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授课课件ppt
展开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借鉴。
了解中国建筑中的文化内涵,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同学们,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一代代、一朝朝的文明发展史中,先辈们为我们留存了许许多多包含文化内涵的建筑群,同学们能想到哪些呢? 同学们都很熟悉这些建筑,那大家说说看,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 不同的建筑,你们谈起的特点却又相似之处,是因为这些建筑物表现出了相同的特征。“特征”就是指事物外表或者形式上独特的象征或标志。今天,我们要学习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小论文,随着他的介绍去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基础·预习探索·走近作者
梁思成 (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他是为中国古建筑文化醉心的理想者,为建筑遗存执殳的前行者,更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讲述者,中国建筑史研究与探索道路的开创者。
基础·预习探索·新知导学
①厢( )廊 ②墁( )地③屋檩( ) ④接榫( )⑤额枋( ) ⑥水榭( )⑦穹( )窿 ⑧琉( )璃⑨抱厦( ) ⑩辉煌( )
辨词义(1)典范·典型 (2)汲取·吸取
“典范”强调其示范性,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典型”强调其代表性,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汲取”本意是从井里打水,对象一般是知识、力量、精华等。“吸取”侧重于因吸收而采纳、取用,对象一般是经验教训。
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信息,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1 至 2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 3 至 13 )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第三部分:( 14 至 17 )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第四部分:( 18 至 20 )作者最后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
①由整体到局部②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探究九大“特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①个体建筑构成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作诠释)②群体建筑构成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举例子 打比方)
③结构方法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④斗拱出示斗拱图片。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列图表 举例子 摹状貌 下定义)
⑤举折、举架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下定义 摹状貌)⑥屋顶的装饰作用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作比较 引用)
⑦颜色的选择——朱红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举例子 作比较)⑧部件的装饰作用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举例子)
⑨建筑材料的装饰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作诠释)
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比喻为“词汇”和“文法”,怎样理解?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从装饰到位置,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在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特征及各民族“可译性”问题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家能不能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并谈谈你们的理解?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①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①以“帷幕”比喻墙壁,②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①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②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除却装饰,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 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已发现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脊脊端与后世鸱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这类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
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认知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尚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
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题材,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片形三类。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则缺少统一制度规范,可发挥空间大,呈现出物象杂陈的面貌。 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巨,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唐代除有大量兽面脊头瓦发现以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仙人走兽”实物。然而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始,就有若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仙人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
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中,还普遍出现了在建筑正脊、角脊、前檐瓦面上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以为装饰的做法,使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同时起到瓦钉的作用,这也是东汉明器与九原岗北朝壁画中叶片形钉帽的造型延续。 北宋后期,“仙人走兽”的面貌已与明清时比较趋近,这应当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演进后制度化的结果。两宋绘画中的亭台殿阁上,皆形象地描绘了包括各类走兽在内的脊饰。
经历了北宋时期定型和金元时期的发展,脊兽的使用到明清时更趋制度化,造型上也发生了新的改变,既不似魏晋南北朝模印的质朴风格,也不似唐宋堆塑的夸张风格,而是呈现出高度程序化的特点。其制作趋近于在方整的空心砖上加以雕饰,大型吻兽则用数块空心琉璃砖拼合,体块感十足。类型方位虽大致继承了前代,但对宋式脊饰中浓郁的民间性加以调整,追求庄严整肃,以见“威仪”。明清是古代集权制度加强的时代,这在微观的建筑装饰上也体现出来。
悦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不同时期,“脊兽”装饰的发展阶段、发展规模以及样式等。
本文既从专业的角度详尽地向大众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又能够关注到科普文学中的文学性,大量比喻的使用使得描述更加的生动形象,让传统建筑的样式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3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8* 中国建筑的特征集体备课课件ppt</a>,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目标,审美目标,文化目标,语言目标,素养·目标导学,情境·激趣导航,基础·预习探索,正字音,文本·重难探究,主题·群文悦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3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配套ppt课件</a>,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结构脉络,研读赏析,交流释疑,深度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3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8*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堂教学课件ppt</a>,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究对象,研究方向,个体建筑构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诠释,群体建筑构成,鸟瞰故宫,举例子打比方,结构方法,柱子支撑的亭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