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任务驱动一 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资讯概览]
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其父梁启超。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先后在清华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研究建筑。1946年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去世。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曾主持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中国艺术雕塑篇》《中国雕塑史》等。
任务驱动二 深思精析·走进时代
[资讯概览]
写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年,一些人主张拆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情境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但依然没能阻挡住北京旧城改造的脚步。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把北京的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都拆了。现在,全国各地的情况基本一样,老建筑被拆除,越来越少;新建筑越来越多,到处高楼林立。对此,你有何看法?
任务驱动三 常识博览·开拓视野
自然科学小论文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地猜测和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三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在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入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任务驱动四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一、读准字音
(1)墁地( ) (2)帷幕( )
(3)接榫( ) (4)穹隆( )
(5)如翚斯飞( ) (6)额枋( )
(7)脊吻( ) (8)琉璃( )
(9)轮廓( ) (10)水榭( )
二、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大同小异:
(2)喜闻乐见: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3)今年春节晚会,人们喜闻乐见了一些大腕人物,但也有部分观众认为这台晚会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
辨析:
Ⅱ.易混辨析
1.装饰VS妆饰
2.体裁VS题材
3.一副VS一幅
【阅读鉴赏】
[NO.1文本初读]
阅读全文,补写下面表格中的空缺处。
【阅读鉴赏】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把握文本内容与结构
[学习策略] 阅读时要注意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并理解作者阐述的观点和作者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目的,注意把握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阐述建筑原理时遵循的逻辑顺序及材料安排的技巧。
1.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时,是按照什么逻辑顺序展开的?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
2.怎样理解梁思成在文中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3.梁思成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任务驱动二 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学习策略] 阅读这篇文章,体会科技说明文的特点,注意分析文章采用的说明方法以及如何用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4.第19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5.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作者是怎样用“语言和文学”来比喻建筑学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根据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6.试分析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1)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2)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
7.(素养提升)请就你所熟悉的建筑,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其特点,不少于200个字。
任务驱动三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纵览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末“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影响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B.“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技术上”指中国建筑结构上的特点,“艺术上”指中国建筑装饰上的特点。
C.第10段引用《诗经》里的句子,用事实说明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装饰性,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D.作者介绍的中国建筑九大特征中,(二)(三)(四)(五)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属于装饰特征,(一)既涉及结构特征又涉及装饰特征。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民族先创造建筑法式,后形成沿用的、固定的惯例。
B.中国建筑既有共同的一贯风格,也有独特个性。
C.梁、柱、枋等是构成建筑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D.建筑的“词汇”“文法”源于长期的建筑实践。
10.下列对“中国建筑的‘文法’”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它在建筑方式上呈现出“五种典范”。
B.它是中国建筑一直遵循的固定的法式。
C.它有助于中国建筑共同特点的形成。
D.它只是个别地方的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1.阅读第5段,说说中国建筑中被称为“一‘所’房子”的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要分析。
12.第12段在介绍第(八)个特点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NO.3思维拓展]
对于本文的题目,有人说不好,过于笼统;有人说逻辑严密,具有专业性。你怎么看?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实践探究】
[写作指导]
运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中国建筑的特征》尽管是一篇科学论文,但是作者没有用高深的理论来阐释,而是大量采用打比方的方法力求将大家陌生的事物说清楚,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明白,使文章读起来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打比方把事物说得生动形象呢?
(1)打比方要新鲜、贴切、不落俗套,要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如: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将“石拱桥”比作“虹”,准确地介绍了石拱桥的结构特点,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②它(人民英雄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将“纪念碑”比作“顶天立地的巨人”,贴切而又形象地说明了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
(2)运用打比方时要注意语言色彩,被说明事物的特殊性与用来作比的事物的本质特征要保持一致。如下面介绍东北虎的例子:
东北虎是肉食性动物,它身上最厉害的武器就是锋利的爪和犬齿。它的爪长达十多厘米,伸缩自如,比钢刀还利,就是牛皮也禁不住它一抓;犬齿长6厘米,是撕碎猎物不可缺少的“餐刀”;虎的舌头上有很多尖锐的刺,适于撕咬。趾垫和掌心的肉垫,像海绵似的柔软,使东北虎走起路来像猫一样,无声无息,敏捷而富有弹性。……这是它们身体条件上的优势,而它们的捕食本领也比狮子高明,常采取静伏、潜行的方式,好搞突然袭击。它的一声长啸,会吓得许多动物伏地不动,然后使用扑、掀和剪等方法来捕捉。虎的一扑很厉害,能远扑七米之外,跃高2米,一掌可以击倒一只鹿。它的尾巴就像一条铁棍,“一剪”可以打断动物的腰和腿。
作者在介绍东北虎的特点时,把它特有的“趾垫和掌心的肉垫”比作“海绵”,把“尾巴”比作“一条铁棍”,这些比方是从东北虎身体的各个部位在捕捉食物时的不同作用的角度进行说明的。恰当地运用打比方,可使事物形象可感,鲜明生动。
[针对练笔]
请你选择一种动物作为说明对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段说明的文字。200字左右。
[类文赏读]
eq \a\vs4\al(主题导读)
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每种不同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进入新时代,如何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建筑的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是一个富有意义的命题。
一、美文悦读
路亭
柯灵
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①
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②
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霭霭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③
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齿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里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两副对联,记得其中的一副是:
山色湖光,四时佳兴。
早南晚北,廿里官塘。
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稍安毋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不过疲倦的行人,谁也不计较这些。④
“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⑤
(选自《柯灵散文集》,有删改)
eq \a\vs4\al([赏一赏行文亮点])
①开篇写故乡路亭的简陋之貌,表达对路亭所代表的生活的深深眷恋,增强文章的现实感。
②这两段围绕路亭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展开叙述,以不同的行人在路途中的状态,具体叙说路亭的功用。
③具体展示出路亭在不同地理位置都有着与周围环境和行人的和谐之美。
④这两段文字用老家的路亭佐证了路亭布局之美,点明其建筑讲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表达对老家路亭深切的怀念。
⑤收束全文,点明中心。赞美“造凉亭”的善举,同时对“路亭迟早会彻底消失”感到惋惜,渴望把路亭的风貌和品质写进建筑史。表达对路亭的怀念,寄寓了深切的人文情怀。
eq \a\vs4\al([记一记文本美句])
①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②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
③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
二、思辨阅读
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統,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有删改)
eq \a\vs4\al([深度思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建筑成就举世瞩目,人民大会堂等北京十大建筑堪称经典之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一批现代建筑充满时代气息、美轮美奂。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奇葩建筑”,贪大、媚洋、求怪、趋同、逐奢等乱象不断冲击社会公众的审美底线,引发人们强烈吐槽。
对此,你是怎样认识产生这种乱象的原因的?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情境活动]参考示例:(看法一)应当拆除老建筑,再建新城区。中国的古代建筑有自身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中国的古建筑普遍高度较低,单位面积上所承载的人口数量少,无法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此外,中国古建筑大多是木结构的,不易保存。常年的维护需要大量资金,这部分财力完全可以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看法二)应当保留老建筑。建筑是立体的诗,是凝固的艺术,是历史的坐标。一个地区的建筑应该各式各样,年代和状况也应各不相同。老建筑对于城市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老建筑在,记忆就在,人们对建筑的感情就在。个中原因,就是缘于这些老房子是历史的缩影和见证,它们是文明延续的载体和象征,更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宽容、博爱精神品格的展现。借用阮仪三先生的一句话——老建筑是给城市留了条“回家的路”。
(看法三)我国城市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因而城市发展呈现“城市化”与“城市老化”共存的特点。而盲目拆建会带来严重的资源能源浪费、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破坏等问题。因此,应建立起综合评价体系,从历史价值与城市历史风貌价值两方面对老建筑进行判断,评估延长建筑寿命的可能性及经济上的可行性。而适应性的建筑再利用是对既存建筑的最好保护。合理地利用开发老建筑,不断赋予老建筑新的功能,老建筑就会返老还童。
任务驱动四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一、读准字音
(1)墁地(màn) (2)帷幕(wéi)
(3)接榫(sǔn) (4)穹隆(lóng)
(5)如翚斯飞(huī) (6)额枋(fāng)
(7)脊吻(wěn) (8)琉璃(liú)
(9)轮廓(kuò) (10)水榭(xiè)
二、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2)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3) 辨析:“喜闻乐见”不能带宾语,“大同小异”必须有比较的对象,这两个成语均使用不当。
[NO.1文本初读]
①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 ②风格和手法 ③“可译性”
[NO.2文本精读]
1. (1)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先由建筑物的主要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做了清晰的介绍。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
(2)作者按这样的说明顺序介绍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原因在于这样的顺序和人们观察建筑物的顺序是相同的。人们观察建筑物,总是先看到建筑物的外观、整体组成,然后看建筑内部结构和装饰细节。所以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时先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再介绍其结构,最后介绍具有装饰作用的建筑构件和材料。
2.①“文法”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的规定,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②“可译性”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3.梁思成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不是仅仅要人们了解其特征风格和手法,而是要告诉人们中国建筑风格独特,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启迪我们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4.①举例子 ②作比较 ③作者运用这些说明方法,阐述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使原本抽象的专业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增添了科学类文章的文学性。
5.①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②建筑或建筑群 ③山亭、水榭等 ④使说明对象鲜明生动,使所讲道理浅显易懂。
6. (1)“至迟”强调最晚截止时间,“已经”点明了这个体系形成的时间之久,“基本上”是大体上的意思。这几个词语准确、严密,很有分寸感,符合科学论文的语言特点。
(2)“大量”“尽量”分别以其模糊性准确说明了“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的广泛性,语言准确、严密。
7.我的家住在乌镇北栅。那里有小桥,有流水,当然也少不了人家。家乡的房屋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些房屋全部都是砖木结构的。顶上盖着灰色的瓦片。如果你走进去一看,更是别有风味。地上铺着石板。长长的木板把空间隔成了一个个房间。天花板上面雕刻着许多图案花纹。上面的梁上有一条条突出的木条,上面也雕刻着许多图案花纹。再往里走一点,你就会看见一个用木头做成的楼梯。它一般非常陡,胆子小一点的还会吓得不敢走。走进厨房,你会看见有一座很大的灶头,它是用来烧饭炒菜烧水的……灶洞旁边放着许多硬柴和软柴。走到院子里面,你就会看见一根粗大的毛竹横在上面的墙上,上面挂着要晒的衣物。院里还种着各种花草树木。有时,小鸟会飞到树上来“吱吱喳喳”地叫,真可谓是鸟语花香!
我家乡的房屋是多么纯朴,历史是多么悠久,我爱家乡的房屋!
8.D【解析】(一)(二)均既涉及结构特征又涉及装饰特征,属于总体特征。
9.A【解析】“后形成沿用的、固定的惯例”理解错误,由原文“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可知,“文法”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并非“沿用的、固定的惯例”。
10.C【解析】A项,“五种典范”张冠李戴,由原文“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可知,“五种典范”是希腊、罗马体系创造的,而非中国的。B项,“固定的法式”理解错误,由原文“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可知,“中国建筑的‘文法’”有灵活性,并非固定的法式。D项,“个别地方的精神条件下的产物”理解错误,由原文“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可知,应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1.①中心性: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②对称性:左右均齐对称。③朝阳性:主要房屋一般采取向南的方向。④主次性:主要部分有砖石墁地,次要部分种植树木花草。
【解析】文章第5段共5句话,分别说明了中国建筑中被称为“一‘所’房子”的建筑的特点。抓住每一句中的关键词加以概括分析即可。注意答题时要先概括出特点,然后加以简要分析。
12.①举例子。举出“梁头”“额枋”“昂”等实例来说明阐释,给人以具体的印象。②打比方。用“桃尖梁头”“蚂蚱头”“霸王拳”“六分头”“菊花头”等来形容构件的形状图案,高度赞扬了中国建筑体系所具有的装饰特征,使文章意趣盎然。
【解析】由文章第12段的关键词“例如”可知,本段在介绍第(八)个特点时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经过加工而取得的高度装饰效果有了具体直观的认识;由文段中的“桃尖梁头”“蚂蚱头”“霸王拳”“六分头”“菊花头”等构件的名称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构件的形状图案形象生动,更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NO.3思维拓展]
(观点一)本文题目起得好。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定语逻辑严密。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观点二)本文题目过大。“中国建筑的特征”一题,没有时间的限制,就应纵贯古今,而文章内容明显不包括现代建筑的特征。因此,在“建筑”前加“古代”一词更合理。
(观点三)有文不对题之嫌。文中所谈的建筑特征并非所有建筑的特征,比如桥梁、道路、城防也属建筑领域,而文中并未涉及这些方面的建筑特点,因此应在“建筑”一词前加适当的定语。缩小题目的外延,才能更切合文章的内容。
【实践探究】
[针对练笔]
孔雀那小巧的头上像插着几朵翡翠花,展开的彩屏像一把巨大的羽毛扇,一个个黑环,黑、绿、黄相间,像是无数只大眼睛。只见一只花孔雀把尾巴抖得哗哗响,那漂亮的尾巴就像仙女手中的彩扇,慢慢散开,又像透亮的珍珠撒在它身上,非常美丽。孔雀飞起来就如同一朵绮丽的绿色彩云,从山顶上飘过。只见花孔雀拖在尾后的长长的羽毛都挺直起来,围成一个圆圈,像一把五颜六色的大花伞,又像一块圆形的彩缎。孔雀开屏时,犹如一把碧纱宫扇,尾羽上那些眼斑反射着光彩,好像无数面小镜子。那儿的孔雀多得出奇,路边上,野地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好像美人儿拖着翠色的长裙子,四处闲游,根本不避人。
[类文赏读]
二、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如今城市建筑之所以乱象丛生,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文化自信,同时也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一些地方以权代法的决策者、唯领导马首是瞻的设计师、将可行性研究做成“可批性”研究的职能部门,都难辞其咎。但究其根本,城市建筑乱象暴露的是扭曲混乱的价值标准和陷入迷茫的文化传承,反映出我国建筑行业缺乏文化自信。治理城市建筑乱象,关键是确立文化自信,推动建筑文化在中国文化序列中展现独特魅力和厚重底蕴。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中华古代文化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最高目标是安居乐业”的呼声,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指明方向;是他搏尽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虽屡战屡败,却痴心不改。梁思成,一代建筑学家,倾尽心血书写出建筑文化的绚丽篇章。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事迹。
2.把握文章内容、阐述事理的逻辑及材料安排的技巧。学习用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事物的方法。
3.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风格特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本原句
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的装饰效果。
辨析
“装饰”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妆饰”指打扮或打扮出来的样子。
即境
活用
我们正在一家装饰一新的店里闲逛,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迎面走来,原来是好久不见的阿娇。今天她的妆饰不同往常,少了些妖娆,多了些清新。
课本原句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
辨析
“体裁”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一般指作品的外在形式。“题材”是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即境活用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很多长篇叙事诗都是以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为题材的,被搬上荧幕后,深受广大观众好评。
课本原句
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
辨析
“一副”常用于成套或成对的东西;有时也用于人的样子、面部表情等。“一幅”表数量,常用于修饰布帛、图画等;也用于景物,犹一片。
即境活用
看到眼前这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设画卷,前来考察参观的各国友人都露出了一副震惊的神色。
段落层次
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1~2段)
从① 两大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地位
第二部分(3~13段)
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第三部分(14~17段)
探讨中国建筑的②
第四部分(18~20段)
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③ 问题,并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对应内容
说明方法
表达作用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类比
③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①
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②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效果
词汇
①
④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和惯例
文章
②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③
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30_t4/?tag_id=42" target="_blank">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a>,共10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30_t4/?tag_id=42" target="_blank">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a>,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新课,导学基础知识,总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30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a>,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