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六单元教案
展开1.正确读写文中重点字词,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2.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3.分析大圣和小圣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5.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2)分析大圣和小圣的形象特点。
(3)品味文章语言的妙趣横生。
2.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情节发展的关系。
(2)体会古典文学的丰富想象力,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都深受大家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圣施威降大圣》就是选自《西游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看看小圣和大圣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激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中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小说家。他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神话故事,多才多艺。但在科举中屡遭挫折,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书。
2.故事背景梗概
花果山仙石孕育一石猴,石猴觅得水帘洞被群猴拥戴为王。数年后,石猴拜菩提老祖为师,获名孙悟空,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又向龙王讨得金箍棒,后大闹天宫。玉帝令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去捉拿孙悟空,孙悟空两度打败众天神。于是,观音推荐小圣杨二郎擒拿孙悟空。本课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
掣(chè) 淬(cuì) 规模(ɡuī mó) 觅(mì) 吆(yā) 踪(zōnɡ) 庙(mià)
提(dī) 拽(zhuài) 擎(qínɡ) 钳(qián) 愕(è) 箍(ɡū) 鹚(cí) 嗛(xián)
猢狲(hú sūn) 鹞(yà) 鹭鸶(lù sī) 鹳(ɡuàn) 鳜(ɡuì) 鲂(fánɡ)
撺(cuān) 鸨(bǎ) 樗(chū) 蓼汀(liǎ tīnɡ) 躘踵(lónɡ zhǒnɡ)
哄闹(hōnɡ) 哄骗(hǒnɡ) 起哄(hònɡ)
更加(ɡēnɡ) 更迭(ɡēnɡ)
提防(dī) 提高(tí)
2.形近字
青(鹞) 瑶(瑶池) 鳐(鳐鱼)
廖(廖国) 蓼(蓼汀) 寥(寥廓)
喧(喧哗) 暄(寒暄)
3.词语解释
法象:指神妖做法时变成的形象。
掣:抽,拿。
只情:只管,只顾。
断:一定。
文书:指公文、书信、契约等。文中指祭祀用的文章。
良愿:愿望,宿愿。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提防:小心防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了孙悟空与二郎神等众位神仙打斗的过程,其中孙悟空不断变化,二郎神随之变化并设法降服孙悟空的故事。
2.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变。
五、梳理故事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梳理故事经过,并与同桌交流。
明确:二人的斗法过程为:小圣与大圣激战,由于妖猴惊散,大圣无心恋战,迅速逃离战场;二郎真君与大圣斗法变化,大圣冒充二郎真君,最后被围。
大圣与小圣的变化争斗共几处?分别是什么?
明确:
①法天象地的争斗。
②大圣变麻雀儿,小圣便变饿鹰儿扑打。
③大圣变做大鹚老冲天,小圣便变大海鹤来嗛。
④大圣变鱼儿潜游,小圣变鱼鹰儿捕捉。
⑤大圣变水蛇,小圣变灰鹤来吃。
⑥大圣变花鸨、小圣现原身来打。
⑦大圣变土地庙,小圣现原身来打。
⑧大圣变二郎爷爷,小圣现原身来打。
2.二郎神怎么知道土地庙是孙悟空变的?
明确:孙大圣的尾巴在情急之下变成旗杆。旗杆一般立在屋前,但他却将旗杆置于屋后。这让二郎真君发现了破绽。
3.为什么大圣变花鸨之后,二郎神就用原身打,不再变化?
明确:这种鸟像雁而背部有花色斑纹,旧时认为这种鸟低贱无耻,二郎神见他变得低贱,即现原身,取弹弓与他较量。从这一段的变化可以看出,大圣无所顾忌,没有什么成见,也显露出二郎神的矜持与不肯纡尊降贵。
4.课文中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明确:
大圣变作鹚老的情节最吸引人,它写出了大圣逃跑躲避的速度之快,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圣变作土地庙,口做庙门,牙齿做门扇,舌头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想象奇特,妙趣横生,以及悟空的尾巴不好收拾,只得变作一根旗杆,让悟空露出尾巴,突出了悟空的猴性。显得真实而有趣有为。
大圣变作二郎神的情节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在紧张的斗法过程中使故事情节得以舒缓,让人记忆深刻。
六、分析人物形象
在文中画出表现大圣和小圣性格特点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其形象特点。
明确:
(1)大圣:
“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 写出了大圣看到妖猴惊散时惊慌的心理,表现了悟空顾念同类、有情有义的特点,也体现了他机智的一面。
“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着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捏”“藏”“变”“飞”“钉” 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孙悟空的随机应变和神通广大。
“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用六兄弟的慌慌张张来反衬孙大圣的沉着、镇定,侧面衬托出大圣的神通广大。
“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表现了大圣善于动脑、机敏的特点。
“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他坐中间,点查香火……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表现了大圣机智与顽皮的形象特点。
(2)小圣:
“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从“收”“撇”“卸”“摇”四个动词,足以看出小圣二郎神变化之有条不紊、从容淡定,展现出二郎神敏锐、冷静的形象特点。
“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一系列的动词展现出了二郎神观察力强、行动迅速、机智善战的特点。
“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做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二郎神在涧边的心理活动,体现出他对于孙悟空的准确判断,表现了二郎神敏锐、机智、善于动脑的特点。
“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二郎神仔细查看,注意到了旗杆这一不寻常的细节,并迅速识破孙悟空的计谋且果断决定应对策略,表现了二郎神细心敏锐、果敢决断的形象特点。
七、品味文章语言
文中描述的打斗经过,紧张中透着诙谐,所使用的语言,给人妙趣横生的感觉。请结合文章示例加以评析。
明确:
“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做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做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一个“飘荡”写出了二郎神正设计等待大圣上钩的情形,非常巧妙;而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本想轻松地逃过一劫,没想到前面正有埋伏。一“飘荡”,一“顺水正游”,妙趣横生。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前面写大圣变做很多动物,此时又变做土地庙,并把自己的尾巴变做旗竿,变法与写法都极具匠心。尾巴变做旗竿,既能反映大圣的聪明,同时也为真君发现他的破绽埋下了伏笔,描述诙谐有趣。
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及故事背景,梳理了故事情节,分析了大圣和小圣的人物形象,品味了文章的语言魅力。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西游记》,感受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圣施威降大圣》,谁能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讲述了孙悟空与二郎神等众位神仙打斗的过程,其中孙悟空不断变化,二郎神随之变化并设法降服孙悟空的故事。
2.提问:大圣和小圣的变化争斗有哪些?
明确:
①法天象地的争斗。
②大圣变麻雀儿,小圣便变饿鹰儿扑打。
③大圣变做大鹚老冲天,小圣便变大海鹤来嗛。
④大圣变鱼儿潜游,小圣变鱼鹰儿捕捉。
⑤大圣变水蛇,小圣变灰鹤来吃。
⑥大圣变花鸨、小圣现原身来打。
⑦大圣变土地庙,小圣现原身来打。
⑧大圣变二郎爷爷,小圣现原身来打。
二、深入探究
孙悟空的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马上找到制服他的办法,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
明确:作者详细描写打斗经过,将每一次变化都刻画得淋漓尽致,紧张中透着诙谐。这样写既能增加文章语言的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很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更是突出了孙悟空机智聪明、灵活多变的性格特点。“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就会使得文章平铺直叙,味同嚼蜡,无法吸引读者,且文章的曲折性就没有了。
三、写作特色分析
1.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明确:课文所选部分主要是记叙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过程,其中孙悟空的多般变身,以及二郎神的随之变化,写得曲折详细,故事充满了趣味,很能吸引读者。同时这场打斗经过,写得既紧张又诙谐。而孙悟空的不屈不挠,反应敏捷迅速,在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分,真正塑造出了一个美猴王的形象。二郎神的形象也通过他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机智、冷静和果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想象丰富,充满神奇色彩。
明确:文中写孙悟空和二郎神的多次外形变化,都是作者巧妙想象的成果。一会儿天上,一会儿水中;一会儿变成麻雀,一会儿变成海鹤等等,这多般变化,非一般作者所为,从中也可见作者的想象之神奇,生活阅历之丰富,而且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把读者带到神仙世界,并给以美的享受。这种丰富的想象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也展现了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四、思考探究
1.学了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明确:
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像孙悟空一样善于思考,运用智慧去解决问题,要有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精神。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变通,灵活应对,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作文离不开想象,我们要学习作者奇妙大胆的想象,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2.本文在描写大圣和小圣的变化时,语言非常简练而生动,请找出几处进行赏析。
明确:
“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着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这里的“慌”“捏”“藏”“变”“飞”“钉”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圣在面对紧急情况时的迅速反应和变化,表现了他的机智和灵活。
“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这段描写中,“圆睁”“观看”“收”“撇”“卸”“摇”“变”“抖”“飞”等动词,准确地描绘出二郎神的动作,展示了他的敏捷和果断。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过程,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我们分析了大圣和小圣的人物形象,品味了文章的语言魅力,探讨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启示。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学到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六、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西游记》的其他章节,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并交流感受。
2.尝试写一篇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一个与孙悟空或其他神话人物有关的故事。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段落,积累语言素材。
2.继续阅读《西游记》,深入了解这部经典文学作品。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82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作者简介,童话的特点,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品味句子分析人物形象,拓展延伸,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第六单元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a href="/yw/tb_c405082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六单元教案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交流预习,分析课文,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81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五单元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答案做在书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