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8*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内容ppt课件
展开简历: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省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其父梁启超。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硕士学位。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1932-1946年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中国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中国战区文物维护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系主任。1948年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作品:《清式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中国艺术雕塑篇》《中国雕塑史》。
评价: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自然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二是科学性。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和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三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要在自然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入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1931年9月,在创立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的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给加线的字注音①接榫(sǔn) ②遵循(xún) ③垂脊(jǐ)④点缀(zhuì) ⑤创伤(chuānɡ) ⑥轴线(zhóu)⑦帷幕(wéi) ⑧穹窿(qiónɡ) ⑨框架(kuànɡ)⑩戗兽(qiànɡ) ⑪斗拱(ɡǒnɡ) ⑫琉璃(liú li)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末“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周边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同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表明中国建筑体系影响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二、阅读课文第3~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第10自然段中对屋顶的介绍采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案:运用比较的手法说明其他建筑体系对屋顶的不重视。同时进行了引证说明,在我国《诗经》中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形象地展示了屋顶像振翅欲飞的鸟一样,这种装饰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
3.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展开?
答案:(1)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2)结构特征:(三)结构方法,(四)斗拱,(五)举折,举架。(3)装饰特征:(六)屋顶。(七)用色,(八)构件,(九)用料。
(4)作者按这样的说明顺序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原因在于这种顺序和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是相同的。人们观察一个建筑物,总是先看到建筑物的外观、整体组成,然后才看到内部结构和建筑的细节,所以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时就是先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最后介绍具有装饰作用的建筑装饰部件和用材的装饰性特点。
4.请说说中国建筑中称为“一所房子”的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由若干座被称为“所”的建筑物和与之有联系的建筑物围绕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左右成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主要部分以砖石墁地形成户外空间;空闲的地方有时栽种花草。
三、阅读课文第14~1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这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主要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确切明了,富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四、阅读课文第18~20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中的“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
答案:作者指出,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7.文章结尾处,介绍研究的参考资料,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介绍研究所需的参考资料,可以窥见作者的知识渊博,治学严谨。
问题一:结合文中关于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说法,分析理解为何说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我的观点:讨论:作者认为建筑有如文章一样,也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手法,参照写作的用法,将它称作建筑的“文法”。
每种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构建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法式,遵照这种沿袭下来的法式,结合各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会有区别于别地的建筑式样。虽然有时会存在建筑样式上的雷同性,但从建筑的“文法”和“词汇”上来讲,这些相同的建筑在构件及其关系上是不同的。
从中国的建筑来看,其“文法”是独特的,采用了框架结构法;其“词汇”也是独特的,采用了木结构而非砖石结构,而木材结构的结构方法的运用使中国的建筑区别于希腊、罗马摒弃木结构的建筑体系,同时发展了我国的新建筑。中国建筑的“词汇”如梁、柱、枋等又是独特的,它遵循中国建筑的框架、轮廓等“文法”创造出留传几千年的中国建筑体系。
问题二:作为一篇科技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主要的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可本文有很多句子带有浓烈的抒情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语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观点:(观点一)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
(观点二)21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缺乏科学教育的民族是很难强大起来的,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一个没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人是不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的。梁思成先生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建筑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他的用意就是用强烈的民族情怀感染人们,引领人们进入高尚的审美境界。
作者通过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阐述,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理论,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提出了每个建筑体系有其自身的“文法”和“词汇”,遵照这些法式才造就了世界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展现了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表达了应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建筑的热切愿望。
1.文章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本文线索清晰,主次分明。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过程系统有条理。以数字标号引领文章,层层阐述,娓娓道来,不会让人产生思绪混乱的印象。在论述我国建筑特征时,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层层剖析;在论证建筑“文法”和“词汇”在各种建筑中的差别及运用时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写作手法交叉使用,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2.准确、精当的语言。
作为一篇要发表在论文期刊上的论文,作者特别注重文章的用词。在对特征、定义的诠释过程中,作者自始至终力图以最简洁最精当的语言给以清晰明确的阐述,不模棱两可。同时,文章中关于建筑论说中,援引的建筑术语也都做到了准确、普遍。
本文将深奥晦涩的建筑语言转化成深入浅出的叙述说明,对每一建筑构件进行缜密细致地阐释,将建筑物的整体和构件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但文章对于理论的阐述,不是始终以理论的说教传授,而是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尽量做到语言浅近,使理论形象化,使陌生的东西以熟悉的面孔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如建筑中的规律和手法,作者比喻成为建筑的“文法”等。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背景图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导入,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科普说明文阅读指要,走进作者,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关键句画一画,理解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统编版8* 中国建筑的特征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8* 中国建筑的特征图片ppt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学习,文本研读梳理,课堂素养探究,课外阅读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配套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字音识记,喜闻乐见,大同小异,结构图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