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唐诗三百首》九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专题学习
名著《唐诗三百首》专题阅读——分诗人阅读——李商隐、孟浩然 学案-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
展开这是一份名著《唐诗三百首》专题阅读——分诗人阅读——李商隐、孟浩然 学案-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共27页。
名著《唐诗三百首》专题阅读——分诗人阅读——李商隐、孟浩然
导读
唐代是中国古诗的巅峰时代,《唐诗三百首》作为流传最广远、影响最巨大的唐诗普及性读本,其诗歌经典、国学经典的地位毋庸置疑。《唐诗三百首》新增为九上整本书阅读篇目,《唐诗三百首》和教材相比,在作者的选择上更为广泛,不论君王还是歌女,抑或无名氏,凡是脍炙人口、有影响力的篇目都收录了。那些诗圣、诗仙、诗佛、诗豪的佳作也一定数量地选编了,如王维诗28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杜甫诗有40首之多等等。
这里我采取阅读整合——分诗人阅读方式来阅读。由于数量多,这里我按照唐朝诗歌发展的三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三个时间段进行整合,每个时间段选取有代表性的诗人进行赏读,每个诗人选取几个作品作为代表。
一.唐朝诗歌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二.按照诗人整合
(四)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脍炙人口的诗句即使那些不熟悉他的读者也能吟上几句
他是晚唐文学的代表诗人,将晚唐诗细腻绵密、辞彩浓丽的诗风发挥到了极致。他十岁丧父,家贫势弱,投靠无门,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身为家中长子,他独自承担起了撑掌门户的重责。正是由于生活的窘迫,他不得已一生汲汲于功名。可同时,家庭的变故、命运的坎坷也造就了他自卑而又极度孤傲、清高的性格。所以他虽然内心充满了出仕为官的愿望,却又接受不了来自上级的不公平待遇,一生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
诗歌艺术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之美。他的诗歌中常常使用叠韵和对仗这种高复杂度的技巧,这些技巧不仅让他的诗歌有了极高的审美价值,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语言和文学的深入思考。例如他在《无题》中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首诗用了多种高难度的韵律技巧,例如叠句、对仗等,这些技巧使得这首诗的感觉非常极致。从这首诗歌中,人们很容易地看到了他对语言和诗歌的认真思考以及对文学极端的重视。
李商隐的诗歌抉择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意象,运用丰富的修辞表达了深沉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歌中常常运用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意象,这些意象让他的诗歌更加的优美,更加的深入人心。例如他在《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牛渚西江夜,青山独归远。黄鹤楼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歌比较浪漫深邃,配上它蔚蓝的意象、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韵律之美,让人感受到了他深沉的人生感悟和对世界的认真思考。
李商隐的诗句中透露着复杂的情感体验。他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复杂而深入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既包括爱情、亲情,也包括孤独、失落、哀伤等较为负面的情感。例如他在《夜雨寄北》中写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失落和孤独的情感。他描写出生命的短暂、爱情的残破以及时光的蹉跎,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感受。
教材选入:《夜雨寄北》、《无题》、《贾生》
诗歌赏析
夜雨寄北
无题
贾生
无题·其一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①向晚:傍晚。
②古原:指乐游原,汉宣帝修建的游览地,在陕西长安城南。
【译文】
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赏析】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千百年来,此两种观念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春雨
李商隐 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注释】
①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②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市。
③云罗:云片如罗纹。
【译文】
新春时节穿着一件夹衣,怅然而卧,白门寂寞,有很多不如意的事。隔着雨凝视着那座红楼,感到孤寒凄冷,在珠帘般的细雨和飘摇的灯光中独自回来。遥远的路途上应该悲伤春天将要过去,在残宵的梦中还依稀可以与你相见。玉珰和书信怎么样才可以送给你?万里阴云下只有一只大雁飞过。
【赏析】
诗人描写了主人公在春夜思念自己的情人,心中一片迷茫,惆怅不已。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迷濛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真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无题·其二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注解】
重帏:帏,幕帐。重帏,重重幕帐。
卧后:醒后。
清宵:清,寂静。宵,夜。
神女:即宋玉《神女赋》中的巫山神女。神话中的巫山女神,也称巫山神女。传说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
小姑:南朝乐府民歌《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风波句:意谓菱枝虽是弱质,却不相信会任凭风波欺负。
直道两句:意谓即使相思全无好处,但这种惆怅之心,也好算是痴情了。
直道:即使,就说。
了:完全。
清狂:旧注谓不狂之狂,犹今所谓痴情。按:如作狂放解本也通,但既把诗中人作为女子解,那么,还是作痴情解较切。
【韵译】
重重帷幕深垂,我孤居莫愁堂;独卧不眠,更觉静夜漫漫长长。
巫山神女艳遇楚王,原是梦幻;青溪小姑住所,本就独处无郎。
我是柔弱菱枝,偏遭风波摧残;我是铃芳桂叶,却无月露叶香。
虽然深知沉溺相思,无益健康;我却痴情到底,落个终身清狂。
【评析】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这首诗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非常概括。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独处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读者几乎可以触摸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学以致用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贾生①
李商隐
宣室②求贤访逐臣③,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④,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①贾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②宜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这里指汉代文帝。③逐臣:被贬谪的大臣,这里指贾谊。④前席: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倾听。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是一首七言绝句,绝句由四句构成,其中二、四两句必须押韵。
B.第二句点明“贾生”就是汉文帝所访的“逐臣”,井赞叹其才华无人能比。
C.第三句中“夜半”突出了时间之晚,“前席”表现了汉文帝倾听时的专注。
D.这首诗写汉代事,实际是借古讽今,其思想情感与杜牧的《泊秦淮》相同。
【答案】 D
【解析】 D项“其思想情感与杜牧的《泊秦淮》相同”错误。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两首诗情感不同。
2.第三句中的“可怜”一词耐人寻味,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人可怜什么。
答:
【答案】 ①可怜贾生才华无与伦比,却得不到皇帝的重用(可怜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②可怜自己像贾生一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③可怜天下苍生,因为皇帝关心“鬼神”甚于关心他们(可怜皇帝不关心百姓而关心鬼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含义和效果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反复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然后根据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并抓住关键字词,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结合整首诗歌和具体语境,联系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这首诗第三句中“可怜”即可惜之意,表现出作者对文帝夜对行为的深深遗憾与嘲讽,也流露出作者对贾生(贾谊)怀才不遇的感慨。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可怜皇帝不关心百姓而关心鬼神。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3.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答案】 贾谊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作答要立足于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之上。《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在诗中,用“贾生才调更无伦”一句对贾谊的才能作了高度评价。作者借助贾谊怀才不遇的故事,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4.这首诗运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答:
【答案】 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解析】 本题是对诗文写作手法的考查。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出作者的写法。文章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诗文前两句的叙写突现了朝廷对被贬谪之人的重新作用,是对朝廷作法的褒扬;而后两句则写朝廷与贾谊探讨如何服药求仙的事情,而不去关心民生。用这样的方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据此作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对上述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七言绝句。
B.“君问归期未有期”写出对方询问诗人归期,诗人予以回答,一问一答,语言简括。
C.《夜雨寄北》第三句写出自己当前的苦况,第四句转写自己回乡与亲友相聚的情景。
D.《夜雨寄北》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
【答案】 C
【解析】 C项“第四句转写自己回乡与亲友相聚的情景”对上述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虚写,虚写未来情。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2.“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答:
【答案】 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解析】 考查对诗句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四.阅读《夜雨寄北》,完成后面各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秋”字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秋字点明了季节,也烘托了人物心情。
【解析】 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4.一位评论家说:“两叠‘巴山夜雨’,无聊之极。”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
答:
【答案】 不无聊。前一个“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夜雨,后一个“巴山夜雨”是设想将来与亲人见面畅谈时回味的夜雨。“巴山夜雨”在诗中重复出现,表现出时空的交替,增添了思念缠绵的意味。
【解析】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当然与人的处世态度也有很大关系。根据“巴山夜雨”的词句分析可以得出巴山、夜雨为名词即为所写景物。前一句话表眼前的夜雨,后一个设想将来与亲人见面时回味的夜雨,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五.诗歌赏析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妙处。
答:
【答案】 两个“难”表面似同,义实有别。前一个“难”指难以相见,后一个“难”指分别时心境的痛苦难堪。连用两个“难”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有情人相思难解的愁苦。
【解析】 考查对诗歌的炼字能力。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寄托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相聚的美好愿望的追求。
【解析】 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表达了诗人对相聚的美好愿望的追求。
六.鉴赏诗歌《无题》,回答问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答:
【答案】 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拟题扣住诗歌内容、情感即可。)
【解析】 此题是对诗词主旨的考查,要想正确把握主旨,必须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诗歌。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可以从“相思”的角度入笔拟写题目。
4.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答:
【答案】 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解析】 赏析句子解答时要先明确句子的修辞,分析其作用,还要写出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对偶、谐音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所爱的人的思念。
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6-8题。
无题
[唐]李商隐
重韩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
[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差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6.第一首(无题》中,使用了典故的是哪一句?
答:
7.第二首(无题》中,“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千古名句,用来比喻什么?
答:
8.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韩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层韩深垂的居室之中,深夜女主人公躺在床上心绪不宁,凄清的静夜
令她倍感漫长。
B、“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这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在经历爱情幻灭后,感慨相思无益,不值
得枉费感情,
C.“隔座送钩春酒暖,分营射覆蜡灯红”.写赛会上的热闹情景,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
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
D.“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篷”,解释离开爱人的原因: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了。在秘书省进
进出少。好像蓬草随风飘舞。同时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
【答案】6.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木无郎
7.恋人之间情意默契。心心相通,
8.B(这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虽然明知相思尤益。却痴情到底,哪怕落得终身清狂)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试题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①向晚:傍晚。
②古原:指乐游原,汉宣帝修建的游览地,在陕西长安城南。
(1)诗人“驱车”是因为“ ”,“登古原”是为了
(2)说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答:
【答案】(1)意不适;排遣内心的郁闷
(2)好景不长(难长),盛事难再。
(五)孟浩然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生在盛唐时期,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因此一生并未出仕,以隐士终身。他洁身自好,不乐于趋承逢迎,其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当时和后世文人所倾慕。由于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的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诗风清淡自然,不事雕饰,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诗歌艺术特点:
1.盛唐诗人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风格特点是自然平淡。
2.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
3.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如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诗歌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韵译: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评析:
这首诗寓情于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首联写洞庭湖秋水盛涨的壮阔,一个“平”字,描绘了洞庭湖的浩瀚。颔联是写洞庭湖景色的名句,“气蒸云梦泽”写出了湖的深厚雄浑;而“撼”字,动静结合,突显湖的澎湃动荡,气势磅礴,颈联转入抒情,面对浩瀚的湖水,诗人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此句表明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闲居无事,实在是一种羞耻,想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的意图不言自明。尾联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同时,“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巧妙地掩藏了自己拜谒的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解】:
❶、北阙:《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❷、青阳句:意谓新春将到,逼得旧年除去,青阳:指春天。
❸、虚:空寂。
【评析】: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诗人到长安应试落第,心情很苦闷。他自恃文章好,又得到王维、张九龄的延誉,颇有声名,以为可以仁途畅达。不料落第,使他大为苦恼,只好归隐。《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日: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读来韵味无穷。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解】:
❶、过:拜访。
❷、具:准备。
❸、场圃:农家的小院。
❹、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解】:
❶、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晋陶渊明曾渭高朋曰: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后多以三径指退隐家园。
【评析】:
此诗或以为崔国辅所作。
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在长安落第之后写的,寄给名叫远的僧人,报告客居逢秋的苦情,诉说欲隐无处,欲仕非愿,进退两难之苦。诗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开头写自己之所欲,但苦于“无资”,想从仕,又非所愿,于是记怀“东林”“我师”。壮志不能实现,自然就衰颓,于是对凉风、闻蝉声,就要“益悲”了。这种不加润色的白描手法,抒发了内心悲苦,读来觉得明朗直爽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解】:
❶、沧江:同“苍江”
❷、建德:今属浙江,居桐江上游。
❸、非吾土: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
❹、维扬:即扬州。
❺、海西头:扬州近海,故日海西头。
【评析】:
这是旅中寄友诗。全诗写江上景色和旅途悲愁,表现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之意,流露出奔波不定、颇不得志之情。开头两句有造作雕琢感。“急夜流”三字,若直说“夜急流”更顺畅得多。然而三、四两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却是随手拈来,清新诱人,江上夜色,如置眼前,足见诗人何等大手笔。
诗的前半写景,后半写情,以景生情,情随景致,景情揉合,景切情深,撩人情思。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解】:
❶、违:分离。
❷、当路:当权者;
❸、假:宽假,优容的意思。
【评析】:
这首诗应是作者离长安时的作品,主诉怨悱。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
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解】:
❶、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
❷、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
❸、迷津句:《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
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❹、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评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莽,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解
❶、荠:野菜名,这里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林的细小。
❷、重阳节:旧以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风俗。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 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 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 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 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 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 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 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 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 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 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 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 一作:终)
译文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注释
❶山光:傍山的日影。
❷池月:池边的月色。
❸东上:从东面升起
❹开轩:开窗。
❺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❻恨:遗憾。
❼感此:有感于此。
❽中宵:整夜。
❾劳:苦于。
评析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夏日怀人诗。思念友人怀人,无疑是这首诗最重要的主题。也正因为这份思念,周围的一切才都变得温柔美好起来。
夏日的夜晚什么都好,就是缺了一个好朋友。诗人由眼前的美丽清凉的黄昏夜景,“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不经意间就想起了好久不见的辛大,于是抚琴弹奏,一诉思念之苦。从前在一起的时光,多么快乐,你懂我指尖的琴声,我懂你眼中的风景。如今天各一方,再也没人能听懂我指尖的琴声,读懂我眼前的风景了。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这两句是说,山头的霞光,忽然落下了西山;池上的明月,渐渐升起在东山之上。这是通过视觉来写“南亭怀人之时间”。落日黄昏,月上柳梢,常常最容易唤起一个人的思念。日月倏忽,光阴似箭,诗人对于辛大的想念却不曾减少半分。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两句是说,披散头发,正好乘着夜夕的清凉;打开轩窗,闲卧令人心情舒畅。这是通过触觉来写“南亭怀人之状态”。“散发”,是一种放松的状态;“开轩”,也是一种放松的状态。这种舒服的状态,正是由于周围舒适的环境带来的。这就从侧面写出夏日到来的美好与期待。
教材选入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学以致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涵虚混太清 涵: 虚: 太清:
(2)欲济无舟楫 济:
(3)端居耻圣明 端居:
9.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颈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诗歌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的心意,但表达却十分委婉、含蓄。
10.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答案】
8. (1)涵虚混太清 涵:包含 虚:天空 太清:天空
(2)欲济无舟楫 济:渡
(3)端居耻圣明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9.(C)
10.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
衬托出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诗的首联借助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试具体分析。
答:
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赏析。
答:
【答案】
(1)诗人捕捉到落叶、大雁和北风三个最具代表性事物写出了“早寒”特点(3分),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深秋景象突出了“早寒”,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氛围.(2分)
(2)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正面落笔和对面落笔相结合,作者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也从家乡亲人的角度写出了他们对自己的极度思念和迫切期盼.两种手法写出一点即可)
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以景结情亦可.)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从文中找出作者描述的意象,及以此营造的意境便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的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从意象入手,找出作者营造的意境,再从关键词入手″乡泪、客、孤″等词入手;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 一作:终)
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描绘了夏夜南亭纳凉的愉悦,抒发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
B.前四句叙述余晖西落、池月东升的夏夜,诗人解散头发,打开窗户,在幽静宽敞之处躺卧着乘凉。
C.五六两句,从嗅觉与听觉的角度写纳凉所得的爽快感受,阵阵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滴滴露水发出清脆的声响。
D.后四句写夏夜南亭纳凉的遗憾与内心的苦楚。想弹琴,没有知音来欣赏。良宵美景,老朋友辛大却整夜不来共享。
(2)下面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日落月升,写得很有动感,尤其是“忽”“渐”两字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B.三、四两句中的“散”“闲”两字,是顺手拈来的词语,不含言外之意。
C.七、八两句,巧妙地镶入钟子期与俞伯牙之间“高山流水”的典故。暗示诗人与朋友辛大之间的知音关系。
D.结尾两句交代作诗缘由,抒发了对辛大的怀念之情,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答案】(1)A.(2)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A:理解不正确.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改为“对好友的怀念”;
B:理解正确;
C:理解正确;
D:理解正确;
故选:A.
(2)赏析诗歌要从语言,写作手法,情感多方面入手.三四两句中的“散”“闲”两字,是顺手拈来的词语,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所以不含言外之意说法不恰当.
A:赏析正确;
B:赏析不正确;将“顺手拈来”改为“精心锤炼”,将“不含言外之意”改为“意蕴丰富”.
C:赏析正确;
D:赏析正确.
故选:B.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秋登兰山高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歌。
天边树著荠,江畔洲如0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友人张五的,首联“隐者自怡悦”表现了作者关于张五隐逸生活的神往之情。
B.诗人登高而望,看北雁南飞,渐渐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傍晚时分,不由有行迁就木的幻灭之感。
C.固然靠近傍晚,但作者看到“清秋”之中仍有俊秀之景,由此从伤心中走出,生发出兴致。
D.“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顾初步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示了对张五的想念,进而显示出友谊的诚挚
E.这首诗文字朴素,感情诚挚,用极洗炼谨慎的语言,描述了登高所见的清秋黄昏风景。
(2)有人评孟诗“谱淡而味终不薄,结合"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歌。天边树若界,江畔洲如月。“四句,说说这几句诗是如何体现”言浅意深”的。
答:
【答案】
A.“作者对于张五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分析有误,从题目“登兰山”以及首句“北山白云里”就可以知道,作者是自己登上兰山,思念友人有感而发作此诗,故“隐者”也是指诗人自己;B.“不禁有行将就木的破灭之感”分析有误,从“心随雁飞灭”是说诗人的心绪是随着大雁飞去而飘远了,从“愁因薄暮起”可以知道作者在这种黄昏中生发出淡淡愁绪。而“破灭之感”程度太重,与整首诗怀念友人,淡淡愁绪的意境不合;C.“由此从愁绪中走出”分析有误,开篇点题为“自怡悦”,全诗都在一种比较闲适的氛围中展开。但是有“愁因薄暮起”一句,可以说作者在黄昏之中有一些愁绪,只是没到“悲伤”这种程度。故选DE。
(2)这四句写的是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远看天边的树林活像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这几句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语言也较为平实,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这是“言浅”。但是其表现出的意境却非常的深远。这样的景致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氛,又是一种大自然美丽景色的一种自然的呈现。字里行间中,蕴含着作者对于这样的农村生活的一种赞美与向往,情景交融,在对农村傍晚美景的刻画中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是“意深”。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解】:
❶、违:分离。
❷、当路:当权者;
❸、假:宽假,优容的意思。
(1)诗中显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的句子是?
答: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
(1)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2)既有不忍离别知心朋友,对朋友的留恋,也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及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
初唐(618——713)
主要特点
唐诗酝酿形成时期
代表作家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盛唐(713——766)
主要特点
唐诗的黄金时代
代表作家
田园派一王维、孟浩然;边塞派一高适、岑参、王昌龄
浪漫主义一李白;现实主义一杜甫
中唐(766——836)
主要特点
延续了盛唐气象
代表作家
新乐府运动一白居易、元稹;奇诡诗人一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田园诗人一韦应物、刘长卿、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36——906)
主要特点
诗歌随时代由盛转衰
代表作家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哪天归来,我归期尚未确定,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
先叙事后写景。“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次句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诗人羁旅巴蜀,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
炼字:“涨”字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既写出巴山之水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乡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浓重的愁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表现手法:“何当”表示愿望,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同时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孤寂的心情。
整体感知: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描写身处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寂寥和渴望与亲人、好友团聚的思归之情。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炼字: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别亦难”,第一个“难”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指心境的痛苦不堪,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深沉和缠绵。
表现手法(后句):情景交融,写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直到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烛油才能滴干。
修辞: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春蚕自缚,蜡烛自煎,生命耗尽而爱心不变。
情感:这两句常被用来赞美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年华消逝。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炼字:“但愁”“应觉”均是诗人的猜测之词,担心、怜惜之情尽流于外。“云鬓改”“夜吟”指因相思之苦,青春年华消逝,夜不成眠。“月光寒”不仅指月光的清冷,还指诗人孤独的心境。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恋人。
诗人希望青鸟传信,借缥缈的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相互关切之情,惆怅而又伤感,也流露出无法常相见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无奈。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思恋之歌,写尽离别之痛,相思之苦。全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寓意、借景言情,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此诗绵缈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汉文帝求贤,在宣室召见被贬的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①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②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虚”者,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整体感知: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
首联写有约不来的怨思,上句说负约,下句写梦见醒来已经天明。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像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
颔联写远别,上句写远别思念成梦,下句写醒后寄书。
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记忆中。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
颈联写往昔爱情生活成了幻梦,上句写褥衾可见,下句写香帐可闻。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末联写其人已远,情虽深挚,也不得不恨。
暗示她日久思念的意中人其实和她相隔并不遥远,也许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呢,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会合罢了。
整体感知:这一首诗借一个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相思无望的苦闷,表达了诗人对流光易逝,青春虚度地感慨以及抱负与追求难以实现的怅惘感伤之情。诗中叙说了一个青年女子在一个初秋的夜半缝制罗帐时,不仅想起了很久前和意中人的一次偶然相遇,接着叙述了这次相遇之后的无尽相思以及期待再相遇的心境。本诗心理刻画细腻,感情真挚深厚,尤其象征、暗示等手法的运用,使主题显得更加含蓄蕴藉,寄寓深远。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2中考语文已考地区名著阅读最全汇总学案,共23页。
这是一份名著《儒林外史》阅读引导+内容梳理 2023中考复习名著专题,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了解“讽刺”的历史;,欣赏“讽刺”的手法,领会“讽刺”的精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名著阅读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虎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