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精品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流程】
课程标准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评价汉武帝。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2课,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次“大一统”,对以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治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思想上,汉武帝“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治国,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对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故本课内容对我国影响深远。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一些图片、视频等材料比较感兴趣,但是这一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还不高,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能力。
核心素养
1.运用史料分析汉武帝面对内忧外患是如何解决种种困难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评价汉武帝的在解决内忧外患中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难点
评价汉武帝
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孝武皇帝,景帝中子也,母曰王美人。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景帝崩。甲子,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窦氏曰太皇太后。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中的“孝武皇帝”是谁?
历史知识:什么是大一统王朝?
大一统的含义: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学生结合教材讨论,分析引出本课重点内容,汉武帝面对内忧外患(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联系,培养历史逻辑思维。
讲授新课
破地方之弊,布政治之弊
汉武帝面对首要的问题就是王国问题,虽然汉景帝时期进行了削藩政策,但是地方势力仍然威胁中央统治。
呈现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
1.教师设问:根据以下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地方有怎样的弊病?
通过分析的出:王国问题严重,地方势力过大。
2.教师设问:结合教材思考汉武帝是怎样解决地方弊病的呢?
材料:臣祈望陛下给诸侯推恩的权利,把他们的土地分给子弟,由陛下封子弟为侯爵。这样诸王的每个儿子都会得到封地。您施予他们恩德,而他们的势力逐渐衰弱。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3.教师设问:推恩令是如何削弱地方势力的呢?
学生结合推恩示意图,理解推恩令的内涵。
4.教师设问:推恩令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对推恩令后的地图变化分析得出:加强中央集权。
除此以外政治上的弊病还有地方官员徇私枉法。通过呈现材料,学生分析地方问题。
材料:强宗豪右(豪强),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官员)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汉仪》
5.教师设问:阅读上述材料思考汉武帝在政治上还面临怎样的难题?如何解决?
得出刺史制度监察官员,以此巩固中央集权。
破思想不一,布文化之新
思想不统一是汉武帝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教师呈现材料,学生分析问题。
1.教师设问:阅读材料思考汉武帝面临的思想上难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并用董仲舒的话,学生继续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
2.教师设问:小组讨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设问:回顾所学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以及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最终得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中央集权。
破财政之难,布经济之新
汉武帝所面临的第三个困难是财政困难。通过材料分析汉武帝到底有哪些困难,并如何布新的?
===============【】【】
材料:讨匈奴,通西域,军费开支浩繁,加上天灾不断,百姓四处流亡,国库空虚。
1.教师设问:根据以下材料思考汉武帝在经济上面临哪些问题?
2.教师设问:结合教材思考地方财力雄厚的原因有哪些?
针对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的呢?为此用表格形式让学生理解、解决。
3.教师设问:结合教材思考汉武帝是如何应对经济问题的?
4、教师设问: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产生的怎样的影响?
破边疆之困,布军事之新
边疆问题一直是一个隐患,直接威胁到国家的大一统。通过地图和材料让学生分析问题。
教师设问:结合地图和材料思考边疆存在怎样的困境?
材料:强大的匈奴与虚弱的西汉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娄敬鉴于美人计的效用,便向刘邦提出与匈奴和亲的主张……匈奴经常小规模入侵,但无大规模的南下行动。
——新华网 《 历史上的“汉匈和亲”》
通过数轴的方式进一了解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边疆之困的,进而分析边疆问题解决后所产生的影响。
教师设问:结合下列材料思考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边疆之困的?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最后通过表格总结,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进而再次强化大一统的内涵。
最后根据表格和所学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教师设问:通过以上表格并结合本课所学,你对汉武帝有怎样的认识?
通过史料呈现,学生分析,进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图片展示推恩令的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推恩令,培养其图片阅读能力。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汉武帝时期的财政困境,进而使学生学会横向、纵向分析问题,抓住关键,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通过阅读地图,分析汉武帝时期的边疆困境,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获奖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11946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八课 百家争鸣获奖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任务,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11945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等奖教案</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形势,新格局;,新制度,新潮流;,新发展,新规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11945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a>,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