韦应物思乡情绪的
开篇前两句“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承接这首诗的标题,韦应物在这首诗的开篇讲述的就是在标题的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所做的事情,也就是傍晚时分落下了小船的船帆,停留在了淮水岸边的小镇,停宿在孤零零的驿馆里!这里的淮镇就是处于标题中的盱眙县。
三、四两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这两句诗词书写了当时的一些景象,也点出了开篇两句的关键,为什么停船靠岸,就是因为这两句诗句中所描述的大风突然在江上刮起,引起浩荡的波浪,太阳西沉之后暮色降临,漆黑一片,因此只得停船靠岸!这前四句诗所组成的第一段落,诗人韦应物明明白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发生事件!
五、六句“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分写人和雁在夜幕降临后所做的事情。抒写的乃是诗人韦应物的船停靠岸边后,由于暮色降临而映入韦应物眼中的景象。当夜幕来临时,城中和山上光线变得暗淡,人们都开始回到家中休息,雁群也落在芦苇丛中栖息。这两句就已经有点思念家和家乡的感觉了,韦应物借由“人归”和“雁下”对照着自己还在旅途的风波之中!
结尾两句“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更加直接的充分体现了诗人韦应物的思乡之情,当夜晚来临,悲感孤独,便想起了自己家乡“秦关”(既指长安),又在夜里听到了岸上的钟声,使得自己久久不能入眠!这两句诗句,以“独夜”“忆秦关”来抒发诗人韦应物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感,而“未眠客”就是指诗人自己由于思乡使得自己一夜未能入眠!实属经典诗句!
这首诗,每一句都在写夜晚,前面写景,后面写人和动物,乃至最后点出远离家乡的自己由于这些景物的渲染而引起思乡之情,久久不能入眠!这首诗,韦应物将感情发挥的恰到好处,将夜景抒写的孤寂冷漠,真是句句都是经典!不得不佩服诗人的才华!
《唐诗三百首》共读030:《韦应物:东郊》
韦应物:东郊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解
1、:拘束。
2、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3、澹:澄静;
4、虑:思绪。
5、霭:迷蒙貌。
6、庶:庶几,差不多。
译文
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
嫩绿的杨柳伴随着春风荡漾,苍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思虑。
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
芳香的原野落着迷蒙的细雨,宁静的大地到处是春鸠鸣啼。
本爱长处清幽屡次不得如愿,只因公务缠身行迹十分匆促。
终有一日罢官归隐在此结庐,羡慕陶潜差不多能得到乐趣。
诗歌解读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诗人走出官衙,春日郊游,呼吸到郊外清新的空气而心旷神怡,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想到要在此结庐长住,表现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唐诗三百首》共读031:《韦应物:送杨氏女》
韦应物: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创作背景
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小女相依为命,父女感情颇为深厚。此时大女儿要嫁的夫家路途遥远,当此离别之际,心中自然无限感伤。然而女儿出嫁是天经地义的事,在临行前,诗人万千叮咛,谆淳告诫:要遭从礼仪、孝道,要勤俭持家。其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注释
⑴杨氏女:指女儿嫁给杨姓的人家。
⑵永日:整天。戚戚:悲伤忧愁。
⑶行:出嫁。悠悠:遥远。
⑷溯:逆流而上。
⑸尔辈:你们,指两个女儿。无恃:指幼时无母。
⑹幼为长所育:此句下有注:“幼女为杨氏所抚育。”指小女是姐姐抚育大的。
⑺结中肠:心中哀伤之情郁结。
⑻义往:指女大出嫁,理应前往夫家。
⑼自小阙内训:此句下有注:“言早无恃。”阙:通“缺”。内训:母亲的训导。
⑽事姑:侍奉婆婆。贻:带来。
⑾令门:好的人家,或是对其夫家的尊称。这里指女儿的夫家。
⑿任恤:信任体恤。庶:希望。尤:过失。
⒀尚:崇尚。
⒁资从:指嫁妆。待:一作“在”。周:周全,完备。
⒂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猷:规矩礼节。
⒃尔:你,指大女儿。当何秋:当在何年。
⒄居闲:闲暇时日。自遣:自我排遣。
⒅临感:临别感伤。
⒆零泪:落泪。缘:通“沿”。缨:帽的带子,系在下巴下。
译文:
我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女儿就要出嫁遥远地方。今天她要远行去做新娘,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你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女大当嫁你也难得再留。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符合潮流。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闲居时忧伤能自我排遣,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悲哀泪水沿着帽带滚流。
诗歌解读
开篇四句叙写女儿出嫁时父亲的忧愁和伤感。“戚戚”是指亲人离别之忧伤状。“悠悠”二字则蕴涵两层意思,一是指遥远,一是指忧虑思考的样子。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这两句可是是整首诗的诗眼。女儿长大成人,出嫁远行,身为父母的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诗人却如此伤悲?原来女儿自幼丧母,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母亲的呵护,诗人在难过之余,承担着慈父慈母的职责,尽心照顾着年幼的孩子。这两句,既写父女感情真挚的缘由,有生动传递出诗人对女儿的愧疚之情。
“幼为长所育”四句,将笔墨焦距于父女离别和姐妹互诉衷肠的情景。名对姐姐的远嫁,从小得到姐姐抚养照顾的妹妹依依不舍。然而诗人即便柔肠百结,也无法阻止女儿必须出嫁的现实。在情感和理智的天平上,诗人在左右摇摆,苦苦煎熬。
“自小阙内训”八句,是诗人对女儿的悉心嘱托和教诲,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你从小缺少慈母关于妇德的教诲,你将来能否侍奉好公婆让我担忧。幸运的是你的夫家拥有良好的家风,不会随意挑剔你的过失。安贫节俭一向是我提倡的,你陪嫁的嫁妆很难做到周全丰厚,我希望你能孝敬长辈,仪容举止要遵循规矩。
《唐诗三百首》共读032:《王昌龄:塞上曲·蝉鸣空桑林》
王昌龄:塞上曲·蝉鸣空桑林
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注解
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⑷共:作“向”。
⑸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⑹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诗歌解读
诗前四句描写萧关蝉鸣桑林、衰草处处的仲秋景象,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
写戍边征人,寄予深切同情。五、六句肯定“幽并客”戌边的艰苦,与王翰《凉州词》中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同。
但末尾两句却指出勇敢不等于勇鲁,如果像游侠儿那样矜夸武力不爱惜生命,那就真会轻易葬身“尘沙”,长埋蓬蒿了。这比王翰的立意向前多走了一步。
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唐诗三百首》共读033:《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诗歌解读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反战情绪。荒凉的塞外,散落在蓬蒿里的将士白骨触目惊心,寄托了诗人对征战将士的无限同情
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唐诗三百首》共读034:《孟郊:列女操》
孟郊:列女操
梧桐相待老, 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 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注释
1、烈女操:乐府中《琴曲》歌辞。烈女:贞洁女子。操:琴曲中的一种体裁。
2、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相待老:指梧和桐同长同老。
3、会:终当。
4、殉:以死相从。
5、“波澜"两句意谓我的心如同古井之水,永远不会泛起情感波澜。古:同枯。古井水:枯井水。
译文
雄梧雌桐枝叶覆盖相守终老,
鸳鸯水鸟成双成对至死相随。
贞洁的妇女贵在为丈夫殉节,
为此舍生才称得上至善至美。
对天发誓我心永远忠贞不渝,
就像清净不起波澜的古井水!
诗歌解读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此诗以男子之心愿,写烈女之情志,可歌可泣。梧桐树相依持老,驾鸳鸯鸟同生共死。旧世贞烈女,夫死而终生不嫁,夫死而以身相殉。守节以表从一之志,殉节以明坚贞之心。结句“波澜誓不起,安心古井水”,一片贞心,下语坚决,精警异常。成语"心如古井"源自于此。刘禹锡《竹枝词》名句:“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从此翻出。烈女节义肝肠,坚贞不渝,固可针砭浮靡;然苛苦迁执,以一身青春配殉,不由刿目怵心,读之令人生怜。据考,当时对女子贞操并不看重。诗人或许另有寄托,籍烈女之吟,抒志洁行廉、孤高耿介之士人气节。
《唐诗三百首》共读035:《孟郊:游子吟》
孟郊:游子吟
游子吟
唐代 :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在溧阳。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诗歌解读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专题阅读——意象探究-《唐诗三百首》整本书阅读专题练习-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阅读——意象探究-《唐诗三百首》整本书阅读专题练习-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思乡怀远的牵绊,见证永恒的归宿,独立高标的人格,修饰语+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阅读——分题材阅读-《唐诗三百首》整本书阅读专题练习-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阅读——分题材阅读-《唐诗三百首》整本书阅读专题练习-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理区域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5《诗经》第四-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 这是一份05《诗经》第四-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文件包含05《诗经》第四-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解析版docx、05《诗经》第四-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