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精品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要求学生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从古至今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使用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或是通过与不同事物进行比较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要求学生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要求学生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的位置和特点,能够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内容要点说明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概括地表达了人类从古代到现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教材图1.5中①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球、③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④地球卫星影像四幅图的顺序表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逐步提升的过程:从古代人立足地球上的直觉认知,到根据太阳、月球的形状推测,再提升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最后凭借人造地球卫星影像获得直观认识。可见,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在于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地球是个球体,这个球体有多大?说明球体的大小,必然要涉及半径、周长和表面积。教材图1.6中标示了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 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由于地球的形状不是正球体,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运用人造地球卫星等空间技术,科学家能很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约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 378千米,两者相差约21千米;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约长40米。由此可见,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过,就巨大的地球而言,这些差异是微不足道的。
3.“活动”主要依据课标要求的“地球大小”内容设计。针对“认识地球的大小”这个“活动”主题,教材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把地球与不同事物作比较,进行简单换算,目的是使学生感知地球之“大”。为了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计算,“活动”所选事物的数据均为约数。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是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也是地理学习的好帮手。观察与使用地球仪,必须了解旋转轴“地轴”。确定了地轴,便可知该轴与地球表面有两个相交的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这是教材图1.9示意的主要内容。南北极的确定是在地球仪上建构经纬网系统的基础。
2.教材中安排了“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是落实课程标准中“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这一条“内容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教材给出了制作地球仪的材料、建议和详细的制作步骤。学生在制作地球仪的过程中可加强对地轴、极点、赤道等的认知,为后续学习经纬线和经纬度,以及地球运动等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提问】你觉得地球是什么形状?
【学生活动】观看地球卫星照片,说出地球的形状——球体。
【过渡】“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追随前人的脚步,学习“地球与地球仪”。
新课学习
【承转】那么,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究竟经历了怎样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你能分享所知道的一些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中的事件吗?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所收集到的资料和教材图1.5,开展“讲历史”——说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中的一些事件。
【小结】从“天圆地方”到“从太阳、月球的形状推测”,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卫星影像”,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逐步提升的过程: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过程,是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地认识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承转】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可以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学生活动】(1)根据教材图1.6,找出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
(2)完成教材“认识地球的大小”的活动,通过计算,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以及太阳和月球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小结】地球的大小不仅可以通过数字描述(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还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描述(与太阳相比,地球较小,但与月球、人类相比,地球较大)。
【承转】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让地球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学生活动】观察手里的地球仪,找一找、说一说地球仪上有什么。
【小结】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展示】学习资料:①教材图1.9;②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的空白图。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图1.9,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以及赤道。
在“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的空白图中的对应位置,填写相关地理事物的名称(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以及赤道)。
【小结】地球仪上有很多经线和纬线,它们构成了经纬网。认识经纬网首先要认识地轴,以及地轴与球面相交的两个极点。但是,地轴、经纬线在地球上实际是不存在的。
【承转】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常用的工具,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组内讨论、成果展示,攻克本课重难点内容。
准备材料:泡沫球、铁丝(约20 cm)、胶布、橡皮泥、毛线、胶水、剪刀等。制作要求:
①绘制至少一条纬线、一条经线,并用文字标注(也可适量增加);
②标注地轴、南极、北极;
③可以按照自己的创意,对模型进行美化。
制作步骤:
①读教材第14页“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2)至(5)的步骤。
②在教师指导下制作地球仪模型。
③分组讨论、完善所制作的地球仪模型,展示介绍所制作的地球仪模型,并互相评价。
课堂总结
【讲述】回顾“地球和地球仪”这节课,我们追随前人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还制作了简易的地理学习常用工具——地球仪,认识了地球仪上的地轴、南北极、经纬线。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经纬线、经纬度,以及利用经纬网定位。
板书设计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获奖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4958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获奖第1课时教案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学生活动,学习活动,布置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一等奖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4957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一等奖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陆地地形,学生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开课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4956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开课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地球的公转,学生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