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历史七上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历史七上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历史七上 第3课远古的传说 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历史七上 第3课远古的传说 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历史七上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学设计
展开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时,首先需要“回归史学”,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走向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具有地域多样性,民族多样性,历史传承性。中华文明起源于新石器石器,而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就是进入农耕文明的典型的代表。这说明中华文明主要起源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本课位于第一单元,属于史前时期,文明起源。史前时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如何培养学生对段历史的信任感和史证意识?课标告诉我们,要重视考古发现。
教材有三个并列子目:其内在逻辑是总分关系,要理解原始农业的概念,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有难度。所以对教材进行整合,先构建时空线索,再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居民, 由具体到抽象,形成对原始农耕的直观性认识,进而深入理解。
二、内容主旨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内容主旨:通过考古发现,复原新石器时代典型代表的黄河流域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先民生活、生产状况,由点到面地证实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本课的核心概念是原始农耕,核心内容为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核心学习方法是史料实证。
三、学习目标
内容主旨一旦明确,学习目标自然清晰。结合三位目标、核心素养、学情分析确立了梯度目标。
通过考古文物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及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
通过对比河姆渡、半坡居民的异同,探究原始农耕的特征。
3、知道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蕴含家国情怀素养的要求。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历史随着时间的脚步在不断变换,但是人们文明的点点滴滴从不会被淹没。今天老师带来的是一件重要文物,人面鱼纹彩陶盆。学生大胆的推测这是做什么用的?”老师也猜测这个盆是墓葬用品。“老师是如何证明我的猜想的呢?没错,寻找证据,这是文字资料和考古资料。结合这些资料,老师得出结论就是:原来这是瓮棺上面的盖子,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
刚才展示的就是学习史前历史史的方式:提出猜想或质疑;找到证据,得出结论。今天我们就运用这样的方式,去解读文字诞生以前的无字之书,走进《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阅读·考古发掘登记表】 呈现“考古发掘登记表”,让同学们对照表格,来阅读教材。
【整体感知·架构时空线索】
阅读完教材后,大家来看中国遗址分布图和世界农耕的重要时间节点,有助于大家直观地理解中国原始农耕种植水平的领先地位。再看内蒙古地区红山文化遗址、兴隆洼遗址、哈克遗址等,知道草原文明的起源。
【考古之旅·探秘半坡遗址】
为突破重点,以考古之旅,探秘河姆渡和半坡遗址。来看:遗址示意图、半坡数据、半地房屋示意图等,来看遗址的面积有多大?1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看看都出土物品都有什么?通过这些,你能提出哪些猜想?又有哪些证据能证明你的猜想?
预测学生猜想和质疑。在学生不断提出各种猜想,也可能质疑,教师要适时引导补充追问,挖掘考古细节,例如:补充聚落概念,补充半地穴式房屋是如何复原的细节,追问:这条壕沟深5-6米,宽6-8。挖这么一条深沟,可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推测当时是用什么工具完成的?
继续探究半坡遗址到底出土了哪些文物?来看这些考古资料,还有这些考古仿真的陶器,大家能不能尝试:1.为半坡居民设计食谱,并说明设计依据。2.猜想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哪些生存技能?学生可能会结合图片,推测半坡人可能会吃到粟、可能穿上衣服,可能有科学、音乐启蒙等各种思维的火花。这样潜移默化地树立言必有据的严谨态度和 “史由证来”的思维意识。
【考古之旅·探秘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标志者长江流域的农耕出现,先带着问题观看河姆渡视频,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先看到这里,通过视频,学生知道了河姆渡人的勤劳、智慧、审美观念和艺术成就等。
再聚焦本课的重点之一,原始农耕的出现。
首先设问:哪个考古证据能最直接证明河姆渡会种植水稻?封闭问题直接指向教材考古。
追问一则开放性问题:考古证据能证明有水稻,还有没有实物或文字证据证明这不是野生稻?预测学生先会找到教材正文、书下注释、农业工具等证据,教师可以补充神农传说,大家看,原来神话传说里也有真实的历史,为下节课做铺垫。
采用同样的方式继续探究农业产生的另一标志:家畜饲养。看一看学生能不能根据刚才的方法,来设计问题?在学生设问,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补充“干栏式房屋和家畜饲养有没有关系”。下面可能是饲养家畜的,大家再看甲骨文家字,上面是房子,下面是什么含义?就是猪。
【拓展升华】
综合探究,填写表格,对比这两个遗址的异同,谈谈“两者房屋建设等不同的原因?探究我国原始农业究竟如何兴起与发展的?”这是本课的难点内容,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碰撞思维的火花,大家来看,两个问题,在合作过程中要:围绕问题,倾听别人,组长记录,全员发言。最后进行总结地理环境影响房屋建筑、农作物种植;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就是这些。
通过示意图总结,原始农耕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从采集到农耕,从迁徙到定居,开始出现了文明的曙光,而半坡、河姆渡遗址只是文明的典型代表,中华文明发源地是多元的,灿烂的文明是各地早期人类共同缔造的!
【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从知识能力感悟方面谈一谈”,对于这节课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大家来情景纠错,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检测评价。为查阅“参观或查阅家乡的古人类遗址,”作为作业。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11945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等奖教案</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形势,新格局;,新制度,新潮流;,新发展,新规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11945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学设计</a>,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表格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表格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展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