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教案设计
展开庖丁解牛
课题及课时
《庖丁解牛》 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语言素养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熟悉庄子的语言表达习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思维素养目标
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
文化素养目标
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审美素养目标
领悟熟能生巧的道理,明白规律的客观性和按规律办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 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师:导入新课
早在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他的很多寓言故事至今人们耳熟能详——邯郸学步、螳臂当车、井底之蛙、东施效颦、对牛弹琴、越俎代庖等,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这位老人是谁?对!庄子,今天他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准备给我们讲讲《庖丁解牛》的故事,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一番人生感悟呢?
师: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我们的学习方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庖丁解牛》,那么题目包含了哪些信息呢?
生: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之道的关键。
师:这篇文章是选自《庄子》的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以其生动浅显的语言,伴随着我们逐渐成长。那庄子的故事,是传统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以其丰富的寓言形象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一直启迪着世人。那么,有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庄子和他的作品的吗?
生: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生:《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同学们听得时候注意标记出文章的停顿、重音。(读完后)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感悟对话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情感。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遍课文。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头的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整理本文的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并标划出存疑点,小组整理后写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讨论。
师:接下来,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依次为大家梳理一下全文的重要知识点,其他同学注意听,在听的过程中,如果有疑问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一、通假字
砉然向然 通“响”
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
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
二、古今异义
奏刀騞然 奏:(古)进; (今)演奏 奏乐
乃中《经首》之会 会:(古)节奏 (今),表示能力,会议
进乎技矣 进:(古)超过;(今)动词,从外面到里面
所见无非牛者 无非:(古)没有不是 (今)只,不外乎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古)会合,接触 (今)碰见 遇见
依乎天理 天理:(古)指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天道
视为止,行为迟 行为:(古)行,动作;为,因此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因其固然 固然:(古)本来的样子 (今)——连词,表转折
虽然,每至于族 虽然:(古)虽然这样,但是 (今)连词,表转折
吴见其难为 难为:(古)很难下刀 (今)使人为难
三、虚词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4)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四、特殊句式
技盍至此乎 省略句 技盍至(于)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 未尝技经肯綮
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视为(之)止, 行为(之)迟
五、积累文中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师: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光要学习重点的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围绕词出现的语言现象,有时候要了解关于文言句法的一些知识。下面我们围绕“判断句”这样一个句法现象给大家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和学习。
知识卡
判断句概念: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判断句的类型:
1.“……者,……也”
2.“……者,……”
3.“……,……也”
4.“……,……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6.“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8.用动词“是”表判断。此现象出现较晚,且较少见。
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翻译时不必管“者”“也”,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1.吴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二.“……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三、“……,……也”
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断。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4.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5.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四、“……,……者也”,该形式在文言文中较常见。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1.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召公谏厉王弭谤》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五、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
1.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邶风·静女》
2.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并序)》
4.台隍枕夷夏之交,宾客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
六、“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2.皆口腹自役。《归去来兮辞(并序)》 (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3.非谢家之宝树。《滕王阁序》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七、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1.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3.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八、用动词“是”表判断。此现象出现较晚,且较少见。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3.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师:下面我们结合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完成下面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贷:借
B.庄周忿然作色曰 忿然:生气的样子
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游:游玩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肆:店铺、市场
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故往货粟于监河侯 B.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C.请奏命求救于孙将军 D.赵氏求救于齐
3.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表面上很大方,答允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C 解析 游:游说。2.答案 B 解析 B.介词,在;A、C、D为介词,向。3.答案 D 解析 “迂腐”理解不对。
参考译文
庄周家境贫寒,所以就找监河的官去借粮。监河官说:“好,我将要得到封地的租金,那时我借给你三百两黄金,可以吗?”庄周气得脸都变了颜色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有人在道路中间呼唤。我回头看,发现车轮印里有条鲋鱼在那儿。我问它:“鲋鱼!你是什么人?”鲋鱼回答说:‘我是海神的臣子,您有一点水来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将往南去拜访吴国和越国的君主,引来西江的水救你,怎么样?’鲋鱼生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失去了我常呆着的水,没有地方安身,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了,你竟然这样说,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
ppt展示课题并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题。
学生介绍庄子和《庄子》,其他学生补充,最后用ppt做展示补充。
ppt同步展示生僻字音,学生齐读并标注在课本上。
找同学朗读课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做点评,并指出其中的错误。
围绕学生的存疑点进行知识的讲解。
利用ppt系统梳理本文知识点。并通过学生讲解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有疑问的地方,同学或者老师提出来,大家共同思考解决。
知识链接,系统讲解“判断句”。ppt同步展示。
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课
后
记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3 庖丁解牛教案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3 庖丁解牛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3 庖丁解牛教案及反思</a>,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